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脂肪源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脂肪源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为天敌昆虫人工饲料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含有棕榈酸油(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1和亚麻酸油(不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2连续饲养蠋蝽12代,并测定F1、F4、F8及F12蠋蝽各龄级若虫的发育历期和死亡率、性比(♀∶♂)、成虫体质量和产卵期、产卵量、卵孵化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等生长发育和生殖力指标。【结果】2种人工饲料对蠋蝽生长发育及生殖力的影响效应与繁育世代数、生长发育阶段等相关。用2种饲料饲喂的蠋蝽2、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各代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而4、5龄蠋蝽若虫发育历期在饲养多代后(4龄至F8、5龄至F4)才开始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至F8时2种饲料对蠋蝽各龄期发育历期的影响效应才趋于稳定。一般地,饲料1对蠋蝽若虫早期发育更为有利即饲喂饲料1的蠋蝽2、3龄若虫发育历期显著低于饲喂饲料2的蠋蝽。而饲料2更适合蠋蝽若虫后期发育即饲喂饲料2的蠋蝽4、5龄若虫发育历期显著低于饲喂饲料1的蠋蝽。其他指标即卵、1龄若虫、总发育历期(仅F1存在显著差异)及成虫寿命,2种饲料间均无显著差异。与发育历期相似,F1蠋蝽2龄至5龄若虫死亡率及成虫获得率在2种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2种不同脂肪源饲料对蠋蝽各龄级死亡率及成虫获得率的影响开始增强即从F4开始均表现为饲料1处理的2龄和3龄若虫死亡率、成虫获得率都比饲料2处理的低,而4龄和5龄若虫死亡率都比饲料2处理的高。卵孵化率、1龄若虫死亡率,2种饲料间各代均无显著差异。饲养初期2种人工饲料处理的蠋蝽雌雄成虫体质量及雌成虫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养代数增加,至F8饲喂饲料1的蠋蝽雌雄成虫体质量、雌虫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都显著低于饲料2。可育率在蠋蝽饲养开始时2种饲料间并未表现出差异显著性,但从F4开始饲料1饲养的蠋蝽可育率一直显著高于饲料2,而饲料1饲养的F1至F8蠋蝽种群内禀增长率以及种群倍增时间均优于饲料2。但这种差异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至F12时的结果正好相反即饲料2饲养的蠋蝽种群内禀增长率以及种群倍增时间均优于饲料1。其他生殖力指标(成虫性比仅在F1存在显著差异)在2种人工饲料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含有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饲料1)可显著缩短蠋蝽低龄若虫发育历期、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蠋蝽雌虫可育率,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人工饲料(饲料2)更适合蠋蝽高龄若虫生长发育,提高成虫获得率和种群增长率。因此在以后的研究生产中可以通过在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添加或降低人工饲料中的某些关键营养物质,配制适合饲养对象特定生长阶段的人工饲料,从而使蠋蝽继代饲养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2.
柞蚕蛹胶囊饲料及不同性比对饲养蠋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降低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人工饲养蠋蝽Aram chinensis的饲料成本,研究柞蚕蛹胶囊饲料制作;在室内分别用柞蚕蛹和其胶囊饲料饲养蠋蝽,观测其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变化,比较两种饲养方法的饲料成本;同时比较分析柞蚕蛹胶囊饲料饲养蠋蝽时,3种雌雄性比对蠋蝽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柞蚕蛹胶囊饲料饲养时,蠋蝽的成活率、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产卵量、卵孵化率与直接用柞蚕蛹饲养的均无显著差异,且饲料成本降低50%。用柞蚕蛹胶囊饲料饲养蠋蝽时,雌雄性比1∶1与3∶2配置间的产卵量及产卵次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雌雄性比2∶3配置的,雌雄性比3∶2是人工饲养蠋蝽的最佳性比。  相似文献   

3.
不同宿主植物和饲养密度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蠋蝽规模化养殖,在室内测定不同宿主植物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和成虫生殖力的影响,并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S(t)=exp(-btc)拟合蠋蝽若虫在不同饲养密度下的存活率曲线。结果表明:蠋蝽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和成虫生殖力因不同的饲养条件而异。宿主植物为榆树幼苗时,蠋蝽若虫存活率最高,平均为82.09%;无宿主植物时若虫存活率最低,平均仅达16.38%。不同宿主植物对若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而无宿主植物时若虫发育历期延长。不同宿主植物对蠋蝽成虫生殖力影响显著,宿主为榆树时成虫产卵量最大,平均每雌产卵量可达330.89粒,无宿主植物时产卵量仅为96.64粒。以榆树作为宿主植物,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存活率影响较大,较低密度饲养时,其存活率差别不大,均达85.56%以上;但饲养密度超过每罩40头时,其存活率显著降低。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若虫各龄发育历期的影响无规律。不同饲养密度对蠋蝽生殖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显著降低其生殖力。  相似文献   

