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放牧方式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家畜的采食量和植物补偿生长的影响,本试验在环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地设置放牧方式(牦牛单独放牧、藏羊单独放牧、牦牛和藏羊1:2混牧、牦牛和藏羊1:4混牧、牦牛和藏羊1:6混牧)控制试验,以期确定草地的承载力,并为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措施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家畜的采食量在藏羊(Ovis aries)单独放牧以及牦牛(Bos grunniens)与藏羊1:2混牧方式下,显著高于其他方式(P<0.05);在功能群水平上,藏羊单独放牧与牦牛和藏羊1:2混牧这2种放牧方式下家畜对豆科植物的采食量较高;藏羊单独放牧与牦牛和藏羊1:2混牧植物的补偿生长能力显著高于其他放牧方式(P<0.05)。研究表明:藏羊单独放牧时,其采食量最高;牦牛和藏羊1:2混牧的放牧方式对植物补偿性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因此,从放牧家畜采食量与植物补偿生长两方面考虑,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藏羊单独放牧与牦牛和藏羊1:2混牧的放牧方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化草原设置的控制放牧试验,测定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6混牧(MG1∶6)、牦牛藏羊1∶4混牧(MG1∶4)、牦牛藏羊1∶2混牧(MG1∶2)和禁牧对照(NG)下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的C,N,P含量并计算分析其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各放牧处理增加了禾本科和莎草科的N含量,降低了杂类草的C含量,此外仅YG处理增加了莎草科的P含量;各放牧处理降低了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的C∶N,除YG降低了莎草科的C∶P和N∶P以外,其他放牧处理增加了C∶P和N∶P;不同放牧方式下各功能群C∶N,C∶P,N∶P与N,P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依据中度放牧干扰下植物超补偿性生长的机制和植被生长速率假说,YG促进了莎草科物种的生长,同时也表明N、P在促进植被更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高寒草地植被生长重要的限制性元素。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人工草地暖季不同放牧方式对牦牛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比较研究了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暖季放牧对犊牦牛生长的影响,结果得出:不同放牧方式下,1岁牛的个体增重差异明显,人工草地轮牧>人工草地连续放牧>天然草地连续放牧,2岁牛的增重不受草地和放牧方式的影响,个体增重、日增重和单位草地面积的增重都高于1岁犊牦牛。  相似文献   

4.
放牧是草地利用与管理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放牧方式对草地优势物种存在不同的影响。探究不同放牧方式下草地植物营养枝与生殖枝的权衡关系,对研究草地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依托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在中度放牧压力下,设置了牦牛单牧、藏羊单牧、牦牛藏羊1:2混牧、牦牛藏羊1:4混牧、牦牛藏羊1:6混牧以及不放牧处理,分析了高寒草地退化指示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营养枝与生殖枝的高度、数量、重量及权衡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在星毛委陵菜营养枝与生殖枝高度、数量和重量的相关指标变化中,牦牛与藏羊1:6混牧的植株总体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牦牛与藏羊1:4混牧的植株数据总体低于其他处理;2)在不同放牧方式下星毛委陵菜营养枝与生殖枝的权衡指数,牦牛与藏羊1:4混牧是除不放牧外时最低的,牦牛与藏羊1:6混牧的权衡指数倾向于营养枝,牦牛单牧、藏羊单牧和牦牛藏羊1:2混牧处理的权衡指数倾向于生殖枝,不放牧和牦牛与藏羊1:4混牧时营养枝与生殖枝之间协同生长。结果表明,高寒草地牦牛与藏羊1:4的家畜组合是较为不利于草地健康的放牧方式。本研究提出有利于草原可...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寒草地放牧系统次级生产力的优化放牧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小嵩草(Kobresia parva)高寒草甸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放牧系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寒草原藏系绵羊放牧系统中草地次级生产力(家畜增重)的试验数据,构建了放牧家畜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模型:Y=a-bX(b>0),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单位面积草地次级生产力(家畜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数学模型:Y=aX-bX2(b>0);计算出各放牧系统最大生产力放牧强度:高寒草甸冷季和暖季草场分别是1.68头·hm-2和2.52头·hm-2,高寒人工草地牧草生长季为7.23头·hm-2,高寒草原冷季、暖季和全年连续放牧草场分别是4.33,6.45,2.36只·hm-2。  相似文献   

6.
