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环氧天然胶/天然胶/高乙烯基顺丁胶共混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氧化天然胶/天然胶/高乙烯基顺丁胶(ENR/NR/Hv-BR)共混物形成ENR和NR/Hv-BR两相体系,加入吸附剂AC能消除塑化剂渗出。ENR/NR/Hv-BR共混物具有较好的减震性能、优异的力学性能及较高的低温应力保持率。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共混温度、3种硫化体系和共混配比对动态硫化ENR/PVC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温度为150 ̄160℃,用促进剂DM/硫磺体系(DM为0.8 ̄1份,硫磺为1 ̄1.25份),共混配比为30/70 ̄70/30时制得的ENR/PVC共混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不同基因型小麦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不同基因型各生育时期的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在开花前后为最大,开花前呈上升趋势,开花之后随籽粒灌浆而逐渐下降,穗部(籽粒和颖片)NR活性在开花后逐渐上升,开花后15~21d达到最大,之后又逐渐下降;气温和日照时数与NR活性呈正相关,降水量与NR活性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小麦幼穗离体培养一步再生全苗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陈平 《麦类作物》1999,19(2):21-24
以京花1号、晋2148、西安8号、豫麦35号、豫麦18号、豫麦25号和Alondvas7个不同麦品种的幼穗进行离体培养,培养基与培养环境共分4种组合:①MS+KT1mg/L+2,4-D0.5mg/L,照光11h/d;②N6+KT1mg/LK+2,4-D0.5mg/L,照光11h/d;③MS+KT0.2mg/L+2,4-D2mg/L,照光11h/d;④MS+KT1mg/L+2,4-D0.5mg/L,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因型小麦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不同基因型各生育时期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开花前后为最大,开花前呈升趋势,开花之后随籽粒灌浆而逐渐下降,穗部NR活性在开花后逐渐上升,开花后15-21d达到最大,之后又逐渐下降,气温和日照时数与NR活性呈正相关 ,降水量与NR活性为负相关 。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育中后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1991~1993两年不同品种和不同施氮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测定,对小麦生长发育中NRA变化动态及其与穗粒重、千粒重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叶片NRA在开花期为最大,开花前呈上升趋势,开花之后随籽粒灌浆而逐渐下降,穗部(籽粒和颖片)NRA在开花后逐渐上升,开花后15~21d达到最大,之后又逐渐下降;叶片、籽粒NRA以及NRA总量与穗粒、千粒重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小麦生育中后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1~1993两年不同品种和不同施氮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测定,对小麦生长发育中NRA变化动态及其与穗粒重、千粒重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叶片NRA在开花期为最大,开花前呈上升趋势,开花之后随籽粒灌浆而逐渐下降,穗部(籽粒和颖片)NRA在开花后逐渐上升,开花后15~21d达到最大,之后又逐渐下降;叶片、籽粒NRA以及NRA总量与穗粒、千粒重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一年大田的试验结果看出:采用(S/4+S/4↑)d/5+3%乙烯灵割制具有比对照S/2·d3/+ET或S/2·d/2+ET割制有增产、省皮、省工等优点。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胶工收入,对稳定胶工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0.02mol/L KOH体系中,钙-叠色素铬合物于-0.78V(vs.SCE)产生一灵敏的极谱峰,峰电位与钙浓度在0.10-0.80μg/ml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用示波极谱法测定茶叶中钙,兼具灵敏、准确、简便、选择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以京花 1 号、晋 2148、西安 8 号、豫麦 35 号、豫麦 18 号、豫麦 25 号和 Alondvas 7 个不同小麦品种的幼穗进行离体培养,培养基与培养环境共分 4 种组合:① M S+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11 h/d;② N6+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11 h/d;③ M S+ K T 0.2 m g/ L+ 2,4- D2 m g/ L,照光 11 h/d;④ M S+ K T 1 m g/ L+ 2,4- D 0.5 m g/ L,照光 24 h/d。另在 M S+ K T 1 m g/ L+2,4- D 0.5 m g/ L 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使之成为含青霉素分别为 5、10、20、40、60 和 80 万单位/ L 的系列培养基,以不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为对照,将豫麦 25 号品种的幼穗分别培养于其中,照光 24 h/d。培养10 周后对各培养组合的材料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组合处理①使 7 个小麦品种幼穗中的 6 个通过一步培养再生出全苗;在青霉素为 10 万单位/ L 的培养基中,豫麦 25 号的幼穗也经一步培养再分化出全苗;而处理②、③、④均不能通过一步培养再分化出全苗。因此  相似文献   

