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去南京办公,对方单位请我去茶楼品茶。幽雅的茶室,飘散着氤氲的茶香,茶香入口暗香萦绕口鼻,如入兰圃,香清气爽。清缘的茶汤,澄彻明净,棉软的茶汁,盈满齿颊。细品无些许苦涩,入喉甘润。我嗜茶有年,还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茶!品啜着,思索着,回忆着……这是什么茶呢?不可名状。在客人面前又不好意思问,还担心客人问我!毕竟是从北方大城市来南京的人,怎么能“露怯”呢?客人埋单,我偷问茶艺小姐,她莺声燕语地说“:太平猴……”尾音随着她那袅娜的身影带走了。茶的名字简直太怪了!有名茶“江‘西狗牯脑’”,正好对“南‘京太平猴’”?绝妙茶联。不过这…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之外     
我想古今中外也不会有哪个人把国产的茶叶都喝一遍?你就是多么嗜茶,也只能偏爱哪几种。如南方多数人偏爱绿茶;北方多数人偏爱花茶。各地茶馆、茶楼、茶艺馆,按地域特点只卖当地人爱喝的茶。甚至有的茶艺馆,对生僻一点的名茶都不知道。我去北方某茶艺馆喝“太平猴魁”,茶艺小姐说没有,嘴里还嘟囔说,不是动物园,哪里有猴喝的茶。我这“猴”只当没听见,讪讪地要了一壶别的茶。卖茶叶的北京张一元,天津正兴德,也不可能国产的茶叶都卖。而城市的茶叶城,倒使茶叶的品种多起来。我作为北方嗜茶人,有意把名茶都尝一遍,尤其对过去贵族们喝过的茶,像托…  相似文献   

3.
这三年来,每当春节探视完老母,则必去江南。去看那一丛丛绿油油的茶树,去看那采茶女采摘的片片嫩绿佳茗,去看那茶农将毛茶摊晾、揉青、杀青、烘烤或炒制……自然,当许多熟悉的茶人将一杯佳茗献给我品尝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吟道:谁知杯中茗,叶叶皆辛苦。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龙井村,那几乎家家挂了龙井问茶,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以至萌发了我日后以问茶、问壶为题写了两本茶与壶常识  相似文献   

4.
清青世界     
刚刚上完一天的课,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进了房间,室友的电脑在“放肆”地大声“叫嚷”所谓的“流行音乐”,空气中弥漫着一个个狂跳的音符,节奏的欢快仍旧无法带走我的烦恼与疲惫。“何不来杯绿茶?”一个声音隐约在耳边响起。我掀开茶叶罐,拿出心爱的龙井,这可是平时都不舍得用  相似文献   

5.
蔡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1985年12月15日上午9时,研究生小张来找我商量一件事,因一时决断不下,我让他去请示蔡老师.几分钟后,他神色怆惶地跑来说:"蔡老师一大早就送医院了,情况危险!"这突如其来的事变使人何等惊心啊!我们急忙乘上去医院的汽车,惶惶中,不知道等待着我们的会是什么情景."医生会让外人探视吗?不让,那就意味着正在抢救,人就会有希望;如果让,那就意味着……",实在不敢想下去.怀着这种极其不安的心情我们急急地进入了医院.果然,几年来大家最怕发生的事情也是极力想避免发生的事情终于来到了眼前,我们尊敬的蔡老师已经停止了呼吸,安祥地躺在了那里.事情来得是那样的突然,但是千真万确的.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6.
苎麻栽培密度应该怎样确定?以哪一种栽培形式最为合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的肤浅看法。一、关于合理密植苎麻的合理密植,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栽麻时每亩的定植密度;二是在生长发育和培管过程中达到的每亩有效株数。只有当这两种密度都达到了协  相似文献   

