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品味古茶树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由此衍生的茶文化涵盖了饮食、礼仪以及审美等方面。广西种植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中记载,象州(今象州县)曾为唐代岭南茶区之一,由此推测,广西种茶和制茶在唐代就有了一定的发展。陆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偶然发现的植物。神  相似文献   

2.
《热带农业科技》2007,30(4):54-54
云南是世界上野生茶树种类最多、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目前云南省已建成保存野生茶树类型居世界首位的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是世界上保存野生茶树类型最为丰富的茶树活体保存基地。该种质分圃已保存包括茶组植物22个种和7种非茶组植物的各类资源930多份,包括栽培型、野生型、过渡型、近缘种等茶树资源.  相似文献   

3.
油茶-茶复合模式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油茶-茶复合模式的生理生态学理论基础,分析了油茶-茶复合模式和纯茶模式内茶树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的差异情况,并对茶树光合特性与生态因子进行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纯茶模式内茶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为双峰曲线,即午休现象较为明显,而复合模式的为单峰曲线;从整体上看,纯茶模式内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复合模式;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纯茶呈单峰曲线,而复合模式的呈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曲线与净光合速率的基本相反,纯茶和复合模式的蒸腾速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下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都有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空气相对湿度及空气温度,而油茶-茶复合模式的茶树还受到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保健汽茶     
《技术与市场》2002,(1):20-20
茶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起源于我国,据《神农本草》记载,茶的发现与使用已有4700年之久。茶是我国古老的文明饮料,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国饮”。 现代科学对茶叶内的成份已鉴定出化学成份有500余种,这些物质对入体的药理功能,是茶叶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5.
云南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云南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的进展,报道了普洱生茶、熟茶、以及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时间、不同干燥方法、不同茶树品种原料人工后发酵过程中的香气成分及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6.
乔木茶生态系统是传统管理机制下形成的一类独特的农林生态系统,其碳储量状况是REDD+传统农林生态系统整合与补偿策略的重要依据,本项研究对景迈山布朗族传统乔木茶生态系统与现代台地茶生态系统中的非茶乔木、茶树、地被层、土壤等各个方面进行碳密度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乔木茶生态系统碳储量明显高于台地茶生态系统,其碳储量顺序为轻干扰乔木茶园(470.83 Mg.hm-2)>重干扰乔木茶园(350.81 Mg.hm-2)>台地茶园(239.99 Mg.hm-2),乔木茶园明显的碳汇贡献来自非茶乔木和大龄乔木茶,茶树幼苗与地被层对生态系统碳密度的直接贡献很小,但是对生态系统更新和生物量积累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细枝茶树是黄山毛峰发源地原栽茶树优良品种,制成的黄山毛峰茶品格独特,品质极优.早在清代乾隆年间,黄山地区便开始用这种自然良种进行无性繁殖扦插育苗.随着现代茶苗的无性繁殖技术发展,如今采用单叶短穗扦插育苗成功,其方法简单、繁殖迅速,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8.
在山东泰安部分茶园做了间作板栗和银杏试验,结果表明,茶林间作郁闭度在0.3~0.4之间时,茶树叶片较对照上表皮增厚27%、栅栏组织增厚15.3%、全叶增厚3.1%,有利于抗旱、抗寒;茶林间作郁闭度在0.4~0.6之间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比值大、叶质柔嫩、持嫩性好,夏季茶叶产量可较对照提高89.8%;茶园间作银杏对茶树生长和鲜叶产量较有利。  相似文献   

9.
入夏,宁国亿邦公司舒总送我一盒老鹰茶,说公司在对老鹰茶树进行林业产业化开发,邀我一定去看看.  相似文献   

10.
茶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谭荫初饮茶具有提神、强心、益思、解渴、消食、利尿、解毒、化瘀、抗辐射损伤、抑制癌细胞等功效。4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我国以肉、奶为主食的藏蒙兄弟常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现...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省11个重要茶用菊花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测试后比较其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可溶性总糖以及维生素C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神农香菊’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滴定法等方法对11个茶用菊花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1个茶用菊花主要营养成分中,蛋白质5.307~10.983 mg·g-1,其中‘黄金菊’最高;游离氨基酸5.724~24.238 mg·g-1,其中‘神农香菊1’最高;还原糖49.659~142.406 mg·g-1,其中‘福白菊1’最高;可溶性总糖36.240~159.756 mg·g-1,其中‘黄金菊’最高;维生素C 2.087~4.001 mg·g-1,其中‘福白菊2’最高。所选的湖北11个重要茶用菊花的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以及维生素C含量较高,推荐菊花茶作为功能菊花饮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茶树起源地 ,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茶区幅员广阔。胶东岙山茶区地处我国茶区的最北缘 ,主要栽培品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茶北移”时引进的 ,于 90年代已大规模发展。在引进茶树的同时 ,茶树虫害也随之发生。为了明确胶东岙山茶区茶树主要虫害种类 ,作者于 1999~ 2 0 0 1年对该区的岙角石、大龙嘴、马山前———即墨市林业局茶园基地等地的茶树虫害进行了调查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鉴定结果 ,现将主要虫害种类、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1 茶细蛾Caloptiliatheivora幼虫危害嫩叶。初孵幼虫在叶背面潜食 ,…  相似文献   

