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世界茶叶发展史的几个阶段都是与制茶相关联的,这就是: 第一阶段是从一六一○年开始,用手工制造各种茶类。第二阶段是从一八三九年开始,对手工制茶工序加以简化。第三阶段是从一八八○年开始,随着揉捻机和烘干机的发明,使机器制茶胜过手工制造,形成了“传统制茶法”,直到今天还被广泛使用着。第四阶段是从一九二五年开始,使用各种新式制茶机器,像勒克切茶机,CTC切茶机以及转子揉切机等用以制造红碎茶的揉切分筛自动化或连动装备的出现,也就是所谓的“非传统制法”。  相似文献   

2.
正揉捻几乎是所有茶类加工不可或缺的工序,目的是使茶叶紧结成条,体积缩小,外形美观,同时使茶汁部分溢出,利于干茶冲泡。茶叶揉捻使用的设备是茶叶揉捻机,它的发明及在我国的研制推广,经历了极为漫长和艰辛的岁月。一、从我国茶叶的人工揉捻谈起中国的茶叶加工,千百年来一直停留在手工作业状态。揉捻作业是用竹编篾片铺在桌面或置于宽凳上,用手工在篾片上揉搓使茶叶成形。一些无法用手工揉捻成形的粗老茶  相似文献   

3.
将同一薮北种鲜叶用2K型制茶机分别制造釜炒茶和煎茶。釜炒茶经杀青—揉捻—初干—再干的工艺过程而制成,各工序取样分析。所取茶样均保存于-80℃冷藏箱中,减压  相似文献   

4.
浙茶绿255型揉捻机(原CRT55型),是中型绿茶初制机械。它适用于国营茶场使用。在有条件的社、队办的绿茶初制厂也可以应用。(见刊头照片) 该机也适用于其他条形茶类的揉捻。一、机器结构浙茶绿255型茶叶揉捻机结构分:传动减速机构、揉盘装置、揉桶装置、加压机构  相似文献   

5.
引 言 闽南乌龙茶初制的包揉工序,按传统手工操作,时间长,工效低。据报道:每担乌龙茶包揉需棉布1米,全劳力三个工。前几年闽南茶区曾采用浙江珠茶整形机试图代替手工包揉;近年来又相继研制出了6CB—23型和6CWB—2—25型(金山牌)两种包揉机。本试验以手工包揉为对照,比较6CB—23型  相似文献   

6.
杨亨栋 《茶叶》1991,17(2):38-40
揉捻是绿茶初制必要的一道工序,揉捻叶质量首先取决于鲜叶的物理性状(包括柔软性、韧性、可塑性及粘性)和嫩度;其次决定于揉捻机的性能。而揉捻叶细胞的破损率和成条率是衡量揉捻工艺性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就揉捻机性能试验的一些资料做如下分析。一、试验工艺1.供试材料:福云6号;福云7号;福鼎大白茶;福安菜茶。2.供试机型:福鼎茶机厂制造的6 CR-25型;6CR-40型;6CR-45型;6CR-65型。性能指标见表1。  相似文献   

7.
(二)有关揉盘部分日制揉捻机的揉盘是方形的,我国揉捻机的揉盘是圆形的。不能简单地从形状来评论,而应看到它是受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包括用材上的限制,以及生产规模和组织形式所影响。日制揉捻机的方形揉盘,是以利用成型材料、降低制造成本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提高制茶品质为依据,这一点比较明显。方形揉盘位于方形角钢架子上,由于用了这副角  相似文献   

8.
粗老茶之“发酵”,历来国内外均采用自然渥堆的生产方式。在我们厂里粗老茶之蒸、揉和干燥已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如何寻求“发酵”机械化的途径,使粗老茶的初制过程,循着不断前进的方向实现机械化的联动化,又能缩短生产  相似文献   

9.
科技简讯     
双速定时数字显示的茶叶揉捻机为了满足制茶工艺要求,茶叶揉捻机在揉捻不同嫩度的茶叶以及茶叶揉捻的不同时间,都需要不同的转速,以保证揉出的茶叶具有良好的条索与品质。四川省农机研究所和重庆市江津茶机厂设计制造成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眉茶初制从手工操作逐渐发展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但长期以来,以单机生产为主,这样操作繁杂,劳动强度大,加之机组配套极不统一,工艺流程亦不一致。这些都影响着眉茶生产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眉茶生产的不断发展,努力提高单机的制茶质量和机械效率,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初制连续化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组织研制的“小型配套,结构简单,连续生产,日产十担”的眉茶初制连续化设备,于1980年通过了部级科研鉴定。这套连续化机组设备,是由长锅杀青机、叠层揉捻机、滚筒二青机、长锅三青机和滚筒煇干机组成。鲜叶从进叶斗流入长锅杀青机,杀青叶通过风送装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五十年代初引进了CTC机,后又引进LTP机。口前生产CTC茶主要在中国南方有关省的部分红碎茶厂。用锤击机(LTP)或洛托凡机和齿切机(CTC)相配合进行揉切的制茶流程,习惯称之为“新工艺”,其新制成的茶,称“新工艺茶”。为了便于和国际上取得统一名称,作者认为,新工艺产品命名为CTC茶比较确切。我国已生产CTC茶,说明我国制茶工  相似文献   