11.
环氧化改性天然橡胶/丁腈橡胶共混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计(DSC)、红外光谱、强力试验机等仪器,对环氧化改性天然橡胶/丁腈胶共混物的形态与性能进行研究,并与未改性的天然橡胶/丁腈胶共混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天然橡胶分子引入环氧化基团后极性增大,两组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共混物相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具有较理想的形态,展现出较好的力学拉伸性能,可望达到使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环氧化天然胶/丁腈胶共混物硫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计、强力试验机等仪器,开展环氧化天然橡胶/丁腈橡胶共混物硫化条件的研究,包括配方的选择、制备工艺、贮存时间等方面,从而确定适宜的硫化条件与工艺,并据以制备出具有一定程度共硫化的硫化胶;与环氧化橡胶、丁腈橡胶、天然橡胶/丁腈胶共混物相比,环氧化橡胶/丁腈橡胶共混物在力学与耐油性能上均有所改善,因此可以在工业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环氧化天然橡胶的流变行为和力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橡胶加工分析仪研究了环氧化天然橡胶ENR)的流变行为和力学行为,并和天然橡胶(NR)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高剪切速率区,ENR和NR的表观粘度都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但 ENR表观粘度的降低幅度比NR小。ENR和NR的粘流活化能均随剪切速率的增加先降低而后又增加,但ENR粘流活化能比NR大。在大应变范围,ENR的转矩S'的应变响应明显与NR 不同。在高频区,随温度增加NR的G'略有降低,而ENR的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计,强力试验机,老化烘箱等设备研究环氧化天然胶(ENR)/丁腈胶(NBR)共混物的耐热氧老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对于50/50比例ENR/NBR共混物,其老化机理属于硬化劣变型,促进剂、防老剂、补强填充剂的种类和用量对共混物的热氧老化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通过试验所选取的配方可有效地保证ENR/NBR共混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氧稳定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上。  相似文献   

15.
环氧化天然胶乳改性陶土对天然橡胶硫化胶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环氧化天然胶乳(ENRL)作为陶土的改性剂。采用IR并结合胶含量、表现交联密度、界面作用强度表征值、蠕变和力学性能测定,研究了ENRL对陶土的改性作用及其对天然橡胶硫化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NRL对陶土具有较好的改性效果。环氧化程度较高的ENRL,最适宜用量较低;环氧化程度较低的ENRL,最适宜用量较高。ENR15为17.5%ENR25为15%ENR35为12.5%,ENR45为10%。以最适宜用量的ENRL对陶土的改性效果以ENR25较好,ENR15、ENR35次之,ENR45较差。  相似文献   

16.
天然橡胶(NR)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较差的耐热、耐老化性能影响了NR制品的使用寿命。天然橡胶与顺丁橡胶(BR)共混可改善制品的拉伸强度、耐磨性、抗撕裂性能,提高制品的使用寿命和耐低温性能,二者共混常用于轮胎制造。NR与BR共混,二者的相容性对共混物的相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构建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方法在分子尺度和介观尺度上对室温下NR/BR共混的相容性进行探讨。通过MD模拟,确定了NR和BR在模拟过程的最小聚合度均为20;构建10/90、30/70、50/50、70/30、90/10的NR/BR共混物模型,并计算每个NR/BR共混模型的相互作用参数χ,发现在NR/BR共混体系中NR与BR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χNR-BR始终比临界相互作用参数χC小;分析了不同质量比NR/BR共混物分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发现NR与BR分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ginter(r)始终高于NR与NR、BR与BR同种分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表明共混物中不同种类分子间(NR与BR)的相互作用比同种类分子间(NR与NR、BR与BR)的相互作用要强;DPD模拟得到不同质量比NR/BR共混物的介观形貌,发现共混物分散相的相畴尺寸会随着分散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均未出现宏观相分离的情况。上述模拟结果表明,NR和BR在室温下以不同质量比混合时,始终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为验证模拟结论是否准确,制备了NR/BR共混物试样,并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对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证实了NR/BR共混体系的混溶性。模拟结论与实验结果相匹配,证明分子模拟研究和预测共混物相容性是可行的,可为共混实验提供可靠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将乳胶状的环氧化天然橡胶(ENR)作为界面改性剂应用于NR/白炭黑的湿法混炼,通过对比ENR改性处理的湿法母炼胶(NES)和未经改性处理的湿法母炼胶(NS),研究ENR对湿法母炼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料中的填料-填料网络主要是在硫化初期填料絮凝而形成,通过热处理能够降低NES的填料絮凝速率。与NS相比,不管有没有偶联剂存在,NES均具有更低的絮凝速率常数和由此导致的更弱的填料-填料网络;随着偶联剂用量的增加,胶料的300%定伸应力和耐磨性提高,且NES的提高幅度更大。分析认为,ENR一方面在白炭黑表面形成聚合物层,防止填料的絮凝;另一方面能够与硅烷偶联剂起协同作用改善填料-橡胶界面结合。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compatibilising agent on natural rubber (NR)/chitosan (CS) blends. Maleic anhydride (MA) was used as the compatibilis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tensile strength, elongation at break, and modulus at various elongations of compatibilised NR/CS blends were studied by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and the surface hardness was studied by Shore A Duromet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 was analyzed by calculating the fraction of bound rubber in the blend from the relative weight loss data in benzene as the solvent. The incorporation of MA into NR/CS blends improved tensile strength up to 15 % of chitosan in the blend and above which it decreased. The elongations at break of the MA treated blends decreased and a drastic enhancement of surface hardness was observed by the addition of MA in the blend. The interfacial reactivity (adhesion) of NR/CS blends was studied as a function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compatibiliser by the estimation of relative weight loss. The data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the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NR and CS, resulting in an improvement of the gel fraction (%) in the blend. The effect of thermal ageing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atibilised blends was also studied. The morphology of the compatibilised blends was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t shows a continuous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9.
天然橡胶具有综合性能良好、耐磨耐气密性、电绝缘性优良等特点,广泛用于轮胎制品、医药用品、航天材料、胶管、手套、防水材料等领域。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天然橡胶在橡胶/橡胶共混、橡胶树脂共混及热塑性弹性体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