4.
柞蚕蛹胶囊饲养蠋蝽对其捕食枸杞棉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胶囊饲养的蠋蝽Aram chinensis对枸杞棉蚜Aphis gossypii捕食功能的影响,在室内分别测定柞蚕蛹和柞蛹胶囊饲养不同虫态蠋蝽对枸杞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种内干扰效应。结果表明:2种饲料饲养的同一虫态蠋蝽对枸杞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无显著差异,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各虫态的捕食量,2种饲料间也无显著差异,3龄若虫单日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3.8头和36.0头,高于其他虫态,搜寻效应最高;2种饲养方式下的蠋蝽均存在种内干扰,随着蠋蝽自身密度的增加总捕食量增加,但单头捕食量下降;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Varley模型;相比之下3龄若虫的种内干扰系数较低,2龄若虫的较高。从功能反应、种内干扰等指标显示,柞蚕蛹胶囊饲养的蠋蝽对其捕食能力无不良影响,可用于规模化饲养蠋蝽,而且3龄若虫捕食量大,为田间释放首选虫态。  相似文献   

5.
蠋蝽对榆紫叶甲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是危害榆树Ulmus spp.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室内外试验探讨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对榆紫叶甲的捕食能力。在室内,选择饥饿24 h的蠋蝽3,5龄若虫、成虫3个虫态,对10,20,30,40头共计4个密度的榆紫叶甲幼虫的捕食量测定,结果在不同的榆紫叶甲密度梯度下,蠋蝽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蠋蝽3,5龄若虫和成虫(各5头)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量分别为(9.54±3.39)粒、(50.69±25.96)粒和(50.98±21.37)粒,其中3龄若虫捕食量小于成虫和5龄若虫,差异显著。野外释放蠋蝽后榆紫叶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不同虫态蠋蝽对黄栌胫跳甲幼虫的室内捕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敌繁育室内研究蠋蝽Arma chinensis对黄栌胫跳甲Ophrida xanthospilota幼虫的捕食反应,功能反应试验数据用Holling方程分别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虫态蠋蝽的捕食量随黄栌胫跳甲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3龄蠋蝽若虫对跳甲1~3龄幼虫的捕食量高于对4~5龄幼虫的捕食量,4~5龄蠋蝽若虫和成虫对跳甲4~5龄幼虫的捕食量明显高于蠋蝽2~3龄若虫的捕食量。不同虫态蠋蝽捕食黄栌胫跳甲幼虫的圆盘方程能客观反映蠋蝽捕食量随黄栌胫跳甲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各虫态蠋蝽对跳甲1~2龄幼虫的控制作用差异不大,但蠋蝽4~5龄若虫和成虫对跳甲4~5龄幼虫的控制作用较2~3龄若虫更强。此结果可为野外释放蠋蝽防治跳甲提供依据,跳甲低龄幼虫期可释放2~3龄蠋蝽若虫,跳甲幼虫龄期较大时以释放4~5龄蠋蝽若虫或成虫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蠋蝽对3种主要松毛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是湖南省3种主要松树害虫,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为探究蠋蝽对3种松毛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龄期的蠋蝽3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对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每个虫态的蠋蝽对3种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蠋蝽各虫态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5.86头(成虫)5.10头(5龄若虫)2.79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10头(5龄若虫)4.02头(成虫)2.65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云南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27头(成虫)3.65头(5龄若虫)2.42头(3龄若虫)。其中,蠋蝽成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控害潜能最大,a/T_h值为3.293 1。可见蠋蝽对3种松毛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在松毛虫低龄幼虫期,选择蠋蝽成虫或5龄若虫释放防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环境下,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蠋蝽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对蠋蝽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以及雌虫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蠋蝽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存活率等影响显著,其中蠋蝽发育历期在20℃时需要42.3 d,而在30℃时只需29.0 d。  相似文献   

9.
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是呼和浩特市危害园林植物较重的害虫之一,长期危害榆树Ulmus pumila。为有效控制其危害,提高呼和浩特市园林绿色防控技术水平,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蠋蝽对榆绿毛萤叶甲的捕食反应,功能反应数据用HollingⅡ方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蠋蝽2~5龄若虫及成虫对榆绿毛萤叶甲3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模型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蠋蝽的捕食量逐渐增加,搜寻效应降低;蠋蝽5龄若虫控害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正> 自中央电视台于1983年2月3日播出彩色科教片“臭大姐——蠋蝽”和1983年第5期人民画报介绍“蠋蝽”后,先后收到不少观众和读者来信,询问有关蠋蝽的事。有的来信把有害的蝽类误认为是蠋蝽,有的来信要了解蠋蝽的饲养繁殖方法,要求提供蠋蝽标本和活体等。我们曾在本刊1981年第4期刊登过“捕食性天敌——蠋蝽的初步研究”。现就有关问题作一补充介绍。一、捕食性蝽和植食性蝽的区别在半翅目蝽科中,虽然绝大多数类群是植食性的害蝽,但也有不少种类是肉食性的益蝽。  相似文献   