7.
茶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生与茶有不解之缘。从我记事起,那一个个寂寞的乡村之夜是在茶香中度过的。父亲爱喝茶,每天夜里都要在火塘旁煨茶。那时,我家在磨坊,父亲便是磨坊主人,天天都要为人们磨面。那是一个“一年辛苦半年粮”的饥饿年代,家家户户都等面下锅,但石磨却一点也不急,每天都慢悠悠地转圈子。特别是冬夏枯水季节,转转停停,停停转  相似文献   

8.
知性普洱     
初识普洱茶,始于儿时和父亲在茶楼饮早茶,那时只觉得它耐冲泡,亲眼目睹服务员十几次续水后,茶汤依然红亮甘醇。再识普洱茶,是2002年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一位爱喝茶的朋友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一小块普洱茶,自豪地说这“生茶”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价钱不菲。至于什么品牌,我已经不记得,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很多人听完后都围了过来品试,品后,有人说好茶,很醇厚!有人说很香,太好了!我也喝了两杯,细细品味,感觉到有少许霉味,但碍于情面,也跟着点点头。  相似文献   

9.
陈凌 《广东茶业》2003,(2):30-30
北京医科大学齐国力教授曾说,人的寿命标准应该说是100至175岁,为什么很多人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不重视保健。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保健,凑合活着,问题很严重。 张学良将军100岁寿辰时,眼不花,耳不聋,很多人问他:“少帅您怎么活这么久?”他回答很明确:“不是我活得久呀,而是他们活得太短了。”这句话的意识是,你活得短,还嫌我活得长。我们很多人很糊涂,对保健一无所知,天天处在不健康、亚健康状态。我见过很多人,他们活得很长,都是100多岁。他们能活,我们为什么不能活?  相似文献   

10.
我对茶叶是个外行,一是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二是味觉不灵,连“大红袍”也尝不出味道。所以你们别希望我有什么新见解。只能随便说点个人意见。 发展茶叶同建设 八个基地都有关系 省里对发展福建经济,提出要建立八个基地,这可能同志们都知道了。茶叶几乎跟八个基地全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10月 2 5日印发的中国水稻研究所《每周情况》有关于该所育成“协优930 8”超级稻的报道。该所闵绍楷研究员认为 :“协优 930 8”在产量潜力上的重大突破 ,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现有籼型恢复系中适当增加粳稻“血缘”,使杂交稻双亲间的遗传距离增大 ;二是在塑造理想株型上 ,强调了增强后期根系活力和延长光合功能期。此段论述 ,我以为有如下意义 :1.这与 1996年我和我的同事在《中国水稻科学》第 2期和《作物学报》第 3期所提出的“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学说将形成继矮化育种和杂交稻育种之后的水稻生产潜力的第三次突破…  相似文献   

12.
正一初秋天高,红日杲杲。我混在一个省市作协采风团里,费时三天,走访了一座深藏在万山丛中的闽浙边陲小县。金鸡山、北路戏、黄兰溪湖、古村落、古茶岭、木拱廊桥等优美的自然风光或古老的文化遗产,将我那一颗被烈日烤得昏沉的脑袋塞得近乎堵塞,这或许就是所谓"美得让人窒息"了吧!所幸还有那一条氤氲淡淡清香的古茶岭,时不时地在脑海里闪动一下,清理去多余的垃圾,使我得以静下心来码上几个字。  相似文献   

13.
《禹贡》贡厥名的探讨——略论茶事起源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故乡,但关于茶事起源的时、地和传播问题,现在并不十分明确。可喜的是本世纪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确实迈进了一大步。因之,从宏观上来看,去研究茶在时、空间的关系和发展,有待于继续深入。笔者现仅从文史资料方面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1 秦汉茗茶略说众所周知,上古的“荼”是个多义词(为什么是个多义词?本文不拟论说)。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又产生多种名称,即一物多名,例如:荼、苦茶、槚、  相似文献   

