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从玉米季节性耗水调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揭示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的增产机制。【方法】通过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玉米地上干物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计算土壤温度梯度等,探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对玉米季节性耗水和产量的调节机制。【结果】全膜双垄沟播(PMF)和全沙覆盖平作(SM)对玉米生长期的水分环境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裸地平作(CK)相比,PMF和SM能提高地温最低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梯度和地温最高点玉米拔节前土壤温度梯度,在显著高于CK和地温最高、最低点反方向温度梯度驱动下实现了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使玉米在需水较少阶段保蓄更多的水分以供需水盛期利用;各处理玉米耗水高峰出现的时期与当年降雨分布密切相关,PMF和SM可以促进玉米拔节后耗水,其中灌浆期增加最为显著,该时期PMF和SM的耗水量分别较CK增加237.7%和83.1%,差异显著(P<0.05);其次是拔节-抽雄期,分别较CK增加31.8%和27.4%,差异显著(P<0.05);玉米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32.5%和116.1%。【结论】PMF能够增大土壤温度梯度,减少前期地表蒸发为主的水分耗散,保蓄更多水分供后期使用;在后期雨季能够充分利用降水,促进籽粒形成和灌浆,表现较高的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播期对冬小麦品种登海5197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对登海5197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对拔节前总茎数的影响显著,拔节后不显著。(2)播期推迟一周出苗时间延长一天,基本苗随播期推迟而递减,叶面积系数第二播期(10月15日)最高,总茎蘖数和有效茎蘖数随播期推迟而降低,但有效茎蘖率和成穗率呈相反趋势。(3)对籽粒产量形成的R ichards解析表明,第二播期比第一播期(10月8日)和第三播期(10月22日)灌浆启动较早,最大灌浆速率和起始势较高,但活跃灌浆期较短。(4)群体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前表现为随播期的推迟而明显减少,开花后由于第二播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加快,成熟期第二播期的群体干物质最高。(5)随播期的推迟,穗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最高产量出现在第二播期。  相似文献   

3.
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了6月15日(对照)、6月25日和7月5日3个播期,研究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生产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夏玉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指导生产实践和实现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月25日和7月5日播期的夏玉米在灌浆期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受胁迫程度随之加剧,这2个播期的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群体生长率均较对照呈逐渐降低趋势。3个播期的单位面积总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千粒重在不同播期间差异显著,最终6月25日和7月5日播种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了17%和31%。因此,应该选择适宜的夏玉米播种时间,降低玉米在灌浆后期遭遇低温逆境的几率,进而保障玉米生育后期的正常灌浆,最终实现玉米抗逆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播期对山西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年在山西省忻州市进行了春玉米4个播期试验,探讨播期对山西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均有显著影响。随播期推迟,春玉米生育期缩短,灌浆持续时间延长,籽粒干质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播期对产量影响显著,随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播期、千粒质量和秃尖长度对产量起主要作用,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937 2)。4月25日左右播种玉米,花后光照充足,穗粒数形成较多,灌浆期雨热同季,适合籽粒灌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搜集、整理、分析1999—2016年白城市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获得所研究要素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9—2016年,白城市燕麦2个播期各发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不一致。其中,第一播期出苗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呈上升趋势,其他各发育期均呈下降趋势;第二播期拔节孕穗期呈下降趋势,其他各发育期均呈现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为第一播期出苗期和孕穗期及第二播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呈上升趋势,其他各播期各发育期均呈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为第一播期播种期、第二播期出苗期呈下降趋势,其他各播期各发育期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玉米先玉335"作为播期试验的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播期对该地区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期与春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及产量密切相关。随着播期的逐渐推迟,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呈现出一定的缩短趋势;不同播期条件下玉米地上总干重有所增加,但过早或过晚播种均不利于玉米作物干物质的积累;随着播期的推迟,春玉米单株穗粒数有所减少;播期越晚,春玉米百粒重越低,越不利于春玉米实现高产丰收。