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铃虫是简阳棉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对棉花产量和品质为害极大,损失严重。历来是我县棉区防治的主要对象,常用于防治红铃虫的费用占防治棉虫总费用的50—60%。摸清害虫的为害损失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为适应综合防治的发展,开展对红铃虫为害损失的研究,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从1982年起参加了由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的长江流域棉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现将几年来研究结  相似文献   

2.
赵晓武 《植物保护》1985,11(3):38-39
对红铃虫虫花危害问题,不少研究报告中指出:“虫花增多,不影响单株结铃数和成铃时间结构。”(见棉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初报—《植物保护》第十卷第二期)据我站两年的试验结果,并非如此,现报告如下: 研究方法 在0.6亩移栽棉花中,不用药防治,每日上午逐株标记当日黄花数和各果节位虫花,同时逐株摘除虫花出现前成铃,并对当  相似文献   

3.
红铃虫是棉花铃期的主要害虫,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的危害。目前对红铃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喷洒农药,因为没有正式的防治指标可供参照,防治上十分混乱,滥施药剂现象较为严重。荆州棉区常年用于红铃虫防治的药费开支,约占棉虫防治药费的40—50%。为了制定出合理的红铃虫防治指标,给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推动棉虫综合防治的开展,从1978年以来,连续进行了棉花铃期红铃虫的危害损失测定。1982年起,按照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  相似文献   

4.
我站按《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的计划方案,1982年在东至县大渡口建立试验点,侧重进行为害损失测定方法的探讨。1、一、二、三代红铃虫田间百株累计卵量分别是306粒、820粒和3628粒;侵入成活率分别为73.81%、41.51%和34.78%;卵量与活虫之比分別为7.90:1、5.52:1和8.58:1。2、标记第一代虫花780朵、与虫花同节位花期一致的健花852朵,脱落率分别为80.92%和35.15%。虫花脱落比健花高45.77%,但对棉株成铃结构和结铃数不仅无影响,相反,前期伏桃和伏前桃还增加0.34个,全年平均增加0.06个。3、二、三代红铃虫、单铃虫道数、活虫数与僵辦率、皮棉质量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呈负相关。二、三代红铃虫造成的单铃虫蛀籽率与单铃重呈负相关。当地第二代红铃虫单铃侵入孔3~5个的青铃为45%,三代为49%,在产量方面所造成的损失,籽棉损失分别为40.6斤和3.9斤,皮棉损失分别为18.1斤和2.8斤。4、目前,将二、三代单铃虫道数压低到0.3——0.4个,可以使全年经济损失由17.4%降低3.57%,与历史资料对比,相当于当地田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110粒左右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初步认为将单铃虫道0.3—0.4定为允许为害下限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棉花红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常发性重要害虫,在我市全年发生三代,常年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8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和科研部门都开展了红铃虫为害与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的进展对深化棉花害虫综合防治起到了积极作  相似文献   

6.
一代红铃虫为害无损失,可不防治。然而二代虫源来自一代花虫,故策略防治仍有必要。试验表明,现有的化学药剂起不到压缩发生基数、控制二代为害的作用,反而扰乱生态平衡;摘虫花能显著减少二代虫源、减轻二代以至三代的为害,但措施烦琐,难以实施。依据一代发生期棉田现蕾数与当年红铃虫为害的密切相关,分批摘去7月10日前的棉蕾,能把二代为害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并有利于棉株优质高产。这一实例为今后化学去蕾提供了实际应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红铃虫损失率测定表明,一代虫花数和因虫害花引起的高脱落,不影响棉株结铃数和成铃结构,相反,伏前桃和桃数还有随史花增加而增多的趋势,人工摘花模拟与实际为害趋向一致。故在目前产量水平下,一代红铃虫为害无损失,从经济学观点考虑,无需做任何防治。然而一代花虫几乎是危害最大,损失最重的二代红铃中的唯一虫源。过去采用越冬防治控制第一代发生数量,借此减轻田间防治负担的有效措施,随着生产责任制的改变,已不适  相似文献   

8.
关于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确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没有作专门的研究,只根据过去工作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藉此把几个问题简述一下我的看法。一、第一代红铃虫治不治或怎样才治第一代红铃虫为害花、蕾,造成大量脱落,但由于棉株有过量的花蕾,能够对脱落给以补偿,因此有的地区认为可以不防治。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红铃虫是我区棉花铃期最主要的害虫,棉铃受害后,不仅产量减少,而且皮棉品质严重下降,致使产值受到严重损失。“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经过三年的协作研究,根据单铃虫道数和单铃活虫数与皮棉产值损失率高度相关而作出了估计红铃虫二、三代危害损失程度的模式。二代单铃虫道数(x)与皮棉产值损失率(y)  相似文献   