14.
我去过杭州、浙江50次,深有体会,在杭茶叶专家、教授很多、很有水平。《茶叶》期刊质量、水平、档次均排在全国前列。《茶叶》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主编、副主编都是有名的教授、专家,责任编辑都是茶叶专业人员,来稿人中有茶叶专家、教授、专业人员,这三大特点使《茶叶》在全国很有影响、很有水平。我在《茶叶》期刊从1980年至2004年发表24篇文章,其中登在首页的占9篇。有些期刊很重视《茶叶》刊登的文章,例如杭州《茶叶交流》转载“中国加入WTO后华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文,四川《茶商与茶客》转载“21世纪茶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鲜荔枝果皮变褐是个主要的市场问题.过去,这一问题产不尖锐,因为产量少,采收后很快就在当地市场或亚洲人居住区销售一空.亚洲人知道褐变果的味道仍然不错.然而,由于扩大种植,出现传统市场的饱和,将来荔枝种植业生存的关键是要开拓鲜果市场.市场研究清楚表明,现在仍有许多人竟不知道荔枝是什么.那么展销荔枝果实显得重要,以吸收新顾客来品尝.遗憾的是,现在消费者在批发零售店内看到的许多荔枝,已经失去其诱人的鲜红色.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去过不少著名茶楼和会所,也见过不少有名无名的茶艺师,总觉得高级茶艺师不等于顶级茶艺师,他(她)们身上还缺些什么呢?在我的履历中,有13年从事军队通信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记录,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一直坚持认为在一个企业里面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那么从人才培养培训的角度来看,一个顶级人才与一般人才相比有着什么样的不同之处呢?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作为一个优秀的人  相似文献   

17.
稻的抗旱性机理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关于稻类抗旱性的系统性文献,国外有O’Tool在IRRI的研究总结和Turner的综述,国内的高见和古贺也分别从水分生理和陆稻育种的角度作了概述。了解抗旱性机制是育成抗旱性强的品种的必要条件,下面想参考迄今的文献,从选育强抗旱性品种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 一、抗旱性机制 抗旱性的机制可用下图的概念表示。 关于干旱适应性,过去一直是把与品种早熟性和调节耕作期有关的“避旱性”和“狭义的抗旱性”合称为“广义的抗旱性”。然而抗旱性的含义为“作物抗干旱条件的性能”,因此“广义的抗旱性”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够清楚。 Turner的ada…  相似文献   

18.
迷信的人信这样一句话:逢“8”必发!“8”谐音“发”,因此有人花大价钱买尾号都是“8”的手机号、车牌号。明白之人也许付之一笑,视作妄言。但细品之,亦能嗅出点哲学的味儿。同一件事,历经七次,大抵也能熟能生巧了罢。且不说这七次是一次比一次难度高,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做得好。深圳茶博会亦如是。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     
《茶世界》2006,(6)
美国:绿茶是亚洲人防癌法宝此发现破解了多年“怪论”:亚洲人吸烟率很高心脏病和肺癌发病率却较低。众所周知,吸烟可能导致心脏疾病和肺癌,但是在吸烟人口比例相当高的亚洲国家,这两类疾病的发病率同美国相比并不高,这一被称为“亚洲怪论”的现象困扰了众多学者。美国医学家研究后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饮用绿茶是其中原因之一。绿茶的儿茶酚含量很高据路透社13日报道,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外科医师协会杂志》详细论述了绿茶对促进心脏健康以及降低患癌症危险之间的联系。耶鲁大学医学院鲍尔·萨姆比奥博士和同事的研究表明,绿茶含…  相似文献   

20.
茶树是怎样生长的?种茶的人们不一定都清楚。不懂得茶树的生长,就不可能把它培管好。现从三个方面讲这方面的知识。一、生长发育生物的成长,常用“生长发育”这个术语,习惯上讲“生长”,实质上就是指“生长发育”。要讲清楚茶树是怎样生长的,先要弄清楚“生长发育”的含义。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包括种子)等器官组成的;其中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花、果、种子称为生殖器官。各个器官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