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上海地区稻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上海地区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田间虫卵量、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均为1987年以来之最。分析表明,气象条件有利于稻褐飞虱连续迁入和生存,主要防治药剂效果降低,部分地区没按照稻褐飞虱大发生的防治方法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水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气象因素、水稻耕作制度因素及化学防治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近年来水稻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原因。褐飞虱迁入足够的虫源基数是大发生的基础,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大发生的关键,而化学药剂的防效下降及其技术不到位则是暴发成灾的客观原因。最后,还讨论了褐飞虱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氟虫腈80%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县水稻后期褐飞虱.2006年度特大发生,2007年度局部田块严重发生,2年水稻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冒穿”倒伏。为了减轻危害、减少损失和选择防治褐飞虱的高效药剂及其新优剂型.我站对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氟虫腈80%水分散粒剂在2007年后期进行了田间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县水稻后期褐飞虱,2006年度特大发生.2007年度局部田块严重发生,2年水稻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冒穿"倒伏.为了减轻危害、减少损失和选择防治褐飞虱的高效药剂及其新优剂型.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褐飞虱持续2年本市特大发生。为明确现有常规药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寻求一些防治褐飞虱的新药剂,以便推广应用,我们对8种药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5%氟虫腈悬  相似文献   

6.
对2005年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针对我国2005年水稻褐飞虱暴发成灾,从药剂使用角度分析了我国褐飞虱成灾的原因。外来虫源大量迁入、种植制度和水肥管理对褐飞虱有利、农药的诱导作用是3大主要因子。农药诱导褐飞虱猖獗主要包括对非靶标生物的杀伤、施药技术不尽合理、药剂品种使用不当、耐药性或抗药性增加等因子。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和褐飞虱是为害本地水稻的主要飞虱种群,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目前大部分药剂对其已产生较明显的抗性。乙虫腈10%悬浮剂、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是目前防治这2种飞虱比较理想的药剂,乙虫腈10%悬浮剂使用剂量为60-75ga.i./hm^2时,其对褐飞虱20d的防效保持在85%以上.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为75~93.75ga.i./hm^2时,其对灰飞虱和褐飞虱均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水稻褐飞虱在我县一、二晚稻中连年重发生,为害损失逐年加重,是影响我县晚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化学防治过程中,由于连续重施杀虫剂,造成褐飞虱种群对常用的几种防治药剂产生了明显抗(耐)药性、天敌种群数量减少、防治成本提高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预防和减轻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和自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特别是褐飞虱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为严重,对我国当前水稻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核心种质及其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现有核心种质资源状况,结合我国水稻核心种质研究存在的问题,联系国外种质研究的新动向,提出我国水稻新种质研究中构建抗褐飞虱兼抗自背飞虱的核心种质,为解决我国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育种种质基础狭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430064)陈其志褐飞虱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在中、晚稻上造成严重为害。“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8·5”应急计划项目,现将我省褐飞虱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研...  相似文献   

11.
1试验目的针对近年来防治稻飞虱药量增加、效果不理想,和抗药性明显提高的实际,为寻找高效低毒防治褐飞虱等适用药剂,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褐飞虱的防控技术和提供应急药剂,竭制褐飞虱危害成灾,通过试验乙虫.毒死蜱30%乳油防治褐飞虱的应用,为推广使用提供科学的依  相似文献   

