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退耕还林项目对陕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法】应用试验监测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报告中国退耕还林项目对区域生态景观系统快速变化的影响。【目的】为生态修复政策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案例。【结果】中国陕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地表植被覆盖度由1998年的34.6%增至2005年的49.2%;但是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可诱发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导致人工林地植被覆盖度减小、以及对植物种类多样性的负面影响,相对而言,封山禁牧对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修复效果最好;生态政策与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公众的大力支持,不幸的是88.8%的居民希望获得政府对农业生产项目的支持而不是开展植树种草。【结论】调查结果表明,退耕还林项目恢复的植被在项目结束后有可能被重新开垦为农田,该项目获得的环境成果面临再次毁灭的风险。因此,把发展经济、改善教育与环境修复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环境修复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通过定量评估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流失治理和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利用延河流域日降雨、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和植被覆盖图,运用RUSLE模型,在ArcGIS平台的支持下计算流域1997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量,并分别模拟了退耕还林(草)和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由于降雨的变化,研究区年降雨侵蚀力均值由1997年的775.32 MJ?mm?hm-2?h-1?a-1增加到了2000年的1292.07 MJ?mm?hm-2?h-1?a-1,降雨大大加剧了流域土壤侵蚀;由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坡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林草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和管理因子值显著减少,由退耕还林(草)前的0.1714下降到了退耕还林(草)后0.1592,减小了流域土壤侵蚀;由于退耕还林(草)的实施、气候变化以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变化共同影响,单位面积平均土壤侵蚀量由退耕还林(草)前的3 012 t?km-2?a-1增加到了退耕还林(草)后4 671 t?km-2?a-1,年土壤侵蚀总量2314×104 t增加到了3589×104 t。【结论】降雨变化使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增加了71.28%,退耕还林(草)约减少研究区土壤侵蚀量7.84%,二者共同作用使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增加了59.26%,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对减少区域土壤侵蚀的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退耕还林(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础背景。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正效应的拐点。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认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不协调,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隐患。针对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草)这项工程,提出了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区情出发.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化的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4.
古浪县干旱山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必须加大山区移民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封山育林(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发展畜牧业,减轻生态环境的承载量.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风沙过渡区和退耕还林(草)重点实施区为例,利用PRA(农村参与式评估)、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景泰县新墩湾村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及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相关政策制定、实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古浪县干旱山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必须加大山区移民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封山育林(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发展畜牧业,减轻生态环境的承载量,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对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烨  陈军  赵耀 《北京农业》2011,(27):48-51
退耕还林项目引起了土地植被与土地利用景观方面的快速变化,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1998—2005年,我们通过野外调查方式研究该项目对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脆弱景观生态系统修复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总植被盖度从1998年的29.7%上升到2005年的42.2%。但是,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可能正在加剧了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水资源短缺风险,导致人工林地植被覆盖度和植物种类减少。退耕、禁牧对植被覆盖恢复的贡献最大,而人工造林对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植被修复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植物多样性,人工造林时必须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与人工造林相比,降低耕作和放牧强度是半干旱地区恢复退化植被景观系统的首要手段。在半干旱生态脆弱区,人工造林应该限制在种植乡土树种或其他一些低耗水植物种类,减少土壤水分消耗、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比如利用半干旱草原自然植物群落,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小灌木,以及苔藓等低耗水物种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分布等数据,分析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状况、不同坡耕地退耕情况及退耕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从而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面积减少了9501.12km2,减少比例占工程区总面积的1.41%,其中2168.80km2和6753.48km2分别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减少耕地面积的22.83%和71.08%,以退耕还草为主说明工程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干旱/半干旱区水热条件限制。②2000~2010年,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了8.37个百分点,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耕地转林地区域增加了14.63个百分点,耕地转草地区域增加了18.06个百分点,达到甚至超过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的规划目标。③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内大于15。坡耕地面积减少了1800.02km2,其中15°~25°坡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面积为408.68km3和1048.04km3,大于25°坡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49.83km2和152.36km2。  相似文献   

9.
