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侵蚀红壤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下的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重建植被是土壤侵蚀区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择适宜的人工植被对快速恢复侵蚀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主要研究了侵蚀红壤人工栽植马尾松林、胡枝子林和樟树林近20年后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了这3种不同植被类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的侵蚀红壤养分含量都显著增加,胡枝子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从以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权重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来看,胡枝子和马尾松林土壤IFI值都显著高于樟树林地;在土壤剖面构造上,胡枝子林地表层和亚表层厚度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地。综合来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效果最好的为胡枝子,其次为马尾松,再次为樟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张广才岭林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特征,为了解该区植被与土壤的关系以及维持土壤肥力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阔叶红松林、阔叶混交林、蒙古栎林、落叶松林、云冷杉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各林分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有效磷(AP)的分布特征,同时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张广才岭林区土壤SOM、TN、TP、AP在不同林型间差异显著,SOM、TN 2种土壤养分的总体分布是阔叶混交林最高,云冷杉林和阔叶红松林次之,蒙古栎林和落叶松林最低;TP和AP均在云冷杉林土壤中最高,落叶松林中最低;AN在各林型内差异不显著。【结论】张广才岭林区土壤SOM和AN含量丰富,不同林型土壤养分总体处于优良水平,但TN缺乏为该林区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阔叶林地在不同更新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天然更新米槠林、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等林土壤的孔隙组成和养分状况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天然更新米槠林相比,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通气度均下降,容重增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通气性和渗透性减弱,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和PH值均减少,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变差,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自然更新米槠林更少受到人为干扰。枯落物数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林分,有利于养分的贮存和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保持作用更明明显。表2参10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不同林型对土壤剖面特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森林对土壤剖面特征的研究得出,子午岭林区,辽东栎林土壤系统中,土壤剖面发育及有效态养分含量最佳,沙棘林土壤系统中较次,六盘山林区,山杨林土壤系统中,土壤剖面发育及有效态养分含量最优,辽东栎林土壤发育系统中次之,但均较农地为好。  相似文献   

5.
对大兴安岭蒙古栎低质林进行不同面积的带状和块状皆伐后,种植樟子松、西伯利亚红松、落叶松进行诱导改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诱导改造样地和对照样地的土壤养分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和对照样地相比,诱导改造后各样地的土壤养分在总体上均有所上升;块状改造比带状改造更能有效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其中20 m×20 m林窗改造方式最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最适宜大兴安岭蒙古栎低质林的改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土壤养分建立评价模型,不但简单可靠,而且模型具有通用性,稍加修改便可对其他区域的土壤养分进行比较评价。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生物治理措施对强度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2种治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度红壤侵蚀群落治24a后,土壤的结构、渗透性、蓄水性能、养分特征、微生物性质及其抗侵蚀能力得到了改善,但土壤养分的恢复程度不高,养分的恢复滞后于物理性质的恢复;质量综合指数分析显示,以草促林治理群落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笋用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通过对奉新和铜鼓两地笋用林土壤的理化分析,吸附试验及温室盆栽试验,进行了12种养分的系统研究,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特点,初步研究了养分限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奉新笋用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亏缺顺序为P,N,K,S,Mg;盆栽不施P,N,K,S,Mg分别减产65.6%,47.7%,18.4%,15.3%,15.1%。铜鼓笋用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专缺顺序为Ca,P,Mg,N;盆栽不施Ca,P,Mg,N分别减产88.3%,81.2%,42.9%,30%。  相似文献   

8.
对紫金山南坡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包括有机质、氮、磷、钾),使用Surfer 8.0、Excel等软件制作采样点3D图、土壤养分等值线图和散点图。分析其养分含量高低以及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初步掌握紫金山南坡土壤养分的分布状况,为改善紫金山土壤养分条件和建设紫金山风景林保护区提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北京九龙山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区域森林抚育及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碱解氮及速效钾6项土壤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0种林分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所有林分的pH值和主要养分指标分别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上升与下降,且表土层与其它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异,pH值介于4.71与6.35之间,而各营养指标的最大值至少约为最小值的4倍; 2)各土层pH值、有机质+氮和磷钾3种主成分得分最低的分别是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侧柏林;3)各土层综合得分排在前2名的都是灌木和白蜡林,而最低的分别是表土层的黄栌林和其余土层的樟子松林;4) 林分土壤质量优劣为:白蜡林>灌木林>糠椴林>栓皮栎林>华北落叶松林>侧柏林>油松林>黄栌林>五角枫林>樟子松林。其中,油松、五角枫和黄栌林的总体质量低且各养分都较缺乏,樟子松林的有机质和氮较缺乏,而侧柏和栓皮栎林磷钾较缺乏。因子分析法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土壤质量,可用于土壤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对比油松和刺槐林在不同密度下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以加强黄土区人工林的林分管理和生态恢复建设。  