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马铃薯 棉花 秋菜三熟制。马铃薯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2月上、中旬播种,有条件的可搭小拱棚,5月中、下旬收获。预留棉行,于5月上旬套栽春棉,或于马铃薯收获后直播短季棉。棉花吐絮后,宽行种植秋菜。  相似文献   

2.
我县是浙西南山区马铃薯生产的重点县之一.过去春马铃薯采用露地栽培一般都是2月上中旬播种,5月中下旬收获;秋马铃薯则是8月上中旬播种,11月上中旬收获.  相似文献   

3.
春马铃薯、春玉米、秋冬花椰菜三种三收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通许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改一年种2茬粮食作物为春马铃薯、春玉米、秋冬花椰菜三种三收模式,取得了每公顷收获30000kg马铃薯、9000kg玉米、37500kg花椰菜的好收成,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茬口安排春马铃薯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6月中旬收获。春玉米4月中下旬套种于马铃薯行间,8月中下旬收获。花椰菜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育苗,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收获。2品种选择马铃薯选用郑薯5号、郑薯6号、鲁引1号等品种。玉米选用豫玉22号、豫玉33号、掖单19等品种。花椰菜选用雪山、文兴100天、丰喜1…  相似文献   

4.
冬早马铃薯种植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的生产条件,充分利用楚雄州独特的立体气候特点,实施的相对于正常季节3月初至4月上旬播种,提前到10月中、下旬播种的冬季栽培(海拔1200m及以下地区)和12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播种的小春季栽培嗨拔1300m以上地区)的种植方式。根据楚雄州气候特点、选用品种和市场需求,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泰兴市马铃薯以春作为主,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收获;有纯作、间套种;有露地栽培、地膜栽培。为了提早马铃薯上市,提高经济效益,采用小拱棚、大棚内外覆盖薄膜等多种设施栽培方式,取得很好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6.
德化县地处戴云山山区,中稻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10月上旬收割。为了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减少霜冻的危害,经过多年摸索,采取早中稻-秋马铃薯种植制,中稻提早10—20d于4月上中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割,收后立即整畦播种马铃薯,比常规栽培播种期提早了10—20d,从而延长马铃薯生长期,在冬至寒冻来临之前已收获上市。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该模式马铃薯3月上旬播种,6月中旬开始收获上市,莴笋7月上旬育苗,9月下旬至10月初收获,收完莴笋后立即播种菠菜,小雪前后(11月中下旬)开始上市.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利用大棚设施,发挥更高的效益。近两年,我们在山峡河谷地区探索出大棚马铃薯—西瓜—夏豇豆—黄瓜一年四熟栽培模式。667平方米产马铃薯1000公斤~1500公斤,西瓜2000公斤左右,夏豇豆500公斤~800公斤,黄瓜15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一、茬口安排马铃薯于11月下旬大棚内播种,第二年3月下旬收获。西瓜于2月下旬保护地育苗,4月上旬定植于大棚内,6月下旬收获并可同时去掉大棚膜;夏豇豆于6月底直播,8月中下旬收获完毕;秋延后黄瓜于8月上旬营养钵育苗,9月初定植,10月中旬盖棚,10月中下旬即可始收,1…  相似文献   

9.
一、间套时间安排菠菜(或油菜)于"寒露"前播种,3月上旬收完越冬菜后,整地起垄种马铃薯,4月下旬每隔3行马铃薯套种1行玉米,5月下旬收了马铃薯套种生姜.  相似文献   

10.
南方冬闲田马铃薯播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南方冬闲田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播种技术,分别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蔬菜试验基地进行春马铃薯播种时期、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生产最适宜的播种期为12月中、下旬,产量(20 952.60~24 924.30 kg/hm2)较高,效益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信息》2004,(9):36-36
华北、华东及中原二季作地区,春季为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季节,应早种早收,一般2~3月播种6月收获(地膜覆盖可适当提前10天左右)。秋季主要用于繁种,要确保马铃薯在当地霜冻前安全成熟收获。一般8月中下旬整薯播种,11月收获。选择排灌水良好、质地细致疏松的沙壤土地,垄栽或平栽后培土成垄.以便排水,后期干旱  相似文献   

