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接种后柱花草防御酶活性变化及PAL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病Mineriao和感病CIAT2312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叶片接种炭疽病病原菌后,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接种后两种柱花草种质3种酶活性均先升后降,其中抗病株高于感病株,酶活性与柱花草对炭疽病的抗性密切相关;从Mineirao柱花草中克隆出PAL基因,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其表达量高于CIAT2312柱花草,初步推测柱花草PAL基因对柱花草具有抗炭疽病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 为了弄清枇杷根系对有益菌及致病菌的生理响应差异。本文以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及3株枇杷根腐病病菌P3.1、P3.5、P3.6为研究对象,将其活体接种于健康枇杷根部,设单独接种木霉P3.9,木霉P3.9分别与3株病原菌同时接种处理,不接种菌体的植株为空白对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枇杷根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纤维素酶(CL)、几丁质酶(Ch)、β-1,3-葡聚糖酶(β-1,3-GA)、内切β-1,4-葡聚糖酶(β-1,4-Cx)、外切β-1,4-葡聚糖酶(β-1,4-Cl)、α-淀粉酶(α-AL)8种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木霉P3.9菌株促使枇杷根部POD和CL活性增加,Ch、β-1,4-Cx和α-AL活性降低,PAL、β-1,3-GA和β-1,4-Cl活性不受影响。木霉P3.9菌株与病原菌P3.1菌株互作,促使枇杷根部POD、PAL、β-1,3-GA、β-1,4-Cx、β-1,4-Cl和α-AL活性增加,CL和Ch活性不受影响;木霉P3.9菌株与病原菌P3.5菌株互作,促使枇杷根部POD、PAL、Ch和β-1,3-GA活性增加,β-1,4-Cx和α-AL活性降低,CL和β-1,4-Cl活性不受影响;木霉P3.9菌株与病原菌P3.6菌株互作,促使枇杷根部POD、PAL、β-1,4-Cx、和β-1,4-Cl活性增加,Ch和β-1,3-GA活性降低,CL和α-AL活性不受影响。木霉P3.9菌株与枇杷根腐病菌互作,促使枇杷根部POD和PAL活性增加;木霉P3.9菌株分别与病原菌P3.5和P3.6互作,Ch和β-1,3-GA活性变化不一致,前者增加,后者降低。木霉P3.9与病原菌P3.1互作,β-1,3-GA活性增加,Ch活性不受影响。上述结果一方面说明枇杷内生木霉P3.9菌株能成功定殖于枇杷根部,对枇杷根部有诱导抗性作用。另一方面说明病原菌P3.1、P3.5和P3.6菌株致病性存在差异,P3.6菌株最强,P3.5菌株最弱,P3.1菌株居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研究肉桂精油复合壳聚糖处理对采后芒果的保鲜效果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文以''台农1号’芒果为试材,经肉桂精油复合壳聚糖处理后,定期测定芒果果实腐烂指数,品质指标和果肉抗氧化生理指标,并测定肉桂精油对芒果炭疽菌的离体抑制作用。结果:结果表明,0.5%肉桂精油+0.3%壳聚糖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贮藏15 d后腐烂指数比对照降低23.73%,肉桂精油对芒果炭疽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3%,复合处理明显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TA)的含量,延缓果皮颜色b*值和失重率的上升,提高果实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类黄酮的含量,增强果实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说明肉桂精油复合壳聚糖处理对采后芒果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这与其直接的抑菌作用和提高芒果抗氧化能力进而延缓果实的成熟衰老密切相关。结论:适宜浓度的肉桂精油复合壳聚糖处理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应用于芒果采后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4.
以柑橘褐斑病高抗品种Lw8,中抗品种L2,高感品种Lw14为实验材料,通过孢子喷雾法使柑橘褐斑病菌感染柑橘叶片,研究接菌0d、1d、2d、3d、6d、8d、10d时,柑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T)酶和β-1,3葡聚糖酶(GLU)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前,两个抗病品种Lw8、L2中的POD、SOD、PAL、PPO 、GLU、CHT活性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CAT活性则与高感品种Lw14相近;接种后,3个不同抗性品种中SOD、POD、CAT、PAL、PPO 、GLU、CHT 7种防御酶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一致,除CAT外,其余6种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Lw8、L2增幅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且两个抗病品种一般在接菌3d内6种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而高感品种Lw14防御酶(除CAT外)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两个抗病品种滞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褐斑病菌后7种防御酶的活性动态变化与柑橘品种抗病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探究链霉菌30702复合壳聚糖对番木瓜环斑病毒病(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的防控效果,为番木瓜环斑花叶病防治提供基础。以台农二号番木瓜为材料,壳聚糖设3个浓度1.0g/L、0.5g/L、0.25g/L;30702菌液2个浓度0 cfu/L和4.2×10 6cfu/L,互相组合为6个处理,以清水处理为空白组,宁南霉素0.05 g/L为对照组,共8个处理;运用分光光度计法测量相关酶活。1.0 g/L壳聚糖复合4.2×106 cfu/L链霉菌30702的防治效果为88.6(p<0.05),显著高于其他组;壳聚糖复合链霉菌30702组的防治效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相较于单独使用壳聚糖组有显著提升。使用1.0 g/L壳聚糖复合4.2×106 cfu/L的30702对番木瓜防控PRSV的效果最好,防治指数达到88.6%。  相似文献   

6.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dx.doi.org/10.1016/j.scienta.2014.09.004),来自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的Me Kying Ong等人研究了不同浓度臭氧对番木瓜果实贮藏期气孔交换、果实成熟、表皮特性和防御相关酶等有关的生理变化的影响。番木瓜果实放置于不同浓度(0,1.5,2.5,3.5和5.0μL/L)臭氧下熏蒸96个小时,之后置入(25±3)℃、(70±5)%相对湿度环境下贮藏10天。  相似文献   

7.
