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功能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表明,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农业景观均质化导致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降低,致使生物多样性相关野生资源保护、自然授粉、害虫调节、水土涵养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进而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综述。分别探讨了农业景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授粉服务、调节服务、水土涵养等多方面生态服务功能中发挥的作用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总结了欧美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采取的实践措施,指出中国虽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却忽略了对农业景观的保护,近些年的城市化和集约化发展都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亟需借鉴欧美国家经验提出我国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我们认为保护和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集约化对维护农作物产量,改善品种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从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两个尺度上开展农业景观综合管理,提高农田作物和景观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恢复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最后,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建议从政策和法规、监测和评估、工程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生态补贴制度、培训和推广等方面,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2.
200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概念和动态保护理念,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自此以后,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GIAHS的概念和保护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试点地的积极探索,不仅使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促进了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中国已被列入GIAHS的11个项目点及其保护工作,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5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原则,最后从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强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研究、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在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农业既是生物多样性的传递者,同时集约化农业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土地共享"和"土地分离"是重要的协调粮食产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策略,前者关注的是农田环境的改善,后者指通过土地利用集约化,提高作物单产,释放出更多土地用于自然保护。目前,对于哪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仍是有争议的。本研究综述了上述两种土地利用策略的优缺点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分析归纳了应用和选择土地利用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对集约化敏感的物种;景观背景、景观尺度和景观结构;社会经济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理论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启示,包括:因地制宜规划农业景观格局,如考虑区域的产量潜力和特有物种;发展可持续集约化农业和加强"溢出效应"的管理,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在不同景观尺度上建立土地共享-分离混合模式,在集约化农业地区适度恢复农用林业。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保护现状,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农区内分布有丰富的野生珍稀濒危物种、生境和遗传基因资源,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中国农业栽培、繁殖及野生生物物种种类繁多,其物种和生境类型都具特有性,由于农业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过量采集等因素,造成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品种和分布面积缩小或消失。我国从50 年代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工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保护规划、法制建设、机构建设、宣传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为人类生存、衍续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产业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在阐述了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物质基础的同时 ,论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探讨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业部门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整体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农业部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和技术。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维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现代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而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量研究显示,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维持、害虫控制、传花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景观结构的影响,仅仅改变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并不足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尚需考虑景观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从不同尺度上优化景观要素的空间配置和景观管理方式、建设生态农业景观成为促进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1)在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合理规划和配置种植区域和非种植区域以确保生态安全与稳定性;2)在地块间尺度保护、建设和管理甲虫带、野花带等生态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生态系统服务;3)在地块内尺度通过多样化的种植和优化管理措施以获取农业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4)整合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循环工程以促进农业景观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现代农业"生产力高,但生物多样性简单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效应常常被忽略,其生产力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化学肥料、农药、灌溉和高产品种等的投入。传统农业则是利用当地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产出食物和维持系统的稳定。因而现代农业能否借鉴传统农业对生物多样性利用的经验,将工业化模式的现代农业转换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农业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农业方式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综述了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与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在现代农业系统中,利用生物多样性需要开展的研究,即区域上如何布局农业景观多样性,农田内如何根据生物之间的互惠关系配置物种多样性的种养体系,如何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利用相应的田间设施和发展新型的农业机械、并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与WT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及保护现状,分析了浙江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并针对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农产品市场萎缩”、“绿色壁垒”、“生物入侵”等新问题、新挑战,结合实例,提出了浙江省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效益农业、精品农业发展,维护生态安全的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南岭地区是我国1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广西南岭区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基于广西南岭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分析目前主要存在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仍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立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北戴河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张莹莹  