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苎麻属植物野生种考察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4-1994年对苎麻属植物主要分布了广西、云南等10省(区)的部分山区进行苎麻属植物野生种考察,共收集到苎麻属17种7变种157份材料,其中活体保存于本所搜集圃有16种7变种123份。考察发现广西新记录种5种,云南新记录种1种,湖南新记录种2种;首次发现茎花苎麻与滇黔苎订、茎共麻和水苎麻的中间类型材料,收集到一批种内新变型材料,从而充实了苎麻属植物的特征特性。对咱群的生长习性、繁衍生死特点及  相似文献   

2.
陈晓蓉  廖志强 《中国麻业》2007,29(6):308-312
1995年以来,我所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14个省(市)、自治区搜集到荨麻科植物资源222份,其中苎麻属130份,分属19个种7个变种。根据形态特征,将已搜集到的苎麻属植物划分为腋球苎麻组、帚序苎麻组、苎麻组、序叶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五个组。苎麻属植物的种群分布与海拔高度有关,按其生态特点可分为湿生性、湿中性、半阴湿性和旱生性四大生态类型。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苎麻属植物,异地保存时有的不易成活,建圃保存时要从水分、光照、温度上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苎麻近缘野生种的种类,分布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至1997年底,在湖北沅江已活体保存苎麻近缘野生种17种7变种131份,种间过渡类型3份,本文报道了在苎麻近缘野生种的种类及分布,并对其复价值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苎麻属植物资源的搜集、保存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以来,我所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14个省(市)、自治区搜集到荨麻科植物资源222份,其中苎麻属130份,分属19个种7个变种.根据形态特征,将已搜集到的苎麻属植物划分为腋球苎麻组、帚序苎麻组、苎麻组、序叶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五个组.苎麻属植物的种群分布与海拔高度有关,按其生态特点可分为湿生性、湿中性、半阴湿性和旱生性四大生态类型.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苎麻属植物,异地保存时有的不易成活,建圃保存时要从水分、光照、温度上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5.
海南莎草属植物资源调查及饲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在海南岛的莎草科莎草属牧草资源进行调查、收集与整理,共收集到莎草属植物22种和3变种,其中收集《海南植物志》中未记载的有1种;对调查和收集的16种莎草属牧草的营养价值进行分析,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畦畔莎草的营养价值最优,其次是绿穗莎草、红翅莎草和细茎莎草,这些牧草的营养价值、综合能力较高,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此研究为莎草属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1990 ̄1992年,对青海省20个县市的大麦野生近缘植物进行了考察。收集到的213份近缘野生大麦分属2个亚种、20个变种、其中新定名的变种6个。  相似文献   

7.
贝母兰属植物隶属兰科,多数种类具较高的观赏价值,但西藏自治区的贝母兰属植物资源考察不充分。本文报道了兰科贝母兰属植物1个中国未详知种:细茎贝母兰(Coelogyne mishmensis Gogoi);4个西藏新记录种:褐唇贝母兰(Coelogyne fuscescens Lindl.)、密茎贝母兰[Coelogyne nitida (Wall. ex D. Don) Lindl.]、疣鞘贝母兰(Coelogyne schultesii Jain et Das)、禾叶贝母兰(Coelogyne viscosa Rchb. F.)。其中,细茎贝母兰与流苏贝母兰(C. fimbriata Lindl.)极为相似,但细茎贝母兰花大,唇瓣边缘为厚绒毛状,与流苏状唇瓣相区别;褐唇贝母兰的近似种为云南贝母兰(C. assamica Linden & Rchb. f.)和斑唇贝母兰(C. fuscescens Lindl. var. brunnea Lindl.),但三者的界限划分不明确,通过搜索模式标本,从植株和花的形态、颜色看,本文报道的种更接近褐唇贝母兰原变种;密茎贝母兰近似眼斑贝母兰(C. corymbosa Lindl.),本研究提供鉴别特征将2种区分开;疣鞘贝母兰未在花期时,外观极易与黄绿贝母兰(C. prolifera Lindl.)混淆,但细微特征如鞘上具疣状突起,花唇瓣上具两条褶片等特征极易区别,本文提供了重要形态特征描述及详细特征图片等信息。该新记录的发现扩充了我国西藏自治区贝母兰属植物的记录,为今后兰科植物调查和保护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花卉种质资源考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1990年考察了海南岛17个县市的花卉资源,共搜集花卉种质859种(变种、品种、型),内含野生种406种,栽培种453种,隶属97科,390属。其中,海南特有种47种,兰科植物东亚特有属3个,海南新记录属5个,新记录种13个;保存活种质713份。这次考察基本摸清了海南岛花卉种质资源的分布、生态、环境、花果期、主要性状和分类名称。最后,推荐十余种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供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苎麻属植物性别表现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苎麻属植物为单性花,已往文献将其性别分为雌雄同株、雌雄异株、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雌雄同株或全雌株四类:而据我们对活体保存的苎麻属五个分类学组的16种7变种的系统调查,仅观察到雌雄同株、全雌或雌雄同株两类,未见其它的两种性别类型的物种。帚序苎麻组、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为雌雄同株物种,大叶苎麻组性别表现为雌雄同株、雌雄同株或全雌。苎麻属某些种内居群间、居群内性别分化表现亦存在较大差别,这可能与苎麻属中同时存在无融种综和多倍种综的复杂种群结构有关。苎麻属植物性别演化趋势是由雌雄同株向雌雄异株或全雌株演化。  相似文献   

