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湖南省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动态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97个气象台观测站点34 a(1980~2013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结合克里金插值法分析湖南省降水量时空分布,并通过线性回归法计算气候倾向率研究湖南省降水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空间变化大致为东部、南部向西部、北部呈半环状递减,降水量丰富带呈"人"字形,始于雪峰山北端,沿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伸展;(2)年内降水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春季降水集中在湘东南,而夏季集中在湘东北。秋季和冬季降水量普遍较少;(3)湖南省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四季中除夏季以外降水量均为下降的趋势。春季湘西北地区和洞庭湖平原呈增加趋势,夏季湘东南以及湘中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显著,其他地区为降水减少区。而秋季和冬季大部分地区均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山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对温度和降水资料进行整理,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距平等方法,对50年来微山县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微山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年、春季、秋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冬季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法对长岛县1970~2014近45年的四季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岛县年度降水量分布不均,降水量最大年份(2009年)是最小年份(1999年)的3.8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近45年长岛县春季和夏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季上升明显,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秋季下降明显;春季降水突变年份为2005、2010、2013年,夏季突变年份为2013年,秋季突变年份为1976年,冬季突变年份为1973年。  相似文献   

4.
利用禹城市1960—201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通过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禹城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及年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禹城市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季节降水量、年际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明显不同。其中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最大,下降趋势最明显,对全年大气降水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春季变化次之,呈减少趋势,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总体下降趋势不明显。降水年代分布特征也较明显,20世纪60—70年代降水丰富,80年代最少,90年代开始降水量略有增多趋势。降水量对水资源多少的影响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5.
利用本溪地区1955~2014年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近60年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本溪地区年降水量平均为66.1 mm,年降水量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23 mm/10 a;7、8月降水较多,占全年降水量的48.7%;12、1和2月降水较少,3个月之和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0%。各年代平均降水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是减少的。春季和夏季的降水呈现上升趋势,秋季和冬季的降水呈下降趋势;降雨大多集中在主汛期,夏季降水是本溪地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降水量最少,其次是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6.
1967—2016年东乡县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1967—2016年甘肃省东乡县国家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东乡县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乡县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以6.8 mm/10年的速度减少。春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变化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减少主要表现在夏季,以9.4 mm/10年的速度减少;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涟水县观测站1957~2010年逐月降水资料,利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涟水县年降水量和各季节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a以来,涟水县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降水量整体的趋势下降,夏季和冬季整体的趋势上升。而其中秋季的线性倾向趋势比较明显,冬季的线性趋势比较平稳。涟水县未来春季降水量不存在持续性,夏季降水量呈上升的趋势,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冬季降水量较稳定。预计未来全年总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总之,近54a来涟水县降水总体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这种现象也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8.
柳红  司志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65-15367
利用淄川区1971~201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对淄川区4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淄川区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旱涝灾害年以轻旱和轻涝为主;冬季和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春季和夏季降水呈增多趋势;日最大降水量总体呈增大趋势,出现暴雨日数总体呈现增多趋势,历年降水量≥0.1 mm的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汤阴县1964~2008年45年间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汤阴县年季降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汤阴县45年平均降水量为576.3mm,年代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除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代降水总体亦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呈平稳略上升趋势;春季、夏季、冬季降水量随时间序数呈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月降水分布不均,汛期集中了全年71.3%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0.
依据大湘西地区1981—2019年降水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变异函数理论,对年、季降水量空间结构及变异特性进行分析,并基于普通克里金插值研究年、季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湘西地区年、季降水量均存在二阶趋势,在东西方向上,年、春季及夏季降水量呈倒U形趋势,秋季由东至西逐渐增加,冬季则逐渐减少;在南北方向上,年降水量呈U形趋势,春季及冬季由南至北逐渐减少,夏季及秋季则逐渐增加。通过插值误差的比较得出年、季降水量的最优拟合模型,年降水量为球形模型,春、夏及秋季为高斯模型,冬季为指数模型。冬季降水量的C0/(C0+C)小于25%,说明冬季降水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非常小,年及其他季节降水量的C0/(C0+C)介于25%~75%,说明降水量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大湘西地区年、夏季及秋季降水量基本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春季及冬季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震  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38-14540,14543
选用辽宁省35个代表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量,研究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EOF、REOF、均方差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极端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年极端降水量可分成3个区,分别是辽宁西部山区和北部部分地区、辽东山区、辽河平原的近沿海地区;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极端降水阈值也较大,反之亦然;发生频率较低的极端降水事件对总降水量有较大贡献;辽宁省极端降水量、总降水量以及总雨日变化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极端降水日数在各个季节内变化都不大,在长期变化上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黔中地区烤烟大田期的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黔中地区3个站点的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烤烟大田期的降水特征及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该区降雨充沛,适宜优质烟叶的生产,但各年份及各生育期间降水变异系数较大,在旺长期出现阶段性干旱的频率较高。从移栽到团棵期、旺长期,该区的降水量表现为大约20年为1个周期,呈逐渐增加趋势;烤烟成熟期的降水变化波动较小,其中1990年以后降水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宋长远 《农技服务》2009,26(10):110-111
利用本溪地区2006~2007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资料,从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为西部地区呈自西向东递减,东部地区呈自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春、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大体与年平均气温分布一致,夏、秋季平均气温略有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布不太明显。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趋势,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廊坊市人工增雨作业区粉尘银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伯华  宫进忠  陈宝江  展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82+6593-6582,6593
根据催化剂AgI的化学性质和人工增雨的天气学原理,选取廊坊市3个增雨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面积各约50~100 km2范围内的地表粉尘样品进行银含量测定分析,探讨人工增雨区粉尘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业影响区较对比区粉尘银含量略有提高。人群身心状况调查显示,人工增雨对人类健康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新玉 《贵州农业科学》2012,(3):104-106,109
为了解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近期气候变化状况与区域差异,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利用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商丘市8个气象站点199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量资料,对该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气候显著变暖,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04℃/年,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暖为全年温度升高,其中,秋季变暖尤为显著;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其中,夏季对年降水量的增加贡献最大。在研究时期内,商丘地区温度和降水均普遍升高,整个区域呈现暖湿化趋势,但降水量的增加较弱。  相似文献   

16.
