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对普通玉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个高油玉米品种与5个普通玉米品种混种,利用高油玉米品种为普通玉米品种授粉,研究高油玉米对普通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直感效应,增加了普通玉米的含油量和粗蛋白含量,改变了淀粉含量。与通油1号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产量均增加,增加幅度最高的是吉单180,其经济效益也最大。与四油199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除吉单180外,产量均降低,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吉单180。由此可见,高油玉米通油1号比四油199更适合与普通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而吉单180是与高油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最为合适的普通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及子粒营养组分含量的种植密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4~2005年以吉单209(普通玉米品种)、吉油199(高油玉米品种)和郑单958(高淀粉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及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供试3个(类)品种的群体产量相比较,以高淀粉品种郑单958最高,最高产量接近12000kg/hm2,其次为普通玉米品种吉单209,高油品种吉油199产量最低。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粒数均是各类品种产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小。②随种植密度增加,各类品种的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含量均呈现出复杂的增减变化趋势,且品种间表现不同,无规律性。种植密度对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各类玉米品种均表现为子粒蛋白质含量变化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最大,对密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淀粉含量次之;油分含量一般不易受密度变化的影响,表现相当稳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剪叶改变源库关系对玉米子粒营养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马兴林  王庆祥 《玉米科学》2006,14(6):007-012
2004~2005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大田条件下以吉单209(普通玉米品种)、吉油199(高油玉米品种)、郑单958(高淀粉玉米品种)为试材,在授粉后25d和35d将植株全部绿叶剪掉1/2,玉米成熟后对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等营养组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在线性灌浆期改变为源小库大后,单粒淀粉积累量均显著减少,但淀粉百分含量除供试高油品种外则有明显提高;单粒蛋白质积累量均显著减少,同时蛋白质百分含量显著下降;单粒油分积累量显著减少,但油分百分含量变化不大;赖氨酸/蛋白质显著提高,与蛋白质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改变源库关系对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百分含量的效应不同,各类玉米品种均表现为子粒蛋白质百分含量变化受到的影响最大,对源库关系改变的反应最敏感;淀粉百分含量次之;油分百分含量一般不易受源库关系改变的影响,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4.
多雨年寒地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陈传永  赵明  董志强  张宾  朱平 《玉米科学》2007,15(1):088-091
研究了多雨年间不同熟期品种四密25与郑单958在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高于露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品种间茎、叶、鞘等玉米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转移率存在差异,转移率四密25>郑单958,转移量郑单958>四密25;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高于露地栽培产量,而且郑单958>四密25。中熟品种产量受覆膜影响小,晚熟品种覆膜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5.
环境对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河南省生产上主要推广的1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在8个不同生态环境下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和赖氨酸4个玉米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品种间、地点间和品种与地点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15个品种中,HE-1、HE-2、豫单2001和豫单2002粗蛋白含量高于11%以上,赖氨酸含量高于0.35%,可作为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饲用专用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洛玉1号和郑单18粗淀粉含量在72%以上,可将作为高淀粉工业加工专用玉米品种;HE-1、HE-2的粗脂肪含量在7.5%以上,可将它们作为高油工业加工和优质饲用专用玉米品种。驻马店、郑州和洛阳适宜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饲用专用玉米品种的种植;商丘、安阳和周口适宜高淀粉工业加工专用玉米品种的种植;商丘、新乡和郑州适宜高油专用玉米品种的种植。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与施氮水平对高淀粉玉米郑单18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关义新  马兴林  凌碧莹 《玉米科学》2004,12(Z2):101-103
在四种种植密度和四种氮肥水平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氮肥对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18子粒淀粉含量的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郑单18)子粒淀粉含量增加;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子粒淀粉含量的变化不显著;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子粒淀粉含量与单株产量、千粒重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子粒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高广金 《玉米科学》2002,10(Z1):040-041
为了加快全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步伐 ,促进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的协调发展 ,我们组织引进了高油、高蛋白、高淀粉等特用和高产的杂交玉米新品种 ,在不同生态类型区 ,进行品比试验、攻关研究和高产示范 ,摸索品种的特征特性、适应种植区域、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 参试玉米品种表 1 参试玉米品种品种名称品质特点选育单位高油 115高油玉米中国农业大学春油 1号高油玉米长春市农科院玉米所中单 940 9高赖氨酸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长单 60 4高赖氨酸长春市农科院玉米所鄂玉 13高产湖北长阳县农科所华玉 …  相似文献   

