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鄂尔多斯高原土地沙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旗1959—1999年共41年的19个自然与社会经济统计因子,利用主成份分析(PEA)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53.8%,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10.0%,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3.4%。对该旗土地沙化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有: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年大风日数、起沙风日数等;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及林地面积等。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只要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力植树造林并着力扩大农田的灌溉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则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评价和防治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构建了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居中,北部地区较差,绿洲面积、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利用是影响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流域生态安全和荒漠化现状的主要驱动力。为甘肃省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孔静  张国强 《绿色科技》2014,(3):194-196
指出了民勤绿洲是我国典型的荒漠化严重地区,选取高温气候、大气降水量、沙尘天气、人口增长、上游来水量、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植被面积7个指标,通过其逐年变化数据分析了各类因子对民勤绿洲荒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绿洲荒漠化的一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山东省土地荒漠化的气候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农村能源短缺与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过度樵采是人为因素之一。据研究,由于樵采所导致的土地沙化面积占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的31.8%。即:我国相当一部分沙漠化土地是人工"烧"出来的。干旱地区一个5口人的家庭每年因生活能源需要破坏天然植被1.8公顷。我国广大荒漠化  相似文献   

6.
新疆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新疆是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省区。全区有80个县市,近1/2土地,约1000万人口,66.7万hm2农田遭受荒漠化危害。自然因素叠加人为因素,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正过程。新疆土地荒漠化的总趋势是“整体扩大,局部逆转”。为了防治世人关注的荒漠化,本文阐述了新疆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发展趋势,进行荒漠分区,并对新疆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山西省荒漠化区域的概况,从自然和人为两大影响因素阐述了荒漠化的成因,其中人为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分析了山西省荒漠化的现状和治理成效,提出了实施生态移民、积极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注重应用科技成果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艺林 《防护林科技》2011,(5):61-62,101
张掖市是我国西北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土地从解放初到90年代呈递增态势。张掖市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发展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荒漠化土地发生与发展的客观原因,但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生、发展和加剧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中西部荒漠化土地治理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吉林省中西部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提出了治理荒漠化土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北方风蚀荒漠化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关于风蚀荒漠化土地的成因风蚀荒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 ,在我国分布约 1 60× 1 0 4 km2 。荒漠化是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 ,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所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及干旱的亚湿润区土地退化过程。因此 ,它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2方面的影响。联合国曾对荒漠化地区 45个点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由于自然变化 (如气候变干 )引起的占 1 3%,其余 87%均属人为因素所致。中国科学院原沙漠研究所对现代风蚀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做过详细的调查 ,结果表明 :在我国北方地区现代风蚀荒漠化土地中 ,94 5%为人为因素所致 ,其中水资源不合…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收集法,结合川西北实际情况,筛选出典型自然和人为因子,分析因子变化趋势及与沙化面积变化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川西土地沙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60年来,川西北年平均气温、年大风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和沙化面积变化显著正相关(P=0.000);年降水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平稳,其相关性不显著;年平均风速有明显减小趋势,和沙化面积变化显著负相关(P=0.014);总人口、畜牧产值、大牲畜存栏数、牛羊肉产量等人为因子均明显增长,且和沙化面积显著正相关(P≤0.009);分析认为,川西北土地沙化是自然和人为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人口、牧业产值、大牲畜存栏数、年平均风速、年平均温度组成的第1主成分是川西北土地沙化的主要驱动力,其贡献率为59.174%。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滇中岩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定量归因,基于Landsat、DEM等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RS-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获取石漠化信息和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滇中岩溶区石漠化总面积为3015.04 k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5%,占岩溶面积的13.36%。(2)在不同岩性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中,占总石漠化面积的6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草地,占总石漠化面积的48.62%;在不同坡度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8°-15°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32.01%;从人口密度和第一生产总值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100-200人/km2和>40×108元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77%和44.33%。(3)地理探测器揭示了滇中岩溶区石漠化驱动因子的权重大小为:土地利用(q=0.42)>坡度(q=0.29)>岩性(q=0.17)>第一生产总值(q=0.14)>人口密度(q=0.14);交互探测器揭示了2个因子共同作用时,对石漠化形成的贡献率最大的是土地利用和坡度(q=0.58),其次是土地利用和岩性(q=0.50)。研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人为和自然因素中最显著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  相似文献   

13.
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沙漠化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波  李晓松  刘文  杨晓晖  卢琦 《林业科学》2006,42(10):65-70
对京津风沙源工程区沙漠化影响因素和沙漠化土地分布进行分析,提出制定沙漠化防治区划的原则,并对该地区进行沙漠化防治分区,提出不同区域的沙漠化防治战略对策.根据气候分区、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地貌类型以及沙漠化土地分布情况,将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划分为6个治理区,即乌兰察布高原退化草原治理区、锡林郭勒高原北部退化草原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沙化治理区、科尔沁沙地西缘沙化治理区、坝上高原-雁北高原风蚀、水蚀治理区和燕山山地水蚀治理区.  相似文献   

14.
新邵县土地总面积176 078.2hm2,其中石漠化土地36 679.9hm2,占20.8%。分析了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危害。提出了以适地适树原则,以光、水、土壤3个自然要素,把石漠化土地划分为6个类型,提出了不同的生物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贵州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碳库增加量为724.00 t·km-2,仅增加的有机碳价值可达51.36万元·km-2,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荒漠化土地特点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荒漠化面积最大,但荒漠化程度最高的是草地。由于河北省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荒漠化敏感区,其荒漠化土地的特点也受其特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环境所决定,荒漠化土地的类型、程度和分布有其自己的规律。分析研究和掌握荒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助于更好的预防和治理荒漠化。虽然目前河北省总体沙漠化程度尚轻,但仍需提高重视,坚持因地制宜、多重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科技兴农治沙,以确保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河南省四次沙化土地监测数据,从沙化土地面积、沙化土地类型以及沙区林地面积对河南省沙区沙化土地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沙化土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沙化土地类型以沙化耕地为主,沙区林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河南省沙区面积正向着可逆的方向发展,但尚有一小部分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丘)需要治理。  相似文献   

18.
古浪县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区,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草场退化3种类型。古浪县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94%,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荒漠化现象,生态环境极其脆弱。1987~2000年的动态监测数据表明,全县荒漠化程度整体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局部地区荒漠化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北部占全县面积22.51%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区,荒漠化程度已达到了重度。古浪县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地表径流的减少和不合理的牧业活动。  相似文献   

19.
辽西北地区植被分布组成与土地沙化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辽西北部地区土地沙化调查中,进行的植被调查结果表明,草本植被平均盖度为71.9%。由于草地面积减少与连年干旱的影响,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分布缩小,而旱生植物分布扩大。出现频度最高的植物共20种,其中1年生田间杂草和沙生植物的总出现次数与数量高于多年生禾草和其他多年生植物,为其1.8倍和2.7倍。因此,该区植被退化与土地沙化发展比较强烈。这20种植物中过度放牧和极度放牧沙化植物的出现次数和数量高于适度放牧(包括不放牧)和重度放牧,可知过度放牧和极度放牧,是植被退化与土地沙化的主要因素。蒺藜草的分布频度达25.0%,多度达23.7%,已经成为当地草原的主要害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