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完善洞庭湖区机收夏玉米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2个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湘农玉27号)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150、225、300 kg/hm~2)与种植密度(60 000、75 000、90 000株/hm~2)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全生育期随施氮量增加延长2~4 d,适当早播可以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无显著性影响,种植密度、品种和种植密度互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宜随种植密度增大适当减少;郑单958在90 000株/hm~2与15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湘农玉27号在90 000株/hm~2与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两者的互作对夏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降低与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均适应密植机收,适当控制施氮量、增大种植密度,有利于夏玉米氮肥高效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2.
施氮与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裂区设计,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施肥和密度互作效应显著。666.7m^2产量629.58kg,且效益最大的栽培模式是:666.7m^2追施氮肥(尿素)30.4kg,种植密度4000株。  相似文献   

3.
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4.50万株/hm~2、6.75万株/hm~2、9.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和0.0 kg/hm~2、112.5 kg/hm~2、225.0 kg/hm~2和337.5 kg/hm~24种施氮水平,分析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供试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6.75万株/hm~2。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干物质重,当施氮量为337.5 kg/hm~2时,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不施氮和112.5 kg/hm~2施氮处理,但是与施氮量225.0 kg/hm~2处理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供试品种粗脂肪含量和粗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当施氮量为337.5 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施氮水平。方差分析显示,种植密度、施氮量以及两者互作对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玉米种植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因此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提升玉米产量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夏玉米是临邑县主要经济农作物,为确保夏玉米产量应采取增加栽培密度,并做好配套田间管理措施。本文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山东省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倒伏的影响,得出了密植条件下夏玉米产量提升机制,即在6.00~8.25×104株·hm-2密度范围内,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增加穗数增多而增加了夏玉米产量,而且夏玉米未发生倒伏。提出在临邑县从事夏玉米生产时,推荐密度为8.25×104株·hm-2,施氮量为360kg·hm-2。通过合理密植、配施化肥、化控等农艺措施能够实现夏玉米高产,为相关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四川盆地直播夏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为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储备和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密度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的茎秆基部节间农艺性状、节间抗倒力学性状、玉米茎折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密度显著影响玉米茎杆抗倒性能和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茎秆基部第3节和第4节节间伸长变细,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变小,穿刺强度和抗折力降低,种植密度由6.0万株/hm2增加到7.5万株/hm2,全生育时期茎折率增加17.17%,产量下降17.58%。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显著影响玉米全生育时期茎折率和产量,当密度为6.0万株/hm2、施氮量为375kg/hm2能够有效控制全生育时期茎折率,且玉米产量达到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四川盆地夏玉米适宜种密度为6.0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375kg/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量,以前期筛选的宜机收玉米品种‘先玉1171’为材料,采用随机区试验组设计,设置3个密度和4个施氮水平,在贵州普定县研究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机收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显著降低了机收玉米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倒伏率逐渐增大,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均减小,种植密度从52500株/hm~2增加到82500株/hm~2,茎粗和单株叶面积降低15.20%、22.38%,叶面积指数增加21.78%,倒伏率增加1.12倍,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分别减小7.40%、5.11%和6.68%;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能显著提高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当施氮量达180 kg/hm~2,分别比不施氮处理提高了7.93%、11.47%、7.43%、10.12%、10.81%和24.44%;当密度为67500株/hm~2,施氮量为180 kg/hm~2,茎粗大小适中,产量最高,倒伏率较低,株高及穗位整齐,成熟一致,适宜机械化收获。综合分析认为机收玉米品种‘先玉1171’在贵州普定县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67500株/hm~2和180 kg/hm~2。  相似文献   

7.
