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0年春季微山湖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0年4月对微山湖不同水域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进行调查,并就环境因子对其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山湖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6.29 μg/L,表现为入湖河道>航道区>养殖区;初级生产力均值为188.67 mgC/(m3?d),表现为入湖航道>养殖区>湖区航道;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总氮、总磷对微山湖叶绿素a含量影响显著;总磷含量对入库河流叶绿素a含量影响显著。总磷含量对微山湖、入湖河流初级生产力影响显著;磷酸盐含量对入湖河流初级生产力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鲁南采煤塌陷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塌陷水域(大水面、大池塘和精养池塘)水质的分析,研究其总氮(TN)、氨氮(NH4+-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总磷(TP)、pH、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透明度(SD)、叶绿素a(Chl-a)等水质理化及营养指标,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分析评价其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该塌陷水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各项指标基本处于Ⅲ类水及以下的标准,营养盐具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水域的富营养水平均处于轻度富营养化以上。  相似文献   

3.
水体营养水平对3种沉水植物吸收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太湖3种沉水植物对磷的吸收特性,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3种沉水植物轮叶黑藻、金鱼藻和伊乐藻在寡、富和超富3种营养水平条件下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对无机磷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3种沉水植物对不同营养水平水体中活性磷均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且3种沉水植物间的去除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去除能力表现为:金鱼藻>轮叶黑藻>伊乐藻;同种植物在不同营养水平下,去除磷能力不同,轮叶黑藻和伊乐藻在寡营养水质下对活性磷去除效果最强,不同营养水质下活性磷的去除能力表现为:寡营养>富营养>超富营养;而金鱼藻的去除能力表现为:富营养>寡营养>超富营养。与自然光照条件比较而言,3种沉水植物对活性磷的吸收作用能力减弱,这表明光照影响3种沉水植物对活性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湖泊水化学特征与水体营养类型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黄河下游湖泊水资源,对黄河下游湖泊中的东平湖、稻屯洼、马踏湖、白云湖湖水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确定其水化学类型及基本特征,并对水体营养类型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与湖泊富营养化关系最为密切的chla(叶绿素)、TN、TP、CODmn和SD(透明度)作为评价参数,对照中国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并参考太湖的以百分数划分湖泊营养方法,采用单项评分和综合记分方法,确定湖水营养类型评价标准。对湖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表明:东平湖、白云湖为重碳酸类钠组Ⅱ型水、稻屯洼、马踏湖为氯化类钠组Ⅱ型水,均为偏碱性湖泊;稻屯洼与马踏湖湖水中有机物耗氧量高,平均为9.58 mg/L和21.47 mg/L,说明水体已受到污染;东平湖与白云湖湖水中有机物耗氧量不高,平均分别为5.06 mg/L与4.02 mg/L;东平湖与白云湖湖水中N:P比值较高,分别为61与45,说明东平湖与白云湖湖水中氮含量供应充分,植物、藻类的生长受到了磷的限制。对湖水营养类型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湖现属中富-富营养型水平,稻屯洼属富营养型水平,马踏湖属重富营养型水平,白云湖属中营养型水平。总体来说,黄河下游湖泊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水水质已经恶化,水体营养类型已达富营养化水平,白云湖水质较好,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8年6月—2019年5月对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5个样点水质的月监测数据,分析松雅湖湿地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并应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法(TSI)对该区域的水质富营养化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松雅湖湿地水溶解氧(DO)平均含量为8.93 mg/L,处于富氧状态,平均pH 8.2,基本呈弱碱性;(2)总氮(TN)、总磷(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98、0.062 mg/L,TN的变化趋势与氨氮(NH3-N)基本一致,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各采样点间叶绿素a(Chla)浓度相差较大;(3)5个采样点的水质富营养化状态各有差异,表现为富营养化程度由轻到重分别是:2#水治理B区<3#水治理C区<1#湿地出水口<4#礼乐广场<5#湖区中央香岛,2#样点表现为中营养,其余样点均为富营养;(4)水质富营养化状态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四季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差异不明显(P<0.05);(5)TSIM与DO、pH、TN均有显著正相关(P<0.01),与Chl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P、NH3-N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氮、磷等营养盐所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氮、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对渤公岛某河段水质和细菌总数的监测,以及对其水生植物荇菜、菹草、着生藻的盖度的统计,来分析其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质参数、细菌总数、水生植物盖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实验分析得出:总磷(TP)是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水生植物荇菜吸收氨氮(NH4+-N)的效果比较好,而且促进了细菌的生长;菹草生长时对水体中TP的吸收效果比较好。同时,大量收割衰老菹草也是降低水体营养水平的重要手段。因而研究荇菜、菹草对水体污染的改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而着生藻在生长时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盐,但也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不利于营养盐的分解,抑制了其它水生植物的吸收。因而利用水生植物和藻类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环太湖主要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环太湖31条主要河流入出湖口的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分析了太湖流域4个区内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质(TOM)的含量。结果表明:第2区和第3区的TN,TP和TOM的含量较高;第1区和第4区的较低。各区沉积物中TN,TP和TOM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N-第2区>第3区>第4区>第1区;TP--第2区>第3区>第4区>第1区;TOM-第2区>第4区>第1区>第3区;磷形态中铁铝磷(Fe/Al-P)活性较高,Fe/Al-P-第2区>第4区>第3区>第1区;综合氮磷指标,对太湖重度污染区(太湖的北-西北-西部分)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最大的入湖河道:太滆运河、百渎港、陈东港、漕桥河、直湖港、武进港、官渎港、小溪港、殷村港、洪巷港、茭渎港和乌溪港。以上河流沉积物TN,TP含量均较高(TN>1000 mg/kg、TP>500 mg/kg)。  相似文献   

