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福建辣椒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11个福建辣椒地方品种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牛角椒王"是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各品种的灰色关联排序综合评估与品种的生产实际表现一致.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辣椒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对辣椒新品种的配组和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亚热带地区试种的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鲜草产量、株高、分蘖数、根长、叶茎比,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紫花苜蓿品种综合评估模型,并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WL-323HQ在综合评估模型中得分最高,综合生产性能最好,该品种在亚热带地区生态条件下,是最适宜推广栽培的品种.根据对各项指标的权重比较,其权重顺序为:株高>蛋白含量>分蘖数>根长>叶茎比>鲜草产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马铃薯产量性状与其它性状指标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马铃薯品种(系)的优劣,筛选适合昭苏垦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从甘肃农业大学引进的17个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综合评估,在产量、成熟期、品质、抗病性四者兼顾的情况下,计算不同品种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结果]LK99、同薯20、陇薯6号和中薯10号4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较接近"参考品种",可以作为优良品种在昭苏垦区推广种植.[结论]依据各品种的灰色关联度排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新引进马铃薯品种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是真实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灰色关联度在棉花新品种(系)比较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以1998、 1999年农一师陆地棉预试材料为例, 探讨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棉花新品种(系)综合评估中的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依据各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与品种(系)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棉花遗传育种中运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在小麦品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2001—2002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安阳试点实例,运用作物灰色育种原理与方法,介绍了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在小麦品种评价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认为这种方法可综合考虑多个性状,对品种的评价更客观、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原理及方法,对10个不同加工番茄品种(系)进行了关联分析及关联度排序,较全面地比较了各品种性状的综合表现,选出X7为最优品种.评估结果与品种在田间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7.
对1999-2000年河北省北部冬小麦区试的7个参试品种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沧核026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7603,综合性状优良,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一致,比方差分析能更好的反映品种的综合性状.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单值数据向Vague数据的转换公式以及新的相似度量公式,以之作为Vague综合优化评估方法的基础.应用Vague集方法对海南种植面积较大的4个天然橡胶品种进行综合优化评估排队.  相似文献   

9.
灰色系统理论在水稻育种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针对兴安盟农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系实际表现基本一致.证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水稻新品系进行多性状综合评估比单纯依靠产量结果对参试品系进行评估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估方法对2009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朝阳点)的12个品种(系)8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朝66、太选7号、蒙金谷一号表现优良;该方法在量化指标方面能比较全面地分析评估品种的优劣。  相似文献   

11.
郭振升  曹宗波  纪耀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072-6072,6075
[目的]为了更好地分析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对大豆品种进行分类。[方法]根据大豆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生产需求确定各性状指标的权重,用星座图对28个大豆品种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按星座图聚类分析法把供试的大豆品种分为综合性状各异的5个类群,分类结果与大豆品种的血缘无必然联系。前两类群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好,在育种上配置杂交组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结论]星座图聚类分析法可作为一种大豆品种综合性状划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49份云南省大豆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8.34%的前4个主成分来评价云南省地方大豆品种资源.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的49份品种分为了5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有利于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花色苷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中花色苷的组成、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酸性甲醇浸提60个黑大豆种质种皮中的花色苷,通过与标准品对照,用HPLC法分析其种皮花色苷的组成及含量,同时用pH示差法测定各种质的总花色苷含量,采用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法测定各种质种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60个黑大豆种质中共检测到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矮牵牛素-3-葡萄糖苷、芍药素-3-葡萄糖苷和锦葵素-3-葡萄糖苷6种花色苷组分。其中有44个品种中检测到上述全部6种花色苷组分,而其余16个品种只含有其中的4-5种。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是所有受试黑大豆种质中含量最高的花色苷组分。