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研究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其与背景大气候之间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水热平衡特性及其生态功能具有科学意义,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及防御气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而农业小气候中果园小气候显著影响果园生态环境,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对果园小气候进行人为调节,将有利于果树的优质、丰产。该文主要分析了荔枝园生产与气候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梭梭是生存在我国西北荒漠的超强抗逆植物,它对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稳定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梭梭抗逆相关的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提出今后应深入研究逆境胁迫与梭梭"夏休眠"相互关系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旨在为阐述梭梭抗逆机理,挖掘重要抗逆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是国内外热点问题之一.荒漠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荒漠生态系统本身因环境因素的差异而类别多样,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出发,总结了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方法,其主要功能划分为固碳、水文调节、保持土壤养分、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旅游6类10个评估指标,并探讨了各指标的物质量及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可为今后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面积广阔的干旱荒漠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库,其碳循环也是影响大气CO_2浓度和全球变化的关键生态学过程。了解目前干旱荒漠区土壤碳循环研究现状对于准确评估全球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为给荒漠化防治和荒漠区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干旱荒漠区土壤碳的分布、土壤碳通量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仍存在诸如荒漠土壤固碳机理、碳转移和归宿、多尺度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荒漠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理等方面的不足,需要对这些科学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同时,非常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荒漠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并加强荒漠土壤碳的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5.
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直接影响着过渡带的演化方向,对于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搜集的方法,指明了新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从过渡带植物多样性特征、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土壤、水文条件等方面对新疆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总结了防治经验,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系统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机制,研发水土高效利用、地下水联合利用、荒漠植被与人工植被融合及过渡带生态保育等关键技术体系,研发绿洲生态产业技术,构建绿洲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谭辉霞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48-149
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水区绿地在城市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市民提供游览、休息场所;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为生物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该文主要就南充市滨江大道从生态和观赏角度评价其植物配置效果。  相似文献   

