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形素可使木本植物形成层活性增强,从而可使其枝茎增粗速率加快。本文用我室合成0.3%整形素5号膏剂以茎皮箍带形式施于8龄杜松幼树茎的基部,经3个月的生长,从施药部位以上约10cm处测得茎粗数据可知施,施药茎的增粗速率相当于对照茎的1.79倍,从简单数学计算估量,杜松幼树自然生长8年所达茎粗,施用整形素5号的杜松幼树茎生长大约5年即可达到。  相似文献   

2.
油松嫁接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髓心形成层对接法是建立油松无性系种子园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髓心形成层嫁接技术及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在盛果期的红松母树上采集接穗,利用形成层贴接法进行嫁接,可有效地促进红松果林提前结实.  相似文献   

4.
对木材形成层细胞的分裂过程、木质部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壁的木质化过程以及三维可视化应用于木材木质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以构树的成长芽为材料,利用电镜详细观察了构树芽原形成层和形成层的发育过程,原形成出现于茎端剩余分生组织,细胞成束排列。在初生长后期,原形成层束位于原生木质部和原生韧皮部之间的细胞发生平周分裂,产生径向排列的细胞层。由观察得出,构树形成层是从原形成层逐渐发育而来,次生木质部的出现是形成层分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树木木质部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树木生长受多种气候因子的影响,与年轮宽度相比,树木木质部细胞的生长变化记录了更为详尽的气候信息,可以丰富当前从传统树轮气候学或树轮生态学研究中所得到的认识。本研究以期为利用树轮木质部细胞特征研究全球变化提供参考。【方法】综述了树木木质部形成过程、研究木质部细胞生长变化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常用方法以及气候变化(温度、降水、光照强度、光周期和CO2浓度等)对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细胞生长变化的影响。【结果】目前,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树木木质部生长变化对气候因子响应过程的主要方法为:钉针法和微芯取样法,钉针法主要适用于研究形成层对损伤的响应或是记录热带树木木质部生长的增量,而微芯取样法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生长季各阶段形成层细胞数量的变化及木质部形成过程;树木木质部的生长过程一般从形成层恢复活动开始,经过细胞的伸展、次生细胞壁的加厚和木质化后,形成成熟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气候因子变化的影响;树木木质部细胞生长的变化与温度、降水、光照强度、光周期和 CO2浓度等气候因子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温度主要影响树木生长季前期形成层的活动,改变形成层恢复活动的时间、细胞的分裂速率及活动周期,但并不会改变木质部细胞分化的序列和季节生长模式;降水主要影响形成层细胞分裂的速率、在生长季的持续时间以及管胞的直径等,降水不足会降低树木细胞分裂的速率,缩短细胞分化的时间,导致生长季的持续时间减少,同时抑制细胞伸展,管腔直径较小;光照强度主要影响树木的光合速率来间接影响形成层细胞的活动;光周期主要控制木质部细胞的最大生长速率和生长结束期;有关 CO2浓度升高对树木木质部细胞的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认为,CO2浓度升高影响细胞的分裂速率和细胞的扩张而不是次生细胞壁的加厚,从而造成早材生长轮宽度明显增加,但也有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并没有引起早材细胞结构较大的变化,相反晚材生长环的宽度却明显增加。【结论】随着研究理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极端灾害下树木木质部细胞的生长特征、不同树种木质部细胞的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多种气候因子对树木木质部生长的综合影响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9.
1材料方法 1.1来源与选择 材料选自校内的园林树木和苗木。选择有一定经济价值,并有营养繁殖育苗成功经验、主干不明显、分枝低或主干基部易萌条且生长快的6个树种: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榕树(Ficus microcarpa)、白兰花(Michalia alb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羊蹄(Bauhinia purpurea),枝条直径4~20cm无病虫和伤害;切除不影响母树观赏价值的枝干。  相似文献   

