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CN)在我国分布较广,危害较大,对该病的防治主要通过应用化学药剂,但化学药剂对人、畜不安全,对环境污染重[1]。目前,我国对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已有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的主要研究种类和数量、捕食性真菌和机会真菌的作用机制及生防制剂的田间应用、防效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大豆胞囊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常规药剂难以防控,对我国大豆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物防治和作物抗性诱导技术是目前大豆胞囊线虫防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研究了生防药剂"禾力素"的药效及其不同处理方式(叶面喷施和种子包衣处理)对哈尔滨地区不同时期连作大豆产量及胞囊线虫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禾力素两种处理方式均能够有效抑制胞囊线虫生长,减少大豆根系胞囊发生,并对大豆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大幅提高大豆产量,是一种防控大豆胞囊线虫发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3.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寄生真菌对大豆耕作系统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洁  许艳丽  姚钦 《大豆科学》2016,(3):461-467
大豆长期连作以后,随着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的增多,胞囊线虫天敌也在不断积累,逐步形成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真菌作为主要因子,在抑制性土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大豆长期连作对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的影响,以大豆22年定位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分离和鉴定了22年大豆连作、3年大豆连作和22年大豆轮作(小麦-玉米-大豆)土壤和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不同虫态寄生真菌。结果表明:大豆经过22年连作后,厚垣轮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a)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分离数量高于3年连作和22年轮作,其中厚垣轮枝菌的数量最高,每克土中含有1.5×104株,胞囊、卵和J2上分别分离到14,18和8株,显著高于3年连作和轮作。研究结果证明了大豆经过长期连作后,土壤中积累了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而厚垣轮枝菌可能是抑制性土壤中的主要寄生真菌。  相似文献   

4.
Snea253生物种衣剂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防放线菌Snea253菌株发酵液为主,配合其它微生物菌株制备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于播种后30~35 d计数大豆根外胞囊数量、土壤中胞囊数量和根内线虫数量,研究了Snea253生物种衣剂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生物种衣剂A(复配菌株Snea253+Sneb207+元素组合+助剂)在康平和大庆...  相似文献   

5.
大豆胞囊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性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的自然抑制性是存在的,并且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胞囊线虫生态抑制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研究在温室条件下接种真菌后以扰动(土壤过0.5 cm孔筛)为土壤微环境并与无干扰对比,用厚垣轮枝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um)、镰孢菌(Fusarium spp.)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的混合代谢物分别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处理,探讨其对大豆胞囊线虫温室盆栽防效的影响。在接种二龄幼虫(J2)35 d后,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扰动条件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数量降低20.0%~35.9%,胞囊数量降低18.3%~35.0%,卵量降低21.5%~38.5%,根内J2数量降低14.6%~35.3%,其中以4号混合代谢物扰动对大豆胞囊线虫密度降低作用显著;土壤不扰动下,接种混合代谢物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相比,雌虫密度降低19.5%~32.7%,胞囊密度降低19.5%~35.2%,卵量降低21.1%~37.8%,J2数量降低8.0%~27.6%,仅雌虫和根内J2数量与不接种混合代谢物对照差异显著,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调查结果表明:扰动可能会促进植株生长、植株鲜重增加,但与不扰动差异不显著。试验证明:扰动对盆栽大豆胞囊线虫雌虫、胞囊、卵和J2的密度有一定的影响,扰动有增强寄生真菌代谢物对胞囊线虫温室防效效果的趋势,对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密度起到积极作用。真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土壤扰动干扰和真菌代谢物的配合应用会降低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并影响真菌在土壤中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生物制剂禾力素对大豆生长及对根部病害的影响,采用包衣、叶面喷施及纳米富硒包衣3种禾力素处理方式,测定了不同时期各处理对大豆植株生理活性和大豆胞囊线虫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剂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幼苗生长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大豆幼苗的生理活性,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种子包衣处理分别增加了1.53,0.83和0.82 mg·g~(-1);纳米富硒包衣处理分别增加了1.48,0.69和0.26 mg·g~(-1);禾力素叶面喷施处理则分别增加1.14,0.37和0.36 mg·g~(-1)。禾力素不同处理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种子包衣处理防病效果大于纳米富硒包衣处理,大于叶面喷施,其4个生育时期的平均防效为54.77%、33.43%和25.95%。  相似文献   

7.
HND1生物种衣剂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药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厚垣轮枝菌HDQ18活性产物制备的生物种衣剂HND1原液、稀释5×、10×、20×、50×处理大豆胞囊线虫J2.研究其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结果表明:HND1对J2有较高的毒性,其死亡率分别为94.0%、83.3%、61.0%、54.3%、29%.用不同剂量的75% HND1生物种衣剂包衣大豆种子,在大豆出苗1个月后,调杳大豆根系胞囊线虫数量.结果表明:施用HND1种衣剂的3种不同处理的平均防效分别为45.5%、57.5%、60.5%,均好于对照药剂35%多克福种衣剂.对大豆株高和根瘤数等的调查结果表明,HND1种衣剂对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安全.  相似文献   

