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2010—2016年对贵州省关岭县住宅、稻田和旱地3种生境鼠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关岭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5种,黄胸鼠、褐家鼠为住宅区和农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65.46%、28.75%和68.87%、27.55%,合计占总鼠数的94.21%和96.42%,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7年平均捕获率为3.57%,明显高于农田、旱地耕作区(1.16%)。住宅区混合鼠种每年5—7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农田区混合鼠种每年7—9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每年5—7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为给雷山县鼠类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雷山县1985—2011年农区鼠情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雷山县农区鼠类隶属1目(啮齿目)2科(鼠科、仓鼠科)7种,其中,褐家鼠、黄胸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住宅区总鼠数的52.54%、29.49%,合计占82.03%;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分别占稻田、旱地耕作区总鼠数的71.67%、49.89%,合计占60.67%。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检索1990—1999年国内四种核心期刊中论文4700余篇,统计分析各种实验动物使用的种类、数量及频率等。结果表明,实验动物的使用种类较为广泛,数量逐年增加。近10年封闭群动物的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近交系动物的使用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4.
1994—2015年安龙县农区鼠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掌握安龙县鼠种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其预测预报和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94—2015年贵州省安龙县鼠情系统监测数据,对当地住宅区、稻田区、旱地区鼠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龙县住宅区、稻田区、旱地区鼠种种类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3种,住宅区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捕鼠数的55.02%、43.25%,稻田区、旱地区均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捕鼠数的83.96%和85.71%。住宅区鼠类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稻田和旱地,不同年度之间农区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1994—2000年种群数量明显高于2001—2015年种群数量。不同月份之间农区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每年6月为种群数量高峰。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春、夏、秋季鼠类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冬季鼠类种群数量。大面积农区统一灭鼠的最佳季节应是春、夏、秋3季。  相似文献   

5.
平顺县北社乡晚秋农田鼠类分布和数量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11月中旬,以铗捕和笼捕捕获实物标本为依据,在长治市潞城、壶关、平顺3县交界的平顺县北社乡,对坡地和沟川地2种不同类型农田的鼠类分布和数量配置进行了调查。调查共捕获5种鼠类,隶属3科4属,其中,古北界的种类4种,占80%;东洋界的种类1种,占20%。松鼠科的岩松鼠和鼠科的大林姬鼠只分布于坡地类型区,且数量较少,只占总数的6.72%和10.28%;数量最多的鼠类是鼠科的社鼠,占总数的40.71%,多在坡地活动;仓鼠科的大仓鼠和鼠科的黑线姬鼠则多在沟川地活动,在坡地分布较少,这2种鼠分别占捕获鼠总数的23.72%和18.58%。坡地类型区鼠的种类和数量均多于沟川地。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9,(20):101-102
为掌握兴义市农区鼠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给其预测预报和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13—2018年贵州省兴义市鼠情系统监测数据,对兴义住市宅区、旱地区、稻田区鼠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兴义住宅区、旱地区、稻田区鼠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3种。住宅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分别占总捕鼠数的24.82%、59.85%、15.33%;旱地区褐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捕鼠数的42.65%、54.41%;稻田区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捕鼠数的51.79%、46.43%。住宅区捕获率为3.76%,鼠类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旱地区(1.88%)和稻田区(1.55%)。不同年份间鼠类种群数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过牧和禁牧两种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样地,运用标志重捕法和Jolly-seber模型,于2005年~2007年,对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连续3年的专门研究.结果表明:3年中三趾跳鼠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大,其变动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4个时期,该种的数量变动存在一定规律;同一年中不同干扰条件的种群数量差异明显,3a中种群第1次数量高峰均为过牧区>禁牧区,其种群年平均数量及第2次数量高峰均为禁牧区>过牧区.  相似文献   

8.
