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合肥先后共用六个组合(品种)进行了三年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秧苗密度时苗质在三叶期前无显著影响,三叶期后影响日益加大。秧苗单株叶面积、干物重、分蘖数等均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回归线近似y=1/(a+bx)曲线。3—5、5—7和7—9叶期单株叶面积和地上干重的增长量,较300苗/米~2下降50%以上的临界密度,依次为2000、1200和600苗/米~2左右。单株干重增长速度降低10%,分蘖速度下降12.5—29.5%。5,7,9叶期可发分蘖成蘖率<20%的临界密度依次为2500,1500和600苗/米~2左右。苗质对大田产量的影响随着秧龄延长而加大。在秧大田比保持一定的情况下,苗质对大田产量的影响一般小于秧苗密度对苗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稻肥床旱育秧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肥床旱秧具有出苗整齐、秧苗矮壮多蘖、苗体氮素相对含量高、根系自身调节能力强、秧龄弹性大等特点.应用培育肥沃、疏松、爽水透气的苗床;浇透底墒水,覆盖保墒,以湿齐苗;晴天适量补水,雨天防止苗床积水,以水控苗;播后芽前用药防除杂草和地下害虫等技术,可培育不同秧龄的大、中、小苗,适应不同茬口的需要.40~50天秧龄的大苗,秧大田比例可达1:20~30,秧田利用率可提高3~4倍.肥床旱育秧不仅具有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秧田的优点,而且秧苗在本田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增产幅度可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3.
1979年以来,随着单季晚粳种植面积的恢复和发展,原来成本昂贵的工厂盘秧、工序多花工量大的稀播大秧(常规秧)和小苗条寄秧已逐步改变为成本低廉、工序简化用工少的露地小苗直栽秧。由于露地小苗直栽秧是旱播、密播、早栽,因此移栽一亩大田比常规秧可少用0.11亩秧田,用来秋播可增收小麦25公斤,少做秧田又能省工、省本,当季水稻还能增产。露地小苗保持了工厂秧播种密度高、占用秧田少、秧龄短、利于创造秧苗生长的温、湿、肥等条件和出苗整齐、成苗率高等优点,并弥补了工厂秧需要设备  相似文献   

4.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高产区,利用杂交籼稻品种协优107,设计了密度处理(D1:353苗/m^2,D2:706苗/m^2,D3:1 059苗/m^2,D4:1 412苗/m^2)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新生分蘖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 d内呈增加趋势,之后秧苗进入分蘖衰减期。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重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对苗床LAI(叶面积指数)的扩增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5.
水稻肥床旱秧抛植配套技术研究Ⅰ.肥床旱秧抛植的立苗技术吴永祥,黄祥熙,陈留根,高德友,陆秀华,于圣筛(江苏省农科院现代化所南京210014)(东海县作栽站)(泰州市泰东农科站)水稻肥床旱秧,苗期长势平稳,秧龄弹性大;苗株矮壮,发根力强,拔秧时不带泥,...  相似文献   

6.
除草剂对旱直播稻田杂草防效和水稻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研究了播前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通杀1号,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剂稻草闭、扫茀特对旱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草甘膦、通杀1号、稻草闭,扫茀特对总草的株防效分别达到91.42%、89.77%、85.63%、77.87%,其中稻草闭处理的株防效显著高于扫茀特;成秧率分别达到72.3%、68.7%、65.0%,64.8%,草甘膦、通杀1号处理的成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草甘膦、通杀1号处理显著提高了秧苗茎基宽、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单位苗高干重等指标,稻草闭与扫茀特处理的秧苗在这些指标上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草甘膦处理降低了秧苗POD活性、MDA含量,通杀1号处理则相反,两处理均升高了秧苗CAT活性;稻草闭与扫茀特处理均降低了秧苗POD、CAT活性,升高了MDA含量。这4种除草剂的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以武育粳3号为材料,对平摆秧苗进行各种环境处理,观察立苗过程。用树脂切片法观察秧苗弯曲部位细胞结构。结果表明:①叶龄越小立苗速度越快;②苗质对立苗过程影响不大,但对发根和立苗后生长有显著影响;③光对立苗无影响;④在一定范围内(12~35℃)温度越高立苗越快,但持续高温(>35℃)则抑制立苗;⑤高湿高氧环境有利于立苗;⑥适宜的Ca2+浓度可促进立苗;⑦立苗主要是秧苗基部下侧具有伸长功能的细胞生长快于上侧所致。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秧苗抗旱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表明,旱育秧苗首先强化育根,前期根冠比大于水秧苗,后期单位株高干物重比水秧苗高,具有墩实壮秧特征。旱秧苗可溶性糖、淀粉、全氮、蛋白氮、非蛋白氮含量均比水秧苗高,NRA是水秧苗的5.12~6.18倍;特别是在旱秧苗茎鞘中含较多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淀粉、非蛋白氮、硝态氮含量分别比水秧苗高37.76%、18.82%、43.38%和30.1倍,这既利于抵抗逆境,又为栽后早发快发奠定了物质基础。旱秧苗ATPase活性比水秧苗高4.61%~94.34%;旱秧苗抗逆保护酶SOD、CAT分别比水秧苗高6.25%~31.82%、1.32~1.50倍;逆境物质MDA含量比水秧苗低16.98%~23.97%,脯氨酸含量是水秧的2.29~4.08倍。旱秧苗对水分反应灵敏,叶片易萎蔫,但离体叶片在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降低,低于水秧苗33.26%,吸水能力增强,吸水速率比水秧苗高13.09%。由此可见,旱秧苗在逐渐适应旱育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抗旱生理机制,具有抗旱能力强的生理特性。