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班×印2号’、‘班×印6号’、‘班×印7号’、‘班×印8号’4个不同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的化学成分。以印尼大叶种和班尼约尔1号为杂交亲本的4个杂交种质:‘班×印2号’、‘班×印6号’、‘班×印7号’、‘班×印8号’为原料,通过GC-MS对这4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胡椒品种不同对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都有显著影响。(2)3-蒈烯、柠檬烯、石竹烯、α-石竹烯、β-蒎烯、β-月桂烯、δ-榄香烯和α-蒎烯8种烯类物质是这4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中含量较多的化学成分。其中,‘班×印8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中3种特有成分是(+)-环苜蓿烯、白菖油烯和β-萜品烯;‘班×印2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班×印6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与‘班×印7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中单独共有的3种成分是α-萜品烯、β-侧柏烯和α-蛇床烯。不同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格蓬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81种成分,主要成分分别为β-蒎烯(34.88%)、3-蒈烯(16.48%)、α-蒎烯(12.18%)、2-侧柏烯(5.79%)、δ-杜松烯(3.35%)、月桂烯(3.24%)、α-依兰烯(2.64%),其中烃类物质最多有46种,百分含量为91.65%。  相似文献   

3.
收集3个不同产地的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ndet Wils)种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种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目的是评价基因和环境因素对厚朴种子挥发性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种子样品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β-蒎烯、对异丙基甲苯、1-柠檬烯、芳樟醇、龙脑、α-松油醇、龙脑乙酯、反-α-佛手柑油稀、β-石竹稀、α-石竹稀、没药烯、2-[4-(1-甲基-2-丙烯基)苯基]丙醛、石竹稀氧化物、3-乙基-2,5-二甲基-l,3-己二烯、β-桉叶油醇,且含量的差异不显著;种子挥发精油的含量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暗示了种子作为繁衍的遗传生命体,有高度的遗传特性,挥发性成分代谢累积过程中可能受到遗传因素支配,而生长环境条件差异,使代谢产物生源合成过程中酶的表达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挥发精油产率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热区2种菊科入侵植物精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和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的开发利用问题,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了2种植物精油,并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2种入侵植物精油中共鉴定出66种化合物,2种植物精油中都能检测到3-己烯-1-醇、α-蒎烯、莰烯、β-蒎烯、α-松油烯、柠檬烯、异松油烯、α-胡椒烯、β-波旁烯、β-石竹烯、7-甲氧基-2,2-二甲基-2H-1-苯并吡喃、大香叶烯D、荜澄茄油烯醇、榄香醇、橙花叔醇、大香叶烯D-4-醇、石竹烯氧化物、库贝醇和Tau-杜松醇。2种入侵植物精油中分离出的多种成分在医药领域均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窦宏涛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132-136
本文以美国样品为对照,用GC-MS法分析了陕西甘泉、麟游、旬邑、千阳及长安库峪、石砭峪、冯三等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椒样薄荷精油的组成成分及相对含量,分别鉴定出38种化学成分,其含量分别占组分总量的96%以上。它们的主要组成成分相同,均为薄荷酮、薄荷呋喃、乙酸薄荷酯、薄荷醇、α-蒎烯、β-蒎烯、苧烯、1、8-桉叶油素、3-辛醇、水烩烯、异薄荷酮、新薄荷醇、石竹烯、胡薄荷酮、大根香叶烯、胡椒醇、绿花醇等,但其含量有较大的差别,从而使精油香气品质产生了很大的差异。陕西甘泉、麟游、旬邑、千阳、库峪、石砭峪等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精油主要成分的含量与美国样品接近,各香气成分比例协调、和谐,香气圆韵、温和,清甜纯正,香气品质优,达到国际优质标准,可完全与目前世界公认的优等精油产品美国精油媲美;而长安冯三等较低海拔地区精油由于薄荷酮含量过高而薄荷醇含量过低,精油的特征香气不明显,香味较淡,稳定性差,香气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雪松的挥发性有机物及其抑菌效果,采用固相微萃取和GC/M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雪松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分,主要为1R-α-蒎烯、α-蒎烯、月桂烯、柠檬烯、石竹烯等;采用室内水插枝法研究了雪松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雪松具有较强的清除微生物能力,其能力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这种差异与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比较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柠檬油中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并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验证,从蒸馏白柠檬油和冷榨白柠檬油中分别鉴定出85和79个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蒸馏白柠檬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0.628%),γ-松油烯(11.414%),α-松油醇(7.939%),萜品油烯(7.540%),对伞花烃(4.543%),α-松油烯(3.140%),1,4-桉叶素(3.123%),β-蒎烯(2.598%),β-没药烯(2.286%),γ-松油醇(1.559%),1,8-桉叶素(1.541%)等化合物;冷榨白柠檬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4.469%),β-蒎烯(15.423%),γ-松油烯(10.847%),α-蒎烯(3.676%),β-没药烯(3.457%),桧烯(3.418%),(E)-α-香柠檬烯(2.400%),(E,E)-α-金合欢烯(1.973%),β-石竹烯(1.623%),月桂烯(1.546%),对伞花烃(1.541%),白柠檬素(1.035%)等化合物。