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陕西省1960-2013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陕西省的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约为0.23℃/10 a,19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显著升高。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冬季上升速率较大。年降水量以8.78 mm/10 a的速率下降,1980年代后期以来,降水量明显减少。春、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冬季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突变,1996年以来为高温期,年降水量在1970年和1975年发生突变,1970年以来为相对少雨期。在10年尺度上,陕西省气候依次经历了冷湿—冷干—冷湿—暖干—暖干的变化过程,暖干化趋势明显。(2)在空间尺度上,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征。年降水量整体由南向北递减,部分山地形成地形雨。(3)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系统的变化和ENSO事件是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地区降水量和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兴安岭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大兴安岭地区5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月气温和月降水量的资料,使用R软件与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探索与处理,获得1961-2014年大兴安岭地区的降水量及气温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验证,研究该地区1961-2014年降水量及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4年大兴安岭地区平均气温在-22.27~9.67℃,年平均气温波动上升,气温倾向率为0.88℃/10 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温速率0.22℃/10 a。其中冬季增温速率最大,为0.605 7℃/10 a。1961-2014年大兴安岭地区平均降水量在17.52~44.82mm,年平均降水量波动上升,降水量倾向率为1.00 mm/10 a,与全国年均降水量略微下降的趋势相反。夏季降水增长速率最大,为2.51 mm/10 a。  相似文献   

3.
近50年典型草原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正蓝旗、正镶白旗的4个气象站点1968-2009年气候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及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得出了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的气候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968-2009年,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速率达0.54℃/10 a。年降水量则有下降趋势,但不是很显著,下降速率仅为-10.352 mm/10 a。且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内蒙古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汉中市2015-2022年SO2、NO2、PM10、PM2.5质量浓度,空气质量指数(AQI),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以及市域内11个国家气象站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等气象观测资料,评估汉中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特征,以期为合理规划和深度挖掘汉中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5-2022年汉中市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大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达到最低;2015-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达到280 d以上,呈逐年明显增加趋势;大气空气质量指数月分布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1月份最高,达到中度污染级别,10月份最小,达优秀级别。2015-2022年汉中市年平均气温为14.5℃,极端最高气温为42.0℃,出现在8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为-15.6℃,出现在1月份;年均降水量为980.1 mm,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10月份,年降水日数集中在每年的4-10月份,年均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西双版纳大范围的橡胶种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利用1957—2017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气候资料以及1980—2017年橡胶种植面积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估计、滑动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橡胶种植的关系。结果表明,1957—2017年勐腊县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降水量≥0.1 mm日数分别为21.5℃、29.0℃、17.6℃、83.7%、1528.78 mm和160.7 d;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但增加不明显;西双版纳气候呈现显著的干热化趋势,且干热化趋势在1980年代明显增强,至2000年代中期以后进一步增强;1980年以来,橡胶林种植面积快速增大,且其随时间增大的趋势与当地干热化趋势基本一致;西双版纳橡胶种植面积与气候要素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大范围橡胶种植在当地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减小的变化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地区,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该文利用太湖流域范围内的21个气象站点的长期观测资料,运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8—2017年该区气温有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293℃/10a幅度升高。各月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冬、春季升温最为剧烈,达0.362℃/10a;夏、秋季最弱,为0.222℃/10a。由于最冷月平均温度升高比最热月大,所以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少。气温升高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增温剧烈,气温倾向率大于0.4℃/10a;最小的气温倾向率位于西南部地区,小于0.25℃/10a。流域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年降水量倾向率为3.026mm/10a,东部地区和无锡、常州地区降水增加显著。全球变化及城市化的影响是导致流域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选择适合雷州半岛贫瘠立地生长的桉树,我所承担了由桉树科技协作组下达的桉树引种试验项目。现对1年生的试验幼林生长进行调查小结。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处北纬20°55′,东经110°06′,属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2.9℃,最热月(7月)气温28.5℃,最冷月(1月)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为38.5℃,极端最低气温3℃,年降水量1711.6mm,年蒸发量1754mm。旱、雨季明显,年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8.