11.
东台市地处苏北黄海之滨,属江苏沿海棉花旱粮耕作区。棉花害虫70年代为害严重,80年代数量有所下降。为害减轻的种类有棉铃虫、棉蚜、红铃虫、棉叶螨,小地老虎和金钢钻等;80年代中黑盲蝽上升,主要为害小铃,损失较重,棉田玉米螟上升为主要害虫,损失列诸棉虫之首。防治后乃损失5%左右,占主要棉虫为害损失的1/2。棉花主要害虫种类和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①受气候的影响。80年代年平均气温比70年代平均低0.34℃,没有一年超过常年平均温值,而降雨量比70年代高112.2毫米,5~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协作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一代红铃虫为害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数及成铃结构无影响,不必进行防治;二代以当日百株卵量60—80粒,三代以当日百株卵量190—250粒为防治指标,除在大渡口基点上进一步试验验证外,今年扩大到宿松、东至、怀宁、棕阳、桐城五县进行大面积示范验证,现将示范验证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在我省分布厂,为害重。为了将蛴螬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给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1988年在省植保植检站、鞍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分别进行了蛴螬为害玉米、花生防治指标研究。试验分二步进行,一是室内饲养观察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3龄期食量;二是田间接虫测定为害玉米、花生后的产量损失,并制定出防治指标。研究结果证明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平均取食玉米胚乳1.74克或花生种子1.58克。当允许损失率5%时,防治指标为:玉米每平方米1.67头,花生每平方米0.63头;当允许损失  相似文献   

14.
红铃虫为害棉铃的损失分析和经济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田取样调查资料分析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红铃虫对棉铃的为害损失。被害样本的损失表现在铃重减轻和品级下降。样本单铃活虫数与重量损失率具有幂函数回归关系。二代为y=6.65x~(.9763),三代为y=5.42~(.9575)。虫量与品级具直线回归关系,二代为y’(级别)=1.4x(虫量)+1.3,三代为y’=1.2x+1.3(不计小数)。经济阈值(经济允许虫量)和防治指标是按Chiang,H.C.(1979)模式按照幂函数关系修正为由于棉花产量随时间进程渐增,因而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也呈动态交化。设计了微机运算程序以适应在防治方法、防治次数、产量、价格变化时的运算。  相似文献   

15.
棉花红铃虫药剂防治试验沙洋苗子湖监狱生产科(431711)季兴祥棉花红铃虫历年在我地发生量大,为害重,尤其是第三代红铃虫在棉花生长后期发生为害,形成僵瓣、黄花等,严重影响棉花的品质和产量,损失较大。但许多人对红铃虫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为了弄清棉花红铃虫...  相似文献   

16.
红铃虫为害棉籽后,造成虫蛀籽,导致棉籽重量减轻,品质下降,棉籽含油率显著降低.棉籽损失也是红铃虫为害损失的一部份,但由于棉籽收购价格低,且棉籽油不常为食用,所以在估量红铃虫损失时,常不计算在内。然而,由于棉籽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棉籽壳和短绒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廉价的工业原料,有待于开发和利用。1983年在协作组的安排和县糠醛厂的协助下,我们进行了有关红铃虫为害棉籽的损失测定,测定结  相似文献   

17.
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白背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文中进行了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再生稻白背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福建,白背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文中进行了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9.
红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常发性害虫,随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贯彻执行,深感现行的防治指标有重新研究的必要。为此,我们在全国植保总站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了红铃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并据此结果开展了防治指标验证示范,从而提高了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现将1984—1985年高产水平棉区的红铃虫防治  相似文献   

20.
棉红铃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大害虫,也是我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此虫寄主植物有8科77种,除为害棉花外。还有羊角绿豆、秋葵、红麻、蜀葵、茼麻、木桂等。红铃虫为害蕾、花可引起脱落,为害棉铃则对皮棉的整齐度、纤维强度、成熟度和棉花品级都有很大影响。 棉红铃虫一年发生三至四代,在我区以第二代及二、三交叉代发生量最大,为害最重。现就红铃虫主害代产卵、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叙述如下, 1 棉红铃虫主害代产卵、为害规律 1.1 产卵规律 1984年8月31日,我们在麻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