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奶牛酮病代谢谱,探索奶牛发生酮病时机体代谢的全景式变化,进一步了解奶牛酮病时的代谢物变化规律。收集临床酮病奶牛、亚临床酮病奶牛、健康对照组奶牛共81头,采血后分离血浆并进行预处理,运用NMR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鉴定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获得2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碳水化合物3个、脂类6个、氨基酸14个、其他物质6个。通过查找数据库,发现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和糖类代谢等能量代谢途径相关。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奶牛酮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这些差异代谢物经过进一步验证可能是诊断奶牛酮病的潜在标记物和指标。  相似文献   

2.
旨在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产后卵巢静止奶牛乳清和血清的差异代谢物,明确其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产后45~60 d的正常发情奶牛和卵巢静止奶牛各14头进行试验。应用一维氢谱核磁共振(~1H-NMR)技术对两组奶牛的乳清和血清进行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单变量分析,筛选出组间差异代谢物,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阐明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乳清和血清中分别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与发情奶牛相比,卵巢静止奶牛乳清中6种差异代谢物含量升高:琥珀酸、磷酸肌酸、甘氨酸、肌醇、乙醇酸、乳清酸,7种下降:丙氨酸、肌酐、磷酸胆碱、乳糖、牛磺酸、半乳糖、葡萄糖-1-磷酸;血清中4种差异代谢物升高:β-羟丁酸、乙酸、谷氨酰胺、甘氨酸,9种降低:丙氨酸、琥珀酸、柠檬酸、肌酐、磷酸胆碱、葡萄糖、肌醇、酪氨酸、组氨酸。两组奶牛乳清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半乳糖代谢、原代胆汁酸生物合成等。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等。本研究获得了卵巢静止奶牛乳清和血清的代谢谱及其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了主要的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异常途径在奶牛产后卵巢静止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为今后深入研究奶牛产后卵巢静止发生机制和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急性热应激肉鸡血清物质代谢组学变化,鉴定出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层次揭示肉鸡急性热应激的营养物质代谢途径变化的发生机制。试验选择20只35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按常规饲养标准温度饲养,热应激组于(32±1)℃下饲养,均持续12 h。翅下静脉采血2 m L,分离血清,经衍生化处理,运用GC-MS技术获得2组肉鸡血清代谢图谱,对试验收集的数据进行代谢物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鉴定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GC-MS技术,在肉鸡血清中共检测到144种代谢物,筛选出30种差异代谢物[变量权重值(VIP)1,P0.05]。其中延胡索酸、羟丁酸、丙氨酸等14种代谢物含量上调[差异倍数(FC)1],草酸、苹果酸、二羟基丙酮等16种代谢物含量下调(FC1)。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机体三羧酸循环、半乳糖代谢、丙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P0.05或P0.01)。由此可见,肉鸡发生急性热应激时血清代谢物和物质代谢途径发生显著改变。鉴定的30种差异代谢物和7种差异代谢通路可作为标志物用于揭示急性热应激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4.
旨在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产后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中差异代谢物,探究差异代谢物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关系。试验选取了产后45~60 d卵巢静止奶牛和正常发情奶牛各15头,应用LC/MS技术检测两组奶牛血浆样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与单变量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血浆差异代谢物,揭示不同代谢通路中的差异代谢物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关系。结果显示:LC/MS分析共筛选出14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与发情组奶牛相比,卵巢静止组奶牛有11种差异代谢物明显升高:分别是D-塔格糖、L-亮氨酰-L-脯氨酸、L-鹅肌肽、脯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N-(3-苯基丙酰基)甘氨酸、7-烯胆(甾)烷醇、γ-生育酚、β-隐黄素、视黄醛和鞘磷脂;3种差异代谢物降低:分别是胞嘧啶、1-棕榈酰溶血磷脂酰胆碱和1-硬脂酰-SN-甘油-3-磷酰胆碱。代谢通路分析代谢组学所获得的奶牛卵巢静止血浆差异代谢物,提示奶牛产后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的异常会阻碍卵泡发育,从而导致奶牛产后发生卵巢静止。本试验获得了卵巢静止奶牛血浆差异代谢物,探究了奶牛产后卵巢静止发生中差异代谢物在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以及其他代谢的变化,为今后深入研究奶牛卵巢静止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新策略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乳脂率奶牛血浆和乳中代谢物的差异。实验基于江苏省某奶牛场2020年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数据,在相同饲粮条件下选取高乳脂率中国荷斯坦奶牛(5.82%,H组)及低乳脂率中国荷斯坦奶牛(3.60%,L组)各5头。L组和H组奶牛的胎次均为1.80,L组的泌乳天数为317.80 d,H组的泌乳天数为218.80 d,L组和H组奶牛的日产奶量分别为28.54 kg和27.96 kg,且2组牛的胎次、泌乳天数及日产奶量差异均不显著。