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藏东南是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重要组成单元,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科,但对该科植物在藏东南地区的物种数量及分布规律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藏东南地区的兰科植物种类及其生活型;并将研究区域按500 m划分为9个海拔梯度,结合系统发育分析了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结果共发现野生兰科植物89属336种(变种),其中地生兰187种、附生兰136种、菌类寄生兰13种。整体来看,兰科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1 500~3 500 m海拔段,尤其在海拔2 000~2 500 m分布最多。研究结果表明,藏东南兰科植物呈"中间高度膨胀型"海拔分布趋势,其生活型也有同样的趋势。相邻海拔梯度的兰科植物相似性系数较高,随着海拔差距增大,相似性系数也随之降低。兰科植物区系成分中热带亚洲成分最高(32.8%),其次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26.2%)和中国特有成分(15.3%)占绝对优势,3者之和占总种数的74.3%。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尖峰岭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分布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岛尖峰岭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尖峰岭野生兰科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具有53属114种,其中附生兰84种,地生兰30种;60%以上的兰科植物分布于海拔700~1 200 m热带山地雨林中。由于过度无序开发,尖峰岭林区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工培育研究以及依托旅游发展兰花产业等措施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地调查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西双版纳坝区独生古树上野生附生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坝区独生古树上野生附生兰科植物共计30属59种,占研究区同海拔段(500~1 220 m)已知野生附生兰科植物种数(228种)的25.9%,其中12种(20.3%)属中国红色名录濒危等级。CCA分析结果显示,7个环境因子对坝区独生古树的附生兰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按照净效应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海拔、距居民区距离、年均降雨量、年均温、距天然林块距离、胸径、树高。  相似文献   

4.
在河池市兰科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种类特征、区系特点和濒危原因,提出保护对策。结果显示:1河池市野生兰科种类资源丰富,分布不均。调查有兰科植物62属183种,占广西兰科植物总属数(108属)和总种数(388种)的57.41%和47.16%,是广西兰科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2地理成分复杂,热带性质明显。河池市兰科植物的属共有12个类型,3个变型,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属的R/T比值达3.54,其所含种的R/T比值达5.90,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十分明显。3多数种类主要分布于海拔100~1 800 m,垂直分布跨度大。4生活型齐全,以地生兰种类最多,有34属100种,占总种数的54.64%,其次是附生兰,有26属78种,占总种数的42.62%,再次是腐生兰,有5属5种,占总种数的2.73%。5导致河池市兰科植物濒危的因素有人类活动影响和物种生物学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其致濒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兰科植物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兰科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多样,共计有兰科植物32属55种,分别占西双版纳兰科植物属总数和种总数的38.55%和18.03%。与邻近石灰山热带季节雨林自然保护区所含的兰科植物属、种数相比,西双版纳石灰山兰科植物的属、种总数高于江西三清山,低于云南小黑山和广东南岭,与贵州的梵净山相比,其属数基本相当,种数高于贵州梵净山。2兰科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有10个类型或变型,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成分占明显优势,为34.38%;其次为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占18.75%。3石灰山兰科植物生活型以附生型为主,地生型为辅。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收集、查阅文献、引证标本、中药材市场及民间走访,整理出文山州药用兰科植物名录,共计54属170余种。文山州药用兰科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从生活型上看,具备地生、附生(半附生)、腐生各种类型;从植物区系上看,热带区、热带过渡区、亚热带区、温带区、高寒区均有分布;从垂直分布看,具备低海拔、广海拔和高海拔3种类型。对文山州民族药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尽快出台保护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制定采购限额,防止过度开发利用,完善就地保护工作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野生兰科植物种类丰富。通过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野生兰科植物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兰科植物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怒江片共发现兰科植物78属288种,其中贡山片区最多(235种),其次为泸水(83种)和福贡(78种)。兰科植物物种数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海拔1600~2000 m兰科植物最为丰富。该区域兰科植物以地生型为主(152种),其次是附生型(127种)、腐生型(7种)和附生/地生型(2种)。怒江片区兰科植物属分布区类型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质。此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兰科植物丰富,包括3种国家I级和40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此,提出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的兰科植物需要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与种群回归、科普宣传与普法、建立健全法规等方面来提高野生兰科植物保护效率,为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诏安县乌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野生兰科植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32属51种。调查新发现属种有绒兰属白锦绒兰、钟兰属钟兰等。通过对不同海拔梯度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乌山山腰部400~800 m海拔较湿润的小气候环境是野生兰科植物分布丰富度较高的主要因素;乌山野生兰科植物热带成分的属占比最大,热带性质明显;与毗邻地区野生兰科植物分布对比,丰富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杨保纲 《云南林业》2003,24(1):24-24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屏边和河口2县交界处,面积为15365公顷,海拔在100~2365m之间,巨大的山体高差形成了明显的垂直生物气候带和多样性的生境类型。区内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动植物栖息生长条件十分优越,适于多种类型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分布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类群。大围山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兰科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分布有从热带到亚热带的多种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类兰花。兰科植物是一类十分珍贵的植物,兰花花形奇特、色彩艳丽、花味芳香,是我国…  相似文献   

10.