10.
光皮桦一年生播种苗茎的解剖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皮桦 (BetulaluminiferaH Winkl )是我国南方山地常见的优良速生用材阔叶树种 ,生长快 ,材质好 ,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造林树种。对光皮桦的解剖构造进行研究 ,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内部生长机理。1 材料与方法光皮桦种子于 1995年 5月 2 2日播种于福建邵武苗圃 ,幼苗于 6月 3日基本出齐。从 7月 2 4日~ 12月 8日每隔 15天分别选取接近苗高和地径平均值的幼苗一株 ,用70 %乙醇配置的FAA固定液固定。固定时茎分为上、中、下三段 ,长 1cm左右 ,其中上部的茎取自顶芽下 0 5~ 1 5cm处 ,中部的茎取自苗高的 1/ 2…  相似文献   

11.
毛白杨形成层的活动周期及其POD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北京地区生长的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Carr .)在春季芽膨大前 ,形成层带已经进入了恢复活动期。在芽展开后一周形成层进入活动期 ,细胞开始分裂 ,细胞层数也有所增加 ,同时分化出未成熟的韧皮部细胞。未成熟韧皮部细胞的数量在形成层活动初期快速增长 ,随后是一个持续而缓慢的连续过程。木质部的产生比韧皮部要晚 3周 ,未成熟的木质部细胞层数在开始变化不大 ,5月底~ 6月底 ,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初期 ,随后便急剧下降。成熟木质部细胞的出现比成熟的韧皮部细胞要晚约一个月。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 ,毛白杨在4月底到 6月底这段时间 ,形成层细胞层数迅速下降 ,未成熟韧皮部细胞也略有减少 ,而未成熟和成熟的木质部细胞则大量增加。木质部在 9月底停止分化 ,较韧皮部要晚约 2 0d。 9月底形成层进入休眠期后 ,形成层细胞层数基本保持不变 ,直到翌年春天恢复活动。毛白杨形成层区域的过氧化物酶 (POD)同工酶在形成层活动期其活性低、酶带少 ,而恢复活动期和休眠期其活性高且酶带多 ,组织化学反应还表明 ,不同时期POD在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中的活性不同。本文对POD同工酶在形成层活动周期中的变化与其组织分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构树的成长芽为材料,利用电镜详细观察了构树芽原形成层和形成层的发育过程,原形成层出现于茎端剩余分生组织环,细胞成束排列。在初生长后期,原形成层束位于原生木质部和原生韧皮部之间的细胞发生平周分裂,产生径向排列的细胞层。由观察得出,构树形成层是从原形成层逐渐发育而来,次生木质部的出现是形成层分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2005年9月15日至2006年9月15日对寒温带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树干形成层温度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树干形成层具有良好的耐低温性,能够耐-40℃以下的低温,并始终保持自身温度变化的稳定,日温差始终保持在5℃左右;树干形成层的温度变化主要受林内温度的影响,其月平均温度与林内月平均温度的相关关系为Y=1.0202x-1.2641(R2=0.9971);同时与0~40cm根系分布层土壤温度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林内风速基本处于软风状态.与树干形成层的温度没有显著的联系,有利于树干形成层生命活力的保持.这一研究可为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占相思及其杂种优树嫁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法对马占相思及其杂种优树开展嫁接研究,结果表明,优树的基因型对于嫁接结果具有显著影响。杂种无性系平均嫁接成活率达82%,高出纯种无性系2倍,嫁接季节对接活率有很大影响,春季接活率为76.9%-82.0%,分别比夏季、秋季提高130%、190%以上,冬季嫁接成活率很低;砧木地径以0.5-0.8cm为佳,接口高度30-40cm为优,接穗以具有4-5个腋芽的穗段为优。  相似文献   

