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种衣剂处理大豆种子,不但能提高田间出苗势、出苗率,能刺激幼苗生长,而且能提高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及百粒重,其中以锐胜150g十适乐时200mL+种子100kg产量增加最多,为223.53kg/667m^2,较CK增产3.21%,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6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当前推广的6种玉米种衣剂进行了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含有效成分三唑类杀菌剂的种衣剂都有理想的防治效果,18.6%福.克.戊唑悬浮种衣剂、16%福.克.唑醇悬浮种衣剂(乌米净)、63%福.克.戊唑干粉种衣剂、22%福.克.戊唑悬浮种衣剂和7.5%克.戊唑悬浮种衣剂(黑虫双全)5种种衣剂防效达98.8%~100%,而不含三唑类杀菌剂的种衣剂防效仅为44.42%。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不同种衣剂的防效及使用安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适乐时1.5 ml/kg种子拌种处理对青稞条纹病、黑穗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高达100%,并且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增产幅度在20%左右,同时对青稞安全,能够显著提高出苗率,促进营养生长。敌萎丹1 ml/kg种子拌种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4.
3种杀虫剂防治甘蔗害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根施30%度锐SC、70%锐胜WG和40%福戈WG三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蓟马、绵蚜虫都有良好防治效果。施药后60d,螟害枯心防效达70%以上;10株蓟马虫量防治效果在65%以上,有虫株防效下降,但明显优于对照;除40%福戈WG 450g/hm2有绵蚜虫危害外,其它各药剂处理防治效果均达100%,明显优于对照。生产上应用以30%度锐SC 600mL/hm2、70%锐胜WG 225g/hm2、40%福戈WG 600g/hm2为宜,结合甘蔗下种和施肥培土,与化肥混合均匀,施用后及时覆土。  相似文献   

5.
科技简讯     
克芜踪的除草效果克芜踪是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化学除草剂,内含20%(W/V)百草枯阳离子,27.6%(W/V)百草枯双氯盐。1988年6月,福建省邵武市水北乡茶果场进行的茶园除草试验初步表明。克芜踪除草速度快,省工,成本低,效果较理想。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处理分别用150、200、250倍克芜踪20%水剂,以常规除草剂草甘膦(10%水剂500mL,兑水50kg,添加100g洗衣粉)为对照。供试  相似文献   

6.
种子处理剂不同用量拌种对油菜毯状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出高质量油菜毯状苗,以适宜机械化移栽,探究种子处理剂(每升含5%的烯效唑5 g,七水硫酸亚铁142 mg,硫酸镁294 mg、硼酸0.6 mg、硫酸锌0.6 mg、硫酸锰0.6 mg,余量为水)不同用量拌种对油菜毯状苗生长的影响。本文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818和常规油菜扬油9号为材料,设置种子处理剂用量分别为每100 g油菜种子0 mL、0.5 mL、1 mL、1.5 mL、2 mL、2.5 mL、3 mL和4 mL 8个处理,分析其对出苗率、存苗率、苗高、子叶大小、第一叶大小、根颈长度、根颈直径以及干物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用量的种子处理剂能提高出苗率和存苗率,用量过高则显著降低出苗率和存苗率,不同种子处理剂用量均能显著降低苗高,缩短根颈长度增加根颈直径,干物质重随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合各项指标,每100 g种子用2~2.5 mL种子处理剂拌种最优,是适合油菜毯状苗培育种子处理的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7.
吉农4号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过两年省内外药效试验,17%克·福·醇(吉农4号)种衣剂防治玉米苗期病害效果为70%,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达到93.2%~100.0%,防治地下害虫效果在75%左右.药效期达50d,保苗率提高10%以上,玉米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丰禾96母本为对象,研究包衣40%咯菌腈·氟唑菌酰羟胺(B)、喷雾硅(Si)和10%叶菌唑(Y)对玉米叶片代谢、茎腐病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衣40%咯菌腈·氟唑菌酰羟胺20 mL/100 kg种子+10%叶菌唑1 000 mg/L喷雾+施硅2 000 mg/L喷雾(BY10Si)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都最高,分别为19.80μmol/(m2·s)、4.10 mmol/(m2·s)和62.68,较CK(不喷施杀菌剂)增加32.9%、25.8%和17.8%;包衣40%咯菌腈·氟唑菌酰羟胺20 mL/100 kg种子+10%叶菌唑667 mg/L喷雾+施硅2 000 mg/L喷雾(BY15Si)的病情指数最低,防效最高,为47.2%。BY10Si处理百粒重和穗重都最重,分别为34.56 g和136.33 g;产量最高,为11 247.45 kg/hm2,较CK增产20.0%,且均与CK差异显著。玉米播种前包衣40%咯菌腈·氟唑菌酰羟胺,在玉米生长期喷雾可溶性硅和叶菌唑能有效降低茎腐病的发生程度,同时提...  相似文献   