两种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柠檬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α—蒎烯防治储粮害虫的实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室内防治试验为基础,于1985年6~11月在重庆市李家沱、滩子口粮站测定了α-蒎烯在小麦、玉米、稻谷、大米粮堆中,对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玉米粮堆中,500ppm的α-蒎烯对谷蠹、玉米象、杂拟谷盗等主要害虫有较好的杀虫效果,而浓度低于100ppm,其防治效果甚差;在小麦中,若α-蒎烯浓度高于100ppm至500ppm,则防治效果很好,若浓度低于100ppm,则防治效果较差;在稻谷中,即使浓度高达500ppm,其防治效果也不很好;在大米中,100ppm浓度的α-蒎烯对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很差,这些结果,可能是稻谷和大米对α-蒎烯的吸附很强所致,因此就限制了α-蒎烯在稻谷和大米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α—蒎烯防治储粮害虫的室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测定了α-蒎烯对玉米象、杂拟谷盗、谷蠹、赤拟谷盗、锯谷盗等7种主要储粮害虫的实验室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如果浓度高于50ppm,α-蒎烯对7种甲虫有很强的熏杀作用,其作用强度受浓度左右,死亡率随浓度降低而下降.不同甲虫对α-蒎烯的敏感性不同,7种甲虫的敏感性顺序是:长角扁谷盗>锈赤扁谷盗>杂拟谷盗>谷蠹>玉米象>赤拟谷盗>锯谷盗.储粮甲虫的不同虫态对α-蒎烯的敏感性不同,就杂拟谷盗而言,顺序是:成虫>幼虫>卵>蛹.据McDonald方法测定:α-蒎烯对杂拟谷盗成虫有明显的驱避作用.模拟试验结果说明:α-蒎烯在小麦中的杀虫效果比在玉米和大米中要强得多,而在大米中的效果又最差.如果浓度高于50ppm,在小麦中对玉米象和杂拟谷盗有较好的熏杀效果,如果浓度高于100ppm,则效果很理想.在100ppm浓度下,α-蒎烯在玉米中对玉米象和杂拟谷盗有一定的杀虫效果,而在大米中,几乎失去了杀虫作用,这可能是大米对α-蒎烯的吸附较强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盆栽与露地清香木香气成分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香木为优良的抗旱及观赏植物,并有宜人的香气.本研究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CT-CC/MS)联用技术,对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的盆栽及露地生清香木活体枝叶挥发物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清香木香气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化合物,但盆栽和露地生清香木香气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具体检出种类存在差异;露地清香木香气中的β-蒎烯(30.62%)、莰烯(14.39%)和α-水芹烯(21.62%)含量明显高于盆栽清香木(β-蒎烯13.28%,莰烯1.34%,α-水芹烯3.60%);盆栽、露地清香木香气中的α-蒎烯(分别为8.96%和8.55%)、对缴花烃(1.19%和1.71%)、柠檬烯(4.24%和5.48%)含量较接近,而盆栽香气中的2-崖柏烯(9.36%)含量明显高于露地(4.16%).  相似文献   

1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8):2777-2784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质联用分析技术,优化样品吸附条件和比较六月霜不同部位及贮藏年份间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差异。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样品用量1.2 g、水浴温度70℃及吸附时间60 min。通过GC-MS分析,从六月霜中共鉴定了4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花45种、茎40种,二者共有的为40种。六月霜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萜类成分为主,其中六月霜花中主要以石竹烯氧化物、桉叶油醇和乙酸龙脑脂为主,而茎中以β-金合欢烯、环氧化蛇麻烯Ⅱ和石竹烯氧化物为主且含量低。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大多数的萜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而具有特殊香味的乙酸龙脑脂、(-)-α-侧柏酮、(-)-宁酮及α-香附酮含量却逐年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不同贮藏年份的茎的挥发性成分类似,而花的成分与茎略有不同,并且不同贮藏年份间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本研究为六月霜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恰玛古脆片不同干燥方式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确定恰玛古最佳干燥工艺条件。以新疆柯坪县恰玛古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切分尺寸、不同前处理方式(热烫、冷冻、冷藏)试验,以及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和联合干燥试验;通过对比恰玛古在不同条件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色差、膨化率、感官评定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确定最佳干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切分方式为片,热烫处理为6 min;冷藏处理较冷冻处理好;联合干燥方式失水速率较其他2 种方式快,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值都较低,色泽也较好,膨化率也较高。最终确定恰玛古最佳干燥工艺为:热风干燥温度45℃ 微波真空干燥1 kW 10 min,此时水分含量为7.74%、水分活度为0.19、色差L*69.4,a*4.2,b*21.0、膨化率14.80%、感官评分85。产品酥脆,色泽金黄,口感微甜。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比较漳州地区产的蕲艾(Artemisia argyi var. argyi ‘Qiai’)、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及黄金艾(Artemisia vulgaris)挥发性成分。运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分别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并对测定成分进行比较。经GC-MS分析得知,蕲艾含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91.40%,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02%,含量较多的为桉叶油醇(73.56%)、邻伞花烃(4.94%)、樟脑(3.65%)、α-蒎烯(3.41%)、樟烯(2.66%)、侧柏醇(2.41%)、4-己烯基乙酸酯(1.95%)、石竹烯(1.83%)、β-蒎烯(1.49%)及异松油烯(1.15%)。五月艾含1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68.91%,倍半萜类化合物占31.22%,含量较多的为蒿酮(50.29%)、石竹烯(15.56%)、大根香叶烯D(9.05%)、α-蒎烯(7.57%)、蒿醇(3.75%)、侧柏酮(3.49%)、4-己烯基乙酸酯(2.29%)及β-长叶蒎烯(1.60%)。黄金艾含1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77...  相似文献   

14.
