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飞  吴文革  赵前进  王本平  季一胜  胡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80-11581,11586
引进示范“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开展沿江稻区杂交中粳机插稻适宜品种选择、适宜播栽期探索、明确丰产高效栽培的产量结构和再拍技术关键,总结出适合沿江杂交中粳高产平衡栽培的技术要点,并进行了示范验证。即选择嘉优2号机插、百亩示范方径省级专家实产验收平均产量达10615.6kg/hm^2;其平衡栽培技术路线是:选择大穗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精量匀播、培育壮秧、适龄移栽、精量取秧,提高栽插质量;科学运筹肥水、及时防除病虫草害;缩短栽后缓苗期促发低位分蘖、控制高峰苗,减少无效分蘖,从而实现杂交中稻分蘖前后生长均衡、分蘖与成穗均衡和主茎与分蘖穗均衡,构建高质量植物群体,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2.
沿江稻区一季中稻产量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田块干物质积累的特征特性,主攻沿江稻区一季中稻超高产生产的瓶颈技术。[方法]选用高产迟熟大穗型品种P88S/747进行强化栽培。[结果]P88S/747最高苗量达到578.3万株/hm2,成穗率仅为39.40%。有2个灌浆速度高峰,强势高峰值在齐穗后10d左右,弱势高峰值在齐穗后38d左右。叶面积指数在分蘖盛期、抽穗期、蜡熟期分别为5.60、7.34、4.26,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分别为32.30%、30.73%。【结论]沿江稻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难点是稳定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超高产栽培必须选用大穗型迟熟品种,增加生育后期肥料施用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播期对机直播水稻分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淮稻5号为研究材料,采取对典型水稻田块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机械直播栽培模式下不同播期对水稻分蘖的发生、成穗特点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适期早播,机直播稻单株成穗数较多,第2~4叶位是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分蘖穗的穗部性状较好,虽然第1叶位的成穗数在茎蘖组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其穗部性状较差,对最终产量贡献不大;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成穗数降低,分蘖优势叶位减少,在晚播处理下(6月15日),机直播稻只有第2、3叶位分蘖是成穗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穗部性状较好,对产量贡献较大,第4、5叶位受抑制极显著。[结论]在海丰种植地区,机直播稻应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及早播种,该试验适宜播期为6月5日之前。此外,通过科学栽培措施促进机直播稻第2~4叶位早发、多发,充分利用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对海丰地区机直播稻实现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TM农业产品的TM生态石和TETR糖浆对水稻生长的作用,通过本试验得出以下结论,TM农业产品的TETR糖浆可以加快水稻秧苗叶龄进程和干物质积累,促使秧苗生长健壮和根系发达。可以加快水稻叶龄进程,并使水稻出现增加0.8片叶的效果,而且也会提高水稻单株分蘖能力,处理1的单株分蘖数高出对照33.3%。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性状,相比对照,处理1的平方米穗数增加26.4穗,穗粒数增加7.4粒,结实率增加1.3个百分点。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整精米率,相比对照增产10.4%,整精米率高出对照1.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对机条播水稻分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淮稻5号"为材料,采用对典型水稻田块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机械条播栽培模式下水稻分蘖的发生、成穗特点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播种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时,单株成穗数多,第2~4叶位是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分蘖穗的穗部性状较好,虽然第1叶位的成穗数在茎蘖组成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其穗部性状较差,对最终产量贡献不大;当密度增至270万株/hm2时,单株成穗数极低,分蘖优势叶位减少,仅有第2、3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其穗部性状较好,对产量贡献较大。[结论]在海丰地区,水稻机械直播适宜密度为180万~225万株/hm2,在该密度条件下,通过科学栽培措施促进第2~4叶位早发、多发,充分利用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对机直播稻实现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稻生长最终获得的产量器官是由主茎成穗和分蘖成穗两部分构成的。获得足够的成穗数是水稻实现高产的首要条件。 水稻成穗数是实际生产中变化较大的因素之一,因此了解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栽培和环境因素对水稻高产栽培非常重要。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积累作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泗稻15号最优栽培技术,发掘品种高产潜力。[方法]采取多重种植方式和不同氮肥运筹,考察泗稻15号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发育动态和产量构成。[结果]机插秧种植时泗稻15号产量水平较高,易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氮肥运筹方面,适当提高氮肥投入,有效促进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总颖花量的增加,实现高产;基蘖肥和穗肥运筹比例为6∶4时,满足前、后期水稻生长所需氮元素,保障足够的有效穗数和后期充足的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充实,实现高产。[结论]该研究可为泗稻15号的推广提供科学的栽培依据。  相似文献   

8.
余茂昌  张瑶书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310-311,315
对杂交水稻肥床旱育秧苗素质、分蘖发生情况、根系生长及出叶速度、分蘖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及栽插密度等与水育秧进行对比,从中探讨高产原因及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推广中熟晚粳稻杂交水稻嘉优2号。[方法]经各地试验示范,观测其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并总结其栽培技术。[结果]该品种表现出熟期早,适应性广,易栽培种植,抽穗期耐高温性能强,穗大粒多,产量高,抗稻瘟病,米质优,食味好等优点,于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该品种适宜在浙江、安徽、湖北等省作单季和连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0.
