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乙酰水杨酸采前处理诱导哈密瓜果实的采后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果实发育期喷洒乙酰水杨酸(ASA)对哈密瓜果实采后抗病性的诱导效果以及对苯丙烷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西洲蜜17号’哈密瓜为试材,分别在果实幼果期(花后14 d)、膨大期(花后21 d)、网纹形成期(花后28 d)和成熟期(采前2 d)4个时期采用1.0 mmol·L-1ASA进行喷洒,并对采后果实损伤接种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观察处理对病斑直径及常温贮藏期间自然发病率的影响,测定果实采收及贮藏期间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代谢产物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采前处理有效抑制了采后粉红单端孢损伤接种果实的病斑直径扩展,显著降低了果实常温贮藏期间的自然发病率,贮藏28 d时处理果实的自然发病率仅为对照的一半。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采收时肉桂酸-4-羟化酶的活性,以及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处理果实贮藏期间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和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活性,以及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此外,处理还显著诱导了果实采收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果实贮藏期间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论】果实发育期采用ASA多次喷洒可有效诱导采后哈密瓜的抗病性,该诱抗作用与处理激活果实的苯丙烷代谢途径、增强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采后NO处理对冷藏期间板栗果实抗病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以'金优2号’板栗果实为材料,采用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溶液浸泡处理果实,观察处理对冷藏条件下板栗果实腐烂率的影响,分析测定SNP处理后果实抗病相关酶、果胶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等贮藏期间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SNP处理能有效地降低冷藏期间板栗果实腐烂率,贮藏180 d时,SNP处理果实腐烂率为18.89%,显著低于对照,为对照的43.60%;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SNP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板栗果实贮藏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降低了贮藏期果胶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减少了果实丙二醛的积累。【结论】NO采后处理可提高板栗果实冷藏期间抗病相关酶活性,抑制果实PG酶和PPO酶活性,减少果实MDA的积累,进而降低板栗果实的腐烂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果实发育期喷施赤霉素(Gibberellin,GA3)对李果实采收时及冷藏期间冷害的抑制作用及机理,以‘红宝石’李为试材,在果实膨大期前1周、果实膨大期、果实膨大期后1周分别喷施1次100 mg/L GA3,研究GA3处理对果实冷藏期间冷害的抑制效果,及其对果实采收及冷藏期间细胞膜完整性、活性氧积累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GA3处理显著降低了李果实低温贮藏期间的冷害指数与褐变指数,贮藏第49 d时GA3处理果实的冷害指数和褐变指数分别较对照低60.61%和52.19%。GA3处理有效维持了果实冷藏期间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了丙二醛(MDA)的积累,显著降低了果实采收时及冷藏期间O2-.的产生和H2O2含量;还显著提高了果实贮藏期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同时抑制了果实采收时和贮藏期间的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可见,在果实发育期连续喷施3次100 mg/L GA3,可有效控制李果实的采后冷害,其良好的控制效果与维持果实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活性氧的积累、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及抑制褐变相关酶的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后外源亚精胺处理对‘早酥梨’黑斑病的控制效果、诱导抗病机制及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早酥梨’为材料,研究外源亚精胺浸泡处理对常温贮藏条件下梨果黑斑病的控制效果;分析测定外源亚精胺处理后果实组织活性氧及其产生或清除相关酶活性和贮藏期间生理和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亚精胺能有效地抑制‘早酥梨’黑斑病的扩展,其控制效果存在浓度依赖性,其中1 mmol·L-1亚精胺在5 d时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55.1%。进一步研究表明,亚精胺处理促进贮藏后期果实组织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H2O2)的积累及NADPH氧化酶(NOX)活性的下降,同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此外,亚精胺处理明显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的释放量,并延迟呼吸和乙烯高峰,可有效保持果实的硬度。【结论】适宜浓度的外源亚精胺采后处理可通过调节‘早酥梨’果实活性氧代谢来增强果实的抗病性,进而有效保持梨果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果实发育期喷施赤霉素对‘苹果梨’常温贮藏期间黑皮病的防控效果,在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连续3次用50 mg/L赤霉素喷施果实及周边叶片,测定采收时和贮藏期间果实细胞膜完整性、总酚含量以及主要抗氧化酶和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采前喷施赤霉素有效降低了‘苹果梨’常温贮藏期间的黑皮指数,果实贮藏40 d后发病率仅为同期对照的一半;采前喷施赤霉素处理还降低了果实贮藏期间总酚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说明于梨果实发育期喷施赤霉素可通过维持果实细胞膜完整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抑制总酚积累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来减轻‘苹果梨’常温贮藏期间的黑皮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果实发育期间多次喷施赤霉素结合采后热水处理对‘苹果梨’低温贮藏过程中黑皮病的控制。