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蟹细菌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04年对安徽省巢湖市境内8个乡镇的1300 hm2池塘、稻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主要出现“颤抖”、“黑鳃”、“肝腺糊化”、“腹水”和“烂肢或腐壳”等5种常见病症;从患病蟹体内分离、鉴定出嗜水气单胞菌、粪产碱菌、少动假单胞菌、反硝化产碱菌、产吲哚黄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7株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在我省养殖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红腿病”病害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目前,对中国对虾“红腿病”病因的研究已有报道,而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患此病的病例尚少,尚未见有研究报道。1988年8—9月间,厦门同安西柯乡一带,发现长毛对虾“红腿病”流行,病害发生时对虾体长约7—10厘米,患病对虾食欲减少,活动力减弱,尾扇、游泳足、步足变红、鳃部变黄,镜检下鳃丝上有明显黄褐斑点,血淋巴液可见大量运动活泼杆菌。为此,我们对病虾进行细菌分离,研究了分离菌的病原性、可复现性及生物学特性。并探讨了病原菌的分类学位置,以期对长毛对虾“红腿病”有一概括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以异养硝化菌——嗜碱假单胞菌AD-28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子试验测定好氧条件下碳源、碳氮比、温度、pH、溶解氧、初始氮质量浓度及盐度等不同因素对嗜碱假单胞菌AD-28生长及氨氮去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用于嗜碱假单胞菌AD-28生长和氨氮去除的最佳条件为:碳源柠檬酸钠、丁二酸钠、乙酸钠,碳氮比20,温度25~35℃,pH 6.0,转速120r/min;在最佳条件下,嗜碱假单胞菌AD-28对初始质量浓度为20~160mg/L的氨氮去除率在24h内达95%以上。嗜碱假单胞菌AD-28能直接以氨氮为底物进行高效的硝化作用,并能耐受较低的温度(15℃)和较高的盐度(NaCl质量浓度为50g/L),在调节养殖水体水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高活性光合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分别从海滩污泥,高产虾池底泥和养虾消化道分离得到红螺菌光合细菌。经紫外线诱变和试验优选出高产、高活、耐药的菌株4株,分别为英腹红假单胞菌,沼泽红假单胞菌,胶质红假单胞菌和嗜酸红假单胞菌,作为生产用菌种。单因子试验表明,NH4-N去除率达52%以上。经简易培养的生产菌液,在1993年对虾育苗生产中,变态率达79.8%,成活率达75%,在对虾养殖中,提高溶解氧2.08mg/L以上,明显改善水环境,  相似文献   

5.
三种光合细菌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长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宁宇  来琦芳 《海洋渔业》2004,26(3):199-204
本试验以光合细菌中的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haeroides)、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a)为试验对象,分别比较三株光合细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生态环境下的生长差异。试验结果表明:①球形红假单胞菌为广盐性菌种,荚膜红假单胞菌适宜在高盐度水中生长,沼泽红假单胞菌则适宜在低盐度水中生长。②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受pH影响较大,适宜在培养基初始pH值较低的水中生长,随着pH的升高,生长速度下降;球形红假单胞菌和荚膜红假单胞菌则适宜在各种pH水环境中生长。③三种光合细菌相对适宜在25~30℃之间生长。因此在盐碱地水产养殖过程中,对于高pH、高碳酸盐碱度的盐碱水质中可选用荚膜红假单胞菌,而在离子比例失调和水型复杂的盐碱水质可选用广盐性的球形红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牛蛙红腿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成钰 ( 1964 -) ,男 ,江西南昌人 ,南昌大学生物系副教授 ,硕士 ,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红腿病是牛蛙养殖过程中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 ,该病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 ,典型病症为头腹部和腿内侧皮肤出现红点、红斑、肿胀 ,部分蛙趾指充血或溃烂 ,不活跃 ,不吃食。剖检可见腹腔有腹水 ,肝、脾、肾肿大 ,肠内空虚 ,出血发炎。自Emerson等首次定名红腿病以来[1] ,已从蛙中分离到气单胞菌、粪产碱菌、假单胞菌等几种细菌[2~ 4 ] 。Glorioso等认为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可能是其主要病原体 ,病毒、真…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对虾病原菌(普通变形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兵  纪伟尚  徐怀恕 《水产学报》1992,16(2):130-136
1989年9月青岛崂山区上马镇养虾场部分虾池中流行红腿病。自垂死病虾体内分离出多株细菌,其中二株经感染健康成虾得到与病虾相同症状,证明所分离菌是对虾红腿病病原菌。经 63项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tus oulgaris Hauser)。中国对虾养成期红腿病系由条件致病菌所致,其作用部位在对虾血淋巴并引起血淋巴混浊、变稀、凝固能力下降。该病的实质是由于细菌侵入对虾循环系统而导致的败血症。  相似文献   

8.
用黄杆菌、温和气单胞菌、不动杆菌、产碱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及其5种混合细菌人工感染健康的三角帆蚌,切取病蚌肝脏、肠道、鳃和斧足等主要器官的组织,采用美蓝染色法进行细菌涂片和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试验表明:感染温和气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和5种混合细菌的病蚌组织切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不同,尤其是肝脏、肠道和鳃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铜绿假单胞菌YY24硝化、反硝化功能基因及催化过程,分别对关键酶基因(amoA、napA、narG、nirK、nirS、cnorB、qnorB、nosZ、nifH)进行PCR扩增、鉴定及测序,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目的基因片段。研究结果表明,amoA基因为铜绿假单胞菌YY24硝化关键酶氨单加氧酶的编码基因;铜绿假单胞菌YY24存在膜结合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的类型为细胞色素cd1型亚硝酸盐还原酶nirS;铜绿假单胞菌YY24存在一氧化氮还原酶norB,能够将NO催化转化为N2O,其基因类型为qnorB;铜绿假单胞菌YY24中存在nosZ基因。  相似文献   

