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云南大叶茶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云南茶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微喷灌、滴灌、地面灌溉等灌溉方式在茶叶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从对茶树新梢生长影响来看,节水灌溉可加深叶色,增加芽头密度和百芽重;从对茶叶生化成分影响看,节水灌溉较地面灌溉能显著增加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咖啡因等茶叶生化成分;从茶叶产量来看,节水灌溉能明显增加产量,增产幅度为5.34%~6.70%,其中以滴灌增产效果最佳;从茶叶产值效果来看,节水灌溉茶园较地面灌溉茶园可增加纯收入2 092.2~3 972.0元/hm2;茶园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节水率为33.33%~50.00%。  相似文献   

2.
针对宁夏枸杞实际灌水量大的问题,从灌水量、覆盖措施、灌水周期及灌溉技术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对枸杞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众多枸杞节水灌溉技术中,滴灌是节水效率最高的节水灌溉技术。建议在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开展枸杞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分析制定适合当地的枸杞滴灌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大棚茄子为供试作物,以常规滴灌为对照,研究痕量灌溉不同灌水量对茄子生长特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降低,植株茎粗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生长阶段,痕灌灌水定额降比20%处理茄子的茎粗均大于其他处理。痕灌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灌水量对叶片长宽有影响。痕量灌溉在茄子上应用,在保持稳定经济产量的情况下,与常规滴灌相比可节水20%~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27~23.94 kg/m~3,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滴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大。痕灌处理土壤含水量随灌水量减小而减小;含水量分布趋势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水定额对北疆地区滴灌食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滴灌技术下同一灌水周期,不同灌水定额进行大田试验,探究灌水量对食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而寻找适宜的灌溉制度,最终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定额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但不是灌水量越大,植株生长发育越好。同时灌水量会影响作物体内含水量的大小,灌水量越大,其作物体内含水量就越高。对植株、茎围、灌水量、产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为作物茎围和体内含水量。两者越高,作物产量越大。但含水量到达一定程度时,会影响限制茎围发育,造成相对减产。对试验最终产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应用450m3/hm2的灌溉制度进行灌溉,所得产量最高,且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经济效益最为显著。这将对北疆地区滴灌条件下食葵节水灌溉技术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考虑降水蒸发蒸腾等影响一致的情况下,研究了常规灌溉、控制灌溉Ⅰ、控制灌溉Ⅱ、控制灌溉Ⅲ4种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期灌水量、产量性状,通过方差分析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灌溉水利用率并拟合得到灌水量与产量的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各灌溉模式灌溉水利用率为控制灌溉Ⅰ控制灌溉Ⅲ控制灌溉Ⅱ常规灌溉,图表中看出返青到分蘖末为需水非敏感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为需水敏感期,不同灌溉模式对产量影响显著。控Ⅰ灌溉水利用率最高,能够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合理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鄂北地区不同灌溉模式水稻需水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湖北省鄂北地区干旱现状,采用长渠灌溉试验站2009—2013年的水稻灌溉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需水变化规律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对水稻蒸发蒸腾量、耗水量、灌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等指标有显著影响。与浅灌模式和中蓄模式相比,湿润模式水稻耗水量和灌水量明显降低,同时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因此,从节水和增产角度,湿润模式是较为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7.