福建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保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兰科植物共计27属47种,约占福建省兰科植物65属152种的41.5%和31%;兰科植物在保护区内3种生活型都有分布;47种兰科植物以地生兰为主,占59.6%,其次是附生兰,占34%,腐生兰分布较少,占7.4%;保护区兰科植物地理分布以热带成分为主,热带属占88.9%,温带属占11.1%。并分析了保护区兰科植物致濒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赤水河中段清香木在天然群落中的地位、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主要树种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天然群落中清香木的生态适应性,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及定量分析,以海拔450-930 m不同海拔梯度作为一维资源位状态,研究了群落中19个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以及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清香木、铁仔、华西小石积等树种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B(SW)i、 B(L)i分别为0.8592、0.8421、0.8392、0.9323、0.8805和0.8369;生态位相似性大于0.5的种对有25对,占总种对数的14.6%;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种对有49对,占总种对数的28.7%;生态位宽度越大,其树种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越高,竞争就会更加激烈,反之则低。  相似文献   

12.
陕西秦巴山区分布有野生兰科植物41属、80种,分别占陕西省兰科植物属和种的100%和97.6%.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汉中、安康、宝鸡、商洛4市,每个市又集中分布在各市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分布集中在海拔800~3 000 m范围内,属和种分别占秦巴山区野生兰科植物属和种的82.9%和73.8%.秦巴山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还处于较原始的状态,人为的滥采乱挖给资源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籍此,提出重视就地保护工作;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迁地保护;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观赏、药用兰科植物的人工栽培研究等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云南蒋家沟流域土壤种子库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特征,明确种子库对植被垂直带谱的响应性机制及群落恢复潜力,选取蒋家沟流域8条海拔带[Ⅰ(2700~2900 m)、Ⅱ(2500~2700 m)、Ⅲ(2300~2500 m)、Ⅳ(2100~2300 m)、Ⅴ(1900~2100 m)、Ⅵ(1700~1900 m)、Ⅶ(1500~1700 m)、Ⅷ(1300~1500 m)]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种子库相似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Ⅲ、Ⅱ海拔带的平均物种数和种子密度显著高于Ⅶ、Ⅷ海拔带,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与物种数量随海拔降低而逐渐减少;Ⅰ、Ⅱ、Ⅲ海拔带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大于5.000,Ⅶ、Ⅷ海拔带M小于3.000。种子库萌发物种以菊科和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海拔2300 m以上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海拔2100 m以下则以1年和2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各海拔带物种分布均匀性较好,除Ⅵ海拔带外,其余海拔带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大于0.900。Ⅲ海拔带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分别为0.942和3.006;Ⅶ海拔带的D和H最低,为0.810和1.720。除Ⅶ、Ⅷ海拔带以外,其余海拔带的土壤种子库均与临近海拔带种子库相似性最高,Sorensen相似性系数(CS)为0.400≤CS<0.550,且整体上表现为随海拔升高CS逐渐减小的趋势。蒋家沟流域植被群落土壤种子库的变化受海拔梯度的影响,与蒋家沟流域内气候的垂直地带分布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海拔梯度由于包含了温度、湿度等诸多环境因子的剧烈变化而成为了研究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区域。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沿海拔梯度研究了油竹子(Fargesia angustissima(Mitford)T.P.Yi)分株的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基径(Basal Diameter,D)、株高(Height,H)、分株节数及节间长、单株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除分株节数随海拔升高近似线性增加,和分株枝生物量随海拔升高线性降低外,其他各调查因子对海拔的响应均是非线性的,反映了环境因子随海拔的非线性变化。分析认为,油竹子的生长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对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模式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麻疯树天然林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近期卫星遥感图片解译结果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四川麻疯树天然资源分布情况及生长特点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1)四川麻疯树天然林资源总面积为34194hm2,主要沿金沙江、安宁河和雅砻江干流及其支流干热河谷呈窄带状水平分布;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400m—1800m。