朱永明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1):305-310,316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借助ArcGIS 10,Conefor Sensinode 2.2和InVEST 2.2.0软件,识别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最小累积阻力面并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阻力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缓冲区(阻力值0~8 242.16)、生物多样性保护过渡区(阻力值8 242.16~20 509.57)、生物多样性保护限制区(阻力值20 509.57~49 069.63),构建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北戴河新区景观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34%,用地类型包括水体和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缓冲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64%,主要用地类型是耕地、建设用地、水体和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过渡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41%,主要用地类型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限制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61%,主要用地类型是耕地和建设用地。针对各功能区的用地结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城郊型旅游区生态建设与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市东陵区是城郊型水土保持区,旅游业比较发达。几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东陵区的的生物资源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表现在生物多样性降低,传统特色品种减少,而相应的保护措施薄弱。建议采取的保护对策是:①建立作物、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②建立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③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在政策法规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生物资源与旅游资源;②制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政策;③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经济保障;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⑥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参与生态旅游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沿海水陆交接带是生态脆弱地带,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将影响到沿海区域的生态安全。基于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分析目前主要存在城市建设由沿海向滨海发展、滨海资源过度利用、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等问题,提出加强广西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建议:加强沿海水陆交接带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恢复;强化沿海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沿海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开展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推动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管理措施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明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在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作用,指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不仅在于保持生物的完整性与多样性,更应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管理。并提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业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农业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背景、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概述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基本程序和工作内容。针对农业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几乎是空白的现状,从农区和农业角度,提出农区遗传多样性、农区物种及生境多样性、农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农区景观多样性、农业产业结构多样性5个评价尺度,逐一分析了各尺度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特别指出在环评实际工作中,应把遗传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内容与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影响评价融合在一起描述;对农业产业结构多样性,强调评估当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变化。最后,提出加强农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荒漠区的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中国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保护该区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以王金庄为核心的涉县旱作梯田系统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其农业生物多样性,可为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传统农家品种普查收集与入户访谈、田间调查与种植鉴定,系统研究了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的农业物种和传统农家品种以及由此形成的保护与利用经验与技术。研究发现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种植或管理的农业物种26科57属77种,其中粮食作物15种、蔬菜作物31种、油料作物5种、干鲜果14种、药用植物以及纤维烟草等12种。共有包括171个传统农家品种,其中粮食作物62个、蔬菜作物57个、干鲜果品33个、油料作物7个、药用植物和纤维烟草12个。这些农业物种及传统农家品种,通过混合种植、轮作倒茬、间作套种、优中选优等一系列保护与利用技术被活态传承和保护。但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正面临着主体缺失、技术失传、传统农家品种名称混乱、种质退化以及单一化种植造成的品种多样性丧失、单一追求产量造成适应性强的品种资源丧失、农民生计方式多样化造成梯田农业的弱化、传统农家品种生产比较效益低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机制、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组织开展资源普查并建立社区种子库与农民自留种相结合的传统农家品种就地活态保护机制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都与粮食安全有密切的关系,但世界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威胁,将严重影响全球的粮食安全。所以从维护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其次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用市场机制引导生物农药的使用,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强对外来物种的控制等手段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维护粮食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20.
非耕作生境是农业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选取了20个非耕作生境比例为0~50%的网格(1 km?1 km)为样区,采用典型样地法对调查区域内农业景观中的林地、田间路、草地、沟渠、果园5类主要非耕作生境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探讨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和比例中植物多样性及其与景观异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后减小,在20%~30%时达到峰值;非耕作生境比例在0~40%范围内时,植物物种丰富度同样呈现先增加后减小,且在20%~30%时达到峰值;非耕作生境比例高于40%时,植物物种丰富度再次出现峰值且高于20%~30%。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的增加,农业景观香浓多样性、香浓均匀度指数和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逐渐增加,蔓延度恰好相反。不同生境中重要值最高的均为禾本科植物,但植物种不同;优势种优势度为果园沟渠草地田间路林地。果园、草地和沟渠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林地和田间路,丰富度指数为草地林地沟渠果园田间路,且草地、果园和田间路的不同调查区域间植物群落指数存在较大的变异性。草地、果园、沟渠、田间路和林地中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性顺次降低。研究结论表明,东北平原典型玉米种植区农业景观中,最适宜非耕作生境比例为20%~30%;非耕作生境中林地、沟渠对物种多样性维持、湿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不同生境干扰类型和方式不同,景观异质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关性程度也不同。在今后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综合考虑非耕作生境的类型和比例,干扰的类型和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及农业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