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梨小食心虫是桃树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为明确梨小性迷向素饵剂对桃树梨小食心虫的影响,在其主要发生地区分别进行了对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梨小性迷向素饵剂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99%,对新稍的平均防效为87.76%,对果实的平均防效为93.16%,可以持续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1~3代成虫的危害,梨小性迷向素饵剂与...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明确不同剂量的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性信息素主成分E8, E10-12:OH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增效作用,为梨小食心虫的监测及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通过田间诱捕试验和触角电位技术,探究了不同剂量的E8, E10-12:OH和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混配对梨小食心虫雄虫田间诱集效果及触角电位反应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种剂量E8,E10-12:OH均对梨小食心虫有引诱活性,但各剂量间诱集效果差异不显著;5种剂量E8, E10-12:OH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混配处理的田间诱集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其中20μg E8, E10-12:OH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混配的诱捕量是对照的2.86倍;梨小食心虫雄虫对E8,E10-12:OH和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均随剂量增大而增强。E8,E10-12:OH可作为梨小食心虫引诱剂或性信息素的增效剂,提升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精准其种群发生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3.
信息素迷向法规模化防治梨小食心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梨小食心虫是梨树和桃树上一种重要的蛀食性害虫,为了推动果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2010年在山东省莱阳市的桃园和梨园应用信息素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迷向防治研究。在应用信息素散发器的桃园与梨园中,梨小食心虫发生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园,使用密度增加,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数量降低,迷向率增加。每公顷施用信息素散发器450、900、1350根的桃园,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67.80%、80.14%、89.29%,而梨园中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84.17%、93.41%、98.17%。桃园与梨园施用信息素散发器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园,桃园与梨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分别在40.34%~73.57%和54.24%~92.38%之间。研究表明,梨园中信息素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高于桃园。  相似文献   

4.
辽宁海城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监测辽宁海城地区不同梨园和不同立地条件下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数量,调查了该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消长规律以及发生高峰期,确定了7月中下旬是喷施农药的关键时间点.在梨小食心虫蛀梨果时期,化学药剂处理园梨小食心虫数量(45.5头)比空白园内数量(59头)明显降低,并且发生高峰推迟,高峰持续时间短.对不同品种梨园的调查结果表明,南果梨园中的梨小食心虫数量明显高于尖把梨园中的数量.不同树龄对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也有影响,老果园第1个和第3个发生高峰均较盛果园提前.不同光照条件对梨小食心虫数量有一定影响,阳坡的梨小食心虫数量大部分时间段明显多于阴坡的数量.诱虫盆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好于诱虫屋效果.上述结果可为科学掌握梨园内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5种果树食心虫的性诱剂通过诱捕法调查了延安苹果产区苹果园中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蛀螟的发生情况及成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对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苹果园中发生的食心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3种,未诱捕到桃蛀螟和苹果蠹蛾。不同调查点的诱捕结果均表明,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数量最大,属于优势种群,梨小食心虫次之,桃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相对最小。桃小食心虫雄成虫1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极不整齐;梨小食心虫在苹果树整个生长季均可诱捕到,雄成虫1年具有不明显的4个发生盛期;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羽化较为整齐,雄成虫1年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该虫在延安地区年发生2代。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试验表明,2种食心虫的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均具有引诱活性,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的引诱能力均显著强于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分别是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的2.75和2.30倍,2种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具有不对称性。本试验明确了延安苹果产区食心虫的种类组成及主要食心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对预测预报和治理苹果园食心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为害‘库尔勒香梨’的主要害虫。本研究利用性诱剂诱捕器系统调查了不同栽培管理条件、果树种类和用药次数下梨小食心虫各世代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单植梨园全年成虫有5个高峰期,混植梨园成虫有4个高峰期。单植梨园和混植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世代发生量不同,混植梨园中梨小食心虫种群世代重叠严重,发生数量是单植香梨园的4.02倍;单植梨园中管理粗放的河边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较重,打药频繁的母本园发生较轻,梨小食心虫成虫第1~第4代峰期延迟8~28 d,属于迁入为害。研究还表明:在混植梨园中梨小食心虫产卵有8个高峰,幼虫孵化期有6个高峰,在世代发展中相邻峰值叠加,形成成虫期4个大峰。因此,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梨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有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性信息素迷向法对桃树梨小食心虫的防控作用,开展了240 mg/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不同处理对梨小食心虫成虫防效、蛀梢和蛀果防效分别在93.19%、79.95%和78.57%以上,比常规药剂防治区防效可提高50%、40%和25%以上,整体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70 g/667m~2。由此可见,性信息素迷向法可控制桃树梨小食心虫为害,同时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相似文献   

