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同工酶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袁凤杰  徐金星 《大豆科学》1998,17(3):219-224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的5种同工酶图谱。结果表明,不同小种同工酶酶谱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表型异质性,将同工酶谱进行了编码分析,表明在5种同工酶酶谱中4、5、8号生理小种各具有独特的谱带编码,可将其作为该小种的特征谱带,其中4号小种表现尤为特别。,说明其具有独特的遗传背景,建议建立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同工酶酶谱标准码,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工作提供一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2.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5.
巴西四个大豆灰斑病鉴定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反应李海英,杨庆凯,颜世文(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哈尔滨市种子公司)大豆发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外均有报道。美国采用16个鉴别品种,鉴定出12个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1]。巴西采用1...  相似文献   

6.
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在抗病品种东农9674,东农1572和感病品种黑农39,东农95-165上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1号,2号,4号,6号,7号等5个生理小种,测定从接种到显症前与抗性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的大豆品种接种不同生理小种的灰斑病菌后,PAL的活性分别从第6-7天起吴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相反感病品种从8-9天起PA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因此说明PAL的活性与大豆抗灰斑病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水稻对不同小种稻瘟菌抗性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同一水稻品种接种不同小种稻瘟菌,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水稻 稻瘟菌非亲和/亲和互作消减cDNA 文库。 经差异筛选、序列分析及RT PCR验证,共获得25个独立的差异表达cDNA克隆。根据与它们同源基因的功能推测,这些cDNA克隆可能参与了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转录和蛋白合成与修饰等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过程。通过RT PCR检测了差异表达基因在非亲和/亲和互作早期的表达谱,所有被检测基因在非亲和/亲和互作零点的表达水平均相同,而在接种后的其他时间点,它们的表达在互作反应中或被诱导或被抑制,说明这些表达的变化仅仅与接种的不同小种有关,肯定了所分离到的基因及其表达变化的可靠性。受不同小种病原菌侵染后,由于一些参与防卫反应的基因被诱导或被抑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能导致水稻小种特异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l号生理小种后,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后,同一品种不同部位POD活性变化是不相同的,通过不同部位之间POD活性的变化来共同完成抵抗病原菌侵害的过程。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大豆品种对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 ̄10号10个大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200多份大豆品种进行接种鉴定,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抗性资源18份。鉴定结果表明,灰斑病菌1 ̄10号生理小种的致病频率分布在0.25 ̄0.583之间,其中6、2、3号生理小种具有较高的致病水平;而且大豆品种对1 ̄10号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在群体水平上表现出同时抵抗10个生理小种的5 ̄8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0.
绥化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马淑梅  李宝英 《大豆科学》1994,13(4):281-285
1993年秋季我们深入到大豆灰斑病发生较重的绥化等地区,在不同品种上重新收集病菌标样11份,进行了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监测。测定结果初步认为,绥化地区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类较多(较原测定增加4个);原占次要地位的小种已上升为主要小种。由于小种及其频率的变化,一些抗病品种丧失抗性。  相似文献   

11.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1967 and 1968 in which HerefordXFriesian (Experiment 1) and Friesian (Experiment 2) steer calves horn in April were turned out to graze at one week or 3 months of age, respectively, and maintained at three stocking densities in the ratio 1:2:3 animals per unit area. The calves grazed paddocks of S23 perennial ryegrass in rotation, and were moved when the height of grazed stubble at the medium stocking density was reduced to 8 cm. The rate of liveweight gain and herbage intake per head declined as stocking rate increased. When the results of the two experiments were compared, the weight gain of the calves wa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eight of herbage residues than to the height of the grazed sward. The rate of liveweight gain was depressed when the amount of herhage left after grazing fell helow 2000–2500 kg OM/ha (1800–2250 Ib/ac).  相似文献   

12.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 cabinets, root growth relative to shoot growth varied directly with the temperature within the range 50·–80·F. Increasing the photoperiod from 6 to 12 hours increased the root growth relative to shoot growth; additional hours of light had no further influence on this ratio.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maintenance of a balance between photosynthesis and the absorption of water and minerals.  相似文献   

13.
发育中的花生种子子叶和胚轴在内源ABA含量和贮藏蛋白合成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性.子叶的发育与种子萌发能力形成有密切关系,胚轴的发育和种子活力的提高高度相关.子叶内存在ABA的C40途径,胚轴内存在C15途径,随着种子的发育,胚轴ABA含量迅速提高并可能向子叶转移,ABA促进了贮藏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15.
有限性和无限性大豆的解剖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蒋青  李扬汉 《大豆科学》1990,9(3):213-219
研究表明:有限性及无限性大豆的茎端都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分化出花原基。但从植株开始花芽分化至主茎端开始花原基分化,无限性大豆较有限性大豆所经历的时间长,茎端分化出的叶原基数目也相应地多。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叶面积变化的差异及顶荚发育的差异与上述解剖学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油菜雄不育系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蕾ABA含量显著高于相应可育系;GA含量显著低于相应可育系;RNA含量高于或低于相应可育系.在单胞期后,RNA与GA含量显著低于相应可育系。外源GA、ABA对不同的不育系影响不同。随着花蕾的发育,雄不育系游离脯氨酸逐渐降低,部分可育的不育系有一定积累,正常可育系则有大量积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丙氨酸降低;不育花蕾与可育花蕾的天门冬氨酸比值由低变高;不育花蕾与可育花蕾半胱氨酸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d Solani (Ell.el marl) Jones etGroul]分生孢子的空气捕捉、病害系统观察及降雨条件的记载,研究了该病菌分生孢子传播、病害发生的规律及与降雨的相互关系。1981~1986年3年的研究表明,早疲病害分生孢子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内均有传播,其发展形式呈“波浪”式增长;每次增长均是在雨后2~3天;降雨的数量、时期、频率和历期决定着孢子传播“波浪”的具体形式;前期降雨对整个孢子传播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病害发生呈“S”型增长;病害每次急剧增长都出现在孢子传播高峰期后的10~20天;病害的发展直接取决于空气传播的孢子。研究结果有助于马铃薯早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以及预测预报和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18.
李菊艳  任继秋  姚文秋 《大豆科学》2006,25(3):336-338,335
通过对3个品种施用微量元素,测定其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及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分析了对产量构成性状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效果在3个品种上均比对照好;在产量构成性状方面,绥农10、绥农14的株高普遍降低,而施用B、Zn、Mo及配施使合丰43增高大于5%;单株结荚数:绥农10和绥农14增加较明显;百粒重:绥农10增加较明显;单株重:三个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绥农14经方差分析差异达到5%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品种,不同产量性状均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的正相关,且多数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NAA和2,4-D对脱毒马铃薯扦插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NAA和2,4-D配合使用对马铃薯扦插苗的生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处理中,其中浓度为NAA5mg/l,2,4-Dlmg/l的处理扦插苗生根数多,成活率高,植株长势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