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委夜蛾在五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参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26℃下,用玉米、黄豆、花生、小麦、白菜5种寄主植物的幼苗饲喂双委夜蛾幼虫,测定了不同食料下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末龄幼虫体重、蛹重及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组建了双委夜蛾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小麦的双委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最短;取食不同食料的幼虫龄期不同,取食小麦以6龄为主,其余4种寄主作物上以7龄为主;食料不同,幼虫体重、蛹重、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及成虫的羽化率差异显著。生命表参数显示,取食小麦、黄豆的双委夜蛾净增殖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小麦和黄豆是双委夜蛾较适宜的取食寄主。  相似文献   

2.
为生态调控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在室内测定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后马铃薯块茎蛾的各生长发育指标,并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计算取食这2种植物后马铃薯块茎蛾的存活率、繁殖力、寿命期望、繁殖值和种群参数,并分析不同寄主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取食烟草的马铃薯块茎蛾卵发育历期、幼虫发育历期、蛹发育历期、雌成虫寿命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5.0、18.6、5.7、41.2和40.9 d,均显著大于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分别为4.1、16.7、3.6、37.2和36.7 d),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的每日单雌产卵量、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分别为130.2粒、0.138 d-1、1.15 d-1和49.5,均显著高于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分别为49.1粒、0.086 d-1、1.09 d-1和17.5);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幼虫、蛹、新孵化个体到雌成虫和新孵化个体到雄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3.4%、63.0%、38.0%和45.0%,也高于取食烟草的马铃薯块茎蛾(分别为65.6%、59.0%、26.0%和28.0%);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其平均世代周期为28.3 d,显著短于取食烟草的马铃薯块茎蛾(33.2 d)。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后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但马铃薯更适合马铃薯块茎蛾生长。  相似文献   

3.
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甜菜夜蛾在藜、苋菜、甜菜和葱上的种群动态,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4种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组建了甜菜夜蛾在供试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苋菜和藜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而取食葱的发育历期最长(平均为16.00d)。蛹的发育历期在藜上最短(8.70d),在苋菜上最长(10.30d)。寄主植物不影响甜菜夜蛾卵的孵化率和蛹的存活率,但影响幼虫的存活率。幼虫的存活率在藜上最高(74.67%),葱上最低(26.25%)。藜、苋菜、甜菜和葱上甜菜夜蛾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589.80、376.40、454.60、532.70粒。甜菜夜蛾雌蛾在藜、苋菜、甜菜、葱上的产卵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取食藜组和甜菜组雌蛾的产卵高峰出现在羽化后第2天,苋菜组为羽化后第3天,而葱组则为羽化后第1天和第3天。甜菜夜蛾在藜上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最高,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最低。4种寄主植物中,甜菜夜蛾的适宜寄主植物依次为藜、苋菜、甜菜和葱。  相似文献   