12.
茬口安排宜选用地势高爽、沙壤、排水良好的田块。如安排在水稻茬,应早耕翻晒垡,熟化土壤。每2米宽为1组合,每组合种4行马铃薯,套种4行玉米。2月上旬播种马铃薯,5月下旬陆续收获上市,3月下旬播种玉米,7月底收获。主要栽培技术马铃薯。选用早熟高产的克新4号品种。每亩备足150~  相似文献   

13.
以中薯5号为材料,对地膜覆盖栽培春马铃薯的最适播种期和收获期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马铃薯的产量、效益均有显著影响,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效益越好;收获期是影响效益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收获时间销售价格不同,越早收获价格越高,在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时影响程度要大于产量,生产上要综合马铃薯播种时间和当地市场行情来确定最佳收获时间。浙江省地膜覆盖栽培春马铃薯播种期宜安排在12月下旬前后,收获期宜安排在4月下旬,宜早不宜迟。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春马铃薯播种早,收获早,生育期60多天。采取保护地栽培措施,可提早到5月中下旬收获。马铃薯与其它作物实行间套种栽培在时间上是可行的,马铃薯利用早春的土地和光能资源,间套作物利用中后期的土地和光能资源,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马铃薯—大豆—娃娃菜种植模式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发展较快,2019年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天门市推广应用面积最大,达到2万亩,占全省30%以上。这是一种一年三熟的高效种植模式,马铃薯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中旬收获;大豆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8月下旬至9月上旬收获;娃娃菜9月中下旬播种,12月上中旬收获。天门市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实行订单生产、托管服务、土地入股等形式,2019年发展面积5200亩,亩纯收益超过4 000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静宁县甘渭河河谷川区地膜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膜马铃薯栽培是利用地膜覆盖,通过提早播种、提早收获,巧打马铃薯短缺季节市场,取得较高经济回报的一种栽培模式。一般在3月下旬土壤解冻后覆膜提温播种,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上市,平均产量24000~27000kg/hm^2,按当时市场平均价1.2~1.4元/kg计算,产值可达28800~37800元/hm^2。同时马铃薯收获后,还可复种油菜、烟叶、  相似文献   

17.
冬马铃薯是指在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种,翌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收获的马铃薯。与春马铃薯比较。冬马铃薯具有种植潜力大,特别在小春预留行种植前景十分广阔,收获期提早1-2个月,不影响大春作物播栽,产品在淡季上市,种植效益高于其它大宗粮油作物等明显优势。近年来。我省光热资源丰富的川东南、攀西安宁河谷等区域以发展冬马铃薯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冬季资源,提高粮食作物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全省冬马铃薯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去冬今春,各地狠抓面积扩大和技术落实,冬马铃薯生产取得了可喜成效。  相似文献   

18.
昆明市各地的积温、日照条件和土壤条件都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具备了马铃薯生产的自然条件,但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均,而且一年中雨水多集中在6~9月,冬马铃薯或小春马铃薯都在10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初播种,4月下旬至5月初收获完毕,整个马铃薯生长季正处于冬春干旱少雨时期。正季播种同样是在3月中上旬,苗需水期也是处在4、5月份的少雨期,马铃薯又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因此生长季缺水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临夏州的优势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6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我们种植马铃薯的实际情况,促使我们整理了临夏近11年光、热、水生态环境特点和国内外学者研究马铃薯特性,并作了比较研究(见附表),从这一反思中我们吃惊地发现,临夏州(西川)海拔1917.9m,3~9月平均气温比过去历年全面增升0.4~0.86℃,而5、6、7三个月平均分别增了1.0、1.4和1.31℃,7月平均19.26℃,与温特研究马铃薯最佳日温20℃,夜温14℃,平均17℃相比,高出2.06,以夜温15℃计,则日温23.52℃,高出3.52℃,因此“七月高温不利[1]”已成了海拔2000m以下低海拔区马铃薯种植上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我们忽视了这一变化,仍按传统习惯,4月下旬播种,5月下旬出苗,经过一个多月的苗期,刚好是结薯期进入了“七月高温长日照不利期”,播期过迟、坐失良机是最大的不当。同时发现我州海拔2000m以下地区,对马铃薯来说有两个温度处于17℃左右的“最佳结薯期”,即上半年的5月下旬到6月份和下半年的(7月中下旬播种)8月中下旬至9月份。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适宜播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4个不同播种期对马铃薯的主要农艺性状、商品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的马铃薯生育期较长、生长较好、产量较高,是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