这种抗旱生理特性既是旱育秧苗适应旱育环境的体现,也是旱育秧苗具有增产效应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壮秧剂施用对水稻秧苗形态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壮秧剂对水稻秧苗形态及生理特征的影响,以‘玉香油占'为试验材料,壮秧剂的不同用量与施用方武为条件,研究了壮秧剂对秧苗成秩率、株高、干物质积累以及SOD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种方式(软盘底施壮秧剂)下秧苗成秧率普遍高于其它方式,其中以每盘施用10 g壮秧剂成秧率显著高于其它用量水平,达到73.77%,较CK显著提高17.16%;同时株高显著降低43.51%,苗高干重比显著增加50.53%;叶片SOD和POD活性均高于CK,但各用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因此A种方式下每盘施用10 g壮秧剂,能够提高秧苗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其抗氧化能力,降低株高,从而达到"壮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草木灰水稻育苗基质为育苗载体,连粳9号为供试品种,研究在不同播种密度下,秧苗在苗床时期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在秧苗生长初期(3叶期左右),秧苗植株较小,各播种密度下秧苗素质差异不大,但成苗期后(20d,4叶期),相较于0.092g·cm~(-2)处理,0.055g·cm~(-2)播种密度下水稻的成苗率、秧苗茎基宽、单株高干重、根系活力、养分含量(糖氮总量)分别增加8.74%、3.13%、19.4%、86.18%和10.25%,此差异在秧苗超龄后表现更为显著,且此处理秧苗叶龄、株高、根冠比、碳氮比均在适宜水平,秧苗素质强健、秧龄弹性大、适栽期长。因此,在确保机插够苗并能确保播种均匀一致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播种密度,0.055g·cm~(-2)的播种密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当归反季育苗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当归为试材,采用设施反季育苗方式,在3种不同温度的设施环境中,研究了温度与当归苗期生长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归3叶期以前幼苗生长缓慢,之后生长明显加快.以3叶期为界,可将苗期划分为苗前期和苗后期.当日均温稳定在15~18℃时,移栽前(苗龄120 d)15~20℃处理的当归苗从播种到适于移栽的苗龄需≥5℃的有效积温1...  相似文献   

12.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分析了水育秧、旱育秧和淤泥育秧3种方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更有利于机插健壮秧形成,同时在增加秧龄弹性、延长秧龄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淤泥育秧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成秧率较低,且受土壤质地影响较大,实际生产中要慎重使用。在培育机插长秧龄秧苗过程中,肥料宜少施或不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材质烤烟育苗小棚对成苗质量的影响,精简烤烟漂浮育苗小棚制作过程并提高烟苗成苗质量,对竹制池梗拱棚、土夯池梗竹制拱棚和钢筋制池梗小拱棚漂浮育苗的温度、烟苗生育期、长势、出苗率和生物学性状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钢筋制池梗拱棚的干、湿球温度和水温适宜,成苗质量高,出苗率高达93.98%,茎高、茎围、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均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当前生产条件下实现水稻增产的适宜育秧方式,以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为试材,设土床旱育秧、编织布旱育秧、塑盘旱育秧、编织布湿润育秧和塑盘湿润育秧5种方式,在不同育秧方式基础上设置施用壮秧剂和不施壮秧剂2个处理水平,研究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湿润育秧尤其是塑盘湿润育秧的秧苗长势较旱育秧的好,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长势较湿润育秧的好;在抗逆性方面,早稻、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耐冷及耐高温能力较湿润育秧的强;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育秧方式与壮秧剂交互作用对早稻秧苗生长的影响较晚稻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育秧方式是编织布与施壮秧剂组合的旱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早稻育秧技术要求,考察了不同育秧工艺对早稻育秧期生长和插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基质育秧(T1)秧苗密度和根系伤流量较大,个体干物质重、茎重与株高比值较小,30 d时秧苗叶绿素SPAD值较低;以营养土铺垫麻基膜育秧(T2)比不铺膜(CK)处理的30 d秧苗密度大,个体根系发达,根系伤流量大;不覆盖处理(T3)死苗率较高,漏插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不符合水稻田间机插秧质量要求,其余处理均符合要求。基质疏松易于秧苗扎根、供肥迅速,但较营养土保肥性差,育秧时应在后期视苗期补施氮肥;麻基膜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不覆盖不利于秧苗扎根固定,盘内成苗不均,田间机插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微钵育苗不同苗龄移栽的棉苗生长发育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微钵育苗不同苗龄移栽期试验,研究不同苗龄棉苗移栽后成活率及生长发育特点.结果表明,微钵育苗15 d、20 d和25 d苗龄处理的移栽成活率均在97.1%以上,苗龄30 d处理移栽成活率下降.微钵育苗20 d苗龄处理棉苗干重积累适宜,移栽后14 d地上、地下部生长转化快;25 d苗龄处理棉苗与20d苗龄处理相比,根系干重增长缓慢,移栽后14 d地上部叶与茎干重均为负增长;苗龄短(15 d)棉苗干重积累少,但移栽后生长转化也很快,苗龄长(30 d)棉苗干重积累多但移栽后生长转化慢,可见25 d苗龄是棉苗移栽后生长转化变慢的转折期.20 d和25 d苗龄处理棉苗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最终产量水平高;15 d苗龄处理移栽后在持续高温条件下营养过旺,造成生殖生长迟且弱,苗龄30 d处理产量也低于20 d和25 d苗龄处理.