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 OCs)光化学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雷燕  赵明  李岩  陈长虹 《绿色科技》2013,(11):178-182
指出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对流层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 )等二次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其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常采用羟基(OH)消耗速率和臭氧生成潜势(OFP)表征VOCs的大气反应活性,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主要有芳香烃中的二甲苯、甲苯、乙苯以及C2到C5的烯烃;采用FAC估算法和有机碳/元素碳(OC/EC)比值法来估算 VOCs对SOA生成的贡献,SOA的主要前体物有萜烯和芳香烃;采用VOCs/NOX 比值定性分析大气中O3浓度与NOX 和VOCs的关系,国内外城市O3的生成对VOCs和NOX 浓度的变化敏感性不一致。基于国内外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 )光化学行为的研究动态,阐述了环境空气中VOCs的大气反应活性、二次有机气溶胶(SOA )的生成贡献以及与NOX 、O3的关系,为VOCs、细粒子以及O3污染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2018~2020年,在大连市开展了城市大气中VOCs(臭氧前体物)的连续自动监测。采用SynSpec GC955-611/811在线气相色谱仪对大连地区VOCs组分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018~2020年,大连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VOCs平均体积浓度为9.27×10~(-9),体积浓度从高到低为:烷烃芳香烃炔烃烯烃。采用臭氧生成潜势(OFP)计算方法计算了各种VOCs组分和物种的活性水平:2018~2020年,大连市活性浓度为13.22×10~(-9),烷烃和芳香烃的臭氧生成贡献最高。大连市TVOCs体积浓度体现为:秋季高,春季低,烷烃、芳烃和炔烃体积浓度秋季最高。关键VOCs活性物种甲苯、丙烷、正丁烷、间/对二甲苯和异戊烷等排名靠前。  相似文献   

3.
利用O_3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对2016年夏季南京市城区O_3污染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区O_3浓度呈显著单峰变化特征,与NO、NO_2、NOx、CO和VOCs呈负相关关系。白天高温有利于O_3的生成,而高湿环境则会抑制O_3的生成。夏季O_3高值易发生于西北和东北方向。在≤4m/s风速范围内,O_3浓度伴随风速的增加而上升。当风速4m/s时,O_3浓度由于大风扩散作用而降低。南京市大气VOCs中烷烃浓度最高,烯烃和芳香烃O_3生成潜势(OFP)较高。乙烯、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异戊二烯、异戊烷、正丁烷、丙烷、邻二甲苯和反-2-丁烯是活性最高的VOCs物种。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2017年九江市环境监测站环保资料和手工采集资料分析了九江市2014~2016年O_3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九江市O_3浓度以年均20.9%的速率增加,九江市污染物超标(轻度污染)的60 d中有17 d为臭氧超标,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全年的26.3%,且夏季臭氧污染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庐山气象台站O_3浓度始终高于其它站点。大量的植物源VOCs排放及适当的NO_x,及庐山的半山谷环境是致使其O_3浓度维持较高的原因;较低浓度的NO,较弱的滴定作用是其无明显日变化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臭氧(O_3)污染受光化学反应、区域传输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对2018年6~7月邯郸市O_3及其前体物浓度以及气象因素进行了在线监测,并使用Hysplit-4对O_3高浓度时段(2018年6月1~7日,6月19~30日和7月1~7日)邯郸每日气团进行72 h后向轨迹模拟,对邯郸市夏季O_3污染影响因子及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O_3平均小时浓度为90.7μg/m~3,每日之中O_3浓度呈单峰分布,在11:00~13:00达到峰值。VOCs的组分占比为烷烃(70.1%)芳香烃(17.2%)烯烃(10.0%),2-甲基戊烷、异戊烷、异戊二烯、丙烷、对-二乙基苯、乙烷、乙炔、乙烯、苯乙烯是VOCs中浓度较高的物种。低风速及东北风向、西南风向是邯郸夏季O_3浓度较高的原因,风速为0.4~0.8 m/s时,O_3日均浓度较高。为此,提出了邯郸处于显著的NO_x控制区,加强对NO_x的管控才能有效降低邯郸夏季O_3污染。O_3高浓度时段均有来自东南方向的气流,邯郸市夏季O_3浓度较高的原因可能是本地排放和近距离输送,远距离输送不是O_3高浓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2015年4月23~5月3日开封地区一次光化学事件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对O_3、NO_x、CO、SO_2、PM_(10)、PM_(2.5)以及气象要素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O_3日变化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臭氧峰值最高达到412μg/m~3。SO2、CO、NO_x、PM_(2.5)为O_3主要前体物。O_3与温度的相关性极高(0.772),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略低(-0.729),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地面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O_3生成的重要因素。此次污染事件是剧烈的光化学反应以及低湿低风速的稳定天气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6~2019年宿迁中心城区四个国控站点O3浓度监测数据和欧洲中心(ECMWF)0.25°×0.25°的NetCDF资料和本地气象部门提供气象数据,分析了宿迁市O3浓度的分布特征,探索了研究气象条件对O3生成和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9年宿迁市臭氧超标越来越重,臭氧超标开始时间提前至2月,臭氧超标结束时间延长至10月,整体臭氧污染态势严峻。