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移动窗口法,对2014年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林地和有林地为优势地类景观,面积大,斑块形状较复杂,分布广泛;无立木林地为劣势地类景观,面积小,斑块形状较规则,分布比较集中;森林景观适宜景观粒度为150 m;森林景观适宜窗口尺度为900 m。基于粒度效应、面积信息损失精度和移动窗口法对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可为优化流域森林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编制了喀什河流域生态景观图。在此基础上选取多种景观指数,从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空间构型指数、斑块特征指数3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喀什河流域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喀什河流域山地景观占全流域的88%。该区域的景观基质为山地景观;流域内部景观高度连接,生态系统稳定;城镇景观、乡村景观和建设用地景观的分布很集中,基本为连片分布,呈聚集状,镶嵌在山地景观和绿洲景观中,分维指数大,破碎度高;景观处于稳定状态,其中山地景观和绿洲景观中最稳定,景观受干扰与斑块伸长程度都较小;从总体上看,喀什河流域的景观单一,多样性指数较小,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较低,景观优势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对重庆市涪陵区2011年马尾松松材线虫病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森林景观格局与松材线虫病发病程度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涪陵区2011年松材线虫病以重度发病为主,其次是轻度发病,中部和西部山地是重度发病的主要区域,而轻度发病则在中部、南部和西部有广泛分布;⑵随着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程度增加,森林景观形状逐渐趋于规则化和简单化,斑块间的连通性和聚集度较低。⑶松线线虫病与森林景观格局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松线材虫病影响着森林景观的格局分布。在涪陵区,随着松材线虫病发病程度增加,景观斑块形状更简单和规则化,表明区域的松材线虫病干扰较严重,对区域森林景观的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森林景观的格局差异影响松材线虫病空间分布。景观连通性和聚集度指数表明,连通性较好的景观斑块受虫害影响较小,而整个景观中,聚集度高、连通性好的森林景观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程度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运用景观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聚集度(AI)、景观联通指数(COHESION)、蔓延度(CONTAG)、SHDI多样性指数和SHEI均匀指数等景观指数分析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以阔叶林景观、松林景观和灌木林景观为主要景观;各类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较高;景观总体多样性水平较低,各斑块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5年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类+森林类型+森林龄组"的三级景观分类对保护区分类,使用patch Analyst软件计算15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域的森林景观进行了要素组成、斑块特征、异质性和空间分布等分析。结果表明:在以阔叶混交林中为基质的保护区内,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区森林林龄景观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森林龄组总体是处于演替的不同阶段,但均匀度较低;斑块的聚集度指数较大,空间分布接近于团聚分布,说明斑块之间的邻接程度较高,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管理。今后经营管理中要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尽量减少道路建设和农业耕作等人为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森林景观格局是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本文以林场1∶5万的地形林相图及小班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建立森林景观二级分类体系;利用GIS技术,选取景观要素斑块特征指数(类斑近圆指数、分维数)、景观异质性指数(斑块边缘密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景观要素空间相互关系分析指数(联系度、聚集度),系统地分析了林场的森林景观格局,以期在此基础上实现森林景观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进行精细城市森林斑块提取基础上,利用公里网格空间划分方法,分析POI(points of interest)空间分布密度与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关系,并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POI空间密度与城市森林斑块个数NP、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邻接度指数CONTIG、周长面积分维比指数PAFRAC 5种景观格局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斑块面积AREA和聚集度指数AI呈负相关关系;2)POI每平方公里增加1个点,NP,PD和ED将分别增加0.209,0.190和0.118,而AREA和AI分别减少0.001和0.002;3)POI空间密度与森林景观格局的关系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森林效益最大化,以及更高频次地服务城市居民提供新的优化视角。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实现八英庄林场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八英庄林场2010年和2015年2期地形图、遥感图像及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10.0和Fragstats4.2软件,对砬沿沟流域森林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砬沿沟流域按一级景观分类划分,斑块类型共5类,有林地斑块面积由473.95hm~2增加为500.88hm~2,其他斑块面积相对减小;有林地的景观形状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减小,分别由3.008 1、59.106 6降为2.481 6、49.060 4;景观多样性由0.426 9减小为0.233 4,说明各斑块的聚集程度有所增加,各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有所提高。砬沿沟流域按二级景观分类划分,在有林地类型中,2010年和2015年斑块类型都为5类,到2015年山杏林斑块消失,新增云杉林斑块;2010至2015年华北落叶松林斑块面积、斑块景观形状指数均增加,山杨林斑块面积、斑块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砬沿沟流域森林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由1.602 7降为1.389 2。除去一级景观分类中有林地斑块破碎度减小,其他无论是一级景观分类还是二级景观分类,各斑块破碎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近5a一级、二级斑块在总数上有所增加,并且增加的斑块相对独立,并不连续。  相似文献   

9.