因此,必须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状况,适时播种农作物,以实现其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直播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播期对直播稻干物质生产特征和光合生产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 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直播稻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1)无论是从单茎还是群体来看,拔节、孕穗、抽穗、蜡熟和成熟期的干物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愈加明显。(2)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呈一定的上升趋势,抽穗至成熟期则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3)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单茎叶重和单茎鞘重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单茎茎重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单茎穗重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单茎叶重和单茎鞘重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蜡熟期差异很小,成熟期呈略微增加的趋势,单茎茎重和单茎穗重在各时期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4)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生育中后期的叶、茎、鞘、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与其干物重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叶比例和鞘比例在孕穗期呈略微的下降趋势,抽穗期变化不大,蜡熟期和成熟期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上升趋势,茎比例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呈略微的下降趋势,蜡熟期呈略微的增加趋势,成熟期呈一定的下降趋势,穗比例在孕穗期呈略微的增加趋势,抽穗期变化不大,到蜡熟期和成熟期则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5)随着播期的推迟,叶、茎和鞘的输出量、输出率和输出物质转化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6)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拔节期相当,孕穗期、抽穗期和蜡熟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成熟期略微下降,播种期到拔节期、拔节期到抽穗期和全生育期的的光合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抽穗期到成熟期有所下降,差异不显著。(7)随着播期的推迟,群体生长率播种期至拔节期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拔节期至抽穗期差异不显著,抽穗期至成熟期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净同化率播种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抽穗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抽穗期至成熟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播期对直播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具有较大的影响。较迟播而言,早播具有前期物质生产量适宜,中后期积累旺盛,干物质总量大且分配合理,运输转化效率高,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灌浆速度是作物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本地玉米不同播期灌浆速度观测,掌握不同播期干物质积累规律,为确定本地玉米最佳播期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分为5个播期,分别为4月20日、4月28日、5月6日、5月14日、5月22日,通过对各播期灌浆速度分析,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播期越早,灌浆速度越快,干物质积累越多,特别是前2个播期,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后3个播期。适时早播,对干物质积累意义重大。结合各播期实际产量,确定本地玉米最佳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通过自研发的叶温与环境因子采集系统对叶温、室内光照强度、温湿度、CO_2浓度、地温、土壤湿度长期实时监测,研究了温室中环境因子变化对番茄叶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被揭开后,叶温与室内光照强度变化有相似的趋势,但二者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全天时间段叶温变化与室温变化一致;叶温变化与CO_2浓度变化呈相反趋势;叶温与地温变化趋势相近,但地温变化滞后于叶温2~3 h;土壤湿度全天时间段变化微弱,室内湿度变化较大。室温直接影响着叶温的变化,室内光照强度、CO_2浓度、土壤温度通过影响室温间接影响着叶温的变化。室温是影响番茄叶温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指导室温变化提高作物新陈代谢,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播期和覆膜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西南旱地油菜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油36为材料,采用7个播期(9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0日和11月20日)和两种覆膜方式(覆膜和不覆膜)研究播期和覆膜对直播冬油菜土壤温度、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覆膜能有效提高0~25 cm土层温度、油菜干物质量、株高、主序长和有效角果数,使油菜产量增加3.61%~44.47%。随播期推迟,增产效果越明显,但推迟至11月10日时,油菜干物质量和农艺性状较9月30日显著下降。回归方程表明,油菜产量随播期推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播期呈显著多项式关系,且油菜最适播期为10月10日,分别较9月30日、10月30日、11月10日和11月20日提高2.13%、47.97%、74.19%和136.64%。此外,播期推迟有效降低油菜亚麻酸、芥酸和硫苷含量,同时也降低含油率,但覆膜能有效降低因播期推迟而造成油菜品质的差异。【结论】9月30日至10月10日是西南旱地直播油菜获得高产的适宜播期,且此播期内适当推迟结合覆膜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春季低温逆境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郑单958和J6518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播期,分别为正常播期(on time)、早于正常播期14 d(E-14)、早于正常播期7 d(E-7)、晚于正常播期14 d(D-14)、晚于正常播期7 d(D-7)。