4.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是茄科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本文研究了番茄、马铃薯、茄子和辣椒4种寄主对番茄潜叶蛾产卵选择、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对4种寄主的产卵偏好性强弱依次为番茄马铃薯茄子辣椒。辣椒上卵发育历期最长,幼虫孵化后不能完成发育。番茄上成虫前期存活率高于马铃薯和茄子,但总发育历期较长。该虫取食番茄叶片时的单雌产卵量和雌虫寿命高于其取食马铃薯和茄子叶片。其取食番茄、马铃薯和茄子叶片时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43 4、0.140 6、0.113 3。综上所述,番茄潜叶蛾的最适寄主为番茄;在辣椒上无法完成生长发育;在马铃薯和茄子上种群增长潜能较强,具有暴发成灾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温度(22±1)℃、相对湿度70%±5%和光周期L//D=16 h//8 h条件下通过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探讨了寄主植物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饲养的草地螟卵期和幼虫期最短,与大豆、向日葵和小麦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雌雄蛹重显著高于小麦组,雌雄蛾寿命也显著长于向日葵及小麦组;表明藜是草地螟最适宜的寄主植物,其次为大豆、向日葵和小麦。以藜饲养的草地螟产卵前期较短,产卵历期较长,产卵量也显著高于向日葵及小麦组;与藜饲养相比,大豆饲养的草地螟产卵前期较长,但产卵历期和产卵量与藜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以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计算藜饲养的草地螟种群的幼虫存活率达90%,显著高于其他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分别为84.01、0.111和1.117,显著高于其他组,平均世代周期为55.44 d,显著短于其他组;根据种群生命表参数预测90 d内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藜最有利于草地螟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花粉饲喂法研究了转cryl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Propyleajaponica生长发育及成虫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混有适量蚜虫的非转基因亲本对照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相比,龟纹瓢虫幼虫取食混有适量蚜虫的转crylAh基因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后,幼虫总发育历期、蛹期和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但l、3和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高于对照,2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低于对照;2龄和4龄幼虫的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3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增加;幼虫取食Bt花粉对该虫的蛹重、羽化率和雌雄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期取食Bt玉米花粉而成虫期取食蚜虫对成虫的日产卵量无不利影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取食Bt玉米花粉羽化后雄虫和雌虫的步速和翻跃时间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二化螟幼虫群集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比较了不同幼虫密度对二化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幼虫密度800头/盒胁迫下,二化螟雌、雄幼虫和蛹的发育更快,其幼虫+蛹历期分别比低密度100头/盒处理要快8.0 d和6.0 d;化蛹率和羽化率较100头/盒处理分别显著下降了25.7和25.0个百分点,且雌、雄蛹重分别减少了9.4 mg和4.8 mg;但对二化螟成虫性比、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低密度100头/盒处理下二化螟幼虫发育最好,其种群增长指数为56.9,化蛹率达61.4%,羽化率达57.7%,雌、雄蛹重分别为58.3 mg和43.0 mg,但其幼虫+蛹历期较长,雌虫为58.5 d,雄虫为53.9 d。高密度800头/盒胁迫下二化螟幼虫发育最差,其种群增长指数仅为24.1,化蛹率仅为35.7%,羽化率为32.7%,雌、雄蛹重分别为48.9 mg和38.2 mg,但其幼虫+蛹历期较短,雌虫为50.5 d,雄虫为47.9 d。表明在恒定的空间和有限的食物中,幼虫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使得幼虫可能倾向以更快的速度化蛹,确保其存活率以更好地繁殖后代。  相似文献   

8.
三种猎物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比较黏虫幼虫、米蛾幼虫、柞蚕蛹3种替代猎物对于饲喂蠋蝽的营养适合性,在室内测定了3种猎物的营养组成以及蠋蝽取食3种猎物后的发育历期、体重、体长、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为扩繁蠋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蠋蝽取食3种猎物均能正常完成世代发育。体重、体长、性比不受食物处理的影响。蠋蝽在取食黏虫和柞蚕蛹时,其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卵孵化率等指标无显著差异。蠋蝽取食米蛾时,卵孵化至成虫的发育历期为29.88 d,明显长于取食黏虫和柞蚕蛹的蠋蝽,历期分别为25.57和26.15 d;世代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31.44粒,显著低于取食黏虫与柞蚕的360.00和441.00粒;成虫获得率为23.78%,极显著低于取食黏虫与柞蚕的获得率60.00%和60.56%;然而雌、雄虫寿命均较取食黏虫与柞蚕有所延长。综上所述,黏虫幼虫可作为室内扩繁蠋蝽的猎物。  相似文献   

9.
在25℃、LD12︰12条件下,大猿叶虫山东种群取食九种不同食料植物,以精半黄小白菜喂养的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滞育率最低,与其他八种食料有显著差异,而这八种食料之间无显著差异。大猿叶虫山东种群取食九种不同食料植物,蛹重没有显著差异,而幼虫发育历期、雌虫寿命、每雌总产卵量、平均产卵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转Bt基因棉(Bt棉)等6种寄主植物为材料,研究了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生长发育和药剂敏感性的影响,并对它们的后代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比活力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25±1℃恒温、光照L:D=12:12条件下,甜菜夜蛾取食Bt棉与取食普通棉相比,幼虫历期延长了9.7d,龄数由5龄增加到7龄,单雌产卵力降低,幼虫存活率、蛹重、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和寿命略有降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间幼虫的存活率、蛹重和单雌产卵力较取食Bt棉和普通棉花间的差异更大。取食Bt棉的幼虫对顺式氯氰菊酯、灭多威、丙溴磷和氟啶脲的敏感性,较取食普通棉花的降低1~1.6倍,也较取食其它植物的敏感性明显降低。但该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却比取食普通棉花及其它植物的明显高。  相似文献   