12.
高邮市近年七(4)代褐飞虱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以来高邮市水稻上七(4)代褐飞虱连续偏重发生.通过对高邮市1990年以来褐飞虱发生资料的分析,剖析近年七(4)代褐飞虱重发生的原因,认为暖秋气候、水稻生育期推迟、防治质量下降等是造成其发生加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压前控后"、科学用药、注重用药质量,提高防治效果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乐斯本等药剂防治麦田1代灰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前2年在东台市发生十分严重。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防治好麦田1代灰飞虱,对于压降秧池1代基数、减轻2代防治压力、控制为害损失尤其重要。为筛选防治灰飞虱的有效药剂配方,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为害,2005年我们选用48%乐斯本EC等药剂对麦田1代灰飞虱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庐江县稻飞虱群落演变特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归纳了安徽省庐江县稻飞虱群落演变规律,分析了2006年褐飞虱发生特点、大发生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1964年以来稻飞虱群落演变规律可分为4个阶段,其间相对于白背飞虱,褐飞虱种群数量分别为高、低、平、高水平,总态势近于“U”字形。当前褐飞虱发生特点主要有迁入虫源早、迁入量大,种群增量大,危害时间长,危害世代多,危害面积广。回升和暴发可能的原因包括水稻品种、作物布局和栽培措施改变,秋季气温升高,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药性,害虫天敌下降,以及农民防治组织缺乏。防治对策强调改进虫情测报、适时早治、适当多治、选用正确药剂、改进施药方法,并建立健全基层防治组织。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综合分析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褐飞虱田间防治指标、杀虫剂田间推荐剂量及杀虫剂经稻田叶面喷施后在田间的分布等文献资料,发现杀虫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推荐剂量的有效利用率不足0.1%。理论上,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可获得杀虫剂杀死褐飞虱种群90%个体的致死剂量 (LD90,单位:μg/头),用稻田中褐飞虱的发生量乘以LD90值即为杀死90%田间虫量的杀虫剂有效用量;而实际上杀虫剂的田间推荐剂量却是其有效用量的千倍以上。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 在褐飞虱为害的水稻孕穗期和扬花期,采用手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时,杀虫剂在水稻上的沉积率为34.25%~46.10%,但其中82%以上分布在水稻冠层以上部位,分布在水稻基部茎秆部位的不足2%,只占杀虫剂使用量的0.5%左右;2) 褐飞虱获取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后死亡,但杀虫剂和褐飞虱在田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当最低剂量的杀虫剂和最多虫量的褐飞虱出现在同一株水稻上时,该剂量必须能够控制褐飞虱的为害,那么对于有更多杀虫剂和更少褐飞虱的植株而言,就必然造成杀虫剂的浪费,从而降低其有效利用率;3) 约有50%以上的杀虫剂洒落在稻田水中,经田水稀释后的质量浓度远远低于杀死褐飞虱种群10%个体的致死浓度 (LC10值,单位:mg/L),不能有效杀死褐飞虱。作者认为,通过人工智能,将杀虫剂直接喷洒在褐飞虱发生为害的部位,并根据虫量进行变量施药,必将大幅提高杀虫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药剂呋虫胺20%可湿性粉剂30g/667m2、吡·噻35%水分散粒剂20g/667m2、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15g/667m2防治水稻褐飞虱,由试验结果表明,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防效达95%以上,持效期长达20d。其中呋虫胺、烯啶虫胺速效性好,药后3d防效达90%左右,可作为防治水稻褐飞虱药剂与目前常用药剂吡蚜酮进行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2020年浙江桐乡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早、发生重,褐飞虱发生期早、零星冒穿的发生特点,分析认为水稻播种过早,对三(1)代稻纵卷叶螟未及时防治,水稻封行后用植保无人机防治褐飞虱是其重发原因。提出了推行适时播种,以切断三(1)代稻纵卷叶螟的食料来源,减少下一代稻纵卷叶螟基数;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特别要注重早期水稻"两迁"害虫迁入监测;以药剂的选择与防治适期的确定为重点,对种植大户、农资店开展科学用药培训;在水稻封行以后,禁止植保无人机用于防治稻飞虱。大面积水稻田可以采用担架上喷雾器防治稻飞虱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后期褐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褐飞虱在江苏地区频繁暴发危害,给水稻生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由于虫源地褐飞虱特多以及受下沉气流的影响,2006年8月底至9月初大批褐飞虱成虫迁入本地,田间长翅型成虫数量巨大,为历史罕见,对水稻后期灌浆构成严重威胁。本站于9月2日(田间成虫高峰期)进行了药剂试验  相似文献   

19.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是为害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防治其为害的有效途径.自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相继开展了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工作,截至2007年12月,经国际注册确认和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共22个,其中12个为显性基因(Bph),10个为隐性基因(bph),已被定位的达18个,此外还鉴定了一些重要的抗性QTLs.文中还讨论了综合防治褐飞虱策略等合理利用抗性基因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褐飞虱抗药性现状及预防性治理策略技术刘贤进,顾正远(江苏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70年代以来,褐飞虱一直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大害虫,其迁飞危害和暴发成灾的特点使得药剂的化学防治在应急控制措施中占据中心位置,我国70年代初开发了甲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