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地区高职自主招生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10年,北京地区高职自主招生改革已走过5年。我们针对北京地区部分高中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入学的在校高职学生及参加自主招生试点的11所高职院校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自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入学方式已得到各方的广泛认可,并且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都有比较稳定的生源基础;目前正在实施的自主招生考核办法和录取标准已得到实践检验,但还需不断根据新形势采取新对策,使之更加科学、规范;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入学的考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较高,学习动力足、进步快,但基础课成绩普遍较差、难点较多,应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入学的考生特点鲜明,管理难度大,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招生体制、分配体制改革和专科层次学制缩短,高校学生由统招统分到既招收统招生,又招收委培生、定向生和自费生。学生一入校就背上经济负担,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追求政治进步方面来;学制缩短后,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少了,党组织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时间也相应地缩短。所有这些都给高校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才能在新时期做好组织培养发展工作,本文提出要突出一个“早”字和狠抓一个“实”字,并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使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与普通高中相当,教育部最近推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新措施。   教育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能力自主确定。从 2001年起,各省 (区、市 )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部门不再单独组织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按照初中毕业生统一升学考试成绩录取学生。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免试入学。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可试行提前招生。有条件的省 (区、市 )可以试行由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一年多次招生。   教育部决定改革跨省…  相似文献   

4.
华南理工大学自主招生题目的开放性、创新性,显示了教育方向的变化。我们要改变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做一个关心时政、有思想、有见解、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河南农业》2013,(8):65-66
2013年全日制普通专科自主招生(单独招生)报名须知学院河南招生代码:62821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自主招生计划数:1000人2招生对象取得当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资格的文、理科及对口考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找到一条人才流向农村的路子,我们从1989年起接受农业部招生分配改革试点项目,为农村生产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专门人才。招收渴望学农,志愿务农的有实践经验的农村青年,采取入学不转户口,纳入国家招生计划,享受统招生同等待遇,毕业后不包分配,回乡多渠道就业的方式,向农村基层输送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以期使他们成为扎根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者、生产者和经营者,通过他们更广泛地组织农民,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更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綦江县是重庆市的贫困县,全县56个乡  相似文献   

7.
刘斌  何伟龙 《吉林农业》2011,(12):273-273
招生工作部门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重点高校可以自主招生,自行考试。普通高校中也有很多艺术、体育、运动训练、高水平、国防生等专业招生考试,招生工作制度监管严重缺失。在这个敏感的字眼下,如何加强制度监管,确保专业招生考试和录取的正常有序,保障广大考生根本权利和利益,招生工作中的制度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背景下,探索完善更加贴合社会发展的多元自主招生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面临的新问题。从我国自主招生制度的发展演进着手,分析新《职业教育法》出台后对高职自主招生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选拔模式,深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合力,从而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的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近年来对口单独招生的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了对口单独招生生源学习成绩的特点。对口招生生源学生必修课成绩与普招生没有明显差别;部分基础课成绩与普招生存在差距;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实践课成绩比普招生有明显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培养计划编制、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国内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实施此项改革措施。以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首批实施大类招生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为例分析改革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大类招生改革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识程度、学生志愿专业与意愿专业有较高的匹配程度、学生入学后的成绩较往年提高明显但生源质量并未有明显提高。通过总结梳理大类招生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大类招生分流制度、完善本科生全员导师制、进一步拓宽大类招生口径以及做好非第一志愿专业录取学生引导及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调查贵州财经大学"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和传统招生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发现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虽优于传统招生模式下的学生,但提升空间很大,进而从提高专业认知、解决学习困难,探讨专业知识、加强相互交流,开展集体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客观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发展等方面提出优化大类招生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各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途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温州师范学院在教育创新大潮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路。通过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推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三个自主"改革,形成重实践强能力的教学理念,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闯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分流方案的科学合理对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国内高校实践的比较,文章总结归纳出专业分流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关键要点构成和实施流程。基于实践经验的剖析,研究发现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中普遍出现学生专业选择错位、教师和学生对大类招生模式缺乏认同、学生专业选择趋从性明显、专业生源质量分化加剧、配套改革跟不上及大类招生改革与"二次转专业"政策缺少衔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林、牧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也是我校的特色专业。我校涉农专业已连续十年招生,人数逐年递增,1994招生185人,1995招生213人,1996招生369人,学生巩固率为99%。农、林、牧三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全体毕业生的70.3%,其中有33%的毕业生拥有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的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家庭项目,7%的毕业生被选为本村的科技副村长。  相似文献   

15.
构建促进高职自主招生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出发,在评价的内容上要重视潜能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开放性评价,评价的方法上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随机性评价,效应性评价,及学生参与评价,构建评价过程的和谐性,统一性,真实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齐晚 《农家参谋》2011,(7):42-42
一、利用"内部指标"行骗。不法分子吹嘘掌握招生计划,声称掌握着高校扩招名额、学校内部指标、自主招生指标等,只要你交钱,即使分数不够也可入学;  相似文献   

17.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学分制背景下的配套制度,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各有利弊.对此借鉴了研究生导师制指导模式的经验,在以大类招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高校中对本科生高、低年级学生应区别对待,建立导师组、班级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指导模式,使学生高效率地达到即定的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校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专业指导、成长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大类班级日常管理与分专业后的班级日常管理,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做好大类招生下高校班主任工作对新形势下学生班级管理、优化教育和管理资源、增进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招收有一定实践经验学生的试点中,为了使所培养的学生能真正地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把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1991年我们与对这项工作有积极要求的石楼县合作,进行“按需招生、县校共管、联合培养”的试验。 这项试验,除了在进一步完善招生组织报名、资格审查以及考试录取等制度方面进行合作外,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按需要确定招生专业,编制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方案 招生县根据当地对开发农业资源优势和发展农业生产所急需人才的需要,以县政府  相似文献   

20.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中职招生制度的改革,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免试入学,致使中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且个体间差异悬殊,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中职的教学和管理也应随之而改变。全面实行分层教学和弹性学分制;改革教学大纲和教材;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标准是当前中职学校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