8.
大豆根瘤内生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辽宁、吉林、山东等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400株大豆根瘤内生细菌,通过测定细菌菌悬液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的影响和对二龄幼虫(J2)的毒性作用,筛选出4株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有强烈抑制性的菌株,1株对J2有一定毒性的菌株.其中r030060、r030121、r030260、r030398对胞囊的孵化相对抑制性分别达62.20%、67.50%、67.50%、58.75%.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微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原理,研发了生物种衣剂SN101,并进行了田间试验,旨在解决大豆胞囊线虫病问题。采用自主筛选的对线虫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巨大芽孢杆菌Sneb482、简单芽孢杆菌Sneb545和费氏中华根瘤菌Sneb183菌株进行多菌株复配,通过对大豆种子发芽能力的检测试验,验证种衣剂的复配比例及对寄主植物的安全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种衣剂SN101对大豆出苗无影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效(46.51%)显著高于商品种衣剂对照(重茬丹,主要成分为BFA生物制剂20%)和空白对照,对大豆株高、产量亦有明显的促生和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艳  陈立杰  段玉玺 《大豆科学》2007,26(2):208-212
研究四种耕作方式(连作、轮作、水田改旱作和撂荒)对大豆苗期胞囊线虫群体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连作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数量显著增加,撂荒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积累数量最少,其次是水改旱和轮作.连作可促进大豆根上和根内胞囊线虫数量显著增加,随连作年限增加,根内胞囊线虫数量也显著增加.轮作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较连作少,但高于水改旱和撂荒,其中在3种轮作方式中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土壤中胞囊数量积累最少,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发生也较少.水改旱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数量都很少.撂荒条件下,根上未发现胞囊线虫,而且根内胞囊线虫发生也很少.大豆种衣剂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或干扰胞囊线虫的孵化与侵染.  相似文献   

11.
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自然衰退土壤中的胞囊线虫卵上分离得到6株厚垣轮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该6株厚垣轮枝菌发酵液原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及对二龄幼虫(J2)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株厚垣轮枝菌的发酵液原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除了菌株E-13的发酵液对J2活性无影响外,其他5株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J2)活性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尤其以E-7和E-8的作用最为明显,J2在作用24h后全部致死。  相似文献   

12.
刘汉起  娄凤君 《大豆科学》1995,14(4):330-333
本课题组对黑龙江省65个市、县土样中存在的孢囊线虫,利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3个市县的孢囊线虫为3号小种,1个县为6号小种,1个县为7号小种,基本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类型与分布,为我省的抗线虫品种选育与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赵晓晖  许艳丽 《大豆科学》2011,30(3):468-470,474
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自然衰退土壤中分离得到3株镰刀菌,F-9-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chwabel),F-2、F-15-尖孢镰孢芬芳变种(F.oxysporum var.red0lens(Wollenw)Gordon).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这3株镰刀菌发酵液原液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豆孢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病土进行换土、施药、冷冻、研磨、加热等处理,研究影响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的的因素。经方差分析换土与其它处理有显著差异,施药、对照、冷冻、研磨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与加热处理有显著差异。所以我们认为鉴定用病土最好用刚开始稳定发病的病圃病土,而且使用次数不宜过多,如果是旧病圃,最好采取换土的方法提高孢囊侵染量。  相似文献   

15.
以辽豆15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测定了不同酸类化合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温室防治效果和对大豆植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化合物中,甲酸和丙酸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率相对较高,对线虫的温室防治效果最好;乙酸和乙二酸次之;柠檬酸和苹果酸对线虫的防效较低。乙二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大豆植株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综合试验结果,确定乙二酸是较为理想的线虫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大豆科学》1998,17(2):172-175
1992-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福建和广东等21个省市保存的3391份栽培大豆和169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7.
大豆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QTL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感大豆胞囊线虫病品种合丰25与抗病品种抗线2号杂交获210个F2代群体,利用150对SSR引物,并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1复合区间法对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其中有多态性SSR标记为67个,占44.67%;以LOD值大于2.0作为QTL存在的阈值,检测到2个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基因相关的QTL:Qscn-1(Satt163~Satt309),Qscn-2(Sat440~Satt148),分别定位在MLG G和MLG I上,且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0.1%和7.6%,与SSR标记Satt309和Satt148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2 cM和5.6 cM。  相似文献   

18.
孙玉秋  许艳丽  李春杰  潘凤娟  张原 《大豆科学》2011,30(2):250-253,258
对采自黑龙江省35个市县112份大豆田土样,采用蔗糖梯度离心法,研究了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分布和种群密度.结果表明:从黑龙江省采集的所有大豆根围土样都检测到了大豆胞囊线虫,各地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不同,每100 g干土中的虫卵量差别大,100 g干土中,嫩江县的大豆胞囊线虫卵量多达30 583个,最少的是抚远县,100 g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