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对土地退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年新疆南疆农户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南疆土地退化的棉农生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农的文化程度、现有的棉花种植规模、作物种植模式、化肥的施用、地膜的残留、农业科技的培训与推广等因素对南疆棉田土地退化有显著影响.对此提出加大对棉农的教育与培训力度、优化棉花种植规模与模式、合理进行农资投入等措施以有效防治南疆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2.
土地退化是青藏高原严重的渐发性自然灾害之一.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江河源头区、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在分析该区土地退化态势的基础上,利用区位指数法探讨了土地退化的基本格局.目前该区形成了以沙化型退化、黑土滩型退化和鼠害型退化为主导,其他类型(冻融侵蚀型退化、毒杂草型退化、虫害型退化、盐碱型退化及水力侵蚀、风力侵蚀等)发育不等的土壤退化体系,具有退化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程度的严重性、发展的快速性、危害的长期性、影响的深远性.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土地退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了极重度退化区(玛多、达日县)、重度退化区(曲麻莱、称多、玉树、同德、泽库、班玛县)、中度退化区(治多、杂多、囊谦、兴海、玛沁、甘德、久治、河南县)和轻度退化区(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4个土地退化等级区域.  相似文献   

3.
伊犁河流域土地退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疆的土地退化类及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与总结,运用GIS、RS、GPS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伊犁河流域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现状,并提出了伊犁河流域退化土地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疆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中国乃至世界防治土地退化的重点地区之一。文章结合新疆土地退化的特点,借助已有的观测资料及土地退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一套包括农田指标和非农田指标在内的新疆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评分法和Fuzzy量化法,对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级评分。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预测和评价新疆地区土地退化演变趋势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中国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土地退化治理已成为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及"3S"技术而研建的新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土地退化),具有集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分析、决策、输人输出于一体的综合集成功能,可实现土地退化信息的综合管理、统一发布、直观浏览等,有望成为新疆土地退化防治管理的有力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退化土地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1987年5月7日和1998年5月5日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以及2005年4月13日中巴资源卫星影像数据,对遥感影像进行图像预处理.根据各地类光谱特征,以决策树分类方法剔除非盐碱地类信息,构建土地退化指数模型,获取研究区土地退化等级分布信息并分析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5年,研究区重度退化土地比例由12.7%增加为20.5%;中度退化土地由39.5%降至18.2%;轻度退化土地等级由17.7%上升为40.2%;无退化土地则由30.1%下降为21.1%,总体呈现为重-轻-重的动态变化趋势.提出滨海盐碱土地信息遥感提取技术方法,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广义归纳法和软系统归纳集成法,按照土地退化评价的有关概念和相关领域,收集已有的观测资料、国内外有关土地退化研究和土地退化评价研究相关文献资料,通过认真分析搜集土地退化评价指标。聘请新疆从事土地退化研究的专家及新疆省林业厅有关官员11人组成专家咨询组,对已收集到的指标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确定土地退化评价预选指标集。采用德尔菲法对预选指标集进行3轮咨询、改进,最终确定适合新疆土地退化评价的指标体系由2个A级指标、4/bB级指标和22个C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8.
定义了土地退化的概念,总结了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的历史和方法,最后概述了土地退化的监测和退化土地恢复重建领域的研究进展 。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基础,但道路建设势必对沿线的土壤、植被、大气和水环境造成一系列影响。本研究拟从道路工程毁损土地的退化特征,探讨其土地退化机制与环境效应,为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为道路工程毁损土地的物理性退化研究结果。以川藏公路为例,沿线选点3处,并设置对照,从土壤剖面,土壤物理性上研究毁损土地退化特征。结果表明:道路毁损土地的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差、大孔隙较少、土壤结构破坏,土体紧实,质地粘重,土壤的通透性、保肥保水功能弱等问题,并初步提出了一些毁损土地退化修复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煤矿区土地退化成因分析及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全国产煤最多的山西省各类煤矿土地退化的现状和类型进行全面调查,认为不同作业方式是影响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在研究煤矿区土地退化的成因、程度、范围及其影响的基础上,针对煤矿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行政管理方式,从政策和技术等层面上提出了矿区生态恢复的策略和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盐碱土改良措施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盐碱土面积大,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且普遍存在土地退化现象,潜在和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此盐碱土改良研究也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该文在总结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物理、化学、水利工程、农业、生物措施等方面系统总结了盐碱土的改良技术。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宁夏地区的土地退化现状,并从3个方面包括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水土流失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对策,以期为解决宁夏市土地退化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设施农用地是高强度土地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持续、单一、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明显影响。该研究从水环境、土壤环境、区域气候等3个方面对设施农用地扩张带来的环境效应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对设施农用地扩张的环境效应研究重视不够。研究成果分散、研究视角单一,缺少综合性研究。今后应加强研究设施农用地扩张的水文水环境效应研究;在土壤环境效应研究方面,应提高采样的深度,分析设施农用地长期使用所引发的土壤环境风险,分析设施农用地内部不同用地方式和类型所引起的土壤养分和金属离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加强设施农用地扩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重点加强设施农用地的增温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4.