秧龄与宽窄行移栽对单季晚粳常优1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相关技术依据。[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研究对象,研究秧龄与行距配置对水稻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小苗移栽可促进水稻及早分蘖,形成大穗,且群体干物质积累快,从而提高产量;宽窄行栽培由于窄行水稻植株间过早产生竞争,不利于水稻群体的早发,从而导致减产。[结论]小苗移栽有利于水稻高产,宽窄行不利于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1.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氮肥运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技术模式。[方法]2007和2008年,分别以两优6326和丰两优3号为试材,在机插和相同磷钾肥(底肥)条件下,设置3种施氮量(165、210和255 kg/hm2)和2种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6.0∶4.0和7.5∶2.5),进行田间裂区试验。[结果]在中小苗机插条件下,杂交中籼水稻丰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10 kg/hm2 减少基蘖肥施氮比例、相应适当增加穗肥施氮量,并在倒2叶期追施40%的穗肥,更有利于机插杂交中籼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并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蘖肥∶穗肥比例以6.0∶4.0为佳。[结论]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的氮肥运筹不同于常规粳稻机插栽培 在9750 kg/hm2目标产量水平下,推荐的施氮方案是大田总用氮21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方法]以超级杂交水稻黔南优2058为试材,设5种施氮量处理进行免耕移栽的稻作试验。[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在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茎干物质减少,叶干物质逐渐增加;在齐穗期茎、叶干物质逐渐减少,穗干物质比例和穗/茎叶逐渐增加;成熟期的情况与齐穗期相反。在75~225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抽穗后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和输出率、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逐渐下降,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结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以抛物线形式增加,施氮量为284.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10.50 t·hm-2)群体,对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颖花/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降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成穗率高(75%),此后群体下降平缓,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1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仍保持在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580×104m2·d·hm-2以上,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50.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0.0 t·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至成熟期干物重达19.0 t·hm-2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群体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群体生长平稳,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小,拔节以后,群体生长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结论】超高产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快发,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超高产栽培水稻适宜产量构成应以足量穗数与较大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及影响粳稻品种氮素吸收的主要物质生产因素,以期为粳稻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不同氮素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结果]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各生育阶段群体及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大,根干重、茎鞘叶干重、穗干重也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但经济系数无明显差异;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对总吸氮量的作用大于经济系数的作用;抽穗前物质生产量、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对成熟期物质生产量均有重要的作用,前者略大于后者;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对群体干物质生产量的作用大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抽穗前更明显;提高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成熟期穗干重有利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提高。[结论]促进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尤其是抽穗前单穗干物质生产量,促进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抽穗后穗干重的提高可显著提高氮高效吸收型品种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生产上的常规栽培模式为CK,对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同时,在江苏东海、兴化、高邮、常熟等地,以徐稻3号、常优1号、陵香优18、武粳15等品种为材料,进行(15—50)×667m2连片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栽培综合试验与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结果】2品种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的实产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750kg/667m2)。与CK相比,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大,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与之相当;2模式的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准时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且数量适中(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群体平缓消减,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显著高于CK;其群体LAI动态与茎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最大LAI均出现在孕穗期,为8.0—8.5,成熟期仍保持3.5—4.0;群体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2模式在生育前期(移栽—拔节期)较CK低,中期(拔节—抽穗期)与CK相当,后期(抽穗—成熟期)显著高于CK;2模式在拔节期的根系干重与CK相当,抽穗期和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K,而这3个时期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其抽穗后(抽穗—腊熟期)的根系平均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均显著高于CK。同时,连续2年多地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综合栽培试验以及后3年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实产均达800kg/667m2左右。【结论】揭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根本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提出了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的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产杂交水稻的高光效特性。[方法]以高产水稻组合K优52和对照品种汕优63为材料,围绕剑叶光合速率、光能的转化及碳同化等特性,比较2种水稻抽穗后的叶色值(SPAD)及净光合速率(Pn)的差异。[结果]K优52的光合速率在剑叶抽出之初略低于对照,展开后7~14d与对照相当,全展开14d后超过对照,尤其在21~35d显著高于对照;随着水稻灌浆、结实至成熟,2种水稻的叶片也随之衰老,净光合速率下降,但K优52下降速率缓慢,其剑叶净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能维持在25d左右,而对照维持在21d左右,与对照相比具有优势;2种水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光合速率变化类似。[结论]K优52灌浆结实期的净光合速率优势可能是其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不同穗型水稻产量与群体生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穗倾角穴穗颈节至穗尖的连线与茎秆延长线的夹角雪的大小,将参试的12个品种划分为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3种类型,研究了不同穗型的群体形态生理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较高,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和成熟期干物重较高,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的百分比也较高,半弯曲穗型上述方面介于二者之间。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和弯曲穗型的颖花/叶值相近,说明三者单位叶面积所负担的颖花数差异不大。就粒重/叶而言,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直立穗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比叶重大的品种,抽穗后群体叶面积衰减缓慢,具有一定的群体叶面积,对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水稻育秧大面积应用高吸水种衣剂提供依据。[方法]用高吸水种衣剂包衣种子进行湿润育秧,以未包衣的为对照,研究高吸水种衣剂在中籼湿润育秧上的应用效应。[结果]高吸水种衣剂包衣的种子出苗率85.2%、成秧率82.8%,比对照分别提高4.7%、6.8%,立枯病发病率、稻蓟马危害率分别为0.19%、2.78%。与对照相比,包衣处理的单株带蘖数增加27.6%,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齐穗后30 d分别增加20.7%、15.7%、10.4%、10.1%、7.8%和15.2%、15.6%、13.6%、12.1%、10.8%,理论和实际产量分别为10 460.09、830.0 kg/hm2,增加12.0%和7.3%。[结论]用高吸水种衣剂包衣种子能提高出苗率和成秧率,减轻苗期病虫害,提高秧苗素质,返青快,分蘖量大,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多,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