结果表明,J6518和郑单958在不同播期条件下,株高、穗位和茎粗无显著差异;随播种时间的推迟,J6518和郑单958在拔节期和吐丝期,全株叶面积及干物质变化不大,但成熟期全株叶面积和干物质有下降趋势;产量方面,郑单958和J6518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产量有显著差异,且产量均在E-7时最高,可见适宜早播会使产量增加。因此,在呼伦贝尔地区没有遇到极端天气条件下,适时早播可延长玉米生育期,有利于玉米灌浆,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复合群体光合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复合群体干物质积累、光合性能以及群体冠层的研究表明,小麦套种玉米带田种植高产形成机理,一是合理增加了叶面积指数且与作物生物学要求、与当地最佳自然资源相吻合;二是改善了群体的通风透光状况,表现出良好的边际效应;三是群体冠层分布合理,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率高,净光合积累多。进一步提高产量,可通过调整作物行比、提早玉米播期、适当推迟小麦播期,延长玉米生长期特别是灌浆时间来达到。其初步结论为麦田套种玉米的增产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国麦301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冬小麦国麦301的推广应用,以国麦301为试验材料,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研究播期播量对国麦301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叶面指数随着播期的推移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随着播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逐渐升高;播期播量对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基本一致,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播期在10月10日、播量在1.78×10~6株/hm~2时,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都最大,分别为15 569.14、15 476.43 kg/hm~2;播期播量对成穗数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说明成穗数是影响产量大小的主效因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均呈先略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呈先降后略升的趋势,而与播期播量对成穗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可见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与成穗数间呈负相关;保证国麦301高产的适宜播期为10月8日—10月19日,播种密度范围为2.0×10~6~3.43×10~6株/hm~2,早播适宜低密度,播期推迟,密度适当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给绿洲灌区玉米生产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覆膜免耕(NT)、秋免耕春覆膜(RT)和传统耕作覆膜(CT)方式下农田土壤温度和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结果】与CT和RT相比,覆膜免耕显著降低了玉米苗期的增温效果,NT平均地温分别较RT和CT方式低1.5和1.8℃,而对玉米拔节期以后的土壤温度无明显影响,且玉米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在不同覆膜方式间无显著差异.覆膜免耕玉米相对生长率在抽雄吐丝期前明显低于CT和RT处理,分别低16.87%和18.34%;而吐丝期至成熟期,分别较RT和CT方式高出17.84%和18.80%.土壤温度与其干物质积累在玉米苗期具有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覆膜免耕方式下玉米可获得与两种新膜覆盖方式相当的产量,且在低灌水水平下获得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传统覆膜处理,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处理高出16.39%.【结论】覆膜免耕虽对玉米苗期的土壤温度和干物质积累有显著影响,但可获得与两种新膜覆盖相当的籽粒产量,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农田覆膜节水管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探索玉米不同播期对宿根甘蔗套种玉米的产量和土地复合产值的影响,为当地生产中甘蔗合理套种玉米提供参考。以当地广泛种植的甘蔗品种"粤糖93/159"和玉米品种"会单4号"为材料,在1年宿根甘蔗地设不同玉米播期处理:早播(2月10日)、中播(2月25日)、中晚播(3月12日)、晚播(3月27日),不播(对照)。研究不同玉米播期对宿根甘蔗和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和产值的变化规律。不同玉米播期对甘蔗的出苗率、有效茎数、单茎重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随着玉米播期的推迟,玉米的生殖生长期天数、株高、穗位高、产量均呈递减趋势,且玉米播期与以上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甘蔗套种玉米的种植模式中,选择适宜的玉米播期很重要。其中玉米中晚播(3月12日)的土地复合产值最高为75,564.57元/hm~2,除去玉米农资投入成本5,550元/hm~2,相对于纯种甘蔗60,428.31元/hm~2,可增加收益9,586.26元/hm~2。宿根甘蔗套种玉米可增加土地复合产值和经济效益,在3月上旬(中晚播)播种玉米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牧民定居区提供合理利用饲料玉米的科学方法.[方法]对乳熟期、腊熟期和黄熟期的新青13号玉米(青贮型)进行青贮实验,分析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该品种最佳青贮时期.[结果]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原料乳熟期到黄熟期干物质、NDF含量呈增长趋势,粗蛋白质、ADF呈减少趋势,乳熟期钙、磷含量与腊熟期和黄熟期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没有较大变化.青贮料pH及氨态氮含量在各生长期青贮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乳熟期的乳酸含量分别高于腊熟期和黄熟期(P<0.01),丁酸含量分别低于腊熟期和黄熟期(P<0.01).乳熟期到黄熟期青贮料的干物质、NDF含量呈增长趋势,粗蛋白质、ADF保持减少趋势,青贮料的钙、磷含量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养分基本保持不变.[结论]乳熟期是新春13号最佳青贮制作时期.  相似文献   

17.