主要分布范围为海拔800m—1400m,其占四川天然林麻疯树总面积的84.47%。(2)分布方式以零星分布为主,夹杂有团条状分布、成片少,成片分布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2.25%。(3)通过对麻疯树天然林资源权属、地类、起源、面积、立地因子、株数、密度、树高、冠幅、生长状况、结实状况、生境状况、病虫害等情况的调查表明,四川麻疯树天然林资源具有雌雄花比例失调、单株产量差异大、病虫害严重、徒长枝多等一系列特点。(4)在宏观上,麻疯树在四川的适生区域为雅砻江流域的中下游及其支流安宁河流域的中下游及金沙江攀枝花、会理、会东段的部分支流的河谷地带。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5年和2011年固定样地调查数据探讨西双版纳四数木一闭花木一多花白头树群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个体数量方面的变化。分析显示,群落内高等植物种数净减5种(新增4种,消失9种),热带分布型科、属比率分别上升7.3%和2%;A、B、C、D4层原有乔木(DBH≥5em)个体死亡率分别为0%、44.4%、16.3%和60%;A、132层乔木个体比例下降2.5%。乔木种群的频度分布格局和构造种群比例维持不变;群落乔木立木级结构保持正金字塔型,优势种群的立木级分布格局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该群落发育处于较为成熟阶段;15年来群落乔木的优势成分保持不变,群落总体结构稳定,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减少明显;优势树种中,四数木和多花白头树2个种群趋于衰退,油朴有取代四数木或多花白头树在林冠层优势地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滇东北珙桐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滇东北9个样地总面积4500m^2珙桐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该地区珙桐群落的物种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群落相似性及珙桐更新状况.结果表明:①该地区珙桐群落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共有蕨类植物7科10属16种,被子植物63科110属171种,且古老性、特有性强;②群落被子植物的区系构成中以温带分布型属为主,约占57.27%,缺乏温带亚洲分布,中亚分布和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3种类型;③与四川省都江堰、卧龙和甘肃省文县等地珙桐群落植物区系构成基本相似,但温带成分略为减少,热带成分相对较多;④群落垂直结构明显,珙桐与各散生竹类构成独特的乔、竹、草结构,依群落中灌木层优势竹种不同而划分为3个群丛;⑤珙桐径级分布呈现出稳定增长的金字塔型,表明该地区珙桐种群能保持较长时期稳定,但珙桐更新种群以萌枝为主,极少见实生苗,表现出种群衰退迹象,而且群落更新层中有大量其他树种幼苗,若珙桐遭到破坏,它们将有可能取代珙桐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疆阿勒泰林场林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阿勒泰林场林地保护与利用存在着地域性分布明显,树种单一,稳定性差,林牧矛盾突出、林地管理缺乏规范等问题。提出实行用途管理,进行森林保有量规划,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对林地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和定级结果:特殊保护(Ⅰ级保护)面积占林地面积的41.2%、严格保护(Ⅱ级保护)面积占27.3%、重点保护(Ⅲ级保护)面积占31.5%、一般保护面积(Ⅳ级保护)为零。根据以往各类规划中的定位,将林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2个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19.
毛竹构件含水率及其沿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及其沿着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毛竹构件的含水率和估算其生物量及其碳储量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皖南毛竹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毛竹各构件含水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沿着年龄、海拔和立竹度3个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皖南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大的是竹蔸(55.51%),其次是竹叶、竹鞭、鞭根、蔸根、竹秆、竹枝;地上部分的平均含水率(45.76%)略小于地下部分(52.16%);皖南毛竹大部分构件的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且与年龄具有很好的幂指数关系(鞭和鞭根除外);各构件含水率与海拔梯度、立竹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密切关系,但在这2者的影响下大致都呈"S"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度落叶松人工林直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汪清林业局金钩岭林场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密度固定样地的长期观测数据,采用偏度、峰度、直径变动系数对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25a时偏度值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其后随着年龄增加,各样地的偏度值均逐渐减小,直径分布曲线右偏型逐渐减弱,期初密度大的样地偏度值变化明显;②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密度样地的峰度值逐渐减小,直径分布曲线逐渐变得平缓,期初密度大的样地尤其明显;③31a后,各样地直径变动系数稳定在0.36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