以4个抗病性不同的柱花草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接种胶胞炭疽菌后过氧化物酶(POD)、草酸氧化酶(OXO)、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高抗品种Tarido、中抗品种CIAT184和TPRC90087在接种后能较快和较大幅度诱导POD活性,在48 h分别为对照的2.69,1.48和2.27倍。而高感品种Graham需较长时间才诱导POD活性,且诱导幅度较低,在48 h与对照相比没有增加。高抗品种Tar-ido接种炭疽菌后PPO活性持续升高,96 h达到最大值时,处理是对照的2.22倍,中抗品种和高感品种Graham的PPO活性在接种后与对照间差异不大。Tarido的β-1,3-葡聚糖酶在接种后诱导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CIAT184和TPRC90087,最大增幅依次为对照的1.72,1.46和1.45倍。而高感品种Graham的酶活性无变化。4个品种的总几丁质酶、AAO和OXO活性在接种后与对照相差不大。结果表明,柱花草接种后POD、PPO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被诱导的时间及程度可能与品种的抗病性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硅酸钾、硅酸钠、水杨酸对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抗叶斑病的诱导效果,采用离体、活体试验及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3种化学物质对白三叶草叶斑病的室内抑菌活性、诱导抗病效果、防御酶活性及田间诱导防病效果。结果表明:浓度为25μg·mL~(-1)时3种化学物质的抑菌率较低,最高仅为4.59%,但诱导抗病效果较高,均在45.00%以上;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有明显增加,除硅酸钾、硅酸钠诱导处理的PPO在第3d达到峰值外,其他化学物质诱导处理的酶活性均在第5d达到最大值;田间处理7d后3种化学物质诱导防病效果均达到了72.00%以上;处理14d后有所降低,最低为23.08%。综上所述,浓度为25μg·mL~(-1)的3种化学物质能够激发白三叶草叶片中与抗病性相关的PPO,POD和PAL活性,对白三叶草抗叶斑病均有较好的诱导防病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草坪型高羊茅品种CrossfireⅡ的含有内生真菌(简称带菌)和不含内生真菌(简称不带菌)植株,接种新月弯孢霉病原菌后叶斑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带菌植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低于不带菌植株,抗病效果达30%以上。叶片保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在接种病原菌前,带菌植株低于不带菌植株;接种病原菌后,带菌植株这2种酶的活性均显著增加,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均较不带菌植株叶片相应酶活性大;多酚氧化酶(PPO)酶活性的变化没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壳聚糖、海岛素、香菇多糖及宁南霉素四种不同生物农药对植株叶片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及其防治效果的研究,筛选有效的抗番木瓜花叶病毒病的生物药剂。结果表明,宁南霉素(0.05g/L)、壳聚糖(0.5g/L)、香菇多糖(10g/L)、海岛素(10g/L)处理番木瓜的中后期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4.2%、91.2%、82.7%、51.9%,依次比禾甲安CK (77.7%)高16.5%、13.5%、5.0%、-25.8%。壳聚糖0.5g/L处理(第1、5天)、宁南霉素0.05g/L(第1、5、14天)、香菇多糖10g/L处理(第14天),PPO、SOD、POD三种防御酶活性显著高于清水CK和禾甲安CK,海岛素10g/L处理(第3天)三种防御酶活性显著高于清水CK。综合得出,壳聚糖、海岛素、宁南霉素、香菇多糖喷雾及灌根处理番木瓜后,能有效防控病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水杨酸和草酸诱导柱花草对炭疽病的抗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了水杨酸和草酸诱导柱花草抗炭疽病的效应,结果显示0.01~1 mmol/L的水杨酸和5~40 mmol/L的草酸均提高了抗病性,而对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诱抗效果差异不大.水杨酸0.01 mmol/L诱抗效果最好,对中抗和高感品种的防效分别达到了52.41%和61.82%, 草酸5 mmol/L诱抗效果最好,对中抗和高感品种的防效分别为59.92%和53.93%.0.01 mmol/L水杨酸和5 mmol/L草酸处理植株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接种72 h后降低,对总几丁质酶活性影响不大,但在接种后24 h内切几丁质酶活性提高,而外切几丁质酶活性降低.水杨酸处理的β-1,3-葡聚糖酶在接种后48 h高于对照,而草酸处理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低于对照.因此,认为水杨酸和草酸可能抑制CAT活性,有利于H2O2的积累,提高PPO活性,有利于醌类的积累,以提高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从果园果树根系土壤中分离得到拮抗菌株N-1,结合形态学表征、微生物基础生理生化特性及基因序列分析,菌株N-1被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活体试验表明,拮抗菌N-1能够显著降低荔枝果实在采后贮藏期的腐烂率,此外,基于荔枝褐变的发生,荔枝果实的好果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p<0.05)。提高荔枝果实的好果率,其活体防效是通过参与诱导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病程相关酶活性的提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以‘紫红龙’火龙果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内‘紫红龙’果皮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的含量,利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处理下过氧化氢(H2O2)含量、脂氧合酶(LOX)、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性,以期为火龙果资源利用及贮藏保鲜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常温(25 ℃)和低温(5 ℃)贮藏条件下‘紫红龙’火龙果果皮SA、JA含量,H2O2积累以及LOX、PAL和PPO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低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诱导果皮内源SA和JA的积累,降低H2O2的含量,提高LOX酶活性;低温处理可延缓 ‘紫红龙’火龙果果实的腐烂,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4.