10.
长毛对虾“红腿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常见的病害的防治已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从1987年以来,我们调查了福建沿海养殖场的对虾病害,发现由弧菌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流行病,死亡率高、造成经济损失大。有关养殖对虾弧菌病的研究,国外虽有过一些报道,但主要集中于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的研究上。近年来,我国养殖对虾弧菌病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证实了溶藻性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能引起对虾的流行性弧菌病。最近郑国兴等报告鳗弧菌是中国对虾“红腿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以玉米芯同时作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人工强化生物反应器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pp.)循环养殖废水的脱氮效果,并对新型反应器脱氮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强化挂膜方式可明显缩短装置的启动时间,新型脱氮装置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氨氮可从(8.00±2.22)mg·L~(-1)降至3.50 mg·L~(-1),硝酸盐可从(31.50±1.57)mg·L~(-1)降至0.5 mg·L~(-1),较好地实现了高溶氧养殖废水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总氮去除率达85%以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人工富集培养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均较为成功,随着装置运行时间的延长,玉米芯表面生物膜菌群也随之发生变化,参与脱氮的硝化细菌菌属主要由亚硝酸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酸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酸球菌属(Nitrosococcus)3个属组成;丰度最大的反硝化菌属为产碱菌属(Alcaligenes)、副球菌属(Para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相似文献   

12.
对虾红腿病又叫对虾红胃病,是由孤菌引起的,病虾附肢变红,游泳足最为明显。病情严重时胃壁呈红色,肝区呈橙黄色。用显微镜检查见患部的红色素细胞扩张,鳃丝末端具大量的短杆菌(即孤菌)活动,水中  相似文献   

13.
《科学养鱼》2004,(1):73-73
微生态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益生素”等,常见产品主要由硝化和反硝化菌﹑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双岐杆菌﹑假单胞菌﹑酵母菌﹑粪链球菌﹑噬菌蛭弧菌等菌株组成,从广泛意义上说,还应包括真菌﹑藻类及其代谢产物等。一、微生态制剂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4.
河蟹细菌性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稻田养殖环境下发生的一例河蟹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结果表明 ,本例河蟹颤抖病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和反硝化产碱菌 (Alcaligenesdenitrificans)混合感染引起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细菌均对喹诺酮类、氯霉素和中草药中的黄连、黄芩、大黄、地锦草、五倍子、薄荷、大青叶、板兰根等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5.
防治中国对虾红腿病药物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红腿病”用药物防治能控制病情的发展与蔓延.筛选在虾体内残留量少,防效高的药物时。中草药饵防治对虾”红腿病”也有良好的疗效.药饵中加入矫味增效剂遮蔽异味后,病虾对所投药饵主动抱食,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渔用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 capsulata)商品保存技术,首先对实验室选育保存的高效荚膜红假单胞菌(菌种NC01)进行菌种扩大培养,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的保存温度、菌液pH值、包装桶规格、透光度、颜色对渔用荚膜红假单胞菌商品保存期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在菌液中添加保护剂后的保存效果。结果显示,在商品菌液中添加0.5g/L维生素C,调节菌液pH值7.0,采用5L透光度2 500lx的绿色塑料桶包装,在温度25℃下保存效果最好。应用最适宜保存技术保存渔用荚膜红假单胞菌商品两个月,菌液的有效活菌数≥2.76×109个/mL,比普通保存技术提高了67.27%,两者差异显著(P0.05),为渔用荚膜红假单胞菌商品的保存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保存技术。  相似文献   

17.
白鲢出血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出血病的白鲢体内分离出两株细菌(编号为水_1、水_2),分别感染健康白鲢,人工复制白鲢出血病获得成功。对这两株细菌进行形态、营养需求、生长特性、以及生化反应等观察,作者认为,水_1菌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水_2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前者隶属于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后者隶属于孤菌科(Vibrionaceae)。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近几年在对虾养成生产中先后在中国对虾、长毛对虾、草虾(斑节对虾)都暴发蔓延红腿病等病害。养虾生产实践说明,在养殖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抗高温对虾品种并不具有抗弧菌的特别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法,自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分离得到5株细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硝化功能和氨氮去除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5株细菌分别为门多萨假单胞菌、嗜胺甲基杆菌、放射根瘤菌、施氏假单胞菌和氧化微杆菌。对其净化效果进行验证可知,门多萨假单胞菌和施氏假单胞菌对氨氮的去除率超过85%,分别为88.83%和91.73%;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超过90%,分别为95.08%和97.39%;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超过90%,分别为90.49%和91.22%。以上两种菌株有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去除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南美白对虾"红体病"是因患病对虾出现红体症状而命名的一类疾病。2014年6月在上海市南汇芦潮港附近南美白对虾养殖场发生了一起大面积的由细菌引发的红体病,现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借鉴和参考。一、细菌性红体病病因红体病病原菌主要有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哈氏弧菌、霍乱弧菌、气单细菌和假单胞菌等,均为革兰氏染色阴性菌。通常情况下在水体和虾体外均存在一定数量致病菌,但不会对虾体造成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