2016、2019、2020年以四川主推玉米品种‘正红505’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下气象因子的差异及其对玉米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川中丘陵地区玉米的播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日均温升高,玉米营养生长期缩短,其间活动积温减少,气象因子对玉米全生育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阶段;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温度是决定玉米生育期长短的主要气象因子,日均温度和活动积温对各生育时期的贡献率达83.0%,其中吐丝—成熟期达99.9%;籽粒产量同时受温度、光照和降水量的影响,其中光照条件贡献较大(贡献率35.7%~54.0%),日均温和活动积温贡献率25.2%~31.2%,降水量贡献率20.8%~33.1%;气象因子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贡献率不同,对穗粒数贡献最大的是播种—吐丝阶段的温度,对千粒质量贡献最大的是吐丝–成熟阶段的光照;随播期推迟,玉米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呈先增后减趋势,籽粒产量(y)与播期(x第一播期后的天数)的回归方程为y=–1.16x2+19.87x+7977.34,R2=0.47**,在4月3日左右最高。推断4月上旬是本区玉米高产的适宜播期。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期对广西春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播期对广西地区主推春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为生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3个播期为主处理,5个品种为副处理,共15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具有缩短的趋势,其主要由营养生长期的缩短引起,而生殖生长期(包含灌浆期)并未随着播期的变化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同时播种出苗期也具有缩短的趋势。平均气温均随播期的推迟而上升,日照时数则下降。灌浆的活跃期缩短,同时晚播处理的平均灌浆速率、0~20 d灌浆速率以及最终籽粒干重均较前两个处理低,而20~40 d灌浆速率较前早播期略高。收获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出籽率随着播期的推迟均具有降低的趋势。因此,适宜播期可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广西春玉米适应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进行播种,以避免因光温升高造成营养生长期缩短、灌浆前期速率低而减产。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对山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浚单20为供试材料,探索不同播期对山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玉米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35 d,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出苗至抽雄阶段。随播期推迟,玉米穗位高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茎粗则逐渐减少,株高变化趋势不明显;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产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播期每推迟1 d,产量减少0.7%~1.7%,主要是通过影响玉米百粒质量、穗粒数、穗长从而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抽雄期至成熟期平均气温以及全生育期积温和气温日较差等气象因子对产量影响较大。一定范围内抽雄期至成熟期气温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灌浆,结果产量越高;全生育期积温越多、气温日较差越大,玉米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20.
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与播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在泾阳县良种技术推广服务站以青贮50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处理,研究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与不同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适期早播为后期干物质增长和长时间维持较高的积累速度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早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快,持续时间适中,且维持时间较长,这是光、温、水对玉米群体在时间和空间上良好协调作用的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少,收获时茎生物量所占比例下降,叶生物量所占比例升高。由于玉米茎、叶的饲用性和牲畜利用效率不同,可针对不同饲喂需求选择播种时间,以提高青贮玉米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