可见,微钵育苗适龄移栽是提高移栽成活和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观察外来入侵植物大狼把草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北美车前、胜红蓟和鸡眼草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大狼把草提取物的化感活性。结果表明:大狼把草250~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北美车前、胜红蓟和50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胜红蓟种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0.80%、48.08%和63.64%。250~1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和250~2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幼苗根长以及250~5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和250~2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黄花草木樨幼苗苗高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应的最大促进率分别为32.99%、54.45%、11.55%和18.12%,而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其幼苗根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抑制率为22.32%。1 00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和2 000~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北美车前幼苗根长以及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其幼苗苗高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19.96%、33.10%和23.15%。25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和1 000~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胜红蓟幼苗根长以及2 000~4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其幼苗苗高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0.92%、40.80%、11.31%和11.65%。250~2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鸡眼草幼苗根长和苗高以及1 000μg·mL-1的乙醇提取物对其幼苗干重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应的最大促进率分别为34.96%、18.93%和20.89%,1 00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其幼苗根长以及2 000~4 000μg·mL-1的水提取物对其幼苗苗高和干重有显著抑制作用,相应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8.11%、12.40%和27.29%。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插双膜育秧床土培肥对秧苗素质和秧龄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以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供试品种,用地力中上等的砂壤水稻田表土作基础床土进行双膜育秧试验,机插移栽人大田,观测秧苗的形态、相关形态生理指标和产量及穗、粒结构。结果表明:床土培肥量较大的处理田间发根力、苗干重等苗质指标显著或明显优于培肥量少的处理,且大田分蘖发生早,最高茎蘖数高,产量随床土培肥量的增加呈明显的提高趋势。据此提出了该品种机插中苗壮秧指标:苗高12cm,苗基粗度2.7mm,糖氮比1.0~2.0;各培肥量较大的处理秧苗地上部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播后20d、叶龄为3.8~4.1时,其后秧苗干重下降,苗质迅速变劣,而不培肥和培肥量小的处理秧苗地上部干重的峰值明显延迟,秧龄弹性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现有的蔗渣资源,改良、筛选较适宜的甘蔗实生苗假植基质。【方法】采用泥∶蔗渣体积比1∶1、1∶2两个处理近11个月的自然堆沤,设常用纯泥土为对照,调查3个不同基质处理甘蔗实生苗假植成活率、分蘖率、茎径、株高,并测定根系干/鲜重、根系活力;另同样假植甘蔗实生苗于不同基质中,不除草,其他管理一致,观察杂草生长情况。【结果】3个处理的甘蔗实生苗假植成活率均达96%以上,相同杂交组合不同基质处理甘蔗实生苗移栽成活率稍低于对照,分蘖率高于对照,但差异均不显著;加入蔗渣改良的基质有利于假植苗的分蘖;随着基质中蔗渣比例的增加,实生苗根系干重、干鲜比和根系活力逐渐提高,且均高于对照。【结论】泥∶蔗渣=1∶2的基质较有利于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可作为当前甘蔗实生苗假植基质。  相似文献   

20.
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育基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苗圃土、林下土、锯末、草甸土作为容器苗培育基质材料,进行兴安落叶松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松针∶苗圃土(2∶1,v/v)为最佳培育基质.经过90d培育,兴安落叶松苗高、地径、干重、侧根数分别为26.5cm,0.30cm,1.751g,25.8条,与对照(苗圃土)相比,分别增加16.23%,30.00%,23.83%,28.82%;而基质容重为0.45g·m-3,比对照低48.9%.此外,对基质理化性状、干旱胁迫条件下基质含水量与苗木水势、根际养分、菌根感染率等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苗圃土中混配松针,能显著增加有机质、速效P、速效N含量,增加基质持水能力,提高苗木抗旱性,增加菌根感染率,促进根际微生物活性,提高养分有效性,并增加基质团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