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中籼稻长秧龄移栽的分蘖成穗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籼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穴插苗数和水肥管理模式下长秧龄水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以及不同叶位与等级分蘖对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秧龄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多,且在65d秧龄下不同水肥管理模式的分蘖能力强弱表现为干湿交替模式旱种模式淹灌模式;同时,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的各级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高于双苗。长秧龄水稻不同等级茎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1次2次主茎3次;不同等级茎蘖对长秧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整体上,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1次2次主茎,结实率则是1次主茎2次。长秧龄水稻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1~9叶位,2次分蘖1~2和7~8叶位;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2和7~9叶位,2次分蘖1~3和7~8叶位;对产量贡献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6~9叶位,2次分蘖1~2和7叶位;总体上,长秧龄水稻的优势分蘖叶位是1~2和7~9叶位,它们对产量的贡献之和达到了68.95%。延长秧龄,产量随之降低,但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仍然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的秧龄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秧龄适应性广,30~50 d秧龄移栽,都能获得较高产量。秧龄以30~40 d为宜,30 d最佳,随着秧龄增大,生育期逐渐延长,分蘖力下降,无效分蘖增加,有效穗减少,穗型变小,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对30、38 d两个秧龄水稻喷施立丰灵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d秧龄大田植株喷施立丰灵后有重塑株型、基部节间明显地缩短和增粗,增强了基部强度和抗倒能力,达到抗倒增产目的;而38 d秧龄大田植株喷施立丰灵能有效控制老秧易抽长叶和盖顶致倒,还能促发分蘖,促进了部分中小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和产量.可增产43.5~62.5 kg/667m2,增幅达8.1%~17.2%.  相似文献   

4.
通过品种、秧龄、基本苗、密度等栽培因子对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秧龄对两系杂交粳稻产量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秧龄的延长,分蘖下降,有效穗数减少,分蘖成穗率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等。  相似文献   

5.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株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一些主要株型因子的影响,以四川主推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为材料,采用2因子裂区设计,主区为35、50和65 d 3种移栽秧龄,副区为占总施氮量0%、20%、40%和60%的4种穗肥比例运筹.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齐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不断降低,且65 d秧龄的平均LAI显著低于35 d和50 d秧龄,但由于65 d秧龄上3叶的叶片长而宽,其高效叶面积率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随穗肥比例的加大,50 d和65 d秧龄齐穗期水稻LAI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穗肥比例40%时叶面积最大;随着秧龄的延长,上3叶的长、宽和夹角整体表现为变大趋势,比叶质量则是65 d35 d50 d秧龄,且65 d秧龄的剑叶、倒2叶长及上3叶夹角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倒3叶长和上3叶宽也显著高于35 d秧龄;在65 d秧龄下,随着穗肥比例的加大,剑叶夹角明显增大,倒2叶和倒3叶夹角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40%最大).上3叶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夹角均与总粒数、实粒数和单穗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延长秧龄,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株高显著降低.秧龄对水稻株型的影响与穗肥运筹密切相关,延长秧龄和加大穗肥施用比例可以提高F优498的耐肥和抗倒伏能力,而且在长秧龄下重施穗肥还可使其具有较优群体质量和较强光合生产能力,但是上部叶片过大且披散,势必对下层叶片造成遮光,降低水稻群体的光合效率,使长秧龄水稻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水稻“稀长大”栽培新技术,就是通过稀播及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促进群体大穗的一套全新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原理是:依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大幅度降低秧田播种量和化学药剂调节,抑制秧苗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增大秧蘖弹性,适当延长秧龄,使秧苗移栽后10—20天进入幼穗分化,使秧田分蘖增大增多,减少移栽导致的死蘖空位,发挥低位分蘖易成大穗的优势;又因基肥与返青促蘖肥的施用,既促进本田分蘖,  相似文献   

7.
单季稻免耕强化栽培下秧龄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单季稻免耕强化栽培下移栽秧龄试验表明,在秧龄11-27d内,移栽时秧龄越小。越有利于前期分蘖的发生;随着移栽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减少,但对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大;产量以秧龄11d处理最高,随着秧龄增大产量下降,但11d与15d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故生产中应用秧龄以11—15d为宜,不宜超过19d,在适宜范围内以尽早移栽为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中早39,株两优189,H优518和泰优390 4个水稻品种研究了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秧龄对秧苗素质、分蘖率、成穗率、干物质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机插用种量条件下20(15)天秧龄相比(常规稻100 g干谷/盘和杂交稻70g干谷/盘),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5~10天秧龄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从产量构成来看,早、晚稻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18.9%和15.9%,但在这两种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单位穗数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秧龄能提高秧苗素质和成穗率。本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降低用种量并延长秧龄可弥补由于推迟移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增加机插水稻产量,有效推广机插水稻稀播长秧龄育秧新技术,进行了机插水稻不同育秧方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稀播长秧龄育秧具有以下优势:(1)播期提前,延长了营养生长期;(2)降低播种量,秧苗个体发育健壮;(3)栽后缓苗期短,分蘖发生早,易争足穗大穗;(4)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张根  李玉嵩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6-11797
[目的]了解长龄壮秧对超稀植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设T1(30d)、T2(42d)T3(54d)3个秧龄处理,研究B优827、岗优725和D优527超稀植时的生长及产量情况。[结果]随着秧龄的延长,3个品种的最高分蘖期推迟。同一品种不同处理的单株最大茎蘖数无明显差异。岗优725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为T1>T2>T3,其余两品种的为T2>T1>T3。3个品种T3处理的二次分蘖穗占总有效穗的比例下降,三次分蘖穗的比例增加。B优827和D优527的实收产量为T1>T2>T3,岗优725的为T2>T1>T3。不同品种对秧龄长短的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秧龄对超稀植杂交稻的分蘖动态、有效穗及其组成、经济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良好管理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品种,长龄壮秧超稀植杂交稻仍能保持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