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烟叶烘烤的起源与演变、传统烟叶烘烤原理及烘烤工艺的应用现状,剖析了传统的烟叶烘烤原理及烘烤工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明了烟叶烘烤原理及烘烤工艺。指出烟叶烘烤是将田间采收的烟叶在烤房内通过人为调控环境因素促使烟叶进一步衰老、变黄、干制的过程。揭示了烟叶烘烤变黄的实质及核心要素,展望了烟叶烘烤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颜色、形态和水分变化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K326中部烟叶为材料,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颜色参数、形态、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正面与背面颜色参数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烘烤前期变化幅度较大,烘烤后期变化幅度较小,同时正面变化速度较背面快.主脉的颜色参数值变化较叶片变化滞后.烘烤开始烟叶厚度收缩率一直呈现较大变化,进入干筋期变化趋势减缓;其余各形态指标前期变化幅度较小,中期相对剧烈,后期又逐渐减缓.烘烤过程中叶片、主脉及整叶相对含水量呈现递减趋势,前期失水速度慢,中期失水速度快.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正面、背面和主脉的红度值与烟叶的收缩率指标、卷曲率指标和含水率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烟叶背面亮度值与收缩率指标和纵向卷曲率、烟叶正面亮度值与厚度收缩率、主脉黄度值与横向卷曲率和含水率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适宜衡阳植烟区的密集烤房装烟方式,从烤后烟叶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指标、经济性状及烘烤能耗和用工成本等方面,对烟筐装烟和传统烟杆烘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烟杆烘烤相比,烟筐装烟烘烤装鲜烟量高11.8%~15.9%,干烟量高50.5~65.5 kg/房,产值高804.7~1719.3元/房,主要化学成分指标间无显著差异,能耗与用工成本低1.1~1.6元/kg干烟。综合分析烘烤后烟叶的装烟量、经济性状和综合成本,采用烟筐烘烤效果较好。因此,在现有烘烤设施和烘烤技术条件下,采用烟筐装烟烘烤可以代替传统的烟杆烘烤。  相似文献   

4.
K326烟叶在密集式烤房条件下121烘烤工艺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卷烟工业开发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要求,为探索烤烟K 326品种在密集式烤房条件下的烘烤工艺,解决烟叶在现有烘烤工艺下烤黄不烤香,烟叶含青量过大,淀粉含量过高等问题,在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的基础上,调整变黄期干湿球温度和变黄程度指标,对K 326烟叶烘烤工艺进行了改良。结果表明,改良后的烘烤工艺能降低淀粉和叶绿素含量,总糖含量提高6.64%,还原糖含量提高6.26%,增加了中上等烟叶比例,提高了产值,烟叶质量变佳,工业可用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乙烯利熏黄对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规栽培条件下的烟叶进行了乙烯利熏黄烘烤试验,结果表明,在烟叶烘烤过程中,进行乙烯利熏黄的化学调控,促进了叶内物质的降解、转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烟叶烘烤变黄定色的时间,降低烟叶烘烤成本,增加产值,而且上等烟比例提高9.7%,上中等烟比例提高3.1%,提高了烟叶烘烤质量和工业可用性。该项技术对常规栽培条件下的烟叶烘烤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烟叶的产量和品质是保障中式卷烟品质的基础,采收和烘烤是决定烟叶质量的重要生产过程。目前我国生产上对烟叶采收标准和烘烤进程的判断主要依靠人工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具有较复杂、不便捷、应用不方便的特点。光学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人工经验不足、判断不准等问题,且可以实现快速、大面积检测和远距离无接触式探测。本文对光学无损检测技术在鲜烟叶成熟度判定和烘烤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进一步的应用进行展望,以为烟叶烘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箱式烘烤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以中烟100为试验材料,从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常规化学成分和香气物质4个方面比较分析了箱式烘烤与传统挂竿烘烤方式下烤后烟叶的质量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烘烤方式下烟叶外观质量差异不大,中部烟叶感官质量表现为箱式烘烤优于挂竿烘烤,上部烟叶为挂竿烘烤略优于箱式烘烤;箱式烘烤中部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综合指数得分高于挂竿烘烤,而上部烟叶则为挂竿烘烤高于箱式烘烤;箱式烘烤烟叶中多数香气物质含量高于挂竿烘烤。综合分析,箱式烘烤烟叶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均高于或接近挂竿烘烤烟叶,与挂竿烘烤烟叶相比,其常规化学成分和香气物质的变化趋势更有利于烟叶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烘烤工艺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以云烟87为材料,研究了低温低湿烘烤工艺与现有烘烤工艺技术下B2 F和C3 F烟叶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低湿烘烤工艺技术下,B2 F和C3 F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外观质量和物理特性指标的综合评价总得分比现有密集式烤房(气流上升式)中温中湿烘烤工艺分别高4.7和3.9分...  相似文献   

9.
湖南烤烟生产的沿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烟草生产近6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引种试种、推广、迅速发展和提高烟叶质量四个阶段。提出了在发展过程中,还有烟叶品种改良、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上部烟叶的工业可用性和质量评价、烤烟采收成熟度、烘烤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并对湖南烤烟生产的深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  相似文献   