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在无明显大尺度环流系统控制的稳定经向环流形势下出现臭氧污染的天数最多;在同时满足T平均不低于27℃且T最高不低于25℃、RH平均不高于70%且不低于50%和WS平均在2m/s^4m/s区间且风向为偏南风向时,臭氧易发生超标现象,超标率达75%,而三项均不符合时,臭氧超标率仅为9%。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安市2008~2014年的城区大气污染物监测结果,分别对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3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从多方面探讨了广安市大气污染的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收集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鼓山风景区的PM2.5、PM10、CO、SO_(2)、NO_(2)和O_(3)等6项大气污染物指标数据,通过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达标率、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影响因子,揭示鼓山风景区大气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相比,鼓山风景区6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均较低;(2)除冬季外,鼓山各季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其次为PM2.5和O_(3);(3)鼓山风景区各项污染物具有较高相关性,表明污染物的来源相近,找到并控制污染源是提升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据分析了2017~2018年江津区城区大气中臭氧变化规律,研究了其浓度变化特征及相关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2018年,全年中臭氧(O3~8h)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为53d和27d,臭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江津区O3小时浓度在日、月、季均呈明显的单峰分布。从4个季节平均峰值来看,臭氧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是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臭氧污染以本地排放为主,臭氧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密切,O3浓度随太阳辐照、温度增高有明显的增加趋势,高温低湿有利于臭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着全球O_3浓度升高,O_3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以农作物为主,且大多局限在北方地区。本研究探讨O_3胁迫下,亚热带三种楠木幼苗光合作用的变化规律及其可见伤害症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一年生亚热带乡土树种桢楠、闽楠和刨花楠幼苗为材料,采用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低浓度O_3、环境大气、100 n L·L-1O_3、150 n L·L-1O_3处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伤害症状。[结果]研究表明:(1)O_3胁迫下,三种楠木幼苗的光合作用受到一定的抑制,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降低,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范围整体减小,出现了明显的光抑制现象。O_3浓度越高,对桢楠和刨花楠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越明显,而100 n L·L-1O_3处理对闽楠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较150 n L·L-1O_3处理明显。环境大气中的O_3浓度均值较低,但由于其较高的O_3浓度峰值,仍对三种楠木幼苗的光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与环境大气相比,低浓度O_3处理通过消除较高的O_3浓度峰值从而缓解了O_3对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2)O_3胁迫下,桢楠叶片出现褪绿、黄斑和坏死斑的症状,闽楠叶片出现褪绿、黄斑和水渍的症状,刨花楠叶片出现红褐色斑、水渍、坏死斑、卷曲皱缩、失水萎蔫的症状。三种楠木幼苗叶片的伤害症状随O_3浓度的增加而更明显。[结论]三种楠木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均受到O_3的抑制,并出现了伤害症状,可作为O_3污染的指示树种。光合作用对O_3敏感性的关系为:刨花楠闽楠桢楠,其中刨花楠对O_3更敏感,伤害症状也较多样,因此指示O_3污染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20年遂宁市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2020年遂宁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和污染特征,从小时、月、季度及年现状对各污染物参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20年遂宁市城区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1%,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大气中SO_2、NO_2、CO、O_3、PM_(10)和PM_(2.5)的年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污染程度最重为春季的1月份,空气质量最好为秋季的7月和冬季的10月份;22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是每日污染峰值。最后结合本地大气污染特征,提出了4条防治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二是加强扬尘管控;三是严控露天焚烧;四是加强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以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相似文献   

13.