9.
常用玉米种衣剂药效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包衣不仅可以防治作物苗期病、虫、鼠害,而且可以兼顾缺素症的预防,促进幼苗生长、壮苗,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对作物良种的标准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一次包衣,降低地面施药量,使高毒农药低毒化,持效期长,不杀伤天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因而,近年来种衣剂深受农民的欢迎,应用面积迅速扩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玉米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进一步确定各厂家生产的种衣剂效果及其适应范围,为种衣剂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 20%克福种衣剂,中国农业大学种衣剂厂生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2SB-RC、多一福种衣剂处理杂交水稻种子,并对包衣种子进行耐贮藏试验研究。通过对种子逐月检验发芽率及对谷蠹的侵害情况进行观察,认为①种衣剂对种子存在一定的药害,种子不能在常温下安全越夏。②多一福耐贮藏性优于2SB-PC种衣剂。  相似文献   

11.
模拟干旱条件下玉米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PEG-6000模拟中度干旱胁迫对41份玉米品种的萌发期进行抗旱性试验,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D值)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利用UPGMA聚类划分抗旱等级。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胚芽鞘长、主胚根长、胚根数和干物质重6个性状,干旱胁迫处理比对照均值分别下降了50.8%、65.6%、81.4%、57.9%、42.1%和70.0%,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隶属函数法计算D值表明,其与发芽率、胚芽鞘长等各指标抗旱系数的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筛选出金海5号、粟玉6号等13个抗旱品种。UPGMA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在遗传距离为6.91处分为2大类,进一步可分为高度抗旱、中度抗旱、抗旱、敏感、高度敏感共5个亚群,玉米萌发期较强抗旱品种为粟玉6号、京农科728等13个品种。两种方法筛选出的玉米萌发期抗旱品种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2.
不同玉米自交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35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渗透压为0.4 MPa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以发芽势、发芽率、萌发抗旱指数、贮藏物质转运率、胚根数、胚根长、胚芽长作为测定指标,利用抗旱系数(DC值)、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玉米自交系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玉米各项指标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鉴定出抗旱型材料4份,分别为1153、1245、1246和PHT11;干旱敏感型材料3份,分别为PHJR5、LH284和A14242;其他28份分别为较抗旱型和干旱较敏感型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自交系萌芽期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剂模拟水分胁迫,胁迫溶液渗透势范围在-0.3~-0.7 MPa,分析进行玉米种子水分胁迫萌发试验的条件;以种子萌发抗旱指数为依据对9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萌芽期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0.5 MPa(PEG)-6000处理可以作为玉米萌芽期抗旱性鉴定的水分胁迫条件;在相同剂量的PEG-6000胁迫溶液下,相关分析显示,千粒重与相对发芽率呈显著负相关,与活力抗旱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萌发抗旱指数未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干旱条件下玉米产量的主要相关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在干旱条件下玉米产量的主要相关性状.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玉米产量主要与果穗性状即千粒重、穗长、穗粗有正相关,与株高也有正相关,但产量与出苗至吐丝日数为负相关.据此,作者提出了玉米杂交种抗旱的3个指标,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1994年提出的玉米5个抗旱指标一道构成了较完善的玉米抗旱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3个硬粒型玉米品种为材料,设7个PEG浓度(0、5%、10%、15%、20%、25%和30%)处理,分析PEG对玉米种子发芽率、胚根长、胚芽长和贮藏物质运转率等12个萌发特性指标的影响,探究不同浓度PEG模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硬粒型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同时筛选模拟干旱胁迫最适宜的PEG浓度。结果表明,PEG浓度增加会延缓种子第一粒发芽、萌发峰值和平均发芽时间;发芽势、发芽率和萌发指数随PEG浓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PEG处理抑制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PEG处理抑制子粒中贮藏物质的运转,随PEG浓度的增加胚根干重、胚芽干重和贮藏物质运转率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12个萌发特性指标均可以用于评价玉米种子抗旱性。模拟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时,PEG浓度可分别为5%或10%、15%或20%、25%。  相似文献   