适宜的灌溉制度节水增产,能够改善盐分。不同灌溉制度对山西膜下滴灌玉米田土壤水盐及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不灌溉(CK)为对照,设计3种灌溉处理,灌溉定额分别为675、900和1 125 m~3/hm~2,在玉米生育期内测定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玉米株高、叶面积和产量,并计算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IWUE),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盐分布、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土壤40 cm以内水分受灌水量影响较大,玉米需水关键期内,各处理间土壤水分差异不大;玉米收获后,土壤表层盐分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灌水量900和1 125 m~3/hm~2处理EC值比初始土壤EC值显著降低14%和28%(P0.05);玉米生长指标均随着灌水量增大而增大,但灌水量900和1 125 m~3/hm~2之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以灌水量900和1 125 m~3/hm~2最高,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玉米IWUE随灌水量增大而减小。综合考虑产量和节水效应,建议灌水量900 m~3/hm~2为适宜的灌溉定额,该处理下灌水次数为4次。研究可为膜下滴灌技术在山西干旱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需水量与微喷灌效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种植在山坡地上,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干旱缺水是制约茶树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节水型茶园栽培技术,泉州市灌溉试验站在紫帽山(龙岭)"泉州山益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种植的茶园里,开展了乌龙茶需水量与微喷灌溉效益试验研究。试验选择乌龙茶中的"铁观音"品种,作微喷灌与不灌的单因素对比试验。测定了微喷灌水量、茶园土壤湿度、乌龙茶产量及茶树生长发育状况等,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微喷灌溉促进了茶树的蒸发蒸腾和光合作用,使茶树快速生长、新芽多、叶片大、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微润灌溉技术是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推广应用,通过微润灌和沟灌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苹果树在微润灌溉条件下,生育期内各生长指标均优于沟灌灌溉,其中苹果树根系增加93.4%,毛根根系增加98%,叶面积增加19.2%,百叶重增加9%;利用微润灌溉技术灌溉,全生育期灌水8次,灌水量为1 092.45m3/hm2,产量45 993.75kg/hm2,较沟灌节水28%,增产34.8%。此外,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微润灌溉果品等级得到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微润灌溉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特点,能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适用于苹果树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10.
畦灌条件下春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甘肃省民东县洪水河灌区进行了春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试验。在分析春小麦耗水规律及需水量的基础上,设4个处理,采用正交试验法,得出了相同施肥量、不同灌溉制度对分蘖率、叶面积、产量的影响规律;灌水时间与产量关系。最后,给出了适合该灌区春小的适宜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1.
喷灌条件下灌水量对建植初期紫花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圆形喷灌机条件下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华北地区紫花苜蓿需水规律以及灌水量对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植1年刈割4次的苜蓿,年需水量为663.39mm,平均日需水强度为3.6mm/d,需水量最大时期为第二、三茬。灌水量对全年产量影响不显著,其中85%ETc处理下年产量最高。在第一、四茬中,灌水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85%ETc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第二、三茬中,随灌水量增加产量逐渐增加,适当减少灌水(85%ETc)不会使产量明显减少,而灌水量减少至70%ETc时产量下降明显。同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增加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逐渐降低,且灌水量对各茬苜蓿品质均无显著性影响。综合考虑产量、品质与节水效果,建议采用85%ETc作为最优灌水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的寒地水稻灌溉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精确判断寒地水稻的灌溉水量并建立适当的灌溉管理方式,保证作物正常生长需求,起到节水效果。【方法】根据寒地水稻特殊的生长环境和作物各生育期需水量,设计了基于灰色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的寒地水稻灌溉制度,该智能灌溉制度通过建立微型气象站监测、传输稻田环境数据,并通过灰色神经网络预测理论预测出作物灌溉需水量和灌溉制度影响因子;以预测作物灌水量和作物最佳灌水量的差值及差值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灌溉时间长度为输出,驱动电磁阀,达到适时适量灌溉的目的。【结果】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灌溉控制方式比传统控制方式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控制效果好。在东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的试验结果表明该灌溉控制制度的节水率为11.59%,水稻产量和结实率也有所提高;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的田间试验表明该灌溉制度的节水率高达13.54%。