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基于EDEM及SolidWorks Simulation的清茬单体刀盘轴疲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茬单体作为斜抛式大豆免耕精播机的关键作业部件,其使用寿命对机具的无故障工作时间起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在介绍免耕精播机作业功能及清茬单体结构组成的基础上,应用EDEM对清茬单体刀齿的土壤切削过程进行模拟仿真,获得单组刀齿单程土壤切削载荷数据及全刀齿土壤切削的载荷-时间历程数据;依此,利用Solid Works Simulation对清茬单体刀盘轴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模型最大应力发生在键槽端部,值为119.5 MPa,小于材料45号钢许用应力353.2 MPa,满足强度设计要求;清茬单体恒幅及变幅疲劳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损坏百分比7.15%,生命周期864 h,刀盘轴是安全的,在作业时段内清茬单体刀盘轴损伤是由中低平均应力循环及较小应力幅值所引起的。研究为清茬单体的疲劳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定位在芥菜型油菜A09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对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ZBjuH BAC文库进行PCR步移筛选。共筛选出725个BAC,测定了315个BAC的末端序列,获得564条BAC末端序列,BLAST分析表明这些末端序列对应白菜(Brassica rapa)基因组序列支架45、支架81、支架40,支架134、支架145和支架59的同源区域,构建了芥菜型油菜A09染色体大约6.3 Mb的BAC重叠群,为芥菜型油菜A09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在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对38个以不同工艺加工的茶样为原料制成的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指标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基于综合评价得分(Z)对38个不同工艺进行聚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38个不同加工工艺的原料茶划分为3类,第1类Z<1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好;第2类10≤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一般;第3类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差。将数学评价模型结合工艺处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原料茶的干燥处理对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大豆种子脱粒过程中的损伤机理,首先对大豆种子脱离过程中脱粒钉齿单个子粒碰撞的周期进行了瞬态动力学分析;然后对3种碰撞参数进行混合水平全因子分析;最后建立碰撞过程的理论模型,结合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和理论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靠近撞击部位的种子内部,撞击结束后大豆种子内部有残余应力存在;齿形和撞击截面面积对过程中的最大应力有显著影响;与直齿情况相比弓齿情况下最大应力减小,同时得到随着撞击截面面积的增大最大应力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环境下大麦单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以113个(Nasonijo×泰兴9425)DH系配制226个杂交种构建的永久F_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分别调查参试材料在4个环境下的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单株生物量,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稳定性分析对大麦单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麦杂种F_1各被测性状大多表现中亲优势,超亲优势组合出现率相对较低。各被测性状的杂种优势不仅受自身遗传因素影响,而且受试点生态条件及年度气候条件的影响。杂种优势的稳定性因性状不同而异,千粒重和主穗粒数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单株生物量和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差,仅有2个组合在多环境下表现出稳定的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1—2013年大理州大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以S500为对照,通过比较产量增幅、稳定性参数、变异系数、回归系数和高稳系数分析饲料大麦新品种凤03-39的产量及对环境适应的稳定性。稳定性参数法、变异系数法和高稳系数法分析均显示,与S500相比,凤03-39具有较高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而回归系数法得出凤03-39较S500稳定性较差,可能因为回归系数法对样本容量要求较高,导致其分析结果与其它方法所得结果出现差异,但总体趋势表明凤03-39具有高产性,这有利于该品种在适宜区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环境下大麦株高类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稳定性,以113个(Naso Nijo×泰兴9425)DH系配制226个杂交种构建的永久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调查4个环境下参试材料的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3个株高类性状,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稳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大麦株高类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永久F2群体株高类性状易产生中亲优势,中亲优势组合出现率在50%以上,而超亲优势组合出现率不足30%;大麦株高类性状的表现不仅受基因型的影响,还受试点生态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强中亲优势高稳定性的组合较多,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的强中亲优势高稳定性组合个数分别为27、10、14个,其中2个组合的3个性状同时表现强中亲优势高稳定性;而强超亲优势高稳定性的组合相对较少,株高、穗长和穗下节间长的强超亲优势高稳定性组合个数分别为9、8、11个,其中1个组合的3个性状同时表现强超亲优势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不同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确定应用不同稳定性分析模型在作物品种特性评价中的效果,基于SAS PROC MIXED程序,选取稳定性方差模型、Finlay-Wilkinson回归模型、Eberhart-Russell回归模型、加性主效乘式互作模型(AMMI)和环境方差模型等5种常用稳定性分析模型,对10套不同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种模型都可以得出其对试验数据拟合的信息量指标值、一种品种稳定性序列和品种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这些模型在数据拟合效果、品种稳定性评判和品种均值差异检验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没有一个模型对所有试验资料的拟合效果均最佳,而是与具体分析的试验数据有关.不同稳定性分析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试验数据,模型选择对品种稳定性评价和品种效应差异显著性检验有较大的影响.为提高对作物品种特性评价的准确性, 应针对具体的试验数据,利用Akaike信息量准则选用最佳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棉花地膜平盖育苗的增产效应及其培管特点,以改进目前推广应用的薄膜支架育苗,达到省工降本增收的目的。1983~1984年试验在本所进行。以育苗的不同播期为主要处理,以支架育苗为对照。1983年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稳定性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AMMI模型分析杂交水稻组合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性状稳定性之间及其与性状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基因型和试点效应均达1%显著水平;除有效穗外,其余性状还存在基因型与试点的互作效应,且以千粒重表现最稳定。