《林业资源管理》2017,(6):131-136
基于2015—2016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福建省泉州清源山大气颗粒物(PMs)浓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大气污染物(SO_2,NO_2,CO,O_3)及气象因子(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对PMs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源山空气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大气颗粒物浓度年变化规律呈春冬季高,夏秋低的变化特征;3)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不同污染程度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变现不同;4)气象因子、其它污染物浓度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景区引导旅客游览以及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6~2020年贵州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探讨了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6项常规污染物(SO_2、NO_2、PM_(10)、CO、O_3、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除O_3浓度上升11.8%之外,其余5项参数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SO_2、NO_2、PM_(10)和CO年均浓度均能达到一级浓度限值,PM_(2.5)和O_3达到二级浓度限值。此外,污染天数表明: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典型的污染物的PM_(2.5)和O_3。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烟煤、无烟煤、蜂窝煤等典型民用燃煤燃烧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特征及臭氧形成潜势(OFP).结果表明:燃煤烟气的VOCs物种组成随着煤种类及燃烧温度的变化而呈现较大差异,烟煤在较低燃烧温度下(460℃)排放的VOCs物种种类较多且T VOC浓度较高,排放的VOCs种类和T VOC浓度均随着燃烧温度的增...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2018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常州市PM_(2.5)中的影响,分析了常州市6个国控站点的大气在线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会直接增加常州市空气中PM_(2.5)的浓度,由于PM_(2.5)中组分SO_4~(2-)、K~+和Cl~-等浓度的增加,从而造成PM_(2.5)的短时污染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由于2017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深入精准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根据《大气颗粒物来源技术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等技术文件,对2018年秀洲区污染源排放特征进行了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采取了臭氧和细颗粒物(PM_(2.5))协同控制措施,主要措施为控制关联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源头量和加强末端治理。通过控制化石燃料、扬尘源和移动源等综合措施,降低了PM_(2.5)和臭氧(O_3)浓度。臭氧和PM_(2.5)协同控制实施后,2020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为87.2%,PM_(2.5)浓度为28μg/m~3,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总结了3年来秀洲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实践的经验,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15~2017年咸宁城区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其现状污染特征和变化规律,对咸宁市城区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气臭氧(O3)污染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展大气O3污染的指示监测工作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农作物以及森林植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敏感植物指示大气O3污染状况以其简便易行的技术优势,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文中介绍O3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理,不同植物对O3胁迫敏感性差异的成因以及利用植物指示监测大气O3污染的评价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利用植物指示大气O3污染技术的应用价值,提出应强化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1)深入研究敏感植物对O3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开发时效性强的指示评价指标;2)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筛选识别对大气O3污染敏感的乡土植物,并归纳总结各敏感植物的适用条件;3)推进大气O3污染植物指示评价方法的标准化,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4年佛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发布的PM_(2.5)监测数据研究了佛山市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佛山市PM_(2.5)日均浓度集中在16~45μg/m~3的浓度区间,PM_(2.5)日均浓度超标的日子主要出现在秋冬季(1月、10~12月)和春季(3月)静稳天气多发的时段,以及夏季(6月)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时段。污染日平均浓度为101μg/m~3,为年均浓度45μg/m~3的2.2倍。污染时段周末的污染天数略高,受夜间逆温等气象条件影响,污染日内PM_(2.5)各时刻的浓度出现夜间偏高。靠近污染源和污染输送通道的点位年均浓度较高。利用克里金插值进行年均浓度和污染日平均浓度空间分析发现,浓度高值区均位于与广州中心城区相邻,工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东北部。污染时段内,中度污染的污染带影响面积覆盖南海区和禅城区的大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