不同黑大豆种质间各单体花色苷和总花色苷含量及其ORAC值抗氧化能力差异均较大,其中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幅为98.8—2 132.5 mg/100g,ORAC值的变幅为212.5—1 834.6 μmol TE/g,且各种质总花色苷含量与其ORAC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 0.62, P<0.001)。采用快速聚类法将60个黑大豆种质聚成营养和花色苷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的三大类群。【结论】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花色苷组成基本相同,但其各花色苷单体及总花色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花色苷是黑大豆种皮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和探讨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间作栽培方式来提高感病品种抗灰斑病的能力,采用小区试验和多年对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系)进入区试和生试进行灰斑病鉴定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抗感品种间作可提高感病大豆品种抗灰斑病能力;抗性不同的品种间作使同一品种在区试、生试中表现出不同的抗性,与对照相比表现出不同增产幅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大豆(Glycine max L.)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因而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探究不同大豆品种的腐竹加工产量及不同大豆品种生产的腐竹在蛋白质、油分、可溶性糖、异黄酮之间的相关性,为制作生产高异黄酮腐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来自黑龙江和广东大豆产区的品种24份,用同一工艺制作腐竹,然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蛋白质,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油分,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的异黄酮含量。【结果】不同品种在腐竹产量和品质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豆品种华夏8号制得腐竹产率最高,达到60.50%;其次为品种华春2号,为52.44%,这两个品种是制作腐竹的理想品种;此外,绥农37、华春6号和黑河43的腐竹生产率分别达到了48.59%、48.37%和47.91%,也是产率比较高的品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腐竹产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8**),与大豆中的可溶性糖呈负相关(r=-0.423*)。腐竹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及异黄酮含量3个性状都分别与大豆种子对应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00**、0.537**和0.879**);腐竹可溶性糖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41*)。腐竹中的蛋白质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19**)。腐竹中的油分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和异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4**和0.574**);腐竹中异黄酮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68**)。【结论】大豆品种的腐竹产率和主要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华夏8号、华春2号是制作腐竹的高产品种,大豆品种的品质特性决定了腐竹的品质特性,其主要由大豆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对大豆食心虫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对吉林省新育成的91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大豆食心虫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品种16份,占17.6%;抗虫品种15份,占16.5%;中抗品种24份,占26.4%;感虫品种29份,占31.9%;高感品种7份,占7.7%。参试品种整体抗性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新疆大豆品种资源遗传相似性,为确定杂交育种骨干亲本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6份大豆资源的形态多样性.[结果]主成分分析表明,大豆品种的生物学性状可分为产量性状因子和粒重性状因子.根据各品种第一、二主成分值进行聚类分析,把所选材料分成了七类,Ⅰ类:晚熟高产类型;Ⅱ类:大粒类型;Ⅲ类:植株高大类型;Ⅳ类:一般类型;Ⅴ类:植株矮小型;Ⅵ类:早熟类型;Ⅶ类:多荚多粒类型.[结论]分类的结果与品种实际表现型的拟合度较高,可以为杂交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布于大豆(Glycine max)全基因组的90对SSR引物,对来自全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具有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血缘的10个大豆育成品种及其17个亲本材料进行聚类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7时,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三类,即育成的大豆品种与其栽培大豆亲本聚为一类,野生大豆亲本在三类中均有分布;野生大豆亲本与栽培大豆亲本间的遗传距离0.177 6野生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149 0栽培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092 9。表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应用遗传基础不同及遗传差异性较大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进行杂交选择,进而拓宽大豆的遗传基础、丰富大豆遗传多样性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大豆品种遗传性适应范围,选育出蛋白含量较高及品质较好的品种。[方法]以分布在全国的113个大豆栽培品种和20个野生品种为材料,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其蛋白含量,对大豆蛋白含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大豆的蛋白含量为49%~54%,均为高蛋白大豆,而栽培大豆的蛋白含量为36%~51%,既有高蛋白品种,又有低蛋白品种。方差分析显示,大豆蛋白含量表现为极显著差异,具有明显的多态性。[结论]筛选出了高蛋白大豆,为大豆的品种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豆新品种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研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豆生产现状,对近年来山西农大培育出的适应不同生态区的大豆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其中有国审豆2001006晋大53,国审豆2003006晋大70,省级审定的晋大74和晋豆26,本文对大豆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产量性状及生育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品种农艺性状符合高品质要求,均有较高的含油量,通过用新复极查法(SSRa)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晋大74在高水肥条件下产量可达4909.5kg/hm2,与其它品种比较差异极显著;四个品种在含油量方面与同纬度地区比较差异显著。其中晋大70的蛋白质含量为41.18%,脂肪含量为22.06%,属于国家双高品种。另外,四个品种的生育期在中国的北方几乎所有的地区均能满足,因此有利于多个生态区的种植,具有广泛的对气候的适应性,有利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