梁晖 《福建林业》2023,(4):21-25
基于永泰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选取景观指数分析研究永泰县森林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景观面积为184433.02 hm2,占总面积的82.72%,其中乔木林地在林地景观类型中占明显优势,占林地景观面积的84.27%。(2)乔木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破碎度最小;竹林地和宜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破碎度最大;乔木林地和竹林地斑块形状复杂,迹地的斑块形状简单;各类林地景观的聚集度高,均在90%以上。(3)研究区多由大的景观斑块构成,林地景观破碎程度较高,多样性较高,但林地景观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0.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景观格局空间分析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指导作用。文章利用ArcGIS10.2和Fragstats4.2软件对大兴区2014年和2019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时段内,大兴区景观格局特征变化显著。土地的转入转出表现剧烈,主要以非林地转出,针叶林地、阔叶林地转入为主;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两个尺度来看,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异质性上升;景观边界逐渐增加,斑块形状、空间关系向复杂化发展,景观要素斑块分布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但景观聚集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二滩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9年和2003年2个时段的TM、ETM 遥感数据,在GIS和FRAGSTAT景观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对二潍库区(盐边)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耕地面积减少,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②耕地的斑块数目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密度上升,有林地的斑块数目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斑块密度下降,草地的斑块数目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斑块密度下降。③有林地、灌木林地的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略有上升,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而耕地、草地、疏林地的该指数略有下降,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④从景观水平上看,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是斑块数明显增加,拼块平均面积减少,斑块密度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减少,说明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蔓延度上升,散布与并列指数减小,说明景观的连通性增强。⑤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增加,坡度较大的地区,耕地面积明显减少,相应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3.
运用ARCGIS软件的扩展模块Patch Analyst,以那坡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准年(2009)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10个林地景观类型,计算其景观形状特征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多样性指数;按优势树种将森林景观划分为14个景观,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景观形状指数特征表明林地景观的斑块边界褶皱程度不高,乔木林景观受人为活动干扰程度较小;景观破碎化特征表明乔木林景观在林地景观中占主导地位,其受人为干扰的程度较低;林地地类与森林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与其最大多样性指数相差较大,说明各分类所占面积比例差距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湖南靖州坳上镇2004和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划分为8个景观类型,运用AreGIS9.2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其2004和2007年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要素之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未成林造林、杉木林面积增加十分显著。增幅分别为154.86%、13.83%;阔叶林、松木林面积减少十分明显,减幅分别为26.92%、42.24%;2004年森林景观以杉木林、阔叶林占主导优势,2007仅以杉木林占优势,阔叶林优势度降低了20.25%;通过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发现,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森林景观的异质性降低,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程度发展,斑块形状向着简单化和规则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利用ArcMap 10、Fragstats 4.1、DPS 