10.
刘强 《作物研究》2011,25(6):577-579
以常规烘烤工艺为对照,进行了烘烤新工艺对烟叶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烘烤新工艺提高了烟叶上中等烟的比例,改善了烟叶的外观质量,增进了烟叶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1.
网式散叶密集烘烤下部烟叶失水规律与烘烤效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网式散叶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装烟层烟叶的失水规律及其与烟叶烘烤效应的关系,采用称重器对气流上升式密集烤房网式烟框装烟下部叶烘烤过程中失水量进行了实时测定,并考查烘烤过程中烟叶外观性状变化及烤后烟叶质量性状。结果表明:(1)烘烤过程中上、中、下三层烟叶失水率均呈Logistic曲线变化规律,在干筋期以前烟叶失水率下层明显大于中层,中层明显大于上层;(2)不同层次烟叶失水速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型变化趋势,全炕烟叶的平均失水率与中层烟叶接近;(3)各层烟叶失水变化规律及烟叶外观性状变化与烘烤过程中温湿度变化、烘烤时间的关系密切,对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烘烤中烟叶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烘烤是烟叶生产中关键的一环,在提高烟叶质量和效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烘烤过程中烟叶从鲜叶到烤干、烤黄和烤香的烤后烟叶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综述了2004~2009年烘烤中烟叶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趋势进行了简要展望,以促进国内对烟草烘烤环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烟叶烘烤前期失水对烟叶变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进烘烤工艺,提高烟叶烘烤效率和烤后烟叶质量,研究了在烘烤前期先让烟叶强制失水,造成水分胁迫环境对烟叶变黄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烘烤前期先让烟叶强制失水能够加快烟叶变黄速度,缩短变黄时间,同时减少干物质的消耗,有利于提高烟叶质量和提高烤房利用效率。上部烟烘烤前期的最佳失水率为2.7%,中部烟为4.7%,下部烟为6%。  相似文献   

14.
密集烤房烘烤过程中烟叶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春艳  聂荣邦 《作物研究》2007,21(2):120-121
通过对密集烤房烘烤过程中K 326的烟叶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以摸清使烟叶淀粉含量达到最适指标的调控措施。试验采用碘显色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烟叶的淀粉被大量降解,烘烤的前36 h尤其剧烈,36~60 h内降解减缓,72 h后降解缓慢,干筋以后淀粉含量基本上没什么变化。烤后不同部位烟叶的淀粉含量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  相似文献   

15.
散叶烘烤和挂杆烘烤的烟叶质量和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烤烟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技术措施,研究了散叶烘烤和挂杆烘烤对烟叶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每50 kg鲜烟叶散叶烘烤可产生干烟10.14 kg,较挂杆烘烤增加1.70 kg,散叶烘烤的不列级干烟较挂杆烘烤减少0.81 kg,产值增加59.34元,均价提高3.02元/kg;上等烟率、桔黄烟率分别提高13.60%、9.60%。(2)散叶烘烤较挂杆烘烤产值增加3628.61元/炕,但降低能耗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新型生物质密集烤房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减少烘烤能耗,降低烘烤成本,减轻环境污染,探讨烟叶绿色烘烤工艺,从烘烤成本、能耗、烤后烟叶质量及烟囱尾气成分等方面对新型生物质烤房与常规燃煤烤房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燃煤烤房,生物质烤房提高了烤后烟叶的质量,提高了烤房热效率,每房烤烟减少能耗1.74×10~7k J,降低用工成本150元,降低烘烤总成本50元,且烟囱尾气中CO与SO_2均显著降低,减轻了环境污染,有利于绿色生态烟草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凋萎期失水速度在烟叶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烟叶质量的关键指标。为了优化烘烤工艺,寻找最佳的凋萎期失水速度,以秦烟96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在甘肃陇南地区应用变频技术通过风量调节研究了烘烤凋萎期7组失水速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凋萎期失水速度控制在5~7 g∕(kg·h)之间,不但可以让未变黄的烟叶继续变黄,消除青烟,让已变黄的烟叶适度失水,同时降低了变黄后烟叶的水分含量,为烟叶定色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防止棕色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福建特色烤烟品种烘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两个特色烤烟品种CB-1、F1-35进行了烘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最佳烘烤措施基本相同,下部烟叶均以变黄后期40~42℃时延长12 h,湿球保持36℃处理质量最好;上中部烟叶均以现行烘烤方法最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叶片与叶脉的失水规律,以及叶脉与叶片之间水分动态与烟叶变黄过程中生理生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陇南烟叶烘烤过程中叶脉和叶片失水并不同步,在烘烤前期先让烟叶强制失水造成水分胁迫环境阶段,叶片失水快,烟叶失去的主要是叶片中的水分,叶片失水率大于叶脉;在烟叶变黄期,叶脉失水率大于叶片;烟叶变黄后到大卷筒期叶片失水率大于叶脉;干筋期叶片已基本干燥,失去的水分主要为烟筋中的水分。叶脉和叶片失水不同步是由烟叶的组织结构和烘烤进程决定的,水分的动态变化有利于促进叶内化学成分的转化,与烟叶生理生化反应相关联,叶脉在烟叶变黄过程中起到了水源地和原料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密集烤房烟叶烘烤过程中的温湿度时空分布规律,提高烟叶烘烤效果,本研究采用密集烤房温湿度自动精准监测系统获取不同部位烟叶烘烤过程中烤房的环境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和精准分类。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烟叶烘烤时,密集烤房内温湿度时空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异。根据不同区域积温、积湿等情况,在下部叶、中部叶和上部叶烘烤过程中,可分别将密集烤房装烟室划分为3类、3类和4类区域,不同素质的鲜烟叶可与相应的区域进行精准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