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雀麦属13种植物形态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雀麦属13个种的30个性状做形态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雀麦属种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差异,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范围7.59%~127.01%,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外稃芒长、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脉数、叶片长、花药长等.对形态性状做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29%,分枝着生小穗数、第一颖脉数、叶舌长、第二颖脉数、外稃宽、外稃芒长、叶片宽、分蘖数、小穗长、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长、内稃宽、穗节数是造成雀麦属形态差异主要因素.形态性状聚类分析,颖果长单独聚为一类;内稃宽单独聚为一类;内稃长、外稃长、第一颖长聚为一类;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脉数、外稃芒长聚为一类;其余的聚为一类.对13个种进行聚类分析,无芒雀麦、红雀麦、山地雀麦、杂交雀麦、扁穗雀麦、草甸雀麦、密丛雀麦、疏花雀麦、旱雀麦、杂色雀麦聚为一类;多节雀麦、加利福尼亚雀麦和细枝雀麦各自聚为一类,共四类.  相似文献   

2.
对12份旱雀麦(Bromus tectorum)材料的31个性状做形态学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范围为3.90%~37.76%.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穗轴第一节间长、小穗数、分蘖数、第二颗脉微、小穗长、小穗小花数.前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96%.主轴轮生分枝数、叶片长、穗长、小花教、分枝着生小穗数、小穗长...  相似文献   

3.
采用14项穗部形态学性状对内蒙古地区披碱草属牧草进行形态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4项穗部形态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7.32%,变异系数最大为旗叶与穗基部长度(64.23%),最小为第一内稃长(12.25%)。14项穗部形态性状中小穗数的居群总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51,最低的为每穗轴小花数(1.294)。披碱草属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居群内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652(AE050),最低为1.019(AE027);居群总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903,居群内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07,表型分化系数为22.77%。14项穗部性状中穗长、穗宽、穗长、小穗数、第一颖长、每穗轴小花数和第一外稃长是引起表型变异的主要性状,这些性状与披碱草属牧草分类及种子产量密切有关。聚类分析表明,地理来源不同的同种材料能集中地聚在一起,说明相同物种即使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其亲缘关系仍然是最为接近,肥披碱草存在变异现象。此外,还提出了我国披碱草属牧草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对收集的国内外77份鸭茅材料的15项穗部性状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77份材料在穗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334),每穗轴小花数、旗叶宽、主穗轴第一节间长、旗叶长这些指标的变异系数较高。聚类分析将77份材料分为4组;鸭茅的穗部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重、穗长、穗宽、小穗长、内外稃长、内外颖长、旗叶长和宽等性状是对主成分分析影响较大的因素,也是造成这些鸭茅资源穗部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境条件下冰草穗部性状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态学角度,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14个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天然(种)居群的共计280个个体10个穗部性状(穗长、穗宽、每穗节数、穗轴第1节间长、小穗长、小穗宽、第1颖长、第2颖长、小穗小花数和第1小花外稃长)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4个种群在所有性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穗长、每穗节数、穗轴第1节间长和小穗长等性状差异表现尤为明显.揭示了冰草种内不同种群间及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6.
披碱草属8种野生牧草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14项穗部性状对披碱草属8种(Elymus spp.)101个野生牧草居群的形态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同一地区不同种的各居群之间以及采自不同地区同一种的各居群之间表现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8个披碱草属牧草种间存在差异,14项穗部性状中,肥披碱草(E.excelsus)有9个性状(穗长、穗宽、小穗长、小穗宽、小穗数、每穗轴小花数、第一外稃芒长、第一颖长、主穗轴第一节间长)均为最大值;黑紫披碱草(E.atratus)的穗宽、第一外稃长、第一颖芒长3个性状均为最小值;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第一颖芒长>旗叶与穗基部长度>第一颖长>主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宽>第一外稃芒长>穗宽>小穗数>每穗轴小花数>小穗宽>穗长>小穗长>第一外稃长>第一内稃长。8个披碱草属牧草居群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垂穗披碱草(E.nutans)>老芒麦(E.sibiricus)=披碱草(E.dahuricus)>麦薲草(E.tangutorum)>肥披碱草>圆柱披碱草(E.cylindricus)>短芒披碱草(E.breviaristatus)>黑紫披碱草;居群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老芒麦>肥披碱草>垂穗披碱草>披碱草>黑紫披碱草>短芒披碱草>圆柱披碱草>麦薲草;表型分化系数为麦薲草>圆柱披碱草>垂穗披碱草>披碱草>老芒麦>肥披碱草>短芒披碱草>黑紫披碱草;8个披碱草属牧草的多样性是由居群内和居群间多样性共同引起的,不同物种其多样性二者所占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对72份国外引进草甸羊茅(Festuca pratensis H.)种质的1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草甸羊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小穗数变异最大,小花数、内颖长次之,而外稃长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穗数、小花数、株高和内颖长等4个性状是造成草甸羊茅种质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以11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72份种质材料分为3类。  相似文献   