大方县农区鼠类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农区鼠害防治对策,对贵州省大方县1996-2008年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的鼠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方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7种,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四川短尾鼩、锡金小家鼠.其中,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73.33%;高山姬鼠、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62.32%、19.56%;锡金小家鼠为稀有种;褐家鼠、高山姬鼠、黑线姬鼠是大方县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4-5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混合鼠种每年均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建立了住宅区、农田区混合鼠种数量峰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方程分别为:y1=1.3535x1+0.7009,y2=1.3043x2+1.0540,可以提前2个月预报混合鼠种高峰期种群数量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季节变动规律,利用铗日法采集标本以及林业部门和各林场提供的数据,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通过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东南部林区共有啮齿动物21种,隶属3目、8科、16属,占黑龙江省的70%。其中古北界17种(占80.95%),广布种4种(占19.05%),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季节变动夏季数量最高,春季最少。而年间变动较为稳定。在捕获的数量上看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息烽县农区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6~2012年贵州省息烽县农区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息烽县住宅区鼠类和农田区(稻田、旱地)鼠类种类隶属2目2科7种,鼠类主要集中于鼠科,占总种数的85.71%,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占总种数的57.14%。住宅区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总鼠数的47.86%、36.24%,黄胸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5.14%;农田区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5.11%,小家鼠为常见种,占总鼠数的11.84%。农区灭鼠的重点是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也是鼠情监测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区,在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1月,采用样线法、样方法、集群鸟类统计法对江西省南丰县潭湖湿地公园鸟类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有鸟类14目40科185种。雀形目鸟类包括在科数、种类和数量上均处于明显优势,其中雀形目鸟类占70种19科,非雀形目鸟类为115种22科。而在鸟类季节型上,以冬候鸟为主,为83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45.1%,其次为留鸟,为67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36.0%,再次为夏候鸟,为24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12.9%,而旅鸟种数最少,为该地区的偶见鸟类,共有9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4.8%。潭湖湿地公园鸟类资源相对较丰富,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共有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17种,但这些种类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对2种林龄木麻黄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数量及种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林分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较大,16年生人工林中放线菌所占比例最大,为50.65%;25年生人工林中细菌所占比例最大,为64.26%。细菌、真菌在2种人工林中表现出随着林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放线菌则相反。土壤功能细菌中氨化细菌所占比例最大,16年生和25年生分别为91.61%、86.42%;随林龄增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急剧增加,而有机磷分解菌、硝化细菌和纤维分解菌3类功能细菌数量逐渐减少。2种林分中共出现表层土壤动物6目13科22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商南县赵川镇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长等方面的本底资料,通过文献查阅、走访和样地调查,获取赵川镇8个样地内药用植物种类、数量、自然分布等指标。结果表明,赵川镇8个样地药用植物共有67科128种;其中乔木29种,灌木18种,草本81种;从数量上看乔木占7.06%,灌木占10.30%,草本占82.63%;从入药部位来看,以全草入药植物较多,占40.63%,其次是根及块根入药植物,占22.65%。  相似文献   

14.