10.
川陕黔桂作物种质资源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5年,对大巴山及川西南和黔南桂西山区62个县的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共搜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14689份,并入库入圃短期保存。发现了水生薏苡,长圆苎麻两个新分布种,幼果三角形的野生荔枝,微型南瓜,小金瓜等11个新类型和野生山龙眼,荆豆等20余个省(区)内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1.
二、云南新茶种的不断发现国内许多单位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云南的茶树品种资源,于50年代初开始,先后进行过不同形式的植物考察和茶树品种资源考察,发掘出大量茶树地方品种和野生茶树,并且还发现20多个新茶种(变种)。下面将不同时期考察结果作一简述。 (一)植物综合考察这是指多科、属性的植物考察。因在云南各地海拔1100~2800米范围内,山茶科植物常与壳斗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等科植物共同组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类型,因此,在进行上述科、属植物考察中常可同时发现一些茶树资源。例如,50年代的中苏联合植物考察和以后由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的多次植  相似文献   

12.
苎麻(Boehmeria)绿原酸和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苎麻属的三个种和一变种共5份材料进行了绿原酸、总黄酮含量分析测定。其叶绿原酸平均含量为0.354%,变异系数为41.25%。根的总黄酮平均含量为0.362%,变异系数为9.33%。其绿原酸、总黄酮含量低于杜仲。  相似文献   

13.
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保存在江西省麻类科学研究所“中国野生苎麻种质资源圃”中的野生种资源16人种3个变种共80份材料,进行生长条件的生育特性,经济性状,抗逆性等特征特性的观察鉴定。拓展其应用研究领域,为苎麻属野生种进一步在无融合生殖、品质改良,提高抗逆性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苎麻属植物性别表现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属植物为单性花,已往文献将其性别分为雌雄同株、雌雄异株、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雌雄同株或全雌株四类.而据我们对活体保存的苎麻属五个分类学组的16种7变种的系统调查,仅观察到雌雄同株、全雌或雌雄同株两类,未见其它的两种性别类型的物种.帚序苎麻组、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为雌雄同株物种,大叶苎麻组性别表现为雌雄同株、雌雄同株或全雌.苎麻属某些种内居群间、居群内性别分化表现亦存在较大差别,这可能与苎麻属中同时存在无融种综和多倍种综的复杂种群结构有关.苎麻属植物性别演化趋势是由雌雄同株向雌雄异株或全雌株演化.  相似文献   

15.
苎麻(Boehmeria)绿原酸和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苎麻属的三个种和一变种共5份材料进行了绿原酸、总黄酮含量分析测定.其叶绿原酸平均含量为0.354%,变异系数为41.25%.根的总黄酮平均含量为0.362%,变异系数为9.33%.其绿原酸、总黄酮含量低于杜仲.  相似文献   

16.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于1995年9月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共采集冰草属植物4个种32份材料。这些材料所生长的土壤、生态环境以及在形态上存在广泛的多样性,其中某些材料可作为小麦改良中抗旱、抗耐盐碱的主要资源。观察了所有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发现了2个新的倍性水平材料。  相似文献   

19.
洪继仁  刘兆良 《中国麻作》1988,(4):F003-F004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对芦竹青、黑皮蔸、黑轩脚等苎麻品种的叶、茎、花等器官的形态与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后指出:麻茎的韧皮部中纤维层内,主要分布着肾形或不规则的纤维细胞,是人类主要的收获物,它的分化和生长与原麻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茎段扦插在保温保湿的环境下,通过形成层分化威不定根,成为麻苗;苎麻叶片背面的茸毛似“蚕吐的丝”不规则地分布在叶的背面,有几层,气孔被深埋在里面;苎麻属雌雄异花植物,每朵雄花中汉有四根花丝,伸出花外倒挂在花下,上着生一枚花药,雌花中的花柱伸出花外,顶端细尖;苎麻的茸毛,除根外,其它各器官均覆盖着茸毛,尤其幼嫩的茎叶上茸毛更多,茸毛的表面结构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20.
系统地研究了苎麻属5组27种(变种)的托叶形态特征,其中16种(变种)为首次研究报道。发现大叶苎麻组群中的细野麻,小赤麻,苗期的托叶为合生托叶,并制定了托叶类型,托叶形状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