收集血样及乳样,测定常规乳成分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通过非靶向液相色谱-质谱(L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血浆及乳中代谢物。结果显示:H组血浆中β-羟丁酸浓度高于L组(P<0.05);血浆代谢组发现了5种差异代谢物[差异倍数(H/L)≥1.5且P<0.05],与L组相比,H组显著上调的代谢物有磷脂酰胆碱(20:0/20:5)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3,下调的代谢物有胆碱、3-羟基-L-脯氨酸和植物鞘氨醇,这些代谢物富集在胆碱能突触、甘油磷脂代谢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通路;乳样代谢组也发现了5种差异代谢物[差异倍数(H/L)≥1....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奶牛产后亚临床酮病(SCK)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本试验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奶牛产后肝脏脂代谢紊乱影响卵泡发育的机制。根据奶牛血清中葡萄糖、β-羟丁酸含量,将产后14~21 d奶牛分为SCK组和健康对照组,跟踪至产后45~60 d。SCK组中无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N组(无优势卵泡,n=6);健康对照组中有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C组(有优势卵泡,n=6),在产后45~60 d采集N组和C组奶牛肝脏组织样本,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奶牛肝脏代谢质谱,应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奶牛肝脏中38种中长链脂肪酸含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N组和C组奶牛的肝脏中鉴定出35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包括氨基酸生物合成、cAMP信号通路、丙酮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等。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N组奶牛肝脏中有30种脂肪酸含量升高。因此,本试验确定了SCK奶牛肝脏脂质代谢变化影响产后卵泡发育,肝脏差异代谢物主要通过胆碱能突触、组氨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等途径影响产后奶牛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卵巢静止奶牛与发情奶牛体内差异代谢物变化,选取产后60~90d的年龄、胎次、体况相近的健康经产高产奶牛作为实验动物。根据奶牛发情表现、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及激素检测的结果,选取10头奶牛为发情组(A),10头奶牛为卵巢静止组(B),然后对两组奶牛血浆样品进行无偏性的1 H谱核磁共振检测,对比其血浆代谢组学图谱,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及鉴定卵巢静止奶牛血浆差异代谢产物,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发情奶牛,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中共12种代谢产物表现异常,包括水平增加的乙酸、柠檬酸和酪氨酸,以及水平下降的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脂质、丙氨酸、丙酮酸、肌酸、胆碱、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这些代谢产物与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蛋白代谢和胆碱代谢的异常密切相关;通过参与生物合成通路调节,干扰了奶牛正常卵泡生长。并且发现卵巢静止的奶牛血浆肌酸浓度降低和酪氨酸浓度升高的新变化。多种代谢异常提示奶牛卵巢静止与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有关,并有伴发酮病和脂肪肝病的风险;另外,卵巢静止奶牛血浆肌酸、胆碱浓度降低和酪氨酸浓度升高的变化,为今后更为深入研究奶牛卵巢静止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腐蹄病奶牛核因子κB(NF-κB)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的表达及变化情况,探讨奶牛腐蹄病炎性信号通路的作用,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腐蹄病奶牛(试验组)和健康奶牛(对照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p38MAPK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试验组奶牛血清中NF-κB和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 IL-4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p38MAPK含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NF-κB信号通路在奶牛腐蹄病促炎因子表达调控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p38MAPK信号通路并不是腐蹄病发生期间诱导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9.
旨在通过测定注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后热应激奶牛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血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APS缓解奶牛热应激作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6头健康的荷斯坦奶牛,颈部肌肉注射APS注射液(30mL/d),连续注射4d,停止3d为1个周期,试验期共3个周期.试验期前后采集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封闭疗法结合自黏性绷带治疗奶牛腐蹄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09月济源市某村一养户带44例患腐蹄病的奶牛来济源市疾病预防中心接受治疗,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给予对照组采用封闭疗法,给予观察组采用封闭疗法结合自黏性绷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8.18%,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封闭疗法结合自黏性绷带治疗奶牛腐蹄病效果十分可观,大大减轻奶牛患蹄负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