1996年春节前后,强大寒流南侵,造成广州市气温急剧下降,2月17~18日(?)天时间日均温就下降了10.7℃,至2月21日,日均温降至3.3℃,为该年最低(94年最低日均温为1月20日的7.1℃,95年为1月27日的9.3℃),极端最低温降至214℃(94年极端最低温为5.1℃,95年为6.4℃,2月18~27日连续10天的日均温在10℃以下,是广州市近40年来罕见的较长时间的低温;并在寒潮滞留期间,伴随着持续的阴雨,日均降水量为4.2mm,而且在10天内,每天的日照时间均为0,使广州市露地栽培的园林植物受到了较严重寒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北京市密云山区油松树轮δ~(13)C对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重建1947—2014年密云山区气候资料,以期为揭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测定密云山区红门川流域油松树轮δ~(13)C值,建立1947—2014年的树轮δ~(13)C序列,并剔除序列值中受大气CO_2碳同位素值影响产生的下降趋势,之后获得油松树轮δ~(13)C去趋势序列(DS),然后结合当地气象站资料分析油松树轮δ~(13)C值对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响应,构建δ~(13)C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方程,进而重建1947—2014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结果】1947—2014年,密云山区油松树轮δ~(13)C呈下降趋势,其中,1995—2014年波动较大,剔除大气CO_2背景值的DS序列呈现二次曲线的走势,拐点出现在1980年附近;油松树轮δ~(13)C值DS序列与7月平均气温等极显著正相关(r=0.719 7,P0.01),利用回归方法重建1947—2014年密云山区7月份平均气温,平均值为25.67℃,重建曲线显示该地区气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油松树轮δ~(13)C值DS序列与夏季降水量极显著负相关(r=-0.696 7,P0.01),利用回归方法重建了1947—2014年密云山区夏季降水量,平均值为450.3 mm,自1980年以后,降水量年际变化出现较大波动,并且下降趋势明显。【结论】油松树轮δ~(13)C对7月份气温和夏季降水量响应极为显著;1947—2014年密云山区气候变化呈现波动性变暖变干趋势。  相似文献   

10.
豫西山区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区内有熊耳山和伏牛山两条山脉,海拔最高点2212.5m,最低200m,年均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41.2℃,1月份平均气温-0.8℃,极端最低气温-21℃。年均降水量754.6mm,年日照时数2515h。  相似文献   

11.
四川核桃栽培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四川核桃生长发育的主导气候因子为,年均温、≥10℃积温、年极端低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1月平均气温和7月平均气温.通过对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的适宜性综合分析,结合四川核桃主产区气候条件和生物学特性,得出全省核桃主要适宜的生态指标为,海拔400~2 800 m、土壤pH值5.5~8.5、土层厚度≥60 cm、≥10℃积温3 000 ~6 500℃,年平均气温9~18℃、年极端低温≥- 15℃、年降水量400~1 200 mm、年日照时数≥1 300h、1月平均气温≥-1℃、7月平均气温≤28℃.由此将四川划分为四川盆地北缘、东北缘核桃中心栽培区,川西高山峡谷核桃中心栽培区,川西南山地泡核桃中心栽培区,四川盆地中部核桃、泡核桃一般栽培区4个栽培区,对各区域核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为四川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影响云南勐海甘蔗产量和糖分的气候因子近45年来的趋势性、阶段性和周期性的分析表明:影响甘蔗产量的气候因子中,3~10月的积温增加趋势显著;3~10月的积温和降水量有显著的阶段性;3~10月的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都有显著的振荡周期。影响甘蔗糖分的气候因子中,10~11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增加趋势比较显著,有显著的周期性和阶段性;11月至次年2月的降水量有3~4年的振荡周期,趋势性和阶段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降水在沙丘中的渗透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测研究结果表明 :⑴降水在沙丘上下渗深度与降水量及降水强度成正相关 ,与气温成负相关。民勤沙区雨季降水量在 4 0mm以上时在沙丘中的下渗深度可以达到 5 0~ 90cm。在当地 ,秋季降水尤其是秋季连续降水是沙丘储存水分的主要来源。⑵降水在沙丘上的下渗速率与降水量正相关 ,降水量大 ,主要含水层的含水率则高 ,下渗速度自然就快。⑶降水后梭梭根部沙面 0~ 5cm含水率高于流动沙丘 ;降水停止 1d以后对应于流动沙丘的最大含水层梭梭根部的含水率明显降低 ;降水停止 1d后在流动沙丘降水下渗深度内的平均含水率高于梭梭沙丘对应层含水率 ,且随时间推移这个差值在增大。⑷在 0~ 4 5mm的降水量范围内 ,不论是流动沙丘还是有梭梭林的沙丘 ,其降水的主要含水层在表层 0~ 2 0cm范围内。⑸当地 8月上旬 <12mm的降水量在降水停止后的 7~ 8d内蒸发殆尽 ;4 3.5mm的降水量在降水停止后第 10天时 0~ 15 0cm沙层含水率折合水层深度较降水前多 17.2 8mm ;2 1.7mm的降水量在降水停止后第 10天时 0~ 15 0cm沙层含水率折合水层深度较降水前多 10 .6 6mm ;在降水过程中和降水后的 1d内水分蒸发损耗最大  相似文献   

