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国及东南亚许多水稻生产国的主要害虫。我国每年因此虫危害造成的直接稻谷损失为10~15亿kg,2005年四代褐飞虱在上海大暴发,经全力防治仍有大量枯死面积出现,许多未出现枯死点的田块,也因其危害造成暗伤而减产。为有效、及时地控制褐飞虱的发生与危害,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多方面研究。本文就水稻褐飞虱抗药性发展的概况、抗药性机理及其抗药性治理并结合南汇地区的实际监测情况简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是水稻上主要迁飞性害虫,本地以四代为主害代。近两年来四代褐飞虱在本地呈现发生量大、发生期长、危害逐年加重的新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为寻求积极有效的防治药剂和方法,笔者于2006年进行了同一顺及其复配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是江苏省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1998年以来大部分地区发生一直偏轻,但2005年9~10月在江苏省苏南、沿江等地暴发,发生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经过大力防治,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地区因防治不及时,出现零星“冒穿”,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分析褐飞虱后期暴发原因,研究对策措施,对褐飞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而目前防治褐飞虱的主要药剂吡虫啉等,由于连续使用多年,产生极高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大大下降,导致近几年稻飞虱连续大发生。阿克泰为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为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等防治效果较好。为寻找更好的防治褐飞虱的替代药剂,于2008年本站在单季稻田特进行了阿克泰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是一种迁飞能力很强、繁殖速度极快的水稻害虫。只要条件适宜。可在短期内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2005年迁入期特别早、凉夏暖秋气候、台风频繁侵袭及穗期防治不力等对褐飞虱生长、繁殖极为有利。导致田间虫量不断增加、逐代积累。造成后期暴发危害水稻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2005~2007年,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分析了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涟水县水稻褐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涟水县2000年以来褐飞虱发生资料的分析,发现2005年以来七(4)代褐飞虱连续偏重发生,剖析褐飞虱重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迁入虫量大、水稻生育期推迟、暖秋气候、防治质量下降等因素,并提出压前控后、科学用药、注重用药质量,提高防治效果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水稻单食性、常发性害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在水稻穗期暴发成灾。一般危害损失达10%-20%,严重危害时损失超过50%,甚至绝收。为加强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从褐飞虱生活习性、生物型变化、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征兆等方面入手,了解稻褐飞虱的概况,提出稻褐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是水稻上迁飞性害虫,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分布不均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给测报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一旦控制不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褐飞虱在江苏省灌云县常年发生2代,以6(3)代(其中前面的“6”为褐飞虱在全国代次排序,后面的“3”为褐飞虱在江苏省代次排序,下同)为主害代,二龄若虫盛期常年在8月底9月初,成虫9月下旬迁出,一般不发生7(4)代.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又叫■虫,分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三种,以褐飞虱危害为主,属于间歇性、大发生害虫,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给水稻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农民普遍反映:稻飞虱虫小难治。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活隐蔽,大多数稻飞虱喜欢群集在稻株下部生活;二是害虫基数大,特别是晚稻,危害严重时,每亩虫量超过百万。用一般的药物防治,效果很差。   稻飞虱一年繁殖 4~ 5代,以 8~ 10月为危害高峰期。 8月中、下旬,第三代若虫大量孵化,这时,中、晚稻正值圆秆拔节期,虫量猛增,危害加重。 9月下旬第四代若虫大量孵化,这…  相似文献   

11.
褐飞虱是一种危害水稻的飞虱类害虫,其成、幼虫主要集中在稻株下部取食危害,吸食汁液,导致稻谷千粒重减轻秕谷数增加。2005年是近年来褐飞虱在本地区发生最严重的一年,属于特大发生年份。为了测定直播水稻遭受褐飞虱危害后的损失情况,针对不同冒穿时间以及距冒穿点远近的不同位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上海地区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田间虫卵量在水稻灌浆初期突增、自然危害达1985年以来之最。通过系统监测和大田抽查,确准发生实况,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应用科学防治决策并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在防治稻褐飞虱主药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稻褐飞虱在上海地区的大面积危害。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2008年金湖县水稻褐飞虱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六(3)代和七(4)代褐飞虱暴发的原因,并总结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5—2008年七(4)代褐飞虱在海安老坝镇连年重发。害虫适入量。气候条件、防治因素等是构成严重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该文阐述了2007年繁昌县褐飞虱大发生年份中危害轻的和危害重的两个案发生和防治情况;提出了褐飞虱大发生时的防治技术措施为两个搞好、两个用好、两个打消、两个必要,即搞好四(2)代褐飞虱的防治,减轻五(3)代的防治压力,搞好五(3)代的防治,控制整季虫量;用好机动喷器,用好对路药剂;打消对褐飞虱轻视、麻痹思想,打消观望心理;防治时田间灌水是必要的,分行喷施是必要。  相似文献   

16.
稻飞虱是一种具有迁飞性、暴发性、隐蔽性的害虫,在湖南危害水稻的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主要集中在稻丛下部,吸取水稻汁液,致烂秆倒伏。褐飞虱在湖南一般发生5代,白背飞虱发生6代。  相似文献   

17.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危害水稻。江苏省洪泽农场发生有3种: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在灯下和游草上可见,但不危害水稻。2005年夏季不热,秋季不冷,多阴雨天气,导致褐飞虱暴发。1发生世代江苏1a发生5代,我场9月下旬至10月初发现4代若虫,10月6日发现5代若虫回迁代。2虫源初次虫源由远距离迁飞。3危害特点褐飞虱有趋光性,喜阴性,闷热夜晚趋光更强,每晚8∶00~11∶00扑灯量为全晚的90%(双色灯,200W黑、白日光灯)。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喜阴性。一般栖息于稻丛下部的叶鞘上取食产卵,很少到叶片上活动。当虫口密度大…  相似文献   

18.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二代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危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在武育粳3号上接种不同的虫量,进行笼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其增长速度不同;在水稻同一生育期,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增殖速度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二代褐飞虱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76**),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10~120头。在发生早、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在防治策略上,必须在二代根据防治指标喷洒药剂压低三代虫量,控制四代危害。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信阳稻区害虫种类及其危害情况,为害虫防治提供参考,对水稻生长季节的稻田害虫进行了调查。经鉴定,该区水稻害虫共187种,隶属于8目34科,优势害虫是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大螟、中华稻蝗、褐飞虱、白背飞虱、稻蓟马和稻管蓟马。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在粳稻上危害较籼稻重,褐飞虱和三化螟第3代在粳稻上危害较籼稻轻,“籼改粳”的推广使二化螟由原来的1 a2代变为3代。  相似文献   

20.
潘欣葆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2):1825-1826
褐飞虱是为害湖州市单季晚稻的主要害虫,2014年6(4)代、7(5)代均达中偏重至大发生。分析发现,虫源数量大,气候、食料条件适宜是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前期用药过多,防治药剂不对口,防治技术不到位是个别田块受害严重的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防控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