【方法】以‘苹果梨’为材料,用50 mg·L-1赤霉素分别于幼果期、膨大期和成熟期对果实进行喷施,果实采后用45℃的热水浸泡15 min,研究低温(0±1℃)贮藏条件下果皮黑皮指数的变化,分析酚类物质含量、细胞膜完整性及抗氧化酶活性,观察表皮结构及表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赤霉素及热水单独或复合处理均可有效降低‘苹果梨’冷藏期间的黑皮指数,其中以复合处理效果最好,贮藏120 d时,黑皮指数仅相当于同期对照的30.8%。处理均抑制了酚类物质积累,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维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以复合处理效果最为明显。同时,复合处理减少了果实表皮裂缝,增厚了表面保护组织,维持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结论】果实发育期间喷施赤霉素结合采后热水处理可有效减轻冷藏期间‘苹果梨’的黑皮病,黑皮病控制机制与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酚类物质积累、增加果实表面保护组织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嘎啦"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Gala)为试材,以清水为空白对照,以乙烯利为阳性对照,研究了采前7d喷施乙烯抑制剂Harvista(有效成分为1-甲基环丙烯,1-MCP)对"嘎啦"苹果在采收和冷藏期间质量,特别是质地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调控果实采后品质提供新的技术.结果 表明:Harvista减少了"嘎啦"苹果采前落果,保持了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抑制了果实冷藏期间的呼吸和乙烯释放速率,降低了果实冷藏前60 d的淀粉酶、果胶甲酯酶、β-半乳糖苷酶和前90 d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的活性,延缓了果实冷藏期间淀粉、原果胶和纤维素含量的下降,抑制了冷藏前90 d可溶性果胶含量的升高,而乙烯利则表现出与Harvista相反的效果.采前对乙烯的调控有效地改变了"嘎啦"苹果的采收及贮藏品质,采前7d喷施Harvista可以保持果实冷藏期间的质地,延缓果实软化.  相似文献   

8.
采前避雨栽培影响桃果实采后贮藏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桃果实的贮藏研究主要包括品质维持技术研发及调控机制分析,有关采前生产措施对于采后贮藏品质的报道相对较少。【方法】研究选取水蜜桃品种‘湖景蜜露’(Prunus persica L.Batsch‘Hujingmilu’)为材料,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开展避雨栽培桃果实在采后低温贮藏及货架期间的品质分析。【结果】避雨栽培果实置于0℃贮藏21 d转货架3 d发生果肉组织褐变等冷害症状,对照果实出现冷害的时间为28 d转货架。不同栽培模式来源果实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等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含量的显著差异主要发生在低温贮藏21 d转货架3 d,整个贮藏过程中的糖酸比含量在不同处理中并无显著差异。电子鼻的统计质量控制(SQC)分析结果显示,避雨栽培果实在采后低温贮藏期间与对照样品存在感官品质差异。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SPME-GC-MS)分析发现低温后转货架发生冷害的避雨栽培果实内酯类、酯类、呋喃类和降异戊二烯等挥发性物质显著含量低于对照果实,冷害越严重浓度越低。对于具体挥发性物质而言,乙酸己酯、顺-3-乙酸己烯酯、反-2-乙酸己烯酯、γ-癸内酯等在避雨栽培果实低温贮藏转货架后显著低于对照。【结论】相对于露地栽培措施,避雨栽培桃果实在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更易发生冷害,主要症状包括果肉褐变、组织不能正常软化,蔗糖含量减少,果香型的内酯类和酯类物质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脲[(1-(2-chloropyridin-4-yl)3-phenylurea,CPPU]处理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贮藏保鲜的影响,为杧果贮藏保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芒6号’杧果为试验材料,采后经25 mg·L-1的CPPU浸果处理5 min后,在25℃条件下贮藏,采用气相色谱定期测定乙烯释放量,并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杧果品质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外源CPPU处理杧果,可以有效降低杧果果实在贮藏期间的病情指数,延缓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在贮藏15 d后,处理果实的病情指数比对照果实低20.99%,TA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高出73.37%、30.42%;同时,在贮藏过程中,CPPU处理推迟杧果呼吸乙烯高峰2 d、延缓了PG(polygalacturonase)和Cx(cellulase)2个酶活性高峰3 d;同时,CPPU处理延缓了果实POD(peroxidase)和CAT(catalase)酶活性峰值的到来。【结论】外源CPPU处理杧果可以有效延缓采后杧果的衰老进程,是采后杧果贮藏保鲜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套袋和采收期对‘新红星’(Malus domestica‘Starkrimson’)苹果品质的影响。【方法】于花后50 d套袋、136 d去袋,花后140 d开始采收,每间隔5 d采样1次,测定果实的外观与内在品质,并做果皮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套袋后果实体积、单果质量、果肉密度与不套袋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果实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硬度较不套袋分别降低0.93%~0.98%、0.9%~0.99%和0.24 kg·cm-2~0.58 kg·cm-2,裂纹面积比不套袋高2.37%~4.8%。随采收期延后,套袋与不套袋果实的果面光洁度和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及果皮厚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套袋后果实硬度下降幅度和花青苷积累速率均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实。套袋与不套袋果实花后155 d采收较花后140 d采收产量分别提高9.2%、8.53%。花后150 d采收的套袋果实贮藏后品质保持较好。【结论】用于鲜食的套袋‘新红星’宜在花后155 d左右采收,用于贮藏的套袋果实宜在花后150 d左右采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