14.1、Excel等软件,选取常用的景观指数,分析云南省腾冲县天然林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腾冲县天然林景观总体异质性高、形状复杂、聚集程度高、斑块分布比较均衡,景观格局特征比较复杂;②各森林类型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栎类林其它阔叶林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旱冬瓜林硬阔林竹林冷杉林软阔林华山松林铁杉林,栎类林、其它阔叶林面积占61.51%,是腾冲县天然林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旱冬瓜林面积占32.04%,是腾冲县天然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硬阔林、竹林、冷杉林、软阔林、华山松林、铁杉林面积仅占6.45%,面积虽小,但在天然林景观中具有特殊的作用;③因子分析结果,从稳定、复杂、异质性高、破碎化低、抗干扰能力强等方面综合评价,按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栎类林其它阔叶林云南松林硬阔林针阔混交林旱冬瓜林竹林冷杉林铁杉林华山松林软阔林;④聚类分析结果,可把腾冲县天然林分为4类,第一类是破碎度低、形状复杂、异质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的栎类林和其它阔叶林,第二类是破碎度高但形状复杂、异质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和旱冬瓜林,第三类是斑块间平均距离远、聚合度高、呈群团状分布的硬阔林、竹林、铁杉林和冷杉林,第四类是破碎度高、形状简单、异质性低、抗干扰能力弱的华山松林和软阔林;⑤聚类分析结果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体现了硬阔林平均几何最邻近距离远的特征,对腾冲县天然林景观格局的评价效果比因子分析更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县域森林景观格局研究——以河北省大名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软件支持下,结合2008年大名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和景观斑块形状特征指数(近圆指数和分维数)等,系统地分析了大名县森林景观要素格局及规模,以期为实现大名县森林景观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市陆域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2004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的景观图为主要信息源,从空间粒度方面探讨了20种景观生态指标对粒度的敏感性及其随粒度变化的规律;利用Moran's I指数对不同粒度下景观生态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半变异函数探讨景观生态指标的空间异质性与幅度的效应关系。研究表明:①在斑块类型层次,除相对丰度(PLAND)、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景观分离度指数(DIVISION)粒度效应不明显外,其他均表现出较明显的粒度效应;部分指数或某些斑块类型的指数出现明显的尺度转折点,研究区域内农田和建筑用地等优势斑块,其平均斑块面积(MPS)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大致分别在180m和120m附近出现尺度转折点;②在景观层次,各景观生态指数都表现出明显的粒度效应,部分指标在150m,120m至180m出现尺度拐点;③上海市陆域范围的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150m的粒度水平为景观空间自相关性对尺度响应的一个敏感点;④随着幅度的增加,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AWMFD)的块金效应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性引起的空间差异对总体变异的贡献逐渐减小;对于景观聚集度指数(CONT)和分离度指数(SPILT),其块金效应的尺度变化较为复杂,分别在1km和2km幅度下,块金效应最强;⑤随着幅度的增加,对于SHDI和CONT,空间自相关的存在范围增大,而对于AWMFD,则略有减小;对于SPILT,空间依赖性的存在范围在幅度为2km时最大;⑥半变异函数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对于SHDI,CONT和SPILT,2km对于研究上海市陆域范围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尺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GIS手段和野外调查对富阳镇范围的滩地景观格局与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空间格局和基本构型以大斑块为主体,破碎化程度较低,基本呈聚集型分布,但斑块在大小上变异很大.斑块形状较为规则,同类型斑块间的差异较小,自我相似性较好,因此,研究区景观的总体构型为规整且有章可循.随着人类干扰强度增加,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增高,景观破碎度加深.  相似文献   

19.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延庆县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市延庆县1999年和2004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在ArcG IS的支持下,使用PatchAnalyst 4软件计算出10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域的森林景观进行了要素组成、斑块特征、异质性和空间分布等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以土地类型和优势树种为依据的二级森林景观类型为标准,在以有林地为基质的森林景观格局中,由于人工和自然因素影响,其整体森林景观具有极强的异质性,并且有升高的趋势,使得有林地景观具有较高破碎度。同时非林地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不规则斑块形状进一步加剧。通过对优势树种的二级森林景观类型划分,刺槐、杨树、阔叶杂木等先锋树种的斑块,侧柏、油松、落叶松等人工林树种的斑块,桦树、栎类等高海拔次生林树种的斑块都分别表现出与之生态和林学特性相适应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GIS/RS环境对两期TM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处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河北省沽源县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沽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明显的是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并以林地的增加为主,土地利用景观异质性在增强,景观多样性有所减少和景观组分趋向均匀分布,景观聚集度适中且小斑块数量增多,空间连接性减少,空间分布趋向均衡化分布,斑块形状总体上仍然有规律、简单,受人类干扰程度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