镇安县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已有12年的发展历程,在生态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在生态环境脆弱的秦岭南部山区的镇安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森林植被大面积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凉山州地处西南高山峡谷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过度采伐,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缺乏生态保护屏障;州内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策、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只有具体分析立地条件,尽量利用和发挥本地树种优势,在树种结构上配置合理,在生态功能上注意物种之间的交互作用互补,注意恢复植被的连通性和健康生态系统要求的异质性,方能建立稳定的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植被覆盖变化特征,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对于制定更为有效的生态修复战略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为研究区,以EOT算法为核心,基于GIMMS NDVI数据集和MODIS NDVI数据集的重叠时期数据,构建1982—2000年1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集(EOT NDVI),并联合MODIS NDVI数据(2001—2019年),形成1982—2019年逐月1 km NDVI数据集(EM NDVI),以探究研究区的NDVI时空动态变化。【结果】(1)EOT算法对GIMMS NDVI降采样应用是合理的,同时期EOT NDVI与MODIS NDVI之间的平均误差(ME)、平均值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均较小,且决定系数(R2)较高;(2)1982—2019年年均NDVI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年均NDVI增长速率为0.007 8;(3)1982—2019年植被增长速率呈现空间异质性,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82—2000年)年均NDVI呈下降趋势的地区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2001—2019年)年均NDVI增加趋势显著的地区。【结论】研究成果可为评估生态恢复措施实施效果和未来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边隅,辖9乡3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4.68万人,总行政区域面积3241.1km^2。境内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自1983年建县以来,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2001年退耕还林(草)工程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来,认真贯彻“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16字方针,把退耕还林(草)作为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科学规划,精心实施,较好地完成了示范区退耕还林标准化建设任务,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生态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主要是以植被恢复为出发点,对严重退化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土壤质量和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能快速准确地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因此对这两者的研究是目前植被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本文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时空动态变化层面对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区系组成与种群数量变化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研究的侧重点,旨在为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后续工程经营管理、巩固现有建设成果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由于冀西北坝上地区的自然、生态脆弱特征,在全国大范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政府的退耕政策对该区具有特殊的意义,政府的政策行为与农户退耕行为对于农牧业经营,无论是品种选择、结构安排,还是经营方式、投入要素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应用研究区农户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户退耕行为对农牧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以2001-2015年的MODIS NDVI为数据源,结合2001-2015年的气象数据(温度/降水),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15a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总体呈现增长趋势。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大体趋势是植被覆盖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递增。研究区植被的空间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研究区的西安市、渭南市及豫西山地的洛阳市等地的植被退化严重,但是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中部的植被覆盖有了明显的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温度年际间变化不大,而降水量起伏变化较大。降水量对植被NDVI的影响大于温度对植被NDV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我国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试点任务分别是退耕还林还草33.3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49.3万hm2。包括2000年完成任务的政策兑现在内,中央将投资36亿多元,补贴粮食19亿多kg。 退耕还林还草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2001年这项工作的试点范围比2000年将适当扩大,涉及20个省(区、市),其中新增的试点县36个,主要在湖南的洞庭湖流域、江西的鄱阳湖流域、湖北的丹江口库区、辽宁西部风沙区、广西红水河梯级电站库区、陕西延安地区和新疆的和田地区等地。 另外,2001年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工作将继续实行"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扶持政策。国家将对退耕农户按所还经济林和生态林的不同,分别给予5年和8年的粮食、现金补助,对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给予一次性种苗费补助,同时对生态林、经济林的比例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退耕后所还生态林占80%左右。有关主管部门2001年还将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作业设计,按山头地块和农户落实任务,按年度作业设计组织施工、按标准进行检查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政策和奖惩。 (本刊辑)  相似文献   

17.
李春香  戴乐  吴晓菊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440-4442
对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了生态和经济效益评价.针对塔里木河中下游的实际状况,以现有的林草植被类型代替退耕后的植被.运用均方差决策权法进行实例分析,得出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时,以退耕还生态林的生态效益最好,退耕还经济林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虽然最大,但生态效益所占比重较小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大通县退耕还林地立地性能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年内对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小区的建设成果,提出并进行了退耕还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造林类型的划分,旨在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一、概况 1999年朱钵基总理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措施,内蒙古自治区很快掀起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高潮。我区也采取了以休促退,以词(产业结构)促退,以移促退和封造结合、林草间作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国家在政策上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条件,即对退耕后的农牧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农牧民在退耕后八年内享受此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内蒙古11个旗县被列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县。据统计,目前全区累计完成退耕面积1645万亩,还林还草面积1171万亩。全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盐池县2000年、2007年与2012年三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植被指数(NDVI)提取,并且与实地植被调查资料相结合,对该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随着近年来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盐池县草场植被覆盖度状况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