系统认识区域土壤重金属问题,可为土壤环境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以北京市土壤重金属研究中文文献为基础,利用知识图谱和传统文献综述法相结合的方式,可视化地展示了北京市土壤重金属研究现状及结构特点,其次,按照PSR框架,从城市用地系统、农业用地系统和工矿用地系统3个方面对文献知识进行了初步挖掘和梳理,并进一步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1)北京市土壤重金属研究可划分为大尺度基础性调查阶段(1990年之前),小尺度针对性研究阶段(1991年—2000年)以及研究全面开展阶段(2001年之后);陈同斌、王纪华、季宏兵、孙丹峰等团队是主要研究团队,为北京市土壤重金属风险管理提供了大量数据和方法支持;2)土壤重金属累积状态与产业结构布局、土地利用方式等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累积特点,污染风险整体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治污减排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京市土壤重金属累积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陕西黄河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以陕西黄河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比较,研究了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异规律。[结果]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河湿地从河滩湿地、开垦湿地(农田)到因盐碱化最终废弃后的退化过程中,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的平均值分别为1.474、1.522、1.593 g/cm3。土壤变得更紧实;土壤孔隙状况(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的各项指标也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所降低,其中毛管孔隙和总孔隙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达到极显著水平,非毛管孔隙也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孔隙度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加剧了土壤的退化;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与湿地土壤相比,开垦湿地(农田)和废弃盐碱地的最大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5.7%和22.3%。毛管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0.2%和19.4%。最小持水量平均值分别减少了6.1%和22.2%;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河滩湿地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均优于开垦湿地(农田)和废弃盐碱地,与河滩湿地相比,开垦湿地(农田)和盐碱化荒地总土壤蓄水能力分别降低了12.4%和15.2%。总的排水能力分别降低了2.7%和15.9%。[结论]采取合理措施安排湿地周边集体林地、农田及湿地资源开发关系对黄河湿地保护区涵养水源,调节水分循环和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化草原5种不同利用方式:放牧草原、围栏草原、旱田、新开水田、老水田,分析测定了土壤的主要养分,并利用土壤质量指数法(QI)和土壤退化指数法(DI)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这5种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肥力退化指数.结果表明:放牧草原QI值为22.56%、围栏草原66.56%、旱田11.90%、新水田77.11%、老水田82.34%;以放牧草原为基准其退化指数显示:旱田为负值,其他利用方式均为正值,水田和围栏草原值较高.结果均揭示水田和围栏草原土壤肥力质量较高,而放牧草原和旱田土壤肥力质量较低,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材料及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针对中国土地出现的土墒地力条件退化的具体原因,研究以环境友好的层状硅酸盐为基料、秸秆还田为手段的土墒生态修复材料及配套技术,并对9个省区26个物种48个品种的退化耕地、板结地、盐碱地进行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该土墒生态修复材料及配套技术环境友好,从配方、工艺制造、应用配套技术均生态环保,没有任何对造成土地二次污染的隐患;该材料及配套技术以修复土地土墒条件(水、肥、期、热、生)的良性平衡,建立稳定的循环圈核心,实现粮食增产。[结论]该土墒生态修复材料及配套技术原材料分布广泛、价格低廉,其中部分原材料是现在还在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该材料及配套技术的实施,是一个环保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8.
土壤保持耕作——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农业活动对全球变化以及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而导致全球性土壤保持需求的迫切性增加出发,追踪了国外土壤保持耕作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动态;对中国该领域研究发展现状和研究水平,从时间、深度、方法、生产应用等方面与国外进行了比较分析。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和耕地退化严重的农业大国,而从全球统计数字来看,中国土壤保持耕作面积目前仅占全球保持耕作面积的0.2%,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1%, 其现状与中国耕地资源和环境的继续退化以及对土壤保持耕作需求的增加极不相符。加强中国土壤保持耕作系统研究和土壤保持耕作"节能固碳"长期建设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变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鉴于中国土壤保持耕作领域研究和发展所存在的不足和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以及该领域研究涉及到复杂的农业系统"耕作管理-生物过程-环境变化"相互作用及其系统能流-碳流循环过程,尤其农业生态系统碳汇/源估量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等科学问题,有必要运用综合的系统性研究分析方法,借助国外长期试验和理论研究经验,以及系统模型模拟研究手段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加速提升中国土壤保持耕作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水平,为实现碳汇/源科学调控管理、减缓农业对温室效应贡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植被系统退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在贵州花江喀斯特地区,按照植被退化程度的不同,对森林、灌丛、荒草地3种类型分别进行采样,筛选适合的土壤质量指标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随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退化,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毛管孔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环境向旱生、贫瘠方向演变。以喀斯特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养分、土壤物理性质等指标定量评判土壤质量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致分为3个等级。[结论]植被退化度越高,土壤质量退化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坡耕地植被恢复中生态经济型植物篱应用及其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水土频繁流失、土壤严重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植物篱研究在我国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植物篱不仅具有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防止土壤退化的功能,而且在提高作物产量、发展蚕桑、饲养牲畜、供给薪柴等方面也同样具有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就植物篱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回顾和总结,同时对其展望做了些简单讨论和建议,目的皆在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今后植物篱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