15.
天牛是隐藏在树干内生活,取食木质部、形成层、树皮等,重者把树木吃空,造成树木死亡.轻者降低木材等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天牛防治难度大,其中杨树天牛防治难度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生组织对器官发生和形态建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活性受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KNOTTEDlike homeobox(KNOX)基因家族由2个亚类即I类和II类KNOX组成,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I类KNOX成员主要在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区域表达,对维持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及侧生器官的形态建成过程起关键作用。木本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主要包含以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为中心的初生生长与以形成层为中心的次生生长过程,本研究通过分析杨树I类KNOX基因在SAM、根顶端分生组织(Root apical meristem,RAM)的形成过程及形成层相关区域的表达,探讨I类KNOX基因在杨树分生组织形成与分化过程中的功能。[方法]以拟南芥I类KNOX基因STM的蛋白序列在毛果杨基因组中进行同源比对分析,获取杨树I类KNOX成员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根据核酸及氨基酸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绘制基因结构与蛋白质结构图谱。利用84K杨(Populus alba×P.glandulosa)不定芽与不定根诱导实验体系模拟顶端分生组织发育过程,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技术,对杨树I类KNOX成员在不定芽与不定根形成过程及形成层相关区域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通过同源比对分析鉴定出10个杨树I类KNOX成员,根据进化关系与基因结构差异将其分为三组:组1、组2、组3,其中,组1为拟南芥KNAT2和KNAT6同源基因,组2为STM和BP同源基因,组3为杨树所特有的I类KNOX基因。杨树I类KNOX基因在不定芽与不定根发生过程中表达量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不定芽发生过程中,组1基因在芽原基分化产生不定芽的关键期上调表达,而组2与组3基因多在分生组织分化产生芽原基阶段高表达;在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组1成员多在根原基分化产生不定根的过渡期上调表达,组2与组3基因则多在发育后期不定根形态建成阶段高表达。杨树I类KNOX成员在形成层相关区域均表达,组1中KNAT2/6与组2中STM、BP同源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成员。[结论]以上结果说明,杨树I类KNOX除了与拟南芥同源的2个组外,还进化产生新的组别,分别参与分生组织形成和分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调控,且Pt KNAT2/6b、ARK1与ARK2在形成层区域高表达,提示以上3个基因可在形成层功能维持以及木质部分化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定量解剖学和显微图像分析技术 ,得到了毛白杨枝条形成层细胞与其衍生木质部细胞解剖特征在形成层活动期内的变化情况 ,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X射线微密度测定技术 ,了解了同一生长轮内木材密度沿径向方向上的变异 ,讨论了其与木质部细胞解剖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形成层纺锤形细胞的径向和弦向宽度在活动期不同阶段差异不显著 ,而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壁腔比、微纤丝角、导管分布频率和胞壁率差异极显著 ;导管组织比量差异显著 ;导管分子长度、纤维比量和射线比量差异不显著。同一生长轮内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与活动期不同阶段形成的木质部细胞数量及其解剖特征直接相关。形成层带细胞层数与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和壁腔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纤维宽度呈显著正相关 ;形成层纺锤形细胞的径向宽度与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和射线比量呈显著负相关 ;形成层纺锤形细胞的弦向宽度与纤维宽度呈显著正相关。总体看来 ,在整个形成层活动期 ,形成层纺锤形细胞与木纤维的解剖特征之间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性较好 ,而与导管分子的相关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提高日本落叶松嫁接苗成活率技术措施,主要做好精选砧木、熟练掌握嫁接技术与科学合理组织嫁接、精细栽植与管护三个方面所有技术工作;嫁接苗成活率为91.3%,当年接株平均高为26.8 cm。  相似文献   

19.
以东部白松为接穗、红松为砧木进行异砧芽接试验,结果表明:嫁接后1个月接芽开始伸长,秋季嫁接成活率平均为92.1%,接合部以上高生长量平均为12.3 cm。与髓心形成层贴接相比较,芽接繁殖材料采集量可提高3倍以上,砧木创伤长度缩小60%以上,绑扎材料用量节省30%以上,绑扎效率提高50%以上,平均嫁接速度提高20%,操作过程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20.
<正>油松是河北省迁西县的主要树种之一。近几年我们对油松髓心形成层贴接的时间、技术方式进行了如下总结。1嫁接时间春季嫁接以冷库贮穗效果好,贮藏期以10~25d为宜。夏秋季可利用油松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