据《园艺学报》2014年第3期《红富士苹果采后1-MCP处理对果皮色素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作者李秀芳等)报道,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采后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冷藏期间果实硬度,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花青苷含量变化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花青苷含量变化与其合成相关酶(PAL、CHI、DFR、  相似文献   

15.
利用抗青枯病能力较强的桑树资源人工组配了24个杂交组合,并鉴定其抗病能力;对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杂交组合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物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抗病能力鉴定结果表明,24个桑树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04-19×抗10和69×98-8为2个强抗组合。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桑树叶片中的POD活性与桑树杂交组合抗青枯病能力有密切关系,强抗性杂交组合的POD活性明显高于感病杂交组合。可将桑树叶片中的POD酶活性作为生化遗传标记之一,并结合常规抗病鉴定方法应用于桑树抗青枯病品种的杂交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无氧条件对采后菠萝果实黑心病的影响,在三个贮藏温度(15℃,20℃和25℃)下,使用三种CO2和N2充气比例对菠萝进行包装处理,对菠萝果实中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以及菠萝黑心病的发病情况统计。结果表明,三种CO2和N2气调包装在三个温度下均能降低菠萝果肉中总酚含量、PAL活性及PPO活性,抑制菠萝黑心病的发生。另外15℃,10%CO2和90%N2充气比例为抑制菠萝果实黑心病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7.
以丁二醇作为诱导剂,水杨酸和朴海因作对比,进行了匍匐翦股颖抗病性的诱导,比较分析了丁二醇喷施前后匍匐翦股颖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50~150μmol/L丁二醇均对匍匐翦股颖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中,100μmol/L丁二醇处理效果最好,病情指数由对照的93.33降至31.33。100μmol/L丁二醇处理后,匍匐翦股颖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明显增强,在处理后的第7d,POD,PAL和PPO分别是对照的1.8,1.9和4.3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金艳’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效果和品质的影响,为‘金艳’猕猴桃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金艳’猕猴桃果实为试材,采用1 μL/L 1-MCP熏蒸处理12 h,将果实置于常温(20±1℃)贮藏,不做处理为对照组,比较分析1-MCP处理对‘金艳’猕猴桃贮藏期间果实品质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猕猴桃果实硬度的下降,降低呼吸强度,延缓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Vc)含量的降低,延缓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上升,同时1-MCP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贮藏期间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H2O2含量的上升,保持了较高的总酚含量从而维持果实较好的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时间。在金艳猕猴桃果实贮藏期间,1-MCP处理能有效延缓果实后熟软化,同时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维持较高果实品质,从而达到较好的贮藏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台农1号’芒果为材料,研究了丁香和肉桂乙醇提取物处理对芒果在常温(22~25℃)贮藏条件下果实采后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丁香和肉桂提取物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芒果果实的病情指数,提高了商品果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果实品质,延长货架寿命,其中丁香提取物的防腐保鲜效果优于肉桂。同时,丁香和肉桂提取物处理显著提高了贮藏期间芒果果实的过氧化物酶(POD)和β-1,3-葡聚糖酶(GLU)防御酶活性及H2O2含量,抑制了了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芙蓉李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采自永泰、连城等地的芙蓉李炭疽病果实和叶片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芙蓉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该菌在温度为10~35 ℃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在CA、PCA、OA和PDA等4种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在pH值为4~13均能生长,pH值为5~9时生长较好;当温度低于25 ℃时,光照对菌丝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关键词:芙蓉李;炭疽病;胶胞炭疽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