8.
暗黑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验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pintoi Voegele对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卵的寄生效果,在室内条件下,以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为对照,比较暗黑赤眼蜂对其自然寄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非自然寄主梨小食心虫的寄生效果。暗黑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率和在被寄生卵中的羽化率差异均不显著。暗黑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在15、45、60和75粒卵/管条件下,暗黑赤眼蜂寄生梨小食心虫和棉铃虫卵后羽化率差异不显著,但在30和90粒卵/管条件下,羽化率差异显著。拟合分析显示,暗黑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圆盘方程,说明暗黑赤眼蜂是一种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潜在寄生蜂。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南疆新兴特色水果杏李上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的发生规律和迷向防治效果,于2021—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杏李园采用性诱剂诱集法监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评估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阿克苏杏李园1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羽化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第3代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中旬,存在世代重叠现象。2022年农户常规防治区内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为2.46%,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区内蛀果率为0.06%; 2021年和2022年使用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蛀梢减退率为98.13%和88.65%,2022年的蛀果减退率为98.40%;对不同世代梨小食心虫的雄成虫迷向率在2021年为92.87%~100.00%,雌、雄成虫虫口减退率在2022年为58.75%~81.37%。表明采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控制南疆杏李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0.
缓释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桃园梨小食心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在安徽萧县的桃园使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缓释迷向丝进行了迷向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结果表明,该缓释迷向丝对越冬代和1、2代梨小食心虫成虫具有较好的持续迷向效果,1次悬挂即可控制桃树整个生长期间梨小食心虫为害,迷向率在90%左右,对1、2、3代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均超过96%.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在新疆和田县桃园和核桃园间的转移为害和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以期确定核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的最佳防治时间, 同时在桃园和核桃园设立监测点, 通过对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核桃园间的发生动态监测以及在核桃园内产卵情况和蛀果率调查, 明确了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核桃园间的转移规律。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在和田县桃园1年发生5代, 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开始出现, 各代高峰期分别在4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 以第1代和第2代发生为害严重, 具有世代重叠现象。梨小食心虫在核桃园1年发生2代, 成虫产卵于核桃果实和叶片, 主要以幼虫为害果实。于6月下旬开始从桃园向核桃园转移, 8月下旬又从核桃园转移至桃园, 具有明显的寄主转移规律。7月初为核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关键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对梨小食心虫的种群特征与为害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2年在山西省运城市梨园内测定了性信息素迷向、杀虫剂等不同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交配率以及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年内迷向防治区、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杀虫剂防治区与空白对照区内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基本一致,但各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逐年递减;其中,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总量显著低于其他防控区,单个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98.20头和67.20头;同时,迷向防治区和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交配率和蛀果率也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性信息素迷向和杀虫剂结合能更好地压低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降低其交配率和为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8年,在云南大理梨主产区祥云、巍山、漾濞三县开展梨园橘小实蝇和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监测及性诱防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橘小实蝇和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存在差异。海拔较低的祥云县梨园橘小实蝇和梨小食心虫发生较重。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应用性信息素开展大面积防治后,各试验梨园橘小实蝇和梨小食心虫的成虫数量较空白对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蛀果率均控制在2.5%以下,相对防效(保果率)达61.9%~88.39%,挽回产量损失1305~4045.5kg/hm^2。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在四川省苍溪县梨园进行了该技术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成虫迷向率可达86.54%~100%,持效期长达4个月以上,蛀果防效可达84.62%.使用该技术,可有效降低成虫交配率,减少后代幼虫为害.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果园梨小食心虫提供一定数据支撑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黄桃梨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技术,于浙江嘉善开展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迷向效果显著,对2、3代梨小食心虫迷向率分别达100%和99.83%,迷向区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和蛀梢率显著低于常规化学防治区,蛀梢率显著低于化防套袋区。迷向区、常规化防区、化防套袋区的投入产出比依次为1∶12.69、1∶2.61、1∶2.45。应用迷向法显著降低了防虫成本,增加了收入,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树的主要部位集中在桃树树冠的上部。  相似文献   

16.
无袋栽培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技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无袋栽培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为害日趋严重的原因,开展了无袋栽培梨园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动态监测和卵量消长动态调查,分析了监测和调查结果,讨论了监测和调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无袋栽培梨园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策略以及分时段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科学评估多年迷向防治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实际防控效果,并完善优化桃园害虫性信息素科学应用技术,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5个乡镇大面积连片桃园内连续4年使用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并实时监测调查,分析各年度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动态,抽样法调查统计桃树折梢率。结果显示,多年迷向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桃园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数量,各乡镇桃园内虫口基数逐年减少;洛社和钱桥2个乡镇2021年迷向防治处理区梨小食心虫平均迷向率在94.37%以上;2021年阳山镇迷向防治区平均折梢率为1.24%。结果表明大面积且连续使用迷向防治法对桃园梨小食心虫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于2019年在山东临沂桃、杏、苹果、梨4种果园监测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动态,并对性信息素微胶囊的迷向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临沂地区梨园和苹果园中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量较大,杏园中发生量较小;在桃、梨、苹果园中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量均在7月下旬达到最高。不同果园迷向处理后,梨小食心虫诱蛾量明显降低,桃、杏、苹果和梨种植园迷向处理区迷向率分别为97.44%、97.60%、97.56%和95.55%;试验期内各处理区迷向率为88.51%~100%,持续迷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梨小食心虫等蛀果害虫地域分布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箭  徐洁 《植物保护》2000,26(6):40-41
梨小食心虫 (GrapholithamolestaBusck)等蛀果害虫在地域内的分布对果树栽培具严重威胁 ,许多国家为有效地保护本国的水果安全生产 ,把蛀果害虫纷纷列入对外检疫对象。梨小食心虫是《中俄双边植检植保协定》中 ,俄方提出的检疫性害虫 ,桃小食心虫、梨小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对吡虫啉的代谢作用,基于不同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处理的梨小食心虫转录组数据库进行筛选,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保守位点序列比对、分子对接和表达谱分析来确定梨小食心虫代谢吡虫啉过程中的关键GST。结果显示,共筛选到梨小食心虫的17个GST基因,其中GmGSTS1、GmGSTD2、GmGSTE5和GmGSTE4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的GST蛋白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度达69.12%~89.66%。梨小食心虫GmGSTD2蛋白G位点和H位点的保守氨基酸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烟粉虱Bemisia tabaci代谢吡虫啉相关GST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吡虫啉与梨小食心虫GmGSTD2蛋白G位点的ARG-66和H位点的TYR-112可以形成稳定的氢键;与GmGSTE3蛋白G位点的LEU-45和H位点的LYS-123可以形成稳定的氢键。在吡虫啉处理后,梨小食心虫体内GmGSTD2和GmGSTE3基因的表达量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