7.
郑凯  丁久玲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150-152
本文论述草坪植被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维持CO2和O2浓度的相对平衡、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及指示和检测环境污染等作用,并结合当前城市绿化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平衡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重要性出发,对植被、枯落物、土壤碳库及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陆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生态环境评价是解决和治理生态问题的前提.传统地面监测方法由于视角问题很难满足综合监测与评价的要求,而卫星遥感监测又存在监测精度低、时效性差等问题.无人机灵动性好、便于操作,经搭载各类型遥感传感器,可实现陆地生态系统动态连续监测.基于此,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森林、草原、荒漠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生态环境评价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在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城市绿地温湿效应、实地观测研究、遥感影像和模型模拟研究以及温湿效应与人体舒适度关系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城市绿地温湿效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后期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河北栾城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进行分析。[方法]基于栾城站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2008年小麦水热、CO2通量数据及常规气象、生物量等数据,分析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闭合状况。[结果]①潜热、感热、CO2通量表现出明显的日、季变化特征,潜热、感热通量日变化呈倒"U"型,CO2通量"U"型,且通量日峰值存在较大差异;②潜热、感热、CO2通量的强度变化与环境因子有较大关系:三者对光强、净辐射的反应较为敏感,相关系数分别达0.92、0.66、0.65及0.90、0.69、0.74,且晴天更好,对气温也较为敏感,潜热通量,特别是在降水后对土壤含水量反应较敏感;③小麦农田能量平衡闭合度为0.91,存在明显的不闭合现象,而且在不同月份、一天不同时段,闭合程度也不同,能量平衡不闭合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误差和忽略热储量等。[结论]该研究得到了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及CO2通量特征、传输机制及其影响因子,可为揭示作物冠层蒸散、光合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能量分配等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肖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17-13921,13928
[目的]对河北栾城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进行分析。[方法]基于栾城站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2008年小麦水热、CO2通量数据及常规气象、生物量等数据,分析小麦水热、CO2通量特征和能量平衡闭合状况。[结果]①潜热、感热、CO2通量表现出明显的日、季变化特征,潜热、感热通量日变化呈倒"U"型,CO2通量"U"型,且通量日峰值存在较大差异;②潜热、感热、CO2通量的强度变化与环境因子有较大关系:三者对光强、净辐射的反应较为敏感,相关系数分别达0.92、0.66、0.65及0.90、0.69、0.74,且晴天更好,对气温也较为敏感,潜热通量,特别是在降水后对土壤含水量反应较敏感;③小麦农田能量平衡闭合度为0.91,存在明显的不闭合现象,而且在不同月份、一天不同时段,闭合程度也不同,能量平衡不闭合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误差和忽略热储量等。[结论]该研究得到了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及CO2通量特征、传输机制及其影响因子,可为揭示作物冠层蒸散、光合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能量分配等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贾志军  黄耀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7):1274-1284
【目的】明确大豆田地表湍流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规律,为阐明大豆田地表能量平衡奠定基础。【方法】以三江平原大豆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数据分析大豆生长季地表湍流热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表水分平衡和地表能量分配特征及其主控因子。【结果】大豆田地表潜热和感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潜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其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当降水量较少时也与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大豆田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亦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感热通量Hs和Hs/Rn均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豆生长季内降水总量明显大于蒸散总量,但降水分布不均也会使得短期内出现水分收支亏缺。2005-2007年,大豆田波文比季节变化特征不完全相同,波文比与降水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三江平原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单峰日变化特征显著,生长季内大豆地表水分盈余。净辐射、降水量和植被发育是影响大豆田潜热和感热通量以及能量分配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水-土壤-植被 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 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水热传输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植被冠层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最大误差为11.3%,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仅为5.9%,土壤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8.3%,用该模型模拟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动态传输过程、植被蒸腾量、地表蒸发量和植被的根系吸水率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新疆干旱区流域规划中生态需水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平原区荒漠和绿洲两种生态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对天然绿洲生态系统中人工绿洲水资源利用方式及过程的分析,尝试性提出了干旱区流域规划中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方式,生态需水量在规划中的定位和基本生态水量的确定方式,并简述了新疆奎屯河流域规划以生态退水作为恢复干旱区流域生态水量实践实例。  相似文献   

16.
灌漠土区吨粮田开发与持续农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数值分析,认为灌淤土和灌漠土属同一土类,其中的微小差异应在亚类一级来区别。灌漠土占我国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7.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相似文献   

18.
颐和园园林绿地复合系统耗水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研究中多关注某一单一植被类型的绿地水分利用和管理,较少实地研究植被组成更复杂的园林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耗水规律的情况,该文通过对颐和园降雨、灌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基质势等指标的实地、原位、多点监测,利用分布式水量平衡基本原理,初步研究了乔草、灌草和纯草3种园林绿地系统的水分消耗规律。结果表明:乔草组合和纯草均表现为低耗水、高渗漏,灌草组合表现为高耗水、低渗漏;灌草组合和纯草比乔草组合具有较高的土体补水量。建议雨季应停止灌溉,防止水分渗漏,以临时性补灌为主,同时加强排水措施,尤其对于具有高渗漏特点的乔草和纯草系统;由于灌草具有高耗水性,应在设计节水型园林时减少使用。   相似文献   

19.
能量平衡融雪模型在天山西向阳坡的应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能量平衡融雪模型在天山西向阳坡融雪速率预测中的适用性。[方法]实验在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进行。在天山西向阳坡设置了3个融雪水收集样点,测定每小时的融雪径流量。应用能量平衡融雪模型计算感热和潜热量,并对融雪速率进行预测。最后对预测结果的精确度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结果表明,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占能量输入的13.4%和能量输出的15.1%。较低的Dv值和较高的R2值(分别为0.86、0.92和0.91)表明模型预测的融雪水当量与实测值一致。[结论]本研究证明能量平衡融雪模型是一个有效的融雪预测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