土壤节肢动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可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放牧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以土壤为主要生存场所的土壤节肢动物。为了明确不同放牧家畜及其混合比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于2020年7月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设置中等放牧强度下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2混合放牧(MG1∶2)、牦牛藏羊1∶4混合放牧(MG1∶4)和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MG1∶6)5个放牧样地,以无放牧(CK)为对照样地,采集0~5 cm、5~10cm、10~15 cm的土样,利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分离土壤节肢动物,并进行鉴定统计。结果表明:1)试验样地分离得到的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为螨总科(Acaroidae)和甲螨总科(Oiibatida),分别占土壤节肢动物总捕获量的36.67%和41.14%,且在0~5 cm土层数量最多,具有表聚性;2)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组成、群落结构、密度及多样性存在不同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放牧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螨总科的组成比例,而增加了甲螨总科的组成比例;无放牧样地与其他放牧方式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类群数均表现为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而均匀度指数与之相反;3)土壤节肢动物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全碳、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而与有机质、pH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平均密度、总类群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4)土壤全氮、全磷、全碳、速效氮、速效磷在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速效钾、有机质在无放牧样地最高;pH、土壤含水量在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样地最高。综上所述,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藏羊单牧对于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多样性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美娟  徐长林  王琳  鱼小军 《草业科学》2022,38(9):1683-1693
为探究放牧不同家畜对高寒灌丛草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影响,于2020年7月 –8月在东祁连山天祝高寒地区对放牧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和混牧牦牛(Bos grunniens)与藏羊(Ovis aries)的灌丛草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性、持水速率、拦蓄量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厚度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3.53 cm)>放牧甘肃马鹿样地(2.83 cm),枯落物总储量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219.45 g·m?2)>放牧甘肃马鹿样地(92.86 g·m?2)(P<0.05);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的枯落物平均持水量和初始持水速率均大于放牧甘肃马鹿样地;枯落物平均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20.78 t·hm?2)>放牧甘肃马鹿样地(10.71 t·hm?2),平均最大持水率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221.00%)>放牧甘肃马鹿样地(148.11%),平均最大拦蓄量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939.21 t·hm?2)>放牧甘肃马鹿样地(348.58 t·hm?2),以及有效拦蓄量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627.52 t·hm?2)>放牧甘肃马鹿样地(187.90 t·hm?2)(P<0.05).放牧甘肃马鹿样地灌丛间和灌丛内的浅层(0?40 cm)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深层(40?100 cm)土壤相反;灌丛间0–30 cm土层容重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放牧甘肃马鹿样地,灌丛内则相反;土壤初渗速率表现为放牧甘肃马鹿样地(10.98 mm·min?1)>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6.92 mm·min?1),稳渗速率同样表现为放牧甘肃马鹿样地(7.12 mm·min?1)>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5.90 mm·min?1).