方法  以油松和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划分为高(2 000 ~ 2 700株/hm2)、中(1 100 ~ 1 600株/hm2)、低(800 ~ 1 100株/hm2)3组林分密度类型,每组挑选4个不同林分密度的林地,分别分层采取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  结果  (1)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林分类型对全磷含量(TP)、碳磷比(C∶P)、氮磷比(N∶P)均有显著影响,林分密度仅对TP有显著影响,林分类型与林分密度的交互作用对有机碳含量(SOC)、全氮含量(TN)、TP、C∶P、N∶P均有显著影响。(2)不同林分密度的油松林和刺槐林的SOC和TN表现为:高密度油松林(油H) > 中密度油松林(油M) > 低密度刺槐林(刺L) > 高密度刺槐林(刺H) > 低密度油松林(油L) > 中密度刺槐林(刺M),全P表现为:刺M > 油H > 刺L > 刺H > 油M > 油L;随林分密度增加,油松林各土层SOC和TN逐渐增加,TP变化相对稳定且无显著性差异,刺槐林各土层SOC和TN先减少后略有增加,TP则是先增加后减少;同一密度在不同林分类型下,油松林土壤养分含量在高密度和中密度时均优于刺槐林,低密度时则相反。(3)不同林分密度的油松和刺槐林的C:N比值表现为:油H > 刺H > 刺L > 油M > 刺M > 油L,C∶P和N∶P比值均表现为:油H > 油M > 刺L > 刺H > 油L > 刺M;随林分密度的增加,油松林土壤C∶P和N∶P逐渐增大,磷的有效性逐渐减小,刺槐林土壤C∶P和N∶P先减小后增大,磷的有效性先升高后降低,油松林土壤磷的有效性在高和中密度下低于同等密度的刺槐林,低密度下则相反;土壤SOC和TN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C∶P和N∶P水平;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C∶N比较稳定,土壤氮含量较缺乏,林分生长过程受氮素的限制。(4)油松和刺槐林在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土壤各养分含量呈现出“表聚现象”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SOC、TN、TP、C∶P、N∶P逐渐减小,C∶N无明显规律;随林分密度增加,油松林土壤属性变异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刺槐林则是缓慢升高;相比于油松林,林分密度对刺槐林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变异影响较小,垂直变异更趋于平稳。(5)林分密度的变化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力度,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密度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大,非毛管孔隙次之。  结论  综合来看,同一林分类型在不同密度下,油松林在中密度时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垂直变异、磷的有效性发挥、受氮素的限制等方面上均处于较优水平,而刺槐林则是在低密度时;同一密度在不同林分类型下,油松林在高密度和中密度的综合表现优于同等密度的刺槐林,低密度时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小尺度干扰,对森林土壤养分循环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维持起着重要作用。明确不同林窗大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响应机制,有助于改善格氏栲林土壤生态环境。  方法  以格氏栲天然林林窗为对象,采用Biolog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林窗大小土壤理化性质、碳源利用能力和代谢特征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  结果  (1)林窗生长季土壤温度、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非生长季,pH值、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非生长季。林窗形成促进了土壤pH值升高与速效钾积累,加速了微生物对碱解氮与速效磷的吸收和利用。(2)林窗生长季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在培养的中后期显著高于非生长季。林窗内土壤微生物在生长季中主要利用碳源为羧酸、多聚物和氨基酸类,在非生长季中主要利用碳源为氨基酸类和羧酸类。(3)林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中,生长季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显著高于非生长季,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非生长季。林窗面积对生长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明显。非生长季小林窗Simpson指数最高,中林窗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高。(4)广义线性模型表明,林窗生长季的土壤温度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常见种优势度升高;非生长季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速效钾含量升高有利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升高。  结论  生长季林窗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保持较高水平,土壤养分循环效率高;非生长季非林窗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林窗形成导致土壤温度与速效养分含量的异质性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土壤微生物量碳作为林地土壤肥力指标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分析了杉木林、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生物量碳和养分含量均呈现出灌木材>常绿阔叶林>杉木林的排序。灌木林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含量都有很好的相关性,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2^**,0.6734^**,0.5891^**,0.7485^**和0.5418^**;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和阳防子交换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56^*,0.6063^**,0.7047^**,0.4714^*,0.4455^*,0.4988^*和0.5125^*。土壤微生物量碳可以作为林地土壤肥力指标。图1表1参10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立地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研究了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年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7-8月份是绝林土壤养分急剧变化的时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与林龄无关;而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较稳定,与纯林相比,各养分含量明显增加。落叶松人工纯林确实存在地力衰退的事实,并与林龄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林木对立地质量的影响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刺槐人工林多代更替经营过程中土壤结构与养分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刺槐人工林多代经营目标下土壤地力调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豫西浅山丘陵区相同龄级的一代、二代、三代刺槐林及对照无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与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刺槐一代林到二代林土壤养分显著增加(P < 0.05)。在表土层(0 ~ 5 cm)中,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94.0%、91.0%、169.4%,在10 ~ 20 cm层分别增加了82.77%、61.14%、343.35%,在40 ~ 60 cm层分别增加了53.25%、21.60%、556.20%,一代林地全氮含量在各土层由浅到深分别为0.63、0.39、0.29、0.28 g/kg。刺槐二代林和三代林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差异不显著。