【结论】该灌溉制度与传统控制方式相比具有很好的节水效果,能对作物各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进行综合判断和管理,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精细农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蔬菜的耗水规律,基于温室豆角滴灌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寒地温室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定额对秋季豆角耗水规律及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豆角在苗期耗水模数最高为37.75%,在开花期耗水强度最高为2.83mm/d;苗期灌水量对豆角产量的影响显著,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佳的灌溉模式为:苗期灌水定额为12mm、开花期灌水定额为12mm、结荚期灌水定额为24mm、采摘期灌水定额为6mm,可提高产量7.6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98.26%,达到27.48kg/m3,该节水灌溉模式可实现豆角高产及水分利用高效的统一,为指导北方寒冷地区温室豆角的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套种条件下作物耗水规律和非充分灌溉制度,对河套灌区的主要农作物小麦进行不同灌水量和不同种植模式下生理指标的对比,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及不同种植条件对作物产量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分析表明,在相同灌水处理条件下,套种小麦的穗粒数、产量均高于单体种植;拔节期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而灌浆期的灌水量影响最小;在套种模式下更有助于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套种条件下作物耗水规律和非充分灌溉制度,对河套灌区的主要农作物小麦进行不同灌水量和不同种植模式下生理指标的对比,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及不同种植条件对作物产量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分析表明,在相同灌水处理条件下,套种小麦的穗粒数、产量均高于单体种植;拔节期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而灌浆期的灌水量影响最小;在套种模式下更有助于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设施番茄是兰州高原夏菜主要栽培模式,其传统灌溉方式是垄作沟灌,灌水量大产量效益低。采用垄膜沟灌和膜下滴灌方式,可在减少灌水量的情况下,达到提高番茄产量、品质、水分生产效率、节水节肥及增产增效目的。试验采取新型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选用不同品种研究其不同节水模式与其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为指导当地番茄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每年刈割多次,其不同茬次间的耗水规律与灌溉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区进行紫花苜蓿中心支轴式喷灌灌溉试验,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得出喷灌条件下不同茬次紫花苜蓿耗水量,研究分析不同茬次紫花苜蓿耗水规律、产量、水分生产率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研究区第一、二和三茬紫花苜蓿耗水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而不同茬次紫花苜蓿耗水强度呈现低-高-低变化规律;不同茬次紫花苜蓿产量差异明显,其中第二茬紫花苜蓿产量最高,第一茬产量次之,第三茬产量最低,对应不同茬次紫花苜蓿水分生产率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一般年份紫花苜蓿喷灌条件下推荐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灌水7次,灌溉定额270~315 mm,其中第一茬灌水3次,灌溉定额120~135 mm,第二茬灌水2次,灌溉定额75~90 mm,第三茬灌水2次,灌溉定额75~90 mm.该研究成果对于多茬牧草灌溉决策和牧区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喷灌灌水与施肥对春小麦水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河西走廊春小麦适宜的喷灌灌溉施肥制度,以当地畦灌模式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不同灌水方式、灌溉施肥水平下土壤水分动态分布及产量效应并对春小麦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了喷灌条件下灌水前后土壤水分分布动态、不同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及不同灌水量水平下土壤水分下渗状况,分析了不同灌水、施肥水平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灌灌水定额为75 mm时,有部分水分下渗至春小麦主要根系活动层以下,但较畦灌量小;喷灌灌水定额在45~60 mm时,灌水后大部分水分储存在0~40 cm土层;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中等灌溉水平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灌溉量响应大于施肥量,灌溉量过大时,产量有下降趋势;喷灌条件下,中等灌溉、追肥水平下产量较畦灌高1105%,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另外,根据产量拟合方程并结合水分利用效率,喷灌中等灌水、施肥水平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灌溉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牧区天然草场退化,人工饲草料地产量低,节水灌溉投入成本高等实际问题,研究紫花苜蓿生长变化规律,分析在不同灌水定额下紫花苜蓿株高、茎粗、茎节数对产量的影响。采用浅埋式滴灌灌水技术对紫花苜蓿开展大田试验,利用实测法测量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紫花苜蓿株高、茎粗、茎节数等主要生长特性,分析紫花苜蓿生长特性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紫花苜蓿产量主成分建立模型。紫花苜蓿在灌水定额525 m~3/hm~2时产量与水分生产率较好,回归方程W=-544.28+1 710.472 J,决定系数0.711,方程对适宜灌水条件下紫花苜蓿茎粗对产量的影响模拟效果较好,可为紫花苜蓿增产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在紫花苜蓿多个生长特性中,茎粗作为主要影响产量的因素在生育期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其中第一茬更为显著,在适宜灌水条件下,以茎粗作为紫花苜蓿产量主成分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回归拟合度较高。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准格尔盆地东北缘浅埋式滴灌苜蓿的精准化灌溉制度,增产增量。  相似文献   

20.
灌溉水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水稻培两优3076为材料,在充分利用降雨的情况下,对各试验处理补充灌溉不同的水量,分别为对照(P0)灌水量的90%(P1)、80%(P2)、70%(P3)、60%(P4),研究不同灌水量下水稻的生长特性及产量,品质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适当减少灌溉水量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初步研究表明,P3处理比淹水灌溉增产15.25%,节水21.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