16.
PEG-6000胁迫下玉米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收集的52个推广应用的春播玉米为供试材料,运用渗透压为0.5 MPa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各品种发芽率、耐旱萌发指数等10个鉴定指标。以鉴定指标的相对值作为抗旱性评价指标,应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各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发芽势可用于玉米萌发期抗旱性的快速与初步鉴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与耐旱萌发指数4项指标可作为抗旱能力的主要鉴定指标,种子吸水率与胚根胚芽长、贮藏物质运转率可作为间接抗旱鉴定指标。根据供试品种隶属函数值,利用聚类分析将其分为4个不同的耐旱等级,筛选出17个抗旱型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给强筋冬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评价和抗旱指标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黄淮麦区种植的8个强筋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设置正常供水(对照)和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两个处理,测定了萌发期11个抗旱相关指标、幼苗期20个抗旱相关指标,计算各指标的抗旱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求得综合抗旱能力评价值(D值),基于D值评价萌发期和幼苗期抗旱性;在旱棚池栽条件下,测定了2种水分处理下(适时一次灌溉、雨养)籽粒产量,基于产量抗旱系数评价全生育期抗旱性。结果表明:(1)干旱处理下,8个小麦品种萌发期发芽势、发芽率等10个抗旱指标显著低于对照,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幼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13个抗旱指标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胞间CO2浓度、SOD活性等7个抗旱指标显著高于对照。(2)与适时一次灌溉相比,雨养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降低,降幅18.70%~28.66%,产量抗旱系数为0.713~0.813。(3)8个强筋小麦品种在萌发期和幼苗期抗旱等级不尽相同。藁8901在2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抗旱性;科大1026、郑麦7698和丰德存麦5号在幼苗期表现出抗...  相似文献   

18.
以4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利用20%PEG-6000溶液分别在萌发期和苗期模拟干旱胁迫,萌发期主要考察发芽率、发芽势等7个指标,苗期考察株高、根冠比等9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分析萌发期和苗期的抗旱性表现,探讨2个时期的综合抗旱性。结果表明,根据萌发期抗旱性可将供试组合分为4类,瑞玉617等2个组合属于强抗旱型,正红6号等16个属于抗旱型,正红507等23个属于中等抗旱型,ZH719等4个属于干旱敏感型。根据苗期抗旱性可分为3类,ZH733等9个属于抗旱型,正红412等34个属于中等抗旱型,ZH606等2个属于干旱敏感型。根据芽苗期综合抗旱性可分为抗旱、中等抗旱和干旱敏感3类,其中,瑞玉617等14个组合抗旱,正红613等28个中等抗旱,ZH719等3个干旱敏感。分析认为,同时对玉米杂交组合的萌发期和苗期进行抗旱性评价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更有利于针对性地选择适宜播种条件及苗期抗旱管理。  相似文献   

19.
干旱胁迫下,研究不同浓度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作用和生理生化影响,综合评价后筛选出缓解玉米干旱胁迫的最佳S-诱抗素拌种浓度。系统聚状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诱抗素拌种能提高玉米发芽率和发芽势,提高种子抗旱能力。S-诱抗素拌种能显著提高玉米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减缓叶绿素的降解,同时通过提高PEP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活性,进而提高玉米光合能力,提高玉米抗旱性。S-诱抗素拌种对玉米有低促高抑效应,其中,0.01 g a.i./100 kg种子的S-诱抗素拌种能有效提高玉米抗旱性。  相似文献   

20.
壳聚糖包衣对水分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伟伟  王玺 《玉米科学》2011,19(3):98-101
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通过壳聚糖应用于种子包衣,研究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包衣处理明显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中度水分胁迫下发芽率比对照高6.9%,达极显著差异;玉米幼苗变高,茎粗和根长增加,根冠比极显著提高;降低玉米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利于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