11.
蠋蝽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蠋蝽 Arma chinensis(Fallou)是很有利用前途的一种捕食性昆虫,林间观察发现蠋蝽可捕食40余种农林害虫,人工释放防治榆紫叶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 蠋敌Arma custos(Fabricius)是半翅目蝽科的一种捕食性天敌,对鳞翅目的幼虫、成虫以及苹毛金龟子、象鼻虫、榆兰金花虫、刺蛾等害虫的大发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了利用这一天敌,1978—1981年对该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人工饲养和田间释放问题进行了试验。现将人工饲养和田间释放问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蠋敌(Arma chinensis Fallou)是半翅目蝽科的一种捕食性昆虫。在发生杨扇舟蛾、杨毒蛾、油松毛虫、侧柏毒蛾的林内,经常看到蠋敌的成虫和若虫捕食这些害虫,对害虫发生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利用这种天敌昆  相似文献   

14.
温度与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蠋蝽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捕食农林害虫的天敌。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蠋蝽的研究也日益引起重视,并且开始应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吉林省林科所于1977年进行了利用蠋蝽防治榆紫叶甲且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的试验,效果达70%左右。此后,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的林业科研单位,对侧柏毒蛾Parocneria  相似文献   

15.
经1996年至1998年室内接种试验,分别比较了人工饲养带毒和自然带毒的杀翅蝽成虫和若虫的传病特点。结果显示:室内人工饲养带毒的3龄、4龄若虫接种泡桐发病率分别达61.7%和46.5%,高于自然带毒的若虫16%的传病率。室内饲带毒成虫的接种发病率为14.1%,高于自然带毒成虫4.5%的传病率。寄主体内病原的最短潜育期(MIP)室内饲毒3龄若虫为34d,4龄为45d,成虫处理为219d;自然带毒若虫  相似文献   

16.
异绒螨(Allotrombium sp.) 在北京、山东临沂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螨越冬。成螨和若螨可捕食膜肩网蝽(Hegesidemus habrus Drake)若虫,对膜肩网蝽种群数量有控制作用。异绒螨越冬前不产卵,翌年春产卵,幼螨营寄生生活。菜蚜是室内饲养异绒螨的好饲料,可缩短生活历期,有利于林间释放。在杨树幼林中,以若螨与膜肩网蝽1:50释放,膜肩网蝽虫口减退率达76.01%。人工助迁成螨,在林间亦易定居。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在滁县地区部分县的松林内调查,蠋敌是捕食松毛虫的天敌优势种,它对松毛虫卵、幼虫、蛹、成虫均有刺吸作用。通过开展蠋敌的人工饲养和治虫试验,证明蠋敌对抑制松毛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以人工饲养、繁殖作为一种生物措施,应用于防治松毛虫。因此,滁县地区松毛虫综  相似文献   

18.
美国白蛾新天敌—蠋敌捕食能力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一种捕食性天敌——蠋敌Arma chinensis(Fallou),简述了蠋敌的生物学特性。在商河县,蠋敌在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枝中的分布率为2.33%~17.86%;记述了蠋敌的捕食习性和规律,经室内饲养,统计出各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从若虫到成虫,最大捕食量为2头3龄、7头4龄、5头5龄、23头6龄共37头白蛾幼虫;最小取食量为4头2龄、8头3龄、1头4龄、1头5龄、2头6龄共16头白蛾幼虫;分析并指出蠋敌对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自然界中影响美国白蛾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应重视保护利用——蠋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蠋敌Arma custos Fabricius属于半翅目,蝽科、半益蝽亚科、蠋蝽属的一种捕食性天敌,异名茶色广喙蝽和蠋蝽。它以肉食为主可捕食40余种昆虫的幼虫,在我区各地分布广,适应性强,很有利用前途。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4毫米,体宽5—7毫米,黄褐或黑褐色,略带淡红色。全身密布细的黑刻点。触角淡黄色,第3—4节色黑。前盾片的侧片及前侧缘区色更深。足淡褐色,跗节、胫节略淡红,腿节及前足、中足的基部各有细黑点。  相似文献   

20.
蠋蝽 Armacuseos (Fabricius)(又名蠋敌、茶色广喙蝽),隶属半翅目 Hemiptera,蝽科 Pentaomiuae,蠋蝽属的一个种。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中亚、日本,以及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江苏、江西、浙江、湖北、四川、甘肃、云南、贵州。在哲盟地区分布于左中、后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