11.
寄主植物对草地螟中肠解毒酶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草地螟中肠解毒酶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为研究草地螟对不同寄主植物的生理适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测定草地螟幼虫取食藜、大豆、向日葵、玉米和马铃薯等5种不同寄主植物后中肠解毒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时序变化。[结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会显著影响幼虫中肠解毒酶活性。取食适宜寄主植物时幼虫中肠解毒酶活力在初期明显高于取食非适宜寄主植物的,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取食非适宜寄主植物的酶活力快速增长。取食初期,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于中肠保护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保护酶活力基本趋于一致。[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螟老龄幼虫中肠解毒酶和保护酶对不同寄主的适应性反应是其取食非适宜寄主能够存活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草地螟幼虫取食量、头宽、体长及体重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取食量、头宽、体长及体重增长的变化。草地螟的幼虫历期约为13 d,取食量635 mg,其中前3龄的取食量仅为幼虫总取食量的30%,而4、5龄的取食量分别占24%和46%。幼虫头宽增加的数值从1龄的0.31 mm增加到5龄的1.51 mm,增加的数值随幼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倍数则随龄期的增加而缩小。幼虫体长从1龄的2.3 mm增加到5龄的18.9 mm,增加了约7倍。体重则由1龄期的0.2 mg增加到5龄时的43.6 mg,增加了约240倍。3龄前幼虫体重增长缓慢,4龄后增长量达到10 mg以上,到5龄第2天达到最大值68.94mg后下降。幼虫的总取食量约为本身体重的15倍。本文还讨论了以上结果在了解草地螟幼虫危害特征和规律及监测、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草地螟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测定的结果表明,光照、温度、幼虫滞育的深度以及虫体含水量均可以影响草地螟幼虫的抗寒能力。长光照(16 h)条件下发育成的非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冰点均显著低于短光照(10 h)发育而成的滞育幼虫;无论是非滞育幼虫还是滞育幼虫,经低温处理后抗寒能力都会上升。经4℃处理1 d的非滞育幼虫冰点为-2.28℃,而处理25 d的则降低到-4.76℃,过冷却点可从-13.97℃降低到-21.47℃;经4℃处理25、35 d的滞育幼虫,其过冷却点分别为-25.82、-26.79℃,冰点分别为-5.59-、9.13℃。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与其体重不相关,但与其体内的含水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华北、西北以及东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在(26+1)℃,RH 70%~80%,L∥D=16h∥8h条件下组建了草地螟在藜、大豆、苜蓿、甜菜和向日葵叶片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研究草地螟的危害差异性,为草地螟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草地螟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参数等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差异。藜组卵的发育历期最短(2.42d)、甜菜组的最长(3.90d);幼虫发育历期以甜菜组的最短(10.00d),苜蓿组的最长(12.63d);蛹的发育历期以向日葵组的最短(11.30d),苜蓿组的最长(16.00d);雌成虫产卵量以藜组最高(345.00粒/雌),苜蓿组最低(138.83粒/雌),雌成虫产卵期以藜组最长(10.42d)、苜蓿组最短(6.58d)。雌蛾产卵量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取食藜组和向日葵组雌蛾的产卵高峰出现在羽化后第8天,大豆组为羽化后第10天,苜蓿组为羽化后第7天和第9天,甜菜组为羽化后第6天和第10天。藜、大豆、苜蓿、甜菜和向日葵处理间草地螟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在59.772 8~169.194 1、0.097 6~0.135 2和1.102 5~1.144 8之间,其中以藜组的R0、rm和λ最大,苜蓿组的R0、rm和λ最小;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的范围分别为37.508 0~41.915 8d和5.126 5~7.101 4d。综合比较5种寄主植物,认为藜是草地螟的最适宜寄主,其次分别为大豆、甜菜、向日葵、苜蓿。  相似文献   

