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9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7篇
  29篇
综合类   244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185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研究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区植被覆被变化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旨在为该区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2000—2018年MODIS/NDVI数据为基础,结合时序内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数据,运用趋势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叠加与通径分析方法,总结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环境要素对绿洲区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 ①2000—2018年塔里北缘绿洲不同植被类型总体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增长速率为0.033/10 a;植被覆盖类型的增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栽培植物、灌丛、阔叶林、草甸、荒漠、草原、湿地、针叶林和高山植被;②在气象因素中,气温与绿洲区植被主要呈负相关,负相关区域面积占绿洲区72.15%。③在人为环境要素中,林业总产值和牧业总产值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控因子。[结论] 在所选环境要素中,气温对NDVI的综合作用最强,林业总产值次之,牧业总产值对NDVI作用较弱。剩余通径系数为0.26,说明还有部分因素对NDVI增加有较明显的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初步探讨苦楝对捻转血矛线虫的作用,本试验通过观察苦楝提取物对虫卵和幼虫活性及形态变化的影响,评估其对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活性,以期为家畜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及植物驱虫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试验对苦楝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设置5个浓度(25、12.5、6.25、3.125、1.562 mg/mL)进行虫卵孵化试验和幼虫活性试验,对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的虫卵及幼虫进行计数,并观察药物作用后虫卵和幼虫的孵化状态及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孵育的虫卵和幼虫活力良好,苦楝提取物作用48 h后,虫卵呈未孵化、半孵化状态,发育至桑葚期、蝌蚪期及幼虫期死亡,并且各浓度苦楝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虫卵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在浓度25 mg/mL时,对虫卵孵化的抑制率高达98.2%,在12.5 mg/mL时,苦楝子醇提物对虫卵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苦楝皮醇提取物(P<0.01)。苦楝子提取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效果较差,在50 mg/mL时对幼虫有较高致死率(82.6%)。苦楝皮水提取物在浓度为50 mg/mL时对幼虫的致死效果尤为突出,幼虫死亡率为97.0%,死亡的幼虫呈"直线型"或"弓型"。经方差分析,在12.5~50 mg/mL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苦楝水提取物之间的致死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同浓度苦楝醇提取物对幼虫的致死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综上所述,苦楝提取物对体外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和感染性三期幼虫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5 mg/mL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50 mg/mL苦楝皮水提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3.
旨在分析并预测细粒棘球绦虫锌指蛋白(Echinococcus granulosus zinc finger peotein,Eg-ZFP)结构、功能及其在细粒棘球绦虫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预测其在细粒棘球绦虫防治中潜在的作用。通过对前期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rotoscolex,PSC)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中Unigene进行筛选,克隆Eg-ZFP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分析Eg-ZFP在原头蚴及成虫中的表达特征,利用全量组织原位杂交(Whole mount in situ hybridization,WISH)检测该蛋白mRNA在原头蚴和成虫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Eg-ZFP基因的CDS序列长852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852bp),编码283个氨基酸,预测表明Eg-ZFP分子质量大小及等电点为31.6ku和8.89;qPCR检测发现,Eg-ZFP在原头蚴及成虫阶段均有表达,且在成虫阶段表达量高;全量组织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表明,Eg-ZFP mRNA在原头蚴及成虫中分布广泛,且在成虫的生殖系统中丰度较高,提示Eg-ZFP与虫体生殖发育有关。结果表明Eg-ZFP在细粒棘球绦虫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Eg-ZFP在E.granulosus防治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介绍了该模式的优势,提出了增强其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为推进新时期食品类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灵丘苦荞壳干燥粉末为试材,利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对苦荞壳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不同乙醇浓度、时间、液固比、功率4因素,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以叔丁基对苯二酚为对照品,采用DPPH法研究不同方法苦荞壳黄酮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苦荞壳总黄酮的最佳微波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7.54%、微波时间41.09s、液固比65.4∶1mL/g、微波功率264.16W,总黄酮得率实测值为1.9800%,预测值为2.004%;苦荞壳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不同方法提取液在对DPPH的清除率为50%时,苦荞壳黄酮浓度为0.96μg/mL(超声波法)、1.40μg/mL(微波法)、1.27μg/mL(索氏法),而叔丁基对苯二酚的浓度为2.40μg/mL(CK),试验表明苦荞壳黄酮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计比较试验,监测使用EM菌的刺参养殖池与未使用的池塘水质和刺参生长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EM菌的使用可使水体溶解氧上升,氨氮含量下降,并使刺参均重增加30%以上。原因可能是EM菌通过菌体代谢,改善水体环境,使其更加适合刺参生长;EM菌随水进入刺参体内后,提高体内各种酶活性,增强了刺参的抗病力,加快了刺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金叶复叶槭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金叶复叶槭的生物学特性,并总结了其实生苗、嫁接苗、移植苗的苗木繁育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稻田生态系统视点,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退化性及其与渔池复合的可能性与实践性。开展了稻田稻-虾与鳜-鱼轮作模式试验,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天然中草药不同组方对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效果,试验将健康黄羽肉鸡270只平均分为3组,每组90只,每组分为两个试验组(第1组、第2组)和一个对照组(第3组),试验组分别利用不同配方(配方Ⅰ、Ⅱ)的中药汤剂对其进行预防试验,而对照组利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进行预防试验,主要考察肉鸡的发病率;取自然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黄羽肉鸡270只,分别按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不同程度将肉鸡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三类,每类各90只,每组分为两个试验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和一个对照组,试验组分别利用不同配方的中药汤剂对其进行治疗试验,而对照组利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进行治疗试验,主要考察治愈率及病死率。结果表明:复方中草药汤剂对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在预防试验期内,黄羽肉鸡的发病率低于17%;在治疗试验期内,病死率低于25%,治愈率最高可达到93%。说明天然中草药具有扶正祛邪、消毒解毒、清热祛湿、凉血消肿等作用,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奎屯地区奶牛球虫感染与流行现状,试验选取奎屯不同地区的5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对2~3月龄、6月龄、1~2岁、5~6岁的牛直肠采集粪便共290份进行球虫检测。结果发现被检5个规模化奶牛场均存在球虫感染,感染率最高为58.14%;共检出8种艾美耳属球虫,分别是牛艾美耳球虫(Eimeriabovis)(8.62%)、邱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zuernii)(9.31%)、椭圆艾美耳球虫(Eimeria ellipsoidalli)(11.03%)、柱状艾美耳球虫(Eimeria cylindrce)(5.86%)、阿拉巴艾美耳球虫(Eimeria alabamensis)(4.13%)、亚球艾美耳球虫(Eimeria subspherica)(9.31%)、奥博艾美耳球虫(Eimeria auburnensis)(5.17%)、加拿大艾美耳球虫(Eimeria canadensis)(3.44%),且优势虫种为椭圆艾美耳球虫(Eimeria ellipsoidalli)、邱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zuernii)、亚球艾美耳球虫(Eimeriasubspherica)、牛艾美耳球虫(Eimeriabov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