8.
新疆主要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农艺性状及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密度设7.5万、9.0万、10.5万株/hm2,研究新疆主要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农艺性状及耐密性。结果表明,密度间、品种间、密度与品种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空秆率、秃尖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随密度变化保持恒定,茎粗、穗长、行粒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国外品种的耐密性普遍好于国内品种,耐密丰产型玉米品种在密植条件下空秆率低,株高、穗位高、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随密度变化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耐密型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丹玉405穗期不同遮荫条件下(S0,自然光照;S1,遮荫44%;S2,遮荫66%)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期遮荫后,两种类型玉米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升高;茎基部茎节单位长度、干重、穿刺强度、压碎强度、折断力度、产量和穗粒数均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减小,且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下降幅度大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随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非耐密型玉米品种倒伏率明显高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非耐密型玉米品种较耐密型玉米品种对弱光反应敏感,千粒重和结实率下降是导致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产量大幅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绿洲农区高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普通玉米SC-704(对照)和3个不同株型高油玉米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探讨群体密度对高油玉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处理随密度的增加子粒含油率、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高油115和高油298子粒含油率在授粉后20~30d达到最高,高油XY-1在授粉后50d达到最高;高油298和高油XY-1子粒蛋白质含量授粉后40d达到峰值,高油115子粒蛋白质含量成熟期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高油115和高油298子粒淀粉含量积累在授粉后40d,高油XY-1为授粉后50d。  相似文献   

11.
以平展型传统品种酒单4号和紧凑型高产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半膜平覆(HM)、全膜双垄沟(DFM)两种覆膜方式和4.5万、9.0万株/hm~2两种种植密度,研究黄土旱塬区不同栽培模式下不同类型春玉米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不同栽培模式互作效应对春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春玉米生育关键期降水对各处理收获土壤水分影响明显,降水不能满足春玉米生长发育需要时,春玉米会对60 cm土层以下水分产生透支性消耗,遇到连续干旱年份,则会导致春玉米60~160 cm主要根区土壤含水量降低。在相同覆膜及品种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显著增加;相同密度及品种条件下,DFM覆膜产量优于HM覆膜;相同密度及覆膜方式下,紧凑型高产品种产量较平展型传统品种显著增加。DFM覆膜和紧凑型高产品种在9.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有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与密度是影响粗脂肪含量与产量的重要因子。随着收获期推迟,密度与N对粗脂肪含量的作用逐渐增强,P的作用逐渐减弱。对粗脂肪产量的作用因不同收获期而异。总的来说,随N、P用量的增加,青贮玉米整株粗脂肪的含量及产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随密度的增大则略呈下降趋势。获得较高粗脂肪产量(170~390kg/hm2)的适宜施N量为165~225kg/hm2,施P量为65~140kg/hm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作物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方式可以改善玉米的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玉米植株的叶面积、LAI和LAD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玉米群体光照条件,提高了群体光合性能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寒地春玉米的产量。试验表明: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分别比小垄栽培对照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玉米饲用栽培的营养品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试验于2001~2002年对三个不同类型5个玉米品种饲用栽培的营养品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各器官营养成分含量不同,营养成分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也不相同,植株干物质各营养成分含量也因品种而异.就营养成分含量而言,粗蛋白含量科多8号最高,而科青1号最低,中单9409、东陵白及掖单13居中;粗脂肪含量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较高,普通型玉米品种其次,二者均高于青贮专用型;粗纤维含量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较高,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居中,普通型玉米品种最低;无氮浸出物的含量普通型玉米品种>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粗灰分含量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大于普通型玉米品种与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由于干物质中营养成分含量的不同及干物质积累量的不同,营养成分积累量不同类型品种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以鲁单981(大粒型)、泉星2101(小粒型)两个不同粒型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玉米子粒灌浆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促进大粒型品种LD981灌浆前期单粒重的提高,但均不利于大粒型和小粒型品种在灌浆后期维持较高的粒重。种植密度对玉米单粒重的影响主要是缓增持续期、快增期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所致,而平均灌浆速率对其影响较小。随着密度的增加,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升高,直链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但支链淀粉、总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16.
密度和追氮量对夏播玉米黔单11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敏娜  郑常祥 《玉米科学》2007,15(Z1):131-132
研究夏播玉米黔单11在不同密度、不同追氮肥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为今后大面积推广黔单11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提出玉米局部精作穴播的新型栽培技术,并对该技术条件下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宽窄行模式相比,局部精作穴播土壤扰动减少89%,实现了土壤的局部精作和轮休;同等密度条件下,高地力水平条件(常规模式下经济产量大于11005kg/hm2)更有利于产量潜力的挖掘,通过增加穗粒数和穗重实现增产,试验中春玉米(登海601)经济产量可提高18.7%。同时指出,叶面积指数是该技术条件下增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密度、氮肥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通过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密度及施氮量可使其群体维持较高叶面积指数的时间延长、漏光损失减少、净光合速率提高,延缓中后期叶片衰老进程,达到活秆成熟,使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张亚龙 《玉米科学》2007,15(4):123-124
以青贮玉米龙辐单208为材料,研究了寒地不同收割期对青贮玉米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收获期推后,青贮玉米全株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呈递减趋势,粗脂肪变化规律不明显。北方寒地青贮玉米适宜收获期为授粉后40~50d。  相似文献   

20.
以平展型玉米品种和紧凑型玉米品种为材料,2012~2013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研究密度调控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干旱胁迫条件下冠层和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年玉米灌浆期均出现中度干旱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和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均呈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密度和群体生长速度、果穗生长速度和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关系。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平展型和紧凑型品种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5.4万株/hm~2和6.3万株/hm~2。相对于平展型品种,紧凑型品种平均群体生长速度和穗生长速度可以在更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达到峰值。紧凑型品种在协调个体与群体适应性方面强于平展型品种,更容易适应干旱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