15.
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室内研究了红玉苹果、红元帅苹果、张掖2号苹果、沙果、苹果梨、早酥梨、杏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食料对苹果蠹蛾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雌成虫寿命、雌成虫产卵量等有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沙果、早酥梨、红玉苹果最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取食红元帅苹果和张掖2号苹果的影响居中;而取食杏和苹果梨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不利性,主要表现为幼虫死亡率增加,幼虫期延长,蛹期延长,蛹重减轻,雌成虫寿命缩短,单雌产卵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能显著降低其初孵幼虫的存活率、成虫的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经6.25 μg/mL药液处理的卵,其初孵幼虫存活率仅为7.48%,而对照则为76.72%;取食12.50 μg/L药液的成虫,其产卵量和成虫寿命仅为取食蜂蜜水的1/6和1/2.5。随虫龄的增加,甜菜夜蛾幼虫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显著降低,3龄、4龄幼虫的敏感性仅为2龄幼虫的1/9和1/16,且增效剂氧化胡椒基丁醚(PBO)与磷酸三苯酯(TPP)表皮点滴处理不表现增效作用。多杀菌素对甜菜夜蛾卵的孵化率、蛹重以及蛹的羽化率没有明显影响。亚致死剂量处理3龄幼虫后,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主要保护酶系的活性在处理后0~24 h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保护酶系与甜菜夜蛾对多杀菌素敏感性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瘦怒茧蜂Orgilus ischnus Marshall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初龄幼虫寄生蜂。为探究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本文在23 ℃、16L:8D光周期条件下,以1龄草地螟幼虫为寄主,测定了瘦怒茧蜂的发育历期和茧重、成虫生殖行为特征、能力和寿命,研究了瘦怒茧蜂对草地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和寄生率,探究了寄主幼虫的取食量及虫体大小与正常幼虫的差异。结果表明,瘦怒茧蜂卵和幼虫期为12.8 d,预蛹和蛹期10.5 d,世代历期23.2 d,平均茧重为4.1 mg。成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寄生,属卵育型,平均交配时间为49 s,雌蜂平均产卵量为100.5粒,产卵高峰期分别为交配后第4 d和第8 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1和14 d。在5~40头/瓶(650 mL)8个密度条件下,瘦怒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15头/瓶时,寄生率会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寄主幼虫一生取食量为106.7 mg,仅为正常幼虫的21.3%,寄主幼虫第6和12 d的体重、大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幼虫。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瘦怒茧蜂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证明该蜂对草地螟控害作用显著,为改善、提高草地螟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小菜蛾,其体内艾氏剂环氧化酶的活性受到明显的影响,但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不显著。在取食花椰菜与萝卜的小菜蛾之间,艾氏剂环氧化酶活性差异极显著(P<0.01),二者相差2.8倍。  相似文献   

19.
取食不同寄主的小菜蛾对呋喃威和巴丹敏感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小菜蛾3龄幼虫对呋喃威和巴丹的敏感性发生了变化。其中取食萝卜的小菜蛾最为敏感,其次为甘蓝、菜心、白菜和西洋菜,取食花椰菜的最不敏感。但用不同寄主植物饲养小菜蛾1个世代后,统一用菜心饲养至3龄,再分别用上述药剂测定,其结果敏感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2004-2006年连续3年应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和传统普通黑光灯对草地螟种群监测和诱杀结果表明,两种诱虫灯均可有效监测草地螟种群动态,自动虫情测报灯对高密度草地螟种群诱杀效果显著,诱蛾量明显高于普通黑光灯的,而普通黑光灯对低密度种群诱杀较为有效。两种灯光诱捕器监测的草地螟种群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每天诱蛾数呈极显著相关(r2004=0.973、r2005=0.990和r2006=0.981,p<0.01),但黑光灯下草地螟种群始见期较早而终见期较晚。两种灯下诱捕的草地螟雌蛾数均大于雄蛾数,但灯光诱捕器之间诱捕的草地螟雌雄性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