密度和施氮量对丘陵区机播夏玉米产量及倒伏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置3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夏玉米生长特征、产量及倒伏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和倒伏的主要因素。营养生长阶段玉米株高、抽雄吐丝期叶面积指数、群体生物量和有效穗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达7500株.hm-2提高穗着粒、百粒重、空秆率,降低穗长、结实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当密度为6000株.hm-2,施氮量375 kg.hm-2能获得最佳产量。夏玉米倒伏以茎折为主,茎折多发生在受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的基部第5节和第6节,密度为6000株.hm-2且施氮量375.hm-2能降低总倒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密度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稀植大穗型品种鲁单981(LD981)和紧凑耐密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设置52 500和82 5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同时设置0、90、180、270和360 kg·hm~(-2) 5个施氮水平,研究密度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单株及群体干物质积累特性、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增加种植密度,相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单位面积穗数、空秆率、倒伏率显著提高,不耐密品种空秆率、倒伏率增加更显著。其中,ZD958与LD981各施氮处理的平均千粒重、穗粒数分别降低6.24%、6.77%和7.52%、18.09%,LD981空秆率、倒伏率高达17.0%、27.6%,显著高于ZD958。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270和360 kg·hm~(-2)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先上升后下降,施氮量270 kg·hm~(-2)处理产量达到最大值。增加种植密度,夏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的趋势。随施氮量增加,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相同氮素水平下,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总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种植密度,ZD958和LD981各施氮处理的平均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15.94%、39.01%、26.22%和1.96%、5.79%、14.92%。相同种植密度水平下,总氮素积累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呈下降趋势。增加种植密度,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增加。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氮素转运效率及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低密度种植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增密施氮显著提高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但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品种间差异显著。增密后,LD981籽粒产量增加不显著,ZD958籽粒产量显著提高。高密度条件下,增加施氮量,不同耐密型玉米籽粒产量均显著增加,而LD981空秆率、倒伏率显著提高,是限制LD981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增密显著提高不同耐密型玉米氮素利用率,提高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增加种植密度,ZD958花后氮素同化量增加,LD981则降低。施氮降低了植株氮素利用效率,但可以提高高密度条件下植株氮素吸收量,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增密与施氮相结合,有利于耐密型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氮效率两方面,ZD958适宜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施氮量为270 kg·hm~(-2);LD981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施氮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春玉米品种强盛16、屯玉99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施氮量和4个种植密度,通过统计穗长、穗粗、穗质量、秃尖长、百粒质量和产量,分析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的种植密度有利于穗长,不利于秃尖长.种植密度对穗粗、穗质量、百粒质量影响不大;在玉米产量方面,强盛16、屯玉99表现出协同性,均随着种植密度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强盛16最佳的种植密度为6.0×104株/hm2,屯玉99最佳的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施氮量对玉米的穗长影响不明显,对穗粗、穗质量、秃尖长有明显影响,但最终反映在百粒质量和产量上的影响却不明显;强盛16、屯玉99较佳的施氮量均为360 kg/hm2.通过对山西春玉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研究,强盛16获得最高产量为795 kg/667 m2,屯玉99获得最高产量为68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0.