利用RegCM3模式模拟新疆区域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元鹏  赵逸舟  辛渝  杨霞  陈鹏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04-12607
为了检验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新疆气候的模拟能力,对2005年夏季气候进行了模拟试验,针对模拟的温度场和降水场作了具体分析,并利用新疆境内10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资料对温度场和降水场进行了检验分析。温度场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新疆的温度场空间分布特征,但在数值上出现明显的"冷偏差",整体偏低4~7℃;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新疆的夏季降水特征:降水高值区位于天山山区。模式对平原地区的降水模拟较接近实测值,但对山区的模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干旱是威胁鲁西南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1957~2004年共48年年降水量序列进行分析,揭示鲁西南年季降水发生气候突变这一事实;用春、夏、秋、冬季降水量序列分别对前12个月的海温场进行相关普查,得出了一批优势相关区。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区具有沿洋流传播的特征,多数相关区都叠加在洋流上;从各个优势相关区选取预报因子,用最优子集方法建立各月各季降水预报方程。经过2年的试用,收到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内蒙古中部马铃薯主产区干旱发生程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选用内蒙古中部马铃薯主产区23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降水量数据,统计分析了近50年的降水集中度(PCD)、降水集中期(PCP)、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时空特征及其与马铃薯产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来看,PCD呈下降趋势,突变年份为1998年,表明研究区区域降水量年度内的分配更趋近于均匀;PCP、SPI和SPEI无明显趋势变化。从区域变化来看,PCD与马铃薯生长季的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即降水越少的地区降水越集中;东部的PCP要早于西部,平均值出现在6月25—30日之间;SPI和SPEI低值区主要位于中部。SPI和SPEI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表征西北部地区干旱程度有所缓解,东南部地区有所增强。PCD>0.37、PCP>39 候、SPI<0.13或SPEI指<0.34的年景马铃薯产量可能因干旱出现减产;PCD>0.48、PCP>41 候、SPI<-0.54或SPEI<-0.29的年份可能因干旱成灾。研究结果为内蒙古马铃薯干旱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 Mann-kendall法的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嘉陵江流域11个气象站点经过处理的1961-2015年月降水量数据资料,以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为主,分析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为其水资源检测、评估和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基础.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近55年年均降水量为977.7mm,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Z=-0.56),且存在多个突变点;(2)降水量在春季和秋季均呈减小幅度,秋季最为明显(Z=-1.35),且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8.3%;(3)年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少.遂宁地区降水量春季减小幅度最大(Z=-1.86),夏季上升最为明显(Z=2.49),秋季除武都地区增加(Z=0.21),其余地区均呈减小趋势,冬季巴中地区降水量上升幅度最大(Z=1.00).研究降水量的变化,预测和防治流域内旱涝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高寒牧区气候变化,[方法]依据1976—2017年青海湖东北部海晏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冬、夏半年极端降雨(雪)阈值并统计极端降水事件,运用线性趋势、R/S和小波分析法分析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周期。[结果]结果表明:青海湖东北部地区冬、夏半年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冬半年极端降水强度和日最大降水量不显著增加,而夏半年不显著减小;极端降水对年降水的贡献率均以不同的速率增加,其中夏半年的极端降水对年降水的影响较大;冬半年降水日数不显著减小,而降水量显著增加,表明冬半年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几率增大,夏半年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增加不明显;未来,冬半年极端降水日数增加趋势将发生转变,极端降水量与之前的变化趋势无关将继续呈现震荡性,其他各要素将持续前期的变化趋势;冬(夏)半年极端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分别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结论]高寒牧区的极端降水研究对于预防短时强降水带来的雪灾、洪涝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