雪松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及杀菌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采用固相微萃取和GC/M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雪松叶片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份,主要为1R-α-蒎烯、α-蒎烯、月桂烯、柠檬烯、石竹烯等;研究了雪松对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雪松具有较强的清除微生物能力,其能力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这种差异与其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麦胚稳定化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佳  王燕  陈星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9):134-142
[目的]采用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对麦胚进行稳定化处理研究,为综合开发利用小麦胚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鲜小麦胚芽为原材料,研究了焙烤、微波和常压蒸汽加微波综合三种提高新鲜小麦胚芽稳定性的方法,即对麦胚水分含量、色泽、气味、口感、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酶活的影响,得出三种不同稳定化处理方式下各自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分别是:焙烤处理最佳的处理条件为250 ℃4 min、最佳的微波处理为640 W4 min、最佳的常压蒸汽加微波综合法为常压蒸汽5 min加800 W微波4 min。再按照3种不同的最佳处理条件稳定化处理麦胚后于50 ℃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加速储藏稳定性试验,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作为评价指标,[结论]得出最佳处理方法是常压蒸汽加微波综合法,经综合法处理后的麦胚真空包装于室温(20 ℃)下可安全储藏8个月左右,且麦胚经综合法处理前后基本营养成分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对刺柏果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制备提取,得率为2.17%,利用GC-MS仪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出64种成分,刺柏果中挥发性组分主要为α-蒎烯(29.46%)、β-月桂烯(8.80%)、柠檬烯(8.46%)等成分,其中烃类物质最多有39种,百分含量为87.42%,醇类和酯类物质分别为20种和5种,百分含量分别为8.34%,4.12%。  相似文献   

1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快速分析比较5种蜡梅属植物新鲜叶片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5种蜡梅属植物叶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蜡梅叶中的特有挥发性成分为罗勒烯(10.5%)、乙酸芳樟酯(27.8%);突托蜡梅叶中的特有成分有1,8-桉叶素(18.27%)和大根香叶烯(37.22%);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及山蜡梅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α-蒎烯、月桂烯、1,8-桉叶素、毕橙茄油烯、β-榄香烯、石竹烯、大根香叶烯、3-(4,8-二甲基-3,7-壬二烯)呋喃等萜类成分。在5种蜡梅属植物中,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和山蜡梅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比较相似,蜡梅与突托蜡梅的成分与前3种略有不同。蜡梅叶中的特有成分罗勒烯、乙酸芳樟酯可与其它4种蜡梅属植物叶进行区分,1,8-桉叶素也是可以区分蜡梅叶和其它4种蜡梅属植物叶片的关键成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式可有效富集叶片中的香气成分,且方法简便,重现性较好,可作为蜡梅属植物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前处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鲜切花黄莺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莺花中的挥发油,得率为1.00%(以鲜质量为基础)。通过GC-MS分析,从黄莺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个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96.37%,其中主要成分为大根香叶烯D(23.34%)、(3a S,3bR,4S,7R,7aR)-7-methyl-3-methylidene-4-(propan-2-yl)octahydro-1Hcyclopenta[1,3]cyclopropa[1,2]benzene(19.27%)、(1R)-(+)-α-蒎烯(13.10%)、D-柠檬烯(10.00%)和β-萜品烯(5.62%)。黄莺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桉树青枯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3±0.6)mm和(13.0±1.0)mm;对黄瓜角斑病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但对根癌土壤杆菌、溶血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几乎无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旨在利用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对香花型石斛花朵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为云南省香花型石斛兰种质资源筛选、新品种培育和石斛花精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通过SPME/GC-MS方法,对兜唇石斛、金钗石斛、铁皮石斛和美花石斛4种香花型石斛盛花期花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从4种石斛花朵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80种,所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反式-α-罗勒烯和月桂烯。其中,兜唇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乙酸异辛酯和反式-α-罗勒烯,相对含量为45.86%和37.3%;金钗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石竹烯,相对含量最高为20.7%;铁皮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α-蒎烯、柠檬烯和桉叶油醇,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1.49%、14.6%和13.6%;美花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乙酸异辛酯,相对含量为83.21%。石斛花朵中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主要挥发性成分对其香味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蒸汽、微波加热的方法,研究不同热处理对草莓VC含量的影响,以确定草莓热烫处理方式与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时间控制在80 s以内,草莓还原型VC保存率在90%以上,明显高于蒸汽处理,可达到较好的软化效果,同时还具有加热均匀、升温迅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