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氮肥分期施用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在相同施氮量下,研究了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总量一定条件下,密植型玉米郑单958以氮肥作底肥和拔节期追施分期施用效果最佳,而稀植型玉米郑单21则以氮肥作基肥一次施用的效果最佳,说明不同玉米品种对氮肥需求在不同生育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主要就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试验表明,60%的氮肥做底肥,40%的氮肥在小麦拔节期追施,不仅能显著增加小麦产量,而且能明显提高小麦角质率、蛋白产量、湿面筋值和氨基酸含量,对改善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超高产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为玉米超高产模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氮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按分配比例不同设6个处理:N1.底肥100%;N2.底肥80%,拔节期追施20%;N3.底肥80%,拔节期追施10%,吐丝期追施10%;N4.底肥60%,拔节期追施40%;N5.底肥60%,拔节期追施30%,吐丝期追施10%;N6.底肥60%,拔节期和吐丝期均追施20%,研究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对玉米产量、叶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叶绿素(Chl)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N6处理玉米产量最高,N2处理玉米产量最低,N6处理比N4、N1、N2处理分别增产7.3%,10.2%,11.1%。在灌浆期以前,各处理叶片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灌浆期以后,N6、N5处理叶片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4、N1、N2处理。在吐丝期以前,各处理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差异不显著,吐丝期以后N6、N5处理的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N4、N1、N2处理,而MDA含量则显著低于N4、N1、N2处理。【结论】氮肥不同比例分期追施使玉米叶片生育后期保护酶活性增强,延缓了玉米叶片的衰老速度,提高了产量。氮肥最佳施用模式为60%作底肥,拔节期和吐丝期均追施20%,玉米产量最高可达14 852.2 kg/hm2。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直播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秦优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4种施氮方式对直播油菜产量、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初步表明:氮肥以底肥施用(60%)为主,配以追施30%蜡肥和10%蕾薹肥的施氮方式,获得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追施氮肥对小麦烟农515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对有效穗数影响较大,基施70%+拔节期追施30%处理产量最高;氮肥施用时期后移能显著提高小麦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并且随着后期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随施氮后延,氮肥对面粉白度有降低的作用,而后又有所回升。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白度认为,基施70%+拔节期追施30%处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保证了面粉白度。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氮肥施用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指标与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以常规品种济麦22为供试品种,以不同氮肥施用方式为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株高、茎蘖数、次生根数量、产量均以底肥施尿素150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kg/hm2+孕穗期施尿素75kg/hm2处理最高,其次为底肥施尿素150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225kg/hm2处理,再次为底肥施尿素187.5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87.5kg/hm2处理,以底肥施尿素225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kg/hm2处理最低。由此说明,与纯底肥施入处理相比,氮肥适量后施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植株的茎数、次生根数,进而增加植株的穗数,提高产量。由相关性分析可知,产量与穗数、穗粒数、茎蘖数、株高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生产上应注重氮肥施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富平辣椒产区适宜的水溶肥追施量,以当地农户常规用量为对照,在辣椒的生长前期、结椒期和盛椒期分别设计了氮、钾肥的减量处理。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减肥处理辣椒产量和采收数都高于常规追肥量。产量以辣椒生长后期减氮、减钾30%的处理(C3)最高,采收数以辣椒移栽至开花期减氮30%的处理(C2)最高;肥料农学效率以C3处理最高,肥料偏生产力表现为C3和各阶段都减肥30%的C4处理较高。结合土壤基础状况,建议在辣椒生长前期应稳施氮肥,在结椒至盛椒期应少施钾肥。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氮肥施用方式对花生连作障碍的减缓效果,设置不同比例的底肥和追肥比例,研究氮肥施用方式对连作花生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干物质质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条件下,大量氮肥肥效后移有利于增加连作花生荚果成熟过程中的有效光合面积,有利于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增加连作花生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质量,提高产量;氮素底肥和追肥合理搭配较单一施用底肥更能满足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对氮素的大量需求,保证了花生生长前期不缺肥、后期不脱肥,进而提高花生产量,其中,氮肥施用以底肥25%+花针期追肥75%处理产量最高(3 906.7kg/hm2),较全部底肥处理增产21.3%。  相似文献   

9.
沙地玉米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试验研究了宁夏灌区沙土地氮、磷、钾肥配施,氮肥最佳用量、最佳施用时期及比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全肥区玉米产量与缺磷区、缺钾区没有明显差别.氮肥是限制产量的第一要素,氮肥施用量以315 kg/hm2为宜.沙土地玉米氮肥以2次施用,其中50%基施、50%于6月中下旬追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总氮量的1/3作底肥,在返青期和拔节期分别追施1/3氮肥,对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提高有显作用,返青期是适施氮肥的关键时期,此期施肥对叶面积系数的调节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深松及分期施氮对春玉米灌浆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后玉米最大灌浆速率明显提高,追施氮肥及深松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期提早;深松与分期施氮均提高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籽粒产量;施氮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等量氮肥3次施用2次施用1次施用。  相似文献   

12.
在冬小麦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的底肥;第二次为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有的一次底施,不再追肥;有的底肥占60%~70%,追肥占40%~3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上述施肥比例和时间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小麦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增产增效情况: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  相似文献   