产量稳定性与结实率稳定性间、每穗粒数的稳定性分别与千粒重和结实率的稳定性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的稳定性值与千粒重之间、结实率稳定性值与结实率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就高产稳产杂交稻的性状综合改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多种不同工艺加工的茶叶样品,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汤色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的指标中,选取4个主要指标,构建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基于综合评价得分,对上述茶叶加工进行聚类。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38种不同加工工艺获得的茶叶分为3类,第一类综合评价得分在10以下,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好:第二类综合评价得分在10-20之间,茶饮料汤色稳定性一般;第三类综合评价得分在20以上,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差。经对比分析,茶叶的干燥处理是影响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GGE-biplot的大豆根瘤菌抗逆性资源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评价大豆根瘤菌在干旱及酸碱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采用GGE双标图对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分离、鉴定、纯化的7个大豆根瘤菌菌株分别进行耐旱性、耐酸碱性能力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加,菌株生长量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GGE双标图分析表明,耐旱性强且稳定性较好的菌株为111-1;供试菌株在耐酸碱性上均有较大优势,菌株在pH3.0和pH12.0的环境条件下均能缓慢生长,并且均在pH9.0的环境条件下生长量最大。GGE双标图分析得出,耐酸性强且稳定性较好的菌株为112-2,耐碱性强且稳定性较好的菌株为111-3。该结果对适于黑龙江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大豆根瘤菌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稳定内参基因分析六点始叶螨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EsSOD的表达量,本研究采用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和RefFinder软件分析6个候选内参基因actingapdh、rpl13、α-tub、β-tub18sRNA在六点始叶螨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和雌成螨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根据geNorm软件分析得出6个候选内参引物的稳定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actin>β-tub>rpl13>α-tub>gapdh>18sRNA;根据NormFinder软件分析得出的稳定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rpl13>β-tub>actin>α-tub>18sRNA>gapdh;根据BestKeeper软件分析得出的稳定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β-tub>rpl13> actin>gapdh>α-tub>18sRNA;最终根据RefFinder软件的综合分析结果,actinβ-tub是稳定性最佳的2个内参引物。分别以actinβ-tub为内参进行EsSOD基因表达量的RT-qPCR分析,结果表明,与取食感螨橡胶树种质‘IAN2904’后EsSOD表达量相比,不同龄期六点始叶螨取食抗螨橡胶树种质‘IRCI12’后EsSOD表达量均降低。本研究获得了可用于六点始叶螨EsSOD表达量分析的稳定内参引物,为橡胶树种质抗螨性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AMMI模型在小麦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AMM I模型在小麦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利用AMM I模型对2002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AMM I模型优于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AMM I模型中的极显著和显著项能分别解释产量、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92.6%、76.6%、80.1%、76.4%、68.4%和72.9%的交互作用平方和。AMM I模型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Di可以分析产量性状在不同地点下的稳定性。稳定性Di值分析表明,品系和环境的变化均能对穗粒数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而品系的变化对生育期影响较小,地点对株高的影响也较小;千粒重不稳定的品系更易检测出产量的不稳定性;有效穗差异大的地点,其对产量的鉴别力相对较弱;而穗粒数变化大的地点,则对产量的鉴别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茶叶儿茶素具有多种保健和药理功效,在食品、医药、饲料、日用化工品等行业成为开发热点,对儿茶素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儿茶素稳定性较差,影响其功效的发挥。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温度、p H值、金属离子及光照等方面对儿茶素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利用β-环糊精包埋、制成儿茶素微胶囊、添加抗坏血酸等提高儿茶素稳定性的方法,旨在为茶叶儿茶素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2006~2007年度福建省春花生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花生品种莆花1号和泉花10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莆花1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优于对照品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对辽宁省5个主要玉米品种于2010-2011年不同地点试验产量结果进行分析,利用AMMI模型检验各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先玉335的平均产量最高,丰产性和稳定性也最高;丹玉39丰产性较高,但稳定性却较差,沈玉21与之趋势相同;郑单958和辽单565丰产性均较差,但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盐粳13号的特征特性及稳产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水稻新品种盐粳13号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2012年江苏省迟熟中粳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对盐粳13号、镇稻14(CK1)、淮稻9号(CK2)的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等方面分别进行丰产性能、稳定性和适应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粳13号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且适应种植范围广。  相似文献   

19.
以黄旦、福鼎大白茶、肉桂、毛蟹、铁观音鲜叶为原料,对其驻芽一、二、三叶进行力学特性及粗纤维含量的测定,研究表明,茶树嫩梢的弹性模量在4 158.88~14 849.11 kPa,最大应力在870.00~1 842.97 kPa,断裂应力在673.33~1 639.62 kPa,叶位对弹性模量、最大应力与断裂应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小排序为:三叶>二叶>一叶。茶树嫩梢最大力点应变在10.61%~18.36%,断裂应变在12.19%~26.95%,叶位对最大应力与断裂应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小排序为:三叶>二叶>一叶,不同品种有所差异。茶树嫩梢力学参数为茶叶加工机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茶树嫩梢力学特性与粗纤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旦、福鼎大白茶、肉桂、毛蟹、铁观音鲜叶为原料,对其驻芽一、二、三叶进行力学特性及粗纤维含量的测定,研究表明,茶树嫩梢的弹性模量在4 158.88~14 849.11 kPa,最大应力在870.00~1 842.97 kPa,断裂应力在673.33~1 639.62 kPa,叶位对弹性模量、最大应力与断裂应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小排序为:三叶>二叶>一叶.茶树嫩梢最大力点应变在10.61%~18.36%,断裂应变在12.19%~26.95%,叶位对最大应力与断裂应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大小排序为:三叶>二叶>一叶,不同品种有所差异.茶树嫩梢力学参数为茶叶加工机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