14.
A process-based model is described and applied to a range of Pinus radiata D. Don stands, aged 9–12 years, growing on stabilised sand dunes in a stocking × fertiliser experiment in Woodhill State Forest, New Zealand. The model requires inputs of daily weather data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s and rainfal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longitude, latitude, rootzone depth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t-zone soil matric potential and volumetric water-content) and crop (stocking, crown dimensions and leaf-area index) and crop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e.g., maximum stomatal conductance). Th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components of the forest water-balance and annual net photosynthesis for a defined crop canopy architecture. Simulated daily root-zone water storage in both open and closed canopy stands generally agreed with monthly measurements made over a complete year. Simulated net annual photosynthesis ranged from 23 to 33 t C ha−1 year−1 and comparison with measured stem-volume increments of 12–38 m3 ha−1 year−1 over the same time periods resulted in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Ratios of stem-volume increment to net photosynthesis suggested that fertilised and unfertilised stands had a 26 and 14%, respetively, allocation of C to stem growth. Simulations using weather data for a dry year with 941 mm year−1 rainfall indicated that annual net photosynthesis and transpiration of fully stocked stands were reduced by 41 and 45%,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ose in a wet year with 153 mm year−1 rainfall.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of the model to forest management in quantifying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for stand growth and examining silvicultural alternativ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研究认为,云南普洱市热区大部冬季平均气温大于10℃,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的标准划分冷、暖冬,与实际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公众对气候的感觉有不一致,经引入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最低旬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三个气象因子,就能更合理地划分普洱热区冷暖冬,更好地满足热带农业的需求和服务社会公众的需要;研究还表明,普洱市近50年来冬季气温不断增高,但每隔10年左右仍会有全市范围或局地的冷冬事件,热带种植业须要增强对冬季低温灾害的防御意识。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昆明园林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昆明1951~2007年气候资料的分析得知,近60年来,昆明平均气温变暖,最为突出的是近十余年增温幅度高达0.4℃/10a,同时年较差缩小,体现在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昆明的冬天正在变暖;伴随气温变暖,降水量却显著减少,过去14年中降水量减少幅度约为18.05mm/a;相对湿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这导致昆明将更加缺水和干燥;日照时数的下降率约107h/10a,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昆明快速城市化过程。昆明城市的四个重要气候指标近60年来的变化呈现一高三低态势,应对其年平均气温的升高、降水量减少以及城市整体气候变化提出园林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