8.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不同富营养化水体水葫芦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典型旅游区桂林漓江流域入侵植物水葫芦的综合防治与利用。通过不同空间代替时间的取样方法,测定了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域水葫芦茎叶和根中常规营养成分以及茎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TOC、粗脂肪、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碳水化合物成分含量、水葫芦株高、根长、根/总干重、干物质含量、Ca、Mg、Na、Mn、Zn、Fe元素含量均表现为轻度富营养化区>中度富营养化区>重度富营养化区;而TN、TP、TK、粗蛋白、粗灰分成分含量、茎叶/总干重、Cu、Cr、Pb、As、Hg元素含量则表现为重度富营养化区>中度富营养化区>轻度富营养化区。水葫芦生长的环境不同,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相差很大。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越高,入侵植物水葫芦氮、磷、钾元素含量相应也高,水葫芦株高和根系长度与水体中氮、磷浓度密切相关。水葫芦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磷和钾化合物,表现了一定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了解鲥鯸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物种相似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2018年秋季鲥鯸淀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鲥鯸淀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甲藻(Pyrrophyta)6门99种,浮游植物的数量在3.68×107~8.22×107 cells/L,生物量在18.96~200.9 mg/L;各采样点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26~0.52,介于轻度相似和中度相似,相似性较低;优势度分析显示值在0.07~0.31,该水域浮游植物优势度较低,种类较多;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结果分别在4.05~4.82与0.7~0.85,表明该地区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TLI值)表明该地区处于轻度富营养与中度富营养状态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以氮、磷为主的环境因子影响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鲥鯸淀秋季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氮、磷为主的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支流域澎溪河浮游动物的季节性变化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三峡库区北岸最大支流澎溪河中浮游动物与水质状况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于2009年春季(3月)、夏季(7月)在澎溪河流域上游至下游5个河流断面进行采样,对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监测,并应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对水体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使用浮游动物评价水质状况得出的结论与营养水平评价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浮游动物种类及优势度评价得出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轻于基于营养盐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日本沼虾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蒋速飞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554-558
本文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6个地理种群(微山湖、洪泽湖、太湖、龙感湖、洪湖、珠江)的日本沼虾各3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筛选出的18个引物中共检测到201个位点,大小在100~2000bp之间。多态位点141个,多态位点比例70.15%;各种群的多态位点数为30~99不等,多态位点比例为21.13%~55.93%。日本沼虾中国不同地理种群的平均遗传杂合度为0.2446,各种群内平均遗传杂合度为0.1132~0.207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1695~0.2950。日本沼虾6个地理种群的两两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值在0.2116~0.4442之间,种群间总的遗传分化指数Gst0值为0.4858,Nm值在0.6257~1.8628之间,表明日本沼虾种群间已经发生显著或重要分化。同时发现OPX-830bp、OPI-360bp为珠江种群区别于其他种群的特征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洪湖种群与龙感湖种群,洪泽湖种群与微山湖种群分别先聚在一起,再与太湖种群聚类,最后与珠江种群聚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五里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多个生态工程实施后,五里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应用营养状态-综合指数法(TSI-CI),采用2010年12个月份的监测数据,对探索五里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评价。首先,选用Chla、SD、TP和TN 4个指标,用相关加权指数法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再选择物化和生物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计算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五里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7月份最好,8月份最差;以Chla为代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标发生显著增加或降低,并跨越不同的营养分级时,TSI和CI发生显著背离,在其他时间两者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景观格局,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科学管理森林,在3S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利用东洞庭湖区域2006年与2009年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进行森林信息提取并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图,将2期经过栅格化处理的遥感图片导入Fragstas 3.3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选取有代表性的14个森林景观指数,通过2期指数对比,分别从景观结构、形状特征、异质性与多样性3个方面对该区域进行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和针叶林是该区域的主要优势景观类型,其斑块面积大,连通性较好,但形状和分布比较复杂;阔叶林次之;竹林和草地面积最小并呈散点分布,斑块形状和分布复杂程度最低。景观中各个斑块类型分布不均衡,不定性的信息量较大,异质性较低。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景观总体呈现扩展、破碎化和复杂化趋势,应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该区域的森林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4.