13.
入夏,宁国亿邦公司舒总送我一盒老鹰茶,说公司在对老鹰茶树进行林业产业化开发,邀我一定去看看。老鹰茶树属樟科,常绿乔木,由于树皮上有斑  相似文献   

14.
寻找茶树王     
郑立学 《云南林业》2003,24(5):25-27
寻找茶树王,就像寻找香格里拉一样,同样是一个文化概念……——题记2001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由景谷县组织的寻找茶树王的考察活动,那是一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考察,至今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近乎垂直的陡坡,那在云里雾里穿行的小道,那高山密林里的帐篷,那寻找茶树王的欢欣和泪水,还有那数月后因登山而仍黑得发紫的脚趾,以及考察后留下的思索和启发。缘起野茶沟多少年来,景谷县正兴乡黄草坝的村民都流传着在云遮雾锁的大野茶沟里有一株很大很大的古茶树,但多少年来都没有人见过。1983年和1984年期间,县茶叶公司曾2次派人前往黄…  相似文献   

15.
杉茶复合经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杉茶复合种植模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杉木密度对茶树体生长、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测算,提出了合理的杉茶复合种植模式;杉茶复合种植,杉木采用单行南北向种植,株距2m左右,行距12-16m;如散生种植,杉木密度控制在313-417株/hm^2时,茶叶产量不受影响。每年每公顷木材生长可增加产值950元。  相似文献   

16.
信阳毛尖是我国的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系列,颜色清淡,入口醇香,是很多爱茶人士的选择。茶是我国南方的主要产物,好茶多出自生态良好的山区丘陵地带。因为这些地方,常年云雾缭绕,水分充足,气候温润,适宜茶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鹦哥岭野茶的生态地位及其种间关系,为后续野茶种群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采用样方法和样圆法对鹦哥岭野茶群落进行物种组成及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中共记录到395种植物(含5变种1变型),隶属于102科217属。其中,茜草科、樟科、壳斗科等为优势科,榕属、粗叶木属、蒲桃属等为优势属,野茶、鹅掌柴、九节、黄杞、尾叶柯等为群落中的优势种。2)野茶在群落中的竞争主要来源于种间,占比达90.02%,各物种对野茶的竞争强度排序为野茶>黄杞>鹅掌柴>尾叶柯>水锦>黄牛木。3)总竞争强度随野茶胸径增加逐渐下降,幼树和中树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大树阶段无显著差异。Ⅰ、Ⅱ、Ⅲ阶段竞争强度占总竞争强度的96.10%,说明野茶在较小胸径时受到的竞争压力较大,在大树阶段受到的竞争较小。4)野茶胸径与竞争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在野茶的保护中应加强小胸径茶树的保护,使其平稳向大胸径茶树过渡,同时增强对于幼小茶苗的抚育及茶果的管控,促进野茶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优良品种铁观音茶叶,无性繁殖压条苗木和扦插苗木与蜜柚苗木进行混交栽培,形成茶叶蜜柚混交多样性茶园.结果表明:铁观音茶叶与蜜柚混交,铁观音茶树生长良好,病虫害少.扦插荼苗栽培的茶树生长比压条茶苗栽培的茶树生长较好,茶叶产量高,制茶茶叶质量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贵州自然气候、土壤类型及地形特征等相关资料的分析,结合茶树生物学特性及其适宜栽培的生态环境,对贵州茶种植业发展的茶园区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茶种植业发展区域可区划分为1个富锌硒高品质绿茶种植区域,即黔北地区;1个优质有机茶种植区域,即黔西北高山地区;3个名优茶种植区域,即黔东地区、黔中地区、黔南及黔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20.
<正> 为了探索在胶园内利用橡胶树作为茶树的荫蔽树,构成一种高效(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群体结构的可行性,于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相继在黎明农场七分场一、五队,大渡岗茶场关坪橡胶队和我所六队布置了胶茶间作试验。经试验初步表明:胶茶间作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的影响。 一、试验概括(我所第六生产队的试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