密度和施氮水平对渝青1号生物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渝青1号生物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与施氮量是影响生物产量的关键因素,最适施氮量为225kg/hm2,最适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各相关性状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突破夏玉米单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高产夏玉米品种天泰33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60 000、67 500、75 000、82 500、90 000株/hm2)和施氮量(0、180、270、360、450、540 kg/hm2)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当密植超过82 500株/hm2时增产趋势减缓甚至略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同化量和氮素转运效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氮素运转对籽粒贡献率在低密度(60 000株/hm2)和高密度(82 500株/hm2、90 000株/hm2)条件下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中密度(67 500株/hm2、75 000株/hm2)条件下呈上升趋势。增施氮肥,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下降,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提高氮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天泰33号获得高产且氮肥利用效率较合理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 000~90 000株/hm2、施氮量为360~4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夏玉米常规品种郑单958(ZD958)和耐密品种登海618(DH618)为试材,采用单株盆栽种植方式,设置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且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升高,两品种表现一致。对比不同品种,施氮条件下DH618氮肥利用效率和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改善幅度显著,最终表现在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增加上显著高于ZD958。可知,合理施用氮素可以显著改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与氮素积累的协调性,最终提高产量。在密植条件下,DH618对氮肥的施用与否反应更加敏感,在生产实践上,追求玉米高产在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不能忽视氮肥的作用,两者合理结合才能有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鲁单981产量及其产量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鲁单981,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个体产量、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以及群体消光系数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则呈现升高趋势。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为45000-60000株/hm^2时,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群体净同化率高,可获得较高的玉米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14.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V1)、湘农玉27号(V2)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在低、中、高3个密度(60 000、75 000、90 000株/hm2)与低、中、高3个施氮水平(150、225、300 kg/hm2)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高密高氮化控(T1)、高密中氮化控(T2)、高密低氮化控(T3)、中密高氮化控(T4)、中密中氮化控(T5)、中密低氮化控(T6)、低密高氮无化控模式即农民模式(CK) 7种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V1品种2年间T1、T2模式的产量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V2品种2019年T2模式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T1和T2的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效率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中氮条件有利于氮收获指数的提高。综合来看,高密中氮化控模式(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施氮量225 kg/hm2、拔节初期化学调控)能在保证大幅增产的同时,获得较大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可在洞庭湖区夏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啤酒大麦苏啤5号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啤酒大麦品种苏啤5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苏啤5号的产量有显著影响;(2)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结构有影响;(3)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施氮量为210 kg/hm2,合理的种植密度为3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农技服务》2016,(9):27-28
本文研究不同施氮量和不同密度对春播玉米金玉81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金玉818的产量。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施氮量下,提高种植密度不能明显增加玉米产量。其中,以276kg/hm~2施氮量的6.0万株/hm~2密度水平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专用青贮玉米新品种东青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密度和6个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水平对生物产量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递增关系,达到一定量后生物产量不在增加,相反有所降低。在种植密度为4.67万株/hm2和施氮水平18.4g/m2时该品种的生物产量最高;主要农艺性状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变化情况不同.株高、空秆率、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单株绿叶数、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长、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株高、茎粗、单株绿叶数、穗粗、穗位高、穗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为防止倒伏应适当施用氮肥。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个体的长势较好.空秆率会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8.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探讨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单种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沈玉18号单种的适宜密度在74250~90750株/公顷之间,种植密度与施氮水平最佳耦合效应是每1hm2种植密度90750株、施氮量450kg。从产量构成来看,千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穗行数、行粒数、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出籽率随密度的不断增大逐渐增加;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秃尖有降低趋势,而施氮量的变化对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出籽率、千粒重等没有明显的影响,倒折率随着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烟草品种CB-1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完善福建省南平烟区主栽的清香型烟草品种CB-1的配套生产技术措施,采用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南平烟区CB-1品种的生长及产质量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病害以及移栽60d农艺性状受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采烤前烟株的株高、茎围、叶片数和最大叶面积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施氮量对采烤前农艺性状的影响大于种植密度的影响效应;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极显著;产值受施氮量影响极显著,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适合南平烟区CB-1品种的施氮量水平为6.5~7.0kg/667m~2,种植规格为120cm×45cm。  相似文献   

20.
以黄淮海区普通玉米国家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67500、82500株/hm22个种植密度水平和0、180、270 kg/hm23个施氮量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夏玉米淀粉粒分布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氮量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存在显著影响,且施氮量是影响淀粉粒体积分布的主要因素.增加施氮量,<3.5μm与3.5~7.4μm淀粉粒体积比下降,>7.4μm淀粉粒体积比增加;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产量、粒重、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以及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回复值增加;相反,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以及玉米淀粉的峰值时间、糊化温度降低.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淀粉粒体积分布的影响效果相反.该研究中,在种植密度82500株/hm2、氮肥用量270 kg/hm2条件下,玉米籽粒淀粉平均粒径较大,大型淀粉粒比例较高,其糊化特性和淀粉组成较优,且能兼顾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