综上所述,与单牧马鹿相比,混牧牦牛与藏羊更有利于高寒灌丛草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响应草地变化的主要指标,对于了解草地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牦牛、藏羊混合放牧(不同放牧方式)下对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叶片元素含量(碳含量、氮含量、碳氮比)及种群表型性状指标(植株高度、单株重、叶厚、比叶面积)进行测定,旨在明确放牧方式对紫花针茅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放牧方式对紫花针茅碳含量、氮含量、碳氮比、叶厚无显著影响,对植株高度、单株重、比叶面积影响显著(P<0.05),牦牛藏羊1∶4混牧处理下紫花针茅植株高度、单株重、比叶面积受放牧影响最显著(P<0.05),与禁牧相比,分别降低了39.0%,59.70%,22.8%;相关性分析可知:植株高度、比叶面积、单株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单株重是紫花针茅响应放牧干扰的主要性状指标;综合分析可得牦牛藏羊1∶4混牧处理对紫花针茅功能性状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放牧不同家畜对高寒灌丛草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影响,于2020年7月–8月在东祁连山天祝高寒地区对放牧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和混牧牦牛(Bos grunniens)与藏羊(Ovis aries)的灌丛草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性、持水速率、拦蓄量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厚度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3.53 cm)放牧甘肃马鹿样地(2.83 cm),枯落物总储量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219.45 g·m~(-2))放牧甘肃马鹿样地(92.86 g·m~(-2))(P 0.05);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的枯落物平均持水量和初始持水速率均大于放牧甘肃马鹿样地;枯落物平均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20.78 t·hm~(-2))放牧甘肃马鹿样地(10.71 t·hm~(-2)),平均最大持水率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221.00%)放牧甘肃马鹿样地(148.11%),平均最大拦蓄量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939.21 t·hm~(-2))放牧甘肃马鹿样地(348.58 t·hm~(-2)),以及有效拦蓄量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627.52 t·hm~(-2))放牧甘肃马鹿样地(187.90t·hm~(-2))(P 0.05)。放牧甘肃马鹿样地灌丛间和灌丛内的浅层(0-40 cm)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深层(40-100 cm)土壤相反;灌丛间0–30 cm土层容重表现为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放牧甘肃马鹿样地,灌丛内则相反;土壤初渗速率表现为放牧甘肃马鹿样地(10.98 mm·min~(-1))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6.92 mm·min~(-1)),稳渗速率同样表现为放牧甘肃马鹿样地(7.12 mm·min~(-1))混牧牦牛与藏羊样地(5.90 mm·min~(-1))。综上所述,与单牧马鹿相比,混牧牦牛与藏羊更有利于高寒灌丛草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放牧家畜的采食量和对不同牧草的选食性是制定草地放牧管理的基本参数。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在相同放牧强度下比较绵羊、山羊和牛的采食量及牧草选择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放牧强度下,夏秋季节放牧牛的平均日采食量为9.64 kg·(头·天)-1,喜食大针茅、黄囊苔草和一些非优势种牧草(选食系数1 < SI≤1.5),而对羊草和糙隐子草表现为可食(0.5 < SI≤1);绵羊的平均日采食量为1.87 kg·(头·天)-1,喜食羊草、黄囊苔草和其它非优势种牧草(1 < SI≤1.5),而对大针茅和糙隐子草表现为可食(0.5 < SI≤1);山羊的日均采食量为1.65 kg·(头·天)-1,嗜食其它非优势种牧草(SI>1.5),喜食黄囊苔草和糙隐子草(1 < SI≤1.5),而对羊草和大针茅表现为可食(0.5 < SI≤1)。本研究意味着不同家畜或多种家畜混牧可更高效的利用草地资源,如放牧绵羊和牛可能分别减少羊草和针茅在草地中的丰度,因而采用不同家畜放牧或多种家畜混牧有利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环青海湖高寒草地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等各功能群的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探讨禁牧和5种放牧方式(牦牛单牧、藏羊单牧、牦牛? 藏羊=1?6混牧、牦牛 ? 藏羊=1?4混牧、牦牛? 藏羊=1?2混牧)下各功能群主要物种频度和个体特征对放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放牧方式下特别是牦牛? 藏羊=1?2混牧条件下,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中适口性好以及生物量大的物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洽草(Koeleria macrantha)、早熟禾(Poa annua)频度有所减少,适口性差、植株低矮的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频度有所增加,各功能群主要物种的株高均有所降低.2)禾本科、豆科和适口性好的杂类草单株重有所降低,而低矮丛生型的莎草科物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低矮适口性差的根茎型杂类草星毛委陵菜单株重有所增加.3)除禾本科个别物种株高比低于对照,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等各功能群主要物种的株高比高于对照.研究表明,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地植物在物种水平对放牧响应明显,而且不同物种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在功能群水平对放牧响应不显著(P>0.05);相较其他放牧处理,牦牛? 藏羊=1?2混牧处理对高寒草地主要物种的频度和个体特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环青海湖高寒草地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等各功能群的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探讨禁牧和5种放牧方式(牦牛单牧、藏羊单牧、牦牛?