13.
在N、P、K施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各生育时期施用比例不同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产量有很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施肥处理为,氮肥:底肥30%、苗肥20%、穗肥40%、粒肥10%;磷肥:底肥70%、穗肥30%;钾肥:底肥60%、穗肥40%。  相似文献   

14.
稻曲病发生与氮肥施用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合理利用施肥等栽培措施控制稻曲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氮肥不同施用量及不同施用时期对稻曲病发生的小区评价试验研究稻曲病发生与氮肥施用的关系。[结果]稻曲病的发生与稻田施肥的时期和用量密切相关。分蘖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的稻曲病发病相对较重,发病率和病指分别达到9.38%、5.06和12.17%、6.33,明显高于稻田中后期不追施氮肥和早期仅施农家肥的处理,后者的发病率和病指仅为3.92%、1.38和0.93%、0.25,同时,相同施肥水平下,孕穗期偏施氮肥易于稻曲病的发生。[结论]以农家肥为底肥,适时适量追施的氮肥能降低稻曲病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辣椒氮肥总量控制田间肥料效应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结果表明,常椒7号红鲜椒产量与氮肥施用量能拟合出一元二次方程,目标产量为16 500~18 900 kg/hm2,推荐氮肥最高施用量315 kg/hm2、最佳施用量285 kg/hm2。在氮肥总量控制条件下,调整氮肥基追比例、改变追肥施用方法,氮肥追施后移,可有效地提高辣椒品质和产量。推荐施用方法为:40%基+20%花蕾初期追+40%初结果期追(分x次追施),其中x=采摘次数-1,基+蕾花初期追施肥方法为穴施、初结果期追为喷施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在陇东雨养农业区产量和生育指标同步提高的最佳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及运筹方式,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方法】本试验以先玉335为试材,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条件下设置了2个氮肥用量(150、225kg·hm-2),2个密度(6×104、7.5×104株/hm2)和5个氮肥追施比例及时期(底肥100%;拔节期追施100%;底肥50%、拔节期50%;底肥50%、拔节期30%、抽雄期20%;底肥50%、拔节期10%、抽雄期40%)。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在试验氮肥用量及密度范围内,相同施氮量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极显著增加,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减少;相同密度不同氮肥用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高氮处理玉米产量优于低氮处理;相同密度及氮肥用量条件下,氮肥运筹方式间产量差异均极显著,以基肥﹕拔节肥比例为50%﹕50%的处理Pn、Gs、Tr均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变化一致。与播前或拔节期一次性施肥相比,氮肥分期施用可以延缓玉米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下降,增加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量和转运量,优化产量构成,基肥和拔节肥施用比例为50%﹕50%时效果尤为显著。因此,通过种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的集成优化,可以实现陇东雨养农业区春玉米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协同提高。【结论】产量不降低是农业生产的目的,玉米生理指标的提高是保证产量的根本。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密度7.5×104株/hm2、施氮量150 kg·hm-2以及基肥:拔节肥比例为50%﹕50%的氮肥运筹方式,是陇东雨养农业区的一种高产、节氮、增效、环保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氮肥不同的施用方法和时期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方法和时期对椒样薄荷精油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氮肥应分次施入,苗肥、分枝肥和刹车肥分别施入量占总量的比例以30%、30%、40%为宜,刹车肥收获前45 d施入,精油产量高、品质优。  相似文献   

18.
以楚粳28为试验材料,共设8个施肥处理:AX-硫酸钾镁肥作为底肥,1次性施入;BX-硫酸钾镁肥与农家肥作为底肥,1次性施入;AY-60%硫酸钾镁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40%硫酸钾镁肥;BY-60%硫酸钾镁肥与农家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40%硫酸钾镁肥;AZ-60%硫酸钾镁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30%硫酸钾镁肥,移栽后40 d施10%硫酸钾镁肥;BZ-60%硫酸钾镁肥与农家肥作底肥,移栽后14 d施30%硫酸钾镁肥,移栽后40 d施10%硫酸钾镁肥;CK1(对照1)仅施用农家肥作底肥;CK2(对照2)不施用任何肥料,研究其对高原粳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稻株生长后期,农家肥与硫酸钾镁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功能叶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及SOD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延缓叶绿素和可溶性糖的衰减,起到提高稻株抗逆、抗旱能力及延缓植株衰老的作用;硫酸钾镁肥60%作底肥,移栽后14 d追施硫酸钾镁肥40%的处理产量相对最高。因此,生产上建议施用180 kg/hm2硫酸钾镁、22 500 kg/hm2腐熟农家肥作底肥,移栽返青后14 d左右用硫酸钾镁肥120 kg/hm2作追肥。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清优质中稻鄂中5号的适宜氮肥施用量和最佳施用方法,开展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方法的试验。结果表明,鄂中5号最高产量(6055.5kg/hm2)施氮量为225kg/hm2,氮肥的施用方法以基肥60%,分蘖肥30%(分两次追施,第一次在返青后追20%,7d后再追10%),10%作穗肥的分配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20.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追肥时期为第一次追施1/3,第二次追施2/3处理产量及其增产最高;不同施用方式为开沟和穴施增产较大,适宜穴施深度为5-10cm。3414肥效表明,玉米施用氮、磷、钾肥料增产效果明显,其中氮肥增产最大,增产率为29.7%;其次是磷肥,增产率为26.4%;钾肥增产率最小,为18.4%。千克养分增产为钾肥磷肥氮肥,分别为45.9kg、44.2kg和32.6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