与对照地相比,刺槐一代林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 < 0.05),但对照地的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一代林地(P < 0.05)。土壤表层养分含量高于深层,且随世代的增加养分含量在上层土壤的增量大于深层土壤。从化学计量学角度分析,各土层中一代林地的C/P、N/P都表现出高于二、三代林地。相比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世代增加过程中C/N值较为稳定,深土层的C/P与N/P较稳定。从一代林到三代林,表土层和10 ~ 20 cm层的C/P的增幅大于N/P的增幅。(2)从土壤密度、孔隙度、团聚体反映的土壤结构性看,非毛管孔隙度在10 ~ 20 cm处,二代林地、三代林地相比于一代林地分别增加了11.4%,21.4%,在40 ~ 60 cm层也随世代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层越深各代际林地间土壤密度变化幅度越大,除表土层外,土壤密度在其他各土层随世代总体呈下降趋势。各样地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表现为对照地 > 二、三代林地 > 一代林地。从整体上看,土壤结构表层优于深层,二、三代林地优于一代林地。(3)基于土壤养分与结构性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林木对深层土壤的作用明显,二、三代林地土壤状况显著优于一代林,二代林地的表层土壤性质优于三代,深层土壤三代优于二代。结论在豫西浅山区,刺槐林经营世代更替对土壤养分和结构有明显的影响,一代林到二代林经营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表层养分增量大于深层,土壤结构得到改善,经营到三代林维持相对稳定。在世代增加过程中碳素比氮素积累的速度快,且碳氮的供应能力小于磷,代际更替过程中存在着养分失衡加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掌握东莞四个村落风水林土壤基础养分特征,为风水林土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东莞市金橘村、大沙村、鸡翅岭村和杨梅坑村等4个村落风水林群落的土壤基础养分及相互间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风水林土壤基础养分主要调查指标为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以及土壤pH值和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各风水林基础肥力状况的变异性不一致,变异程度较大, 4个村落风水林的土壤基础养分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或以下水平,说明风水林日常受到比较频繁的人为干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一定能对K起到积累作用,在林分抚育过应考虑增加K肥的施用。【结论】风水林日常受到比较频繁的人为干扰,需要在林分抚育中增加K肥施用才可以实现K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11龄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刺槐的株高、冠幅、胸径、新枝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肥力水平偏低,有效养分缺乏。(2)整个生长季内,三个立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含量是: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说明林地自肥能力弱,地力在逐渐的衰退;(3)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三个立地条件下的人工刺槐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而三个立地条件下的刺槐生长量却有差异,因此认为,引起刺槐林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缺乏,更加恶化了刺槐的生长条件。要想彻底改变刺槐生长“小老树”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工刺槐林的水肥条件;(4)三个立地条件之间,刺槐的生长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大小均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所以,在建造人工刺槐林时,在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三个立地类型之中,宜选择在立地条件好的半阴坡进行。基于上述分析,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时,必须慎重考虑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和土壤养分背景。  相似文献   

17.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探讨了秦岭南坡锐齿栎林及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化学性质及土壤的酶活度特点。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明显优于锐齿栎林,特别在土壤N、P、K含量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土壤活性酸pH锐齿际林在表层土壤明显低于松栎混交林,交换性酸、交换性氢及交换性铝显著高于松栎混交林;所测定的几种主要酶类活度锐齿栎林林明显小于松栎混交林林地,说明了锐齿栎林地土壤的生物活性及物质转化速度比松栎混交林林地低。  相似文献   

18.
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特征、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笋用林、笋材兼用林、材用林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下降总体呈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8.88~40.24g/kg、1.08~2.19g/kg、60.00~200.00mg/kg、0.36~0.52g/kg、0.84~4.07mg/kg、11.29~23.46g/kg和31.72~86.70mg/kg。毛竹笋用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较高,笋材兼用林水解氮、全磷及有效磷含量较高,毛竹材用林土壤全钾较丰富。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以毛竹笋材兼用林最高,笋用林次之,材用林最低,分别为3.908 1、3.522 8和3.265 0;湘中丘陵区毛竹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比较丰富,而土壤普遍缺乏磷素、钾素。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水解氮、全磷与有效磷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针对锡林浩特市城防林的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土壤肥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对照相比,城防林带中无论是从植物种的多样性还是单位面积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产量均有明显的提高,城防林建设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善,使得牧草的生物产量逐年提高,再加上城防林树种本身所生产的枝叶,使得城防林每年所产生的饲草的直接经济效益逐年上升,效益十分可观;由城防林与对照土壤养分含量状况中可以看出,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来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也有较大的提高,土肥改良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临安山核桃主产区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临安山核桃林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在临安山核桃林主产区采集263个土壤样品为实验材料,对山核桃林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核桃林土壤随着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土壤pH迅速下降;而有效硼、有效锌含量较低。通过分析,更进一步表明,由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山核桃树生长和产果所需的养分与土壤供给的养分不平衡。为此,改为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或山核桃专用肥,特别增施硼肥,对山核桃主产区土壤肥力和山核桃林吸收养分平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