藏羊=1?6混牧、牦牛?藏羊=1?4混牧、牦牛?藏羊=1?2混牧)下各功能群主要物种频度和个体特征对放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放牧方式下特别是牦牛?藏羊=1?2混牧条件下,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中适口性好以及生物量大的物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洽草(Koeleria macrantha)、早熟禾(Poa annua)频度有所减少,适口性差、植株低矮的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频度有所增加,各功能群主要物种的株高均有所降低。2)禾本科、豆科和适口性好的杂类草单株重有所降低,而低矮丛生型的莎草科物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低矮适口性差的根茎型杂类草星毛委陵菜单株重有所增加。3)除禾本科个别物种株高比低于对照,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等各功能群主要物种的株高比高于对照。研究表明,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地植物在物种水平对放牧响应明显,而且不同物种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在功能群水平对放牧响应不显著(P>0.05);相较其他放牧处理,牦牛?藏羊=1?2混牧处理对高寒草地主要物种的频度和个体特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补饲精料对放牧牦牛藏羊的增重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牦牛、藏羊在青草期和枯黄期放牧加补饲试验。结果表明:补饲后以幼畜增重率最高,达到52%以上,其他年龄组随年龄的增加,增重率逐渐降低;母羊受胎率提高了2.44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4.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15.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混播草地3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区每公顷草地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放牧季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放牧季牦牛的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2003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004和2005年单位面积草地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呈二次回归关系;通过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16.
在南方高海拔山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7.5、15、30和45羊/hm2)和放牧季节对人工改良草地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季节人工改良草地适宜载畜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地上现存量和家畜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地上现存量(Yh,g/m2)与放牧率(S,羊/hm2)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日增重(Ya...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4,(9):34-35
在牧草生长盛期选择体重相近的1、2及3岁公牦牛各20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3个对照组放牧无补饲,3个试验组分别按0.6、0.8及1.0 kg/头·d补饲玉米+菜粕饲料,试验期100 d。结果表明:试验期间1岁、2岁、3岁公牦牛3个补饲组的全期平均增重分别为45.4 kg/头、65.7 kg/头、72.6 kg/头,均显著(P<0.05)高于3个对照组的33.6、50.0及59.4 kg/头;平均日增重分别为各自对照组的135%、131%、122%;分别可增加收益155.6、206.6及91.2元/头。说明在牧草生长旺盛的暖季,仅靠放牧采食所摄取的营养,仍不能满足牦牛生长发育的需要,在放牧的基础上对牦牛进行一定的补饲能提高牦牛的生长速度,短期内可获得较高的增重,达到育肥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甘南牦牛传统放牧生产模式使牦牛生产存在周期长、收益低、草场压力大等问题,而“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的迫切需求,使得高生产效率已成为牦牛发展的迫切需要。[目的]为提高牦牛暖季育肥效果,[方法]本试验利用不同饲料对牦牛进行暖季补饲育肥,筛选适合甘南牧区最佳育肥方式,为牦牛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蒸汽压片玉米+放牧补饲育肥组试验末总增重分别比苜蓿颗粒+放牧和纯放牧的方式分别提高了32.46%,20.97%,经济效益分别比以上两组提高了23.21%,13.55%。[结论]因此,蒸汽压片玉米+放牧暖季补饲育肥方式组适合在广大牧区甘南牦牛生产中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 3岁藏系羯羊 8只 ,在放牧条件下 ,采用木质素为内源指示剂测定枯黄末期放牧藏羊的采食量。结果表明 ,放牧藏羊的采食量为 12 84 81~ 2 179 60g/d ,干物质消化率为 62 15%±2 785% ;放牧藏羊干物质采食量与体重间的回归公式为 :y =2 3 2 1 0 0 0 2 8x ,r =0 6411。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研究了放牧地上放牧密度对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试验从1974年开始至今已经八年,在试验期间里,年放牧密度为117-523日家畜单位(AUD)/公顷。在植物生长季节(从3月末到11月末)测定光合有效辐射,牧草净初级生产量及放牧牛的采食量,测定家畜日增重,并根据ARC饲养标准计算畜体贮存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