8.
海南弯穗狗牙根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琼  刘国道 《草地学报》2010,18(3):409-413
为选育优良品种并对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观测了采自海南不同地区的19份弯穗狗牙根(Cynodon arcuatus J. S. Presl ex Presl)种质的19个形态指标,并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其形态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形态性状具有广泛的变异性。其中,叶毛、草层高度、花药颜色、直立枝和匍匐枝的叶长变异最大,其次为小穗数、花序长、草层密度、直立枝及匍匐枝叶宽、节间长、节间直径和穗枝数;而在茎色、叶色、小穗颜色和柱头颜色方面的变异幅度最小;不同种源形态性状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狗牙根种源草层越高大,其叶片越长,草层越密,匍匐枝越粗;在欧氏距离8.24处可将19份种质分为3类,即细叶型、普通型和宽叶型。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老芒麦野生种群生态特性与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藏高原老芒麦野生种群生态分布特性和形态学变异研究表明:(1)老芒麦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群落生境可初步划分为高山亚高山草甸型、河谷草地型和森林灌丛型;群落组成以高山红柳+老芒麦+发草、沙棘+老芒麦+蒿类、老芒麦+锦鸡儿+鹅观草、老芒麦+披碱草+多节雀麦4种类型最多。(2)野生老芒麦种群形态学性状具广泛变异,其中与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相关的形态性状变异较大,与分类相关的指标变异程度较小。(3)聚类分析将不同形态的老芒麦聚为三大类群,聚类结果除与海拔有一定关系外,与其地理分布的一致性不明显。(4)主成分分析表明,内外颖长、内外颖芒长、旗叶宽、倒二叶片长、株高、内外稃长、外稃芒长、内外稃宽、穗中部节上每小穗的小花数、穗长、叶色、茎粗、灰度和穗中部节上的小穗数是引起老芒麦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根据鹅观草(2n=6x=4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采用T检验、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来自四川、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和山西的40个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内还是居群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小穗数、小花数穗下第一节间长和穗轴第一节长等8个性状是引起鹅观草表型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素;这8个表型性状与海拔高度、年平均温度和纬度的相关程度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遗传距离18.72为分界线可将40个居群分为三类,第一类只包括1个居群,其株高、穗长和穗下第一节间长为40个居群中最高、最长的植株;第二类包含20个居群,具有植株矮小、穗短、叶片窄小、小穗数少等特点;第三类包含19个居群,该类植株与第二类植物相比较,具有植株高大、叶片较长、较宽、小穗数和小花数较多、穗下节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国外引进鸭茅种质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种植的一种重要禾本科牧草,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等特点。以84份国外引进鸭茅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1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筛选优良鸭茅种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鸭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小穗数变异最大,小花数、茎粗次之,而叶宽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穗数、小花数、株高和内稃长4个性状是造成鸭茅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以11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可将所研究的84份材料分为3类,每一类都由不同地域来源的鸭茅构成,表明鸭茅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由品种间基因型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2.
短芒披碱草异位保护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采集自川西北高原的短芒披碱草野生异位保存群体的表型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等方法,对川西北短芒披碱草种质资源共7个居群84个单株的32种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短芒披碱草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多样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1.66%,小于种群内变异(58.33%);茎秆、叶片、花序、小穗、颖片和内外稃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55.92%,63.18%,38.62%,43.73%,31.45%和33.08%。穗部性状的稳定性较高。除第一颖长和外稃脉数外,其余性状与各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短芒披碱草野生群体可以划分为4类。Mantel相关分析表明地理距离与种群表型距离(欧氏距离)间相关不显著(r=0.334,P=0.083)。  相似文献   

13.
种子特性是种子质量评价的基础。本文研究了28份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质的颖果性状。结果表明:外稃和颖果长宽在种质间、地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多数种质的內外稃都不易脱落,但外稃较內稃易于脱落;外稃长与颖果长、颖果长与千粒重、颖果宽与颖果比重极显著相关(P<0.01)。而内稃脱壳指数与外稃长及颖果长、千粒重与外稃宽均显著相关(P<0.05)。这些研究结果对羊草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探求日喀则地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收集到的20份穗花韭(Milula spicata Prain)种质的17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种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除叶片数、地上茎粗、花穗粗的变异系数在30%以内外,地下茎长、花葶粗、根系长、地下茎粗、根系数量、叶宽、叶长、花穗长的变异系数在30%~50%,花葶高、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50%。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31%,第1主成分与地上生物量有关,第2,3,4主成分与地下生物量有关。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2个类群,第2类群表型优于第1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结论一致。本研究可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黑龙江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关键数据,对51份燕麦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穗长(1.517),其次为株高(1.448)和主穗粒重(1.414),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穗小穗数(34.8%),其次为主穗粒重(33.1%)和单株分蘖数(27.4%);聚类分析将51份燕麦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选育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为高杆、增加分蘖数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选育大粒型、多轮层数、多小穗数等育种目标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0.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产量,第二主成反映单株分蘖数,第三主成分反映株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在哈尔滨地区引种的28份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对28份籽粒苋的22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批籽粒苋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3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花序颜色(1.569) > 茎颜色(1.525) > 茎条纹颜色(1.294) > 花序一级侧枝姿态(1.061) > 叶脉明显程度(1.000) > 叶正面颜色(0.956) > 叶背面颜色(0.906) > 团伞状花簇的密度(0.856) > 叶片先端形状(0.822) > 种子颜色(0.658) > 花序姿态(0.656) > 叶柄花青甙显色(0.628) > 花序花簇类型(0.257);9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均以单株干重最大,分别为1.612和34.5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干重与株高、叶长、叶宽、茎粗、叶柄长、主序花序长和单株有效分枝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聚类分析将28份资源分为4类,第Ⅰ类群各性状中等;第Ⅱ类群综合性状均较好,属于高秆、高产籽粒苋优异材料;第Ⅲ类群茎秆最粗、主花序最长、千粒重最大,可作为选育种子高产的优异材料;第Ⅳ类群为矮秆、观赏型籽粒苋特异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048%,其中第1主成分与籽粒苋的干草产量有关,第2主成分与种子产量有关,第3主成分与形态性状有关。本研究对28份籽粒苋的多个形态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为我国籽粒苋种质资源高效利用、亲本选择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