1984-2009年贵州关岭县鼠类种群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贵州省关岭县鼠种种类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大面积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关岭县1984-2009年住宅、稻田和旱地3种生境类型的鼠情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岭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7种,黄胸鼠、褐家鼠均为住宅区和农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量的67.15%、31.86%和62.78%、26.11%,合计占总鼠数的99.01%和88.89%,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多年平均捕获率为12.70%,明显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平均捕获率2.76%。住宅区混合鼠种每年在5-7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多年平均捕获率均达13%以上,农田区混合鼠种每年在4-9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多年平均捕获率均达3%以上,每年4-5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北京静福寺侧柏古树林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11 年4 月至2012 年4 月,采用固定样带法对北京静福寺侧柏古树林区的侧柏古树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 阔叶林3 种林型进行鸟类群落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5 种,隶属8 目27 科,留鸟28 种,夏候鸟23 种,冬候鸟5 种, 旅鸟9 种,国家域级重点保护鸟类4 种;鸟类区系组成以古北界种类为主,共44 种(占67.69%),东洋界鸟类9 种 (占13.85%),广布种12 种(占18.46%);优势种为大山雀、喜鹊、灰喜鹊、大嘴乌鸦和红嘴蓝鹊。调查结果显示:3 种林型鸟类种类、数量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一致,其中侧柏古树林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最少,落叶阔叶林鸟类种类和 数量最多;而侧柏古树林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但优势度指数最大;落叶阔叶林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针 阔混交林的均匀度指数最高。调查结果反映出侧柏古树林鸟类分布最均匀,鸟类优势现象最明显。不同林型鸟类 食物功能团组成不一致,其中侧柏古树林鸟类包括4 种食物功能团,针阔混交林鸟类包括5 种食物功能团,落叶阔 叶林包括6 种食物功能团,反映出鸟类对不同林型生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甘肃河西地区紫花苜蓿田间杂草的种类和发生状况,为进一步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在酒泉、张掖、武威、金昌的5个苜蓿种植区利用样方法进行了田间杂草调查和分析.【结果】5个种植区共有各类杂草11科33属37种,苜蓿田杂草以阔叶杂草为主,占杂草总数的78.38%;一年生杂草有18种,占杂草总数的48.65%,远远大于多年生杂草.杂草的优势科为藜科、禾本科、菊科,占杂草总数的54.05%,其FDI值分别为117.25%、60.88%和52.83%.重要值大于5的优势杂草种类有灰绿藜、刺苋、稗草、苦荬菜4种,占杂草总数的10.81%,为优势种;其中灰绿藜重要值最大(34.96),为重点防除对象.【结论】在调查的整个地区中,金昌的杂草种类和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7.
冯梅  林英  苗青  孙权  赵琳琳  曲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74-7575
通过目前最常用的杂草种子库研究方法——诱萌法、淘洗法,运用生物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对沈阳农业大学桑蚕教学实习基地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和多样性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均是土壤杂草种子库的主体,在杂草群落中属于优势种。桑蚕基地共有23种杂草分别隶属于13科23属,以大麻科草和马齿苋科马齿苋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总数的18.7%和12.1%。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查分析了大学生食堂膳食及营养状况:学生由食堂膳食摄入能量2502.2KCal,占RDA87%;蛋白质65.8g,占RDA77%;脂肪36.14g.占RDA49.2%;钙343.4mg.占RDA42.9%;V0.353mg,占RDA44.1%。BMI<18.5的学生比例,男生占4.5%,女生占43.5%。结果表明:学生由食堂膳食摄入能量、蛋白质、脂肪、钙、VA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女生慢性营养不良较突出。  相似文献   

19.
采用陷阱法和植株拍打法,在崂山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个茶园进行系统调查和标本采集,初步调查到茶园蜘蛛13科27种。优势种为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和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分别占蜘蛛总数的63.4%和16.0%。介绍了茶园蜘蛛种群以及2个优势种的年度消长规律。研究表明,连续降雨可影响蜘蛛数量,使用化学农药对蜘蛛存活影响较大。茶园种植紫花苜蓿是蓄养和保护蜘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福州市夏季绿植广场VOCs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开放式采样和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ATD-GC/MS)的方法,对福州市五一广场有机挥发物(VOCs)成分和浓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五一广场共监测出219种VOCs,包括烷烃类45种、烯烃类17种、醇类15种、醛类16种、酮类12种、酸类11种、酯类29种、芳香烃类31种、其他类43种,各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占总挥发物有机物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2.85%、5.79%、12.28%、6.78%、4.93%、5.63%、16.59%、29.58%、5.95%; 2)7:00总有机挥发物的浓度和数量都高,但浓度和数量的日变化趋势不一致,两者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 3)五一广场中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苯系物质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含氧有机挥发物和烯烃中的萜烯类物质(蒎烯、雪松烯)主要来源于五一广场的绿色植物释放,五一广场植物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4)市民在广场的游憩锻炼活动应该避开有毒挥发物聚集时段,选在对人体健康有益挥发物成分释放的集中时间段出行。避开上下班高峰时段,锻炼选在5:00-7:00、11:00-13:00、21:00-1:00这3个时间段进行,其余时间段有毒有机挥发物相对含量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