12.
茶树品种的选育鉴定,或进行其它科研项目,因试验小区鲜叶的产量有限,所以制茶时不能用现行的茶叶揉捻机进行揉捻。唯一办法,就是借助于传统的手工揉捻。手工揉捻由于不同的制茶人员,不同的揉捻次数,和各次揉捻的不同压力、时间等因素往往造成试验茶加工过程的人为差异。为了减少人为误差,应用机械代替手工揉捻,杭州茶叶试验场于  相似文献   

13.
袁玉聪 《中国茶叶》2006,28(2):31-31
我国茶叶加工中的揉捻工序一直沿用传统的盘式揉捻机完成,其原理是利用曲柄连杆机构带动揉桶在揉盘上作平面圆周运动,揉桶盖、揉盘及棱骨产生的综合作用使叶片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完成揉捻过程。这种揉捻方式应用历史悠久,结合适当工艺,能够完成各种条形茶的揉捻作业。然而传统盘式揉捻机也存在一些不足,揉捻时每次投叶时均需停机,通常只能一桶一桶地加工,很难实现揉捻工序的连续化;功效低,通常每桶茶叶的揉捻时间需30—50min;揉桶透气性不好,容易形成闷揉,影响成茶的鲜爽度;从结构上看,盘式揉捻机体积较大,结构较复杂。  相似文献   

14.
浙茶绿245型揉捻机是小型茶叶初制机具。它是一九七二年“全国中小型茶机选型会”推荐的小型揉捻机。该机适应当前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条件,适合社、队办的中小型茶叶初制厂使用。在浙江省茶区,颇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加速技术改造,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有效途径之一。自70年代以来,我路先后从日本引进了多条煎茶生产流水线,产品全部销往日本,开拓了新的绿茶市场,创汇效果显著。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制茶工业的发展和制茶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如传动设备是的“无级变速器”已在我国各种茶机是广泛应用,简化了传动结构,降低了茶机造价;根据精揉机的作业原理,研制出了茶叶整形机,使我国扁形绿茶和针形绿茶的生产,从传统的手工操  相似文献   

16.
揉捻在紅茶初制中是四个主要工序之一。它不僅使萎凋叶揉捻成条,構成外形緊实的条件,更重要的在于揉破叶細胞,促使鞣質氧化,形成紅茶所特有的色香味。因而揉捻处理的得当与否,也是紅茶内质优劣的一个关鍵。揉捻程度的主要标誌是細胞破碎率。按照苏联生化管理指标,三号叶的細胞破碎率应达到了8—85%;今年紹兴紅茶初制厂的生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提高岩茶生产效率及成茶品质,茶叶工作者经过不断的研究、创新,使制茶工艺的部分工序更为简捷,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如张天福先生1938年研发的"茶叶揉捻机",不仅大幅提高了工效,还更加符合食品卫牛标准,是岩茶乃至其他茶类加工工艺的一次改革。随着机械化、智能化制茶设备的不断应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如今一个10人工厂的劳动强度及生产效率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200人的一个生产队。虽然采用机械代替人工  相似文献   

18.
乌龙茶空调制茶技术要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乌龙茶空调制茶程序与传统闽南乌龙茶制作基本一样,有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包揉与烘焙→干燥等十几道工序。但各工序技术特点与传统乌龙茶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茶叶初制机械大多为低速作业,要将电机或柴油机的高转速降到茶机使用的低转速,都必须采用减速机构。初制茶机特点之一是,揉捻机的转速在55转/分左右外,锅式、瓶式和滚筒机具的转速大致在12—28转/分。若以4极电机为动力,就需要50—120的减速比,而烘干机则需要400以上的减速比。所以说,初制茶机减速比要求较大。茶机的特点之二是负荷轻、所需功率小。1975年我们曾对一些初制茶机作过一次功率测定(见表1),可见除55型揉捻机外,其余茶机所需的功耗都不大于1千瓦。茶机的特点之三是短期工作,一般茶区一年累计使用时间不到半年,此外多数农村茶厂的维修力量较弱,使用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20.
初制连续化的关键是连续揉捻机,目前国内各种连续揉捻机的研究:如螺旋式、梯式、盘旋式、平板式、履带式、重叠式等连续揉捻机都未能达到先进先出顺序进出茶的要求,645型连续揉捻机虽能克服上述毛病,但结构复杂,造价高昂,不易推广。从上述分析看连续揉捻机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