南洞庭湖湿地龙虎山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优化洞庭湖湿地典型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充分发挥湿地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多项功能,以南洞庭湖湿地龙虎山林场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依据现代森林生态和森林经理学原理,在现有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的树种隔离程度和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并提出应用角尺度和空间密度指数在分布角度和林木分布密度上分析林分空间分布格局的新方法,克服了传统研究中用角尺度不能确切反映树木个体之间距离的不足。结果表明:南洞庭湖龙虎山林场次生林林分1、2、3、4的混交度分别为0.29、0.43、0.46、0.16,属于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交的过渡类型,树种隔离程度不高,与多次人为干扰有关;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45、0.43、0.7、0.22,其先锋树种生长优势明显;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65、0.47、0.53、0.40,平均空间密度指数为0.65,其值分布在[0.485,0.806]的区间,总体分布格局呈均匀分布向随机分布演替的趋势,接近于近自然的随机分布状况。龙虎山林场次生林群落林分空间结构是洞庭湖湿地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恢复和近自然经营研究的较理想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15.
呼伦湖湿地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呼伦湖湿地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几年在全球气候暖干化趋势的驱动下,有关呼伦湖湿地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从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当前退化现状、湿地水文科学研究成果及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内在机制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1990-2011年以来开展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综述了其研究成果;最后,在现有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继续开展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与气象水文因子关系等3方面的研究目标进行了简述,以期为湿地的监测、预测和气候变化评估等气象业务,湿地的保护、恢复重建、开发利用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明确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为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选择湿润指数、冬春季大于6 m/s大风天数、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冬春)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在ArcGIS支持下生成单因子敏感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叠加功能,对土地沙漠化进行综合评价。按土地沙漠化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5个级别。研究发现,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程度以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为主,分别占研究区域的34.24%、31.73%,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仅占整个流域的17.4%、0.03%。从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来看,青海湖流域中部和环湖地区是土地沙漠化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相对集中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太湖银鱼的种类分布、种群生物学和捕捞量现状,通过抽样调查、生物学测量及基于捕捞日志的捕捞产量统计分析,对太湖银鱼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有3 种银鱼,分别为大银鱼、陈氏短吻银鱼和乔氏短吻银鱼,陈氏短吻银鱼所占比例最高,3 种银鱼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冬季(12月份)生物学测定表明,大银鱼平均体长为102.7~160.8 mm,平均体重3.0~15.4 g;短吻银鱼春群平均体长为69.3~71.6 mm,平均体重为0.9~1.3 g;短吻银鱼秋群平均体长为30.5~44.2 mm,平均体重为0.1~0.2 g; 每100 g 短吻银鱼中春群占62.7%~96%,太湖短吻银鱼以春群为主;2010—2013 年太湖银鱼捕捞量为1185~2052 t,年间变化较大。本研究获得了关于太湖银鱼的最新基础数据,为加强太湖银鱼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滨带优势灌木种群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氮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鄱阳湖滨带主要优势灌木种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含氮量的关系,笔者根据鄱阳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样地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蔓荆子在小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迅速向集群分布过渡;牡荆在大多数尺度下均表现为集群分布。(2)不同类型的样地,蔓荆子和牡荆的聚集强度达到最大时的尺度也各不相同。(3)样地中土壤含氮量随着优势灌木种聚集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地升高。群落中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受生境条件和种群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相互作用的影响,也是种群对生境长期适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