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我国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模式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却令人堪忧。土地是农民的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及其收益是农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益所在。保护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容和现状入手,分析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缺失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土地承包人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处分的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而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河南省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土地规模收益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的进展。因此,加强土地方面的立法,对流转土地用途进行限制,多渠道激发农民的土地流转动力等成为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路径选择,同时这些措施对保障土地流转规范进行、保护耕地、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犯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但农民享有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等权利的制度框架下,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能够合理提高农民个人收益。以此为契机,政府可以整合土地保障和新农保的相关功能,引入市场化投资、管理、运营机制,建构新型土地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本文通过构建养老保险制度精算模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合理设定,在此基础上对养老金替代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缴费档次、缴费年限、投资收益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民养老金替代率的有效提升。当缴费年龄从16岁时开始,按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和最高收益率计算,选择性缴费金额模式和选择性缴费比例模式下农民养老金替代率将分别达到64.10%和75.33%,完全有能力满足农民养老保障的基本需求。为此,政府应加强新型土地社会养老保障宣传和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和积极性;促进土地信托流转,提升农民土地收益,增强农民养老保险缴费能力;建立养老基金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投资收益率。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已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主席在29日签署7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农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标志着农村土地承包走上了法制化轨道。这部法律的实施必将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权利,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制定和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部法律把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明确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并具体化为国家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流转权利、收益权利和获取补偿权利等,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有了法律保障;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质就是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是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核心;要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和法律条文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干部知法、懂法和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资产价值不断提升。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虚置等因素,农民难以获取由土地流转而带来的资产性收益。近些年来,中央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权能,逐渐放宽土地流转的限制。农村土地金融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得以快速发展,主要形式是农民将零散土地存入土地信用合作社,经过信用社整合后作为抵押物来换取银行土地信贷部门的贷款。农村土地金融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风险的威胁。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风险分摊机制是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将对农村土地金融概况和主要模式作简要介绍,系统分析农地金融里各类风险,并尝试建立一个合理的风险分摊机制,使农村土地金融能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土地承包人对起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处分的权利.根据98年《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的土地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以此稳定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农业部课题组早在2008年就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永久制承包来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又一次成为焦点.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土地承包人对起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处分的权利.根据98年《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的土地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以此稳定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农业部课题组早在2008年就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永久制承包来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又一次成为焦点  相似文献   

9.
董芳 《现代农业》2011,(3):69-70
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现阶段的土地流转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农民思想保守,社会保障滞后;流转价格不稳定,土地流转不规范,流转收益无保障;产业支撑不足,规模经营主体匮乏等等。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制止、纠正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违法行为,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的有效措施。本刊将从本期开始,对该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贺丹  陈银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417-14419
基于国际上新近提出并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的能值理论,提出了从能量流的角度评价农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建立了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直接的关联。主要通过对产品和服务功能产出能值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形成对农地整理项目的综合价值判断。对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农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项目的实施使得项目区的自然环境系统的无偿能值投入量大增,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较大的程度的提高,大大改良了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土地生态价值的凸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博弈逐渐引起关注。由于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对生态价值观念的忽视、土地规划中生态价值效应的弱化、生态补偿制度在集体建设用地中的缺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执法监督的缺失、法律责任体系的滞后等原因,导致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生态价值维度出现失衡,需要在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贯彻生态价值观念,加强土地规划中的生态效应,构建生态补偿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并从法律责任体系上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以政府为主体,从资金的角度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本和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以张湾东宏社区为例进行价值化分析,得出政府应在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统筹分配农民拆迁安置补偿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简论耕地生态外溢效益的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娟  刁承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91-5092,5094
耕地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生态环境功能,而后者由于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市场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甚至是完全忽略其价值,导致农民对保护耕地失去积极性,加速了耕地的农转非。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耕地保护与工业化、城市化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把耕地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有必要对耕地生态外溢效益进行评价。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评价方法,试图以货币形式对耕地生态外溢效益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极  李淑杰  刘兆顺  任江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26-13128
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从社会、生态、经济3方面对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面积增加51.45 hm2,建设用地面积减少52.05 hm2,土地垦殖率提高了28.47%,提供可出让建设用地面积108.83 hm2,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并有效缓解开发区发展中的土地瓶颈制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35.14万元/年,净效益达95 559万元,建立了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开发区作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能够为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提供优良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现状并诊断效益提升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基于2000—2020年中国黑土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角度构建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耕地利用效益,并运用问题诊断模型识别效益提升中的问题,比较分析所涉各省(自治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及问题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黑土区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呈现明显的整体上升态势,其中综合效益呈现“前期低速发展,中前期快速提升,中后期缓慢增长,后期波动提高”的变化趋势;2)社会效益是目前制约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截止到2020年,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耕地产值以及人均耕地面积是限制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主要影响因子;3)从省域角度来看,2000—2020年各省(自治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综上,目前制约黑龙江省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是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而吉林省应注意缓解对生态子系统的压力,辽宁省经济和生态效益问题较显著,内蒙古自治区应关注社会和生态效益。本研究可为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探析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层原因,认为:土地流转是农业发展新阶段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比较利益是促成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土地流转是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行法律、政策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对“农地流转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926-7927
基于粮食安全的概念,从农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粮食的稳定供给、粮食的合理分配3个方面的影响对农地流转是否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农地流转并不必然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相反可能威胁到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农村承包经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制度 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为盘活农村土地这一“沉睡资产”,促进“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 金支持,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助于农民脱贫增收,有助于农 村